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说宋朝强调享乐主义,和统治者有关吗,还是另外表现在哪里?

回答
宋朝“享乐主义”的说法,的确是人们常常提及的一个印象,但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层层标签,看看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和统治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享乐主义”在宋朝的语境下。 这里的“享乐”并非简单指个人贪图逸乐,而是指向一种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品质、精神生活丰富性,以及对生活美学追求的社会风气。 相比于唐朝的恢弘大气、勇武扩张,宋朝显得更为内敛、精致,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那么,这种“享乐主义”的标签,主要与统治者有关系吗? 答案是有相当大的关系,但并非全部归因于此。

统治者的“以文治国”与文官政治: 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前朝五代十国的武将跋扈,便大力提倡“以文治国”。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削弱武将的权力,将文官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文官政治的盛行,直接影响了朝廷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文人官员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他们主导了国家的文化政策,也自然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投射到整个社会。

重文抑武的国策: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朝长期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这使得文官集团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武将的地位则相对较低。这种政策导向也间接促成了社会风气向文雅、舒适的方向倾斜,军事上的粗犷和尚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与前朝相比,宋朝的政治环境总体而言是相对宽松的。虽然也有党争和政治斗争,但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和文人的容忍度较高,使得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相对活跃。这种宽松的环境也为各种生活方式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 这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蓬勃,催生了大量新兴的城市,如开封、杭州等,成为了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也为追求“享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消费需求的旺盛。 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涌现出来,满足了人们从日常起居到精神娱乐的多元化需求。其次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商业的发展使得一些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他们也开始模仿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形成。
城市成为“享乐”的载体。 宋朝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如瓦子、勾栏,提供了戏曲、说唱、杂技等多种多样的表演。夜市的繁荣也让人们的夜间生活丰富多彩。这种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包含着对便利、舒适和娱乐的追求。

“享乐主义”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物质生活的精致化:
饮食: 宋朝人对饮食有着极高的追求,出现了各种名贵的食材、烹饪技法和餐具。食谱更加讲究,也出现了专门的美食家。著名的《东京梦华录》等记载了当时繁华的都城饮食文化,如“夜市之盛,油饼、煎肝、脍炙、蜜煎,皆连巷而卖,说不尽的”。
服饰: 服饰更加讲究材质、色彩和款式。不同阶层、不同场合都有相应的服饰规定和审美偏好。丝绸、锦缎等高级面料的普及,以及精美的印染、刺绣工艺,都体现了对服饰的精细追求。
居住与家居: 住宅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美观,园林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家具的制作也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器物,如漆器、瓷器、玉器等,这些都成为人们生活品质的体现。
茶与酒文化: 饮茶文化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斗茶、品茶等雅事,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式也愈发讲究。酒类饮品也更加多样化,酒宴也成为社交和娱乐的重要方式。

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审美的追求:
文化艺术的繁荣: 这是宋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文学: 宋词达到了巅峰,婉约派的细腻情感,豪放派的雄浑气魄,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诗歌也同样发达,许多诗人以生活中的细节为灵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绘画: 山水画、花鸟画在宋朝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注重写实与意境的结合,体现了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书法: 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名家作品流传至今。
瓷器: 宋朝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各具特色,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造型优美,成为文人雅士案头必备的珍品。
闲适生活的推广: 文人雅士们推崇“闲适”的生活态度,他们常常通过品茶、赏花、抚琴、下棋、郊游等方式来调节身心,享受生活。这种对闲适生活的推崇,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教育的普及与科举制度: 虽然科举制度本身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但宋朝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文化的普及也意味着更多人有能力欣赏和参与到精神层面的活动中。

消费观念的转变:
奢侈品市场的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市场也随之兴起,名贵的丝绸、珠宝、古玩等都成为富裕阶层的消费品。
对“名牌”的追求: 一些商品因为其精湛的工艺或名人的使用而享有盛誉,消费者也开始注重商品的品牌和产地,这反映了一种对品质和格调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享乐主义”这个标签。

并非所有人都追求享乐: 尽管宋朝社会整体上呈现出精致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仍然有大量的普通百姓过着辛劳的生活。士大夫阶层追求的“享乐”与底层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不同的概念。
“享乐”也包含“雅趣”: 宋朝的“享乐”并非全然是感官的放纵,更多的是一种“雅趣”和“情致”的体现。文人墨客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例如,赏花、品茶、作画,这些既是生活享受,也是一种精神修养。
“享乐主义”与亡国论的联系: 有些历史观点将宋朝的“享乐主义”视为其军事孱弱、最终被蒙古灭亡的原因之一。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宋朝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军事上的落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不能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社会风气。而且,宋朝的文人集团在面对外敌时,也并非完全没有抵抗,只是在战略和战术上存在局限性。

