问题

赵王伦为何不杀惠帝?

回答
要说赵王伦为何不杀惠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赵王伦这人,心气儿是挺高的,篡位称帝,把惠帝给软禁起来,这事儿办得是够狠的。但要说为啥没直接把他弄死,那得从几方面来掰扯。

首先,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你想啊,惠帝再怎么说也是汉献帝的孙子,大汉天子的正统继承人。赵王伦虽然把皇位抢到手了,但他终究是个篡国贼,名声上就是过不去这一关。要是他直接把惠帝给杀了,那他就是个弑君的千古罪人,这名声臭一万年不说,他手底下那些本来就对他心怀不满的大臣们,更是有了理直气壮反他的理由。到时候,群起而攻之,他这皇帝当得能有多稳当?就像你偷了别人的东西,最起码还得藏着掖着,生怕被人发现,更别说直接把人家打死,那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自己往枪口上撞嘛。

其次,赵王伦那时候,身边拢共没多少真正能信得过的人。他虽然有个“八王之乱”的说法,但实际上,跟他一条心的,能给他出谋划策,还能帮他收拾烂摊子的,真没几个。当时那些跟着他一起作乱的,大多是为了各自的私利,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掉过头来咬他一口。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杀了惠帝,那等于拔掉了自己手上唯一的“护身符”。惠帝这张牌,他还能拿来做个样子,比如“奉旨行事”,或者说什么“为了稳固朝政”。真把惠帝弄死了,他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连个能扯的旗杆都没有了,更容易被别人拿捏。

再说了,赵王伦那时候,可能也没那么清楚杀人到底会有什么后果。他当上皇帝,应该是冲着权力来的,但对于如何稳固权力,如何处理帝位传承这些事儿,估计他压根没好好想过。也许他觉得,把惠帝关起来,自己当皇帝,就是万事大吉了。他脑子里想的,更多是享受当皇帝的荣华富贵,而不是去考虑什么长远打算,更别说像个真正的政治家那样,去算计怎么才能千秋万代。说白了,他有点“贪图享乐,目光短浅”的意思。

还有一点,就是权臣篡位,往往会给自己留条后路。虽然他是把惠帝软禁了,但惠帝的存在,至少给了他一个“合法性”的遮羞布。即便是在史书上,他也可以给自己留点面子,说自己是“摄政”,或者“临朝称制”,而不是直接说“篡位”。如果他杀了惠帝,那就真的是“名正言顺”地自己当皇帝了,可这也意味着他要承担所有后果,包括被别人推翻之后的罪名。留着惠帝,万一以后局面有变,他还能说句“惠帝身体不好,我代为管理”,多少能洗白一下自己。

总而言之,赵王伦不杀惠帝,不是他有多仁慈,而是出于他当时的政治考量,包括维护名义上的合法性,避免政治孤立,以及他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这就像下棋一样,有时候棋子不动,反倒比直接吃掉更有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魏晋时很注重利用禅让粉饰篡位行为,形成了谋朝篡位之徒喜闻乐见爱使用的套路,司马伦只是按套路出牌

汉魏禅代之前最近的一次禅让,是战国时燕王哙的亡国闹剧。这使得汉魏禅代具有很强的时代突破性和模范意义,成为之后700余年历朝禅代的一个重要模式参考。在此次禅代中,交出天子名号的汉献帝刘协得到了足够的优待,改为山阳公,在一郡之地以帝王姿态安然度过余生。而曹丕虽然说出了“今日方知尧舜之事”这种话,但在行动上依旧大肆吹捧此次禅让,以刘氏的和平让国证明天命已转归魏朝;又以曹氏给予的优待条件标榜这个篡位的朝廷还有一丝道德廉耻。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提高了曹魏的人民凝聚力,也成为了司马氏篡位行动的优良教材。司马氏从这教材中,学到了如何对篡位进行道德粉饰——窃国而优待让位者。

后来,对于陷入弑君危机,在全天下范围内被视为道德沦丧之徒的司马氏来说,这些假模假式地粉饰方法,成为了勉强挽回晋朝道德荣誉的救命稻草。

司马氏——准确地说是司马炎——为了强行洗白自己,证明姓司马的人还存在所谓良知,甚至不惜违背皇帝不必为父守丧的成例,强行在称帝后依旧进行了为期二十七个月的守丧。那么很自然地,为了比汉魏禅代更加绚烂地粉饰魏晋嬗代,司马炎给曹氏开出了更加优厚的待遇条件:

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鄴宫,位在诸王上。

通过这种看上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厚待遇,晋朝自以为是地洗刷了弑君篡位的道德污点。并以此被优待的曹氏,作为晋朝“有德”的重要象征,自始至终未敢加害。

甚至当八王之乱,司马家自己打出脑浆来的时候,陈留王一家仍然能岁月静好,并为被欺负惨的晋惠帝提供衣食,慰问晋惠帝:

己未,六军败绩于荡阴,矢及乘舆,百官分散,侍中嵇绍死之。帝伤颊,中三矢,亡六玺。帝遂幸超军,馁甚,超进水,左右奉秋桃。超遣弟熙奉帝之鄴,颖帅群官迎谒道左。帝下舆涕泣,其夕幸于颖军。颖府有九锡之仪,陈留王送貂蝉文衣鹖尾,明日,乃备法驾幸于鄴,唯豫章王炽、司徒王戎、仆射荀籓从。