总结来说,宋朝的“享乐主义”并非统治者刻意为之的政策,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统治者“以文治国”和“重文抑武”的国策,为文官文化的兴盛和精致生活方式的流行提供了土壤。而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则是支撑这种“享乐主义”出现的物质基础。 这种“享乐”更多地体现在生活方式的精致化、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上,它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折射出宋朝独特的文化气质。理解宋朝的“享乐主义”,需要我们看到它背后复杂的历史成因和社会背景,避免简单的标签化和片面化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所谓宋朝“强调享乐主义”,确切说,应是指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后的北宋末期曾风靡全国的“丰亨豫大”之论。

这四个字,出自《易·丰》"丰亨,王假之"和《易·豫》"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两句话,意思是王道昌盛,王业大兴,举国安享丰沛富足的太平光景。此语经由权相蔡京提出,宋徽宗认可,得以奉为国论,妇孺皆知。

作为北宋末世的一股崇奢风潮,由“丰亨豫大”带来的享乐主义倾向,不能代表宋朝前一百四十年崇俭尚简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其产生根源只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追逐与放纵。

考诸历史,有名有姓的始作俑者,便是宋徽宗赵佶和他的一等心腹蔡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宋徽宗追求物欲极致满足的道路上,蔡京无疑是最得力的推波助澜者。

在徽宗即位之初,因王安石变法的遗泽,国家财富得到了极大积累,史载“帑库盈溢”“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

拜相未久的蔡京敏锐地察觉到,新皇帝对于坐拥巨富而受困于家法和清流,不能一逞物欲,显得十分介意。于是,他沿着宋代皇帝崇信道教的偏好,妄解《易经》,套用“丰”“豫”两卦的卦辞,为志在穷奢极欲的宋徽宗找到了及时行乐的“指导思想”——

丰卦的卦象是上震下离,卦名的含义指“丰其屋”。卦辞说:“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进一步解释的彖辞是:“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


豫卦的卦象为上震下坤,卦名的含义是安逸和乐。卦辞说:“利建侯、行师。”进一步解释的彖辞是:“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简单说,这两支卦都是比喻王者当极盛之时,如日中天,一切都应当盛大而隆重;只要常备不懈,依照天理行动,就可以无罔无咎,不必畏畏缩缩,逡巡不前。只是,这种状态是一种临时状态,且需要王者做足预备工作,并在必要时做出改变。

蔡京这套阉割解说,掐准了宋徽宗追求极欲而又缺乏支持的心头七寸。他极力怂恿皇帝要把朝廷仪典、宫室营造、服食用具搞得富丽堂皇、精致华美,以此才能合乎天理,彰显大宋朝廷的“明主之德”。在立论之初,君臣二人曾就奢俭之辨有过一次很有意思的相互试探:

帝(宋徽宗)尝大宴,出玉琖、玉卮示辅臣曰:"欲用此,恐人以为太华。"
京曰:"臣昔使契丹,见玉盘琖,皆石晋时物,持以夸臣,谓南朝无此。今用之上寿,于礼无嫌。"
帝曰:"先帝作一小台财数尺,上封者甚众,朕甚畏其言。此器已就久矣,倘人言复兴,久当莫辨。"
京曰:"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区区玉器,何足计哉!"
——《宋史·卷二百三十一·奸臣二·蔡京列传》

皇帝想要玉石做的酒杯,在崇俭戒奢的祖宗家法和悠悠之口的清流物议之下,他惺惺作态地向蔡京抛出了“担心被人说太过华丽”的问题。一向以王安石继承者自居的投机分子蔡京,从两个方面给予了皇帝信心:一是辽国皇帝也用,您用怎么就不行了?二是陛下享受天下供奉是真理,真理万岁,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这是新法的精神。

臭味相投,一拍结合。于是,“丰亨豫大”之论出,而“视官爵财物如粪土,累朝所储扫地矣。”朝廷积几代所攒下的国用之资,就被这样一个逢君之恶的小人,和一个穷奢极欲的庸主,丰己营私,彻底败了个干净。

沿着被篡改滥用的“丰亨豫大”之路,蔡京为满足皇帝追求极乐的幻想,在治典、求仙、铸宝、造神等方面大展其才。而这一切的原点,就是宋徽宗深陷“溺信道术”而不能自拔。道教,也被千夫所指为北宋末期享乐主义的一大渊薮。

俗语有云:有了千钱想万钱,做了皇帝想成仙。由于以庶子身份登基,赵佶多少有些信心不足。蔡京摸到了皇帝的软肋,他撺掇赵佶向道教要威权,自造神位,命为“太霄帝君”;又授意当时掌管天下道教的道录院上表册封赵佶为不伦不类的“教主道君皇帝”。

在造神运动中一路狂奔的赵佶,由蔡京等拥趸陪跑,又宣称自己是所谓上帝长子长生大帝君降世,包括蔡京、童贯等人都是随侍在侧的仙官转生。于是,在兴建了上清宝箓宫作为专门斋醮的场所后,宋徽宗尤嫌不足,还要求大臣在大朝会时于大庆殿前着黄服羽冠,以应上仙临凡之谶。

从崇宁二年开始,蔡京便成了神仙皇帝赵佶在人间的代言人。“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赐名《道史》”,并“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崇宁三年,蔡京又奉命督铸“九鼎““八宝玉玺”,随后又修建了工程更为浩大的“明堂”和“方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痴迷于道教的徽宗,开始寻找天下同好。他多次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道士林灵素的受宠就是明证,史载其拥有"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道遇皇太子弗敛避"的显赫权势,以至于蔡京颇为嫉妒,和林道士在御前屡屡争风吃醋。

宋徽宗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成了十月十日;他的生肖属狗,为此下令在汴梁城内禁止屠狗。赵佶即位后一度没有子嗣,道士刘混康说西北地势如加高数丈,定有子嗣。巧合的是,在皇宫西北修建假山的工期不到一月,王皇后便诞下了后来成为钦宗的赵恒。从此,随着皇子的增多,宋徽宗愈发佞幸道流。

这样的闹剧,在宋徽宗“丰亨豫大”的迷信道路上,层出不穷。只是,他和蔡京都有意忽略了,丰卦、豫卦所渲染的“恒不死”“成有渝,无咎”的美好图景,其前提是“盱豫悔”“冥豫成”,也就是不能因为贪图安逸不做预备而后悔,也不要陷入安逸而变得愚蠢。

宋徽宗的佞道之路,处处求贞吉利好,却步步生险,让现实与一切美好愿望背道而驰。他为自己开启的悲剧余生,恰恰是“盱豫”“冥豫”爻辞下的自食其果。

统治者的蠢陋和颟顸,代价是整个帝国对道教及神仙方术的无底线信任。在公元1127年1月,一个披着道士外衣的无赖郭京,用所谓"掷豆为兵,且能隐形,今用六甲正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以破敌"的鬼话,骗得宋钦宗及满朝文武智商下线,使汴梁城大门洞开,如同君士坦丁堡那扇被遗忘的小门,金兵如同奥斯曼军队那样,兵不血刃,长驱直入富庶帝国的心脏。影响华夏历史格局的靖康之变,就此凄惨开场。

北宋道教,真的要为“靖康之变”的灭国惨剧背锅吗?

事实上,被宋徽宗追捧的"丰亨豫大",是北宋长期以来镇境安民,宽容治国,践行道教政治伦理的集大成之作,本身不带有原罪。但此四字真言,也像极了上天反手打向末世癫狂人类的一记耳光。尼禄·克劳狄乌斯的罗马如此,赵佶的汴梁也如此。

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丰亨豫大的背后,潜藏了统治者粉饰太平、为其纵欲求奢寻找堂皇借口的龌龊心思,也推高了因社会财富高度积累而政治趋于膨胀失控的管理风险。

由于统治者对神仙方术的溺信和在治国理政上的倦怠昏庸,如此美好的政治理想,非但得不到立朝之初推崇道教“爱民寡欲”之说的佐证,反而转为扰民和祸国的弊端,最终将北宋百年崇道施政的大好局面,付诸东流。

道教,曾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头部力量"。北宋对道教的尊崇,由来已久,并不始自宋徽宗。

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直到徽宗,兴于汉末、成于李唐的道教又得到了近140年的安定发展。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代对道教的崇奉扶持政策,使得道教从理论、科仪、规制、传承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今人所熟悉的上清(茅山)、灵宝、楼观、全真等派别已然成型。

较之前代,道教及其思想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贯彻和内化。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朝廷通过对道教的规范利用和大力提倡,不断将其内化为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巩固政权、牧民施政、分配利益、消弭矛盾的重要工具。