司马伦猥以庶小,听命男宠,妄自篡立,跟曹丕司马炎面对的道德困境相去不远。那么很自然地司马伦会参照曹丕司马炎行事,以期如二人一般,成为稳定的皇帝。

那么他自然不能杀了司马衷,反而要以比肩陈留王的条件善待司马衷:

丙寅,迁帝于金墉城,号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宫。

太上皇>诸王之长,居洛阳(帝都)>居邺城(曹魏五都之一),司马伦做到了他能力范围内,能给予司马衷的,优于曹氏的待遇。

当然他最后还是败在了长房长孙齐王冏手上。

【另外,关于司马伦以惠帝为太上皇,其实问题很大。司马伦是惠帝之叔,本身就是长辈。在惠帝逊位后,理应废惠帝为王,以示帝统从司马昭手里转移到了司马伦手里。然而司马伦又庶又小,按宗法来说即位顺位过于靠后,正统性天生不足,于是才发了疯,认孙作父,尊惠帝为太上皇以粉饰自己。】

【奉狗惠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赵王伦为何不杀惠帝,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赵王伦这人,心气儿是挺高的,篡位称帝,把惠帝给软禁起来,这事儿办得是够狠的。但要说为啥没直接把他弄死,那得从几方面来掰扯。首先,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你想啊,惠帝再怎么说也是汉献帝的孙子,大汉天子的正统继承人。赵王伦虽然把皇位抢到手了,但他终.............
  • 回答
    赵构处死岳飞,之所以绕了个“法律程序”,并非赵构真的有多么尊重法治,而是当时政治形势使然,以及其自身性格和意图的复杂交织。这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赵构为了保全自己、巩固皇权所做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赵构当时的处境。他是宋朝的皇帝,却是在靖康之耻后,国家半壁江山沦丧的背景下登基的。朝廷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
  • 回答
    赵匡胤划定国界、采取收缩态势,与其说是“先天原因”导致宋朝疆域不广,不如说是他基于北宋初年的复杂政治军事现实,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所做出的一个主动而审慎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固然对后世疆域的规模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简单地将宋朝的疆域大小归结为“先天”不足。要理解赵匡胤的这一决策,我们需要.............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赵襄子在灭掉智瑶,消灭了智氏这一劲敌后,确实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选择:是试图独吞晋国,还是与其他卿族共同瓜分晋国的势力。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与韩、魏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并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人性”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可以一言蔽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人都会疑惑,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什么韩信能纵横沙场,被后世誉为“兵仙”,而赵括、马谡却成了千古罪人,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这背后绝不是一个“运气”或者“时势”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把人物拎出来好好分析一番。一、韩信:从“.............
  • 回答
    刘备不封赵云为“大将”,这事儿啊,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赵云在刘备阵营里那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功劳也大,忠心耿耿更是没得说,为什么就没得到一个“大将”的名头呢?要我说,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刘备不给,而是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大将”是个什么概念。在汉末三国那个时代,“大将”可不是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评价和视角问题,也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之处。关于赵构,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中华民族的罪人”和“为宋朝续命”这两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赵构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末年。北宋.............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
  • 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这位结束五代十国乱世的开国皇帝,在其一生中,确实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他为何始终没有明确册立赵德昭为太子。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皇权继承的考量,更包含了赵匡胤复杂的政治智慧和个人情感。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赵德昭是谁。他是赵匡胤的次子,长子赵德秀早逝,所以赵.............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估计能让无数金庸迷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抓耳挠腮,甚至引发一场场旷日持久的茶余饭后争论。毕竟,张无忌的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违背常理”的。一边是青梅竹马、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周芷若,另一边是刁蛮任性、心狠手辣却又魅力十足的赵敏。这简直是“白月光”与“朱砂痣”的终极对决,怎么看,张无.............
  • 回答
    岳飞之死,韩世忠夫妇何以幸免?历史的真相远不止“功高震主”在宋朝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年代,岳飞无疑是最闪耀的星辰之一。他沥血沙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位民族英雄的结局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悲惨收场。与岳飞同为抗金派的将领,韩世忠和梁红玉夫妇,却能在岳飞死后安然归田,这其中的缘.............
  • 回答
    赵光义焚毁晋阳城,这一举动是北宋建立初期,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军事考量的复杂决策。要详细解释其原因,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赵光义的个人动机以及晋阳城本身的战略地位。一、 晋阳城的战略地位与北汉的威胁首先,我们要明白晋阳城(今太原)在当时中国北方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重镇: 晋阳地处黄河以北,紧.............
  • 回答
    赵襄子传位侄子,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非一个简单的家族决定,而是赵氏内部政治博弈、人才培养以及长远战略考量相互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春秋末期,看看当时赵国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赵襄子最信任、最倚重的接班人是谁。他有两个儿子:赵烈侯和赵桓侯。然而,赵襄子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
  • 回答
    “矬宋”,这个带点戏谑又隐约透着一丝无奈的称呼,是后世对赵宋王朝的一个常见诨号。它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特别是读书人和官员们,在背后或者在私下里,对这个朝代的一种评价和感受的凝练。要说清楚“矬宋”的由来,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这个“矬”字,它本身带有矮小、不足、短促的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