比如北宋诸帝多托道教之名编纂神话,塑造神灵,以此论证“君权神授”之必然。

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权之时,曾经利用“符命”来树立威信,招揽民心;太宗赵光义也曾对“上帝与诸天皆喜,国祚延永,过于有唐”的“天神降言”加以积极的提倡(《宋会要》);真宗赵恒一手导演的“天书降临事件”,用伪造的“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 ,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续资治通鉴》)谶语来神化赵宋政权。

从积极面而言,皇帝们热衷把玩文字游戏的背后,也有一份"与民休息"的历史责任在身。

道教流变中从未改变的"清净无为"学说,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施政思想。如道士苏澄隐曾对宋太祖说过,“臣养生,不过精思炼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是……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用此道也。”(《宋史》)道士王昭素也有类似言论:“治世莫若爱民,养生莫若寡欲,此外无他。”(《续资治通鉴》)宋太祖甚至将此言作为座右铭。于是,实行“爱民寡欲”的黄老之术,以“宽仁”治国保境安民,在宋朝太祖以降许多继任者心里,都是不敢违逆的祖宗家法。

高明的统治者都知道,宗教是双刃剑。只有将宗教纳入到世俗的统治秩序之下,将教权控制在政权的手掌之中,以更好的为政治生活服务,才是北宋百年崇道背后的真正用意。

有宋一代,朝廷有意在官僚队伍建设中增设道教官员的编制,设立专门研究道学的机构,考核和招收道学博士,制定道学制度等,在彰显国家重道之心的同时,也将道教牢牢固化在世俗秩序之中。在建立道教世界世俗化统治秩序的同时,幸见道流,优渥道士,提高修道者政治地位的的风气,也在朝野上下迅速蔓延。

朝廷对于某股势力的重视,往往会从优待其突出人物代表着手,用现在的词来讲就是"抓典型"。

当道教发展到近1000年后的宋代时,各色理论和前仆后继的理论家们早已进入了统治者的思维视野。宋太祖在做皇帝之前就与陈抟等道士往来密切。太宗和真宗统治时期,召见道徒的活动非常频繁,丁少微、王怀隐、陈利用、赵自然等当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都多次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接见。

通过他们,官方开始介入意识形态的建设——动用国家力量进行道经修订和道史编著,以此对下层百姓实现理论教化和精神控制。比如宋太祖对各类杂处道教经典中的谶纬之书予以了集中清理。宋真宗着手对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命王钦若领校道经,任张君房为著作佐郎,专修《道藏》。到天禧三年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张君房又撮其精要,辑成《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

在徽宗朝之前,因祖宗家法约束、皇帝的克制,及累朝遗泽的安定环境,北宋道教对于现实政治的反噬,尚在可控范围之内。比如朝廷一直对道士讲演谶纬学说加以极大防范和控制,宋太祖就曾对道士讲演《推背图》予以禁止。宋真宗在举行封禅大典时,也非常注意控制"澶渊之盟"在朝廷官员、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产生的异议。

但是,看起来很美的"崇道施政",在公元1102年画上了句号。宋徽宗赵佶,便是道教破坏现实政治的“催化剂”。

以"才气精绝天下"的赵佶,对北宋道教流变不可谓没有贡献。在徽宗一朝,《政和万寿道藏》得以建立,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得以编纂完成。宋徽宗还亲自为《道德经》《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作注。

然而,当统治者的崇道活动背弃了“清静寡欲”“无为而治”的政治实用价值,迷恋神仙方术这样的末技而不能自拔,就无异于去骨存皮、舍本取末,换来的,只能是劳民伤财,加速政权的败亡。

葛洪说:"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隐,盖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抱朴子内篇·应嘲》)

不能"废生民之事",正说明了宗教的兴盛必须具备符合其同时代社会利益的理论,必须代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要,尤其是要服务于主流政治势力的需要。道教对于北宋政治生活的作用,正是因服务现实需要的剧烈变化,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北宋中晚期,其道教主要教派是以崇尚符箓、斋醮炼丹、鼓励内丹术(房中术)的正一道、楼观道和茅山宗为主。这就为崇尚长生、希冀纵欲的帝王提供了放纵欲望的借口和契机。无论是真宗时期的"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宋史》),还是徽宗时期的"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日行无稽"(《宋史》),这种背离政治伦理的简单迷信,也就是"废生民之事"而大行"纵欲之道"了,显然会让国家政治生活出现极大的危机,都加速了北宋政权的最终败亡。

黑格尔认为,"从宗教中取走了道德的动因,则宗教就成了迷信"。终北宋一朝,道教的道德动因从来不是追求物欲之极大的“丰亨豫大”,反而是以提倡寡欲为重心的“贵生”思想。它主张个体应修身养性以求得天人合一,国家无为而治以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目的。北宋道教的政治服务功能,正隐含在这种追求"贵生"的动力之中。

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趋于"稳"和"定",排斥"覆"和"动"。道教的基因中同样埋藏着这种默契,通过建立寻求清静、安定的意义系统和价值依托,实现一种现世的满足和喜乐,在吸引物欲膨胀、精神空虚的新朝显贵的同时,也接纳了饱受世事折磨、寻找寄托的下层民众。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宋道教对世俗世界的接纳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是一种善意的政治。正如明太祖评价的,“其老子之道,密三皇五帝之仁,法天正己,动以时而举合宜……实与仲尼之志齐。”康熙帝也认为应“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因此,宋鉴未远,对于宋代以后的统治者而言,对宗教政治伦理的运用便显得更加谨慎小心。只有洞其实质,动举合宜,“法天”的同时也要时刻“正己”,才能避免因运用不当而造成重大失误,重蹈北宋末年偏溺迷信而带来的覆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享乐主义”的说法,的确是人们常常提及的一个印象,但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层层标签,看看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和统治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享乐主义”在宋朝的语境下。 这里的“享乐”并非简单指个人贪图逸乐,而是指向一种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品质、精神生活丰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军事实力上,人们普遍认为明朝军队比宋朝军队更为强大。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强弱”之分,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包括制度设计、兵源构成、军事技术、战略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
  • 回答
    宋朝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在某些方面也相当可观,但面对辽、西夏、金等强敌时,却常常陷入被动。有人会疑惑,为何宋朝不大量雇佣外籍士兵来填补战力空缺,充当“炮灰”以增强战斗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经济实力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雇佣外籍士兵”的含义。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跨国雇佣军,更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现象:为什么在汉、唐、宋这样强大的朝代都经历过北方少数民族的严峻挑战,甚至被其统治,而同样地处北方,挟中原正统之名、拥有雄厚兵力基础的三国时期,却似乎鲜少受到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这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辽和金在军事、经济上都曾压倒宋,为什么反倒比宋灭亡得更早?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品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强”就能一概而论。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辽和金“强”的根源与基础首先,我们得承认,辽和金相较于宋,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拥有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确实,一提起宋朝,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三百年的魔咒”,似乎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固定模式。但你又觉得把北宋和南宋混为一谈不合适,这是个非常敏锐的观察,因为它们确实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阶段。“三百年的魔咒”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周期论的概括,通常是指一个王朝经历了兴.............
  • 回答
    《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写下反诗,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直接导致了他被捕下狱。然而,将宋江最终被判重刑,甚至差点丧命的罪名坐实,并将其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背后确实有一位“小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个人就是黄文炳。要详细说明黄文炳如何陷害宋江,我们需要分几个关键点来叙述:一、宋江写反诗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评价和视角问题,也是我们解读历史人物时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之处。关于赵构,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中华民族的罪人”和“为宋朝续命”这两种观点,恰恰反映了历史评价的多重维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赵构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北宋末年。北宋.............
  • 回答
    “宋朝怂”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概括,但背后确实折射出宋朝在军事层面以及与周边政权打交道时,确实存在一些被后世诟病、甚至被认为软弱的表现。如果想把这个问题说得详细些,又尽量不显得那么“AI范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宋朝“怂”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它所处时.............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冠以“富庶”、“文明”标签的朝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按理说应该是社会安定繁荣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尽管整体富裕,但宋朝的农民起义和地方性骚乱却层出不穷,甚至在某些时期颇为密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
  • 回答
    中世纪温暖期,宋朝为何出现了严寒?提到中世纪温暖期(约公元950年至1250年),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欧洲大地冰川消退、维京人远航,以及气候适宜带来的农业繁荣。然而,在同一时期,遥远的东方,尤其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却经历了多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寒冷时期。其中,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严寒,似乎与“温.............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重文轻武,这个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历史逻辑。更重要的是,宋朝虽然饱受党争困扰,但其最终覆灭的根源,并非文官集团的内部倾轧,而是由一系列更深层、更具系统性的问题造成的。一、重文轻武的表象与深层原因“重文轻武”并非简单的崇尚文人,而是北宋建立者赵匡胤为了吸取唐末藩.............
  • 回答
    一些西方畅销史书之所以对宋朝给予较高评价,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习惯性”褒扬,而是基于对宋朝一系列成就的深入研究和对比。这些评价往往源于对宋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也与西方学界自身的历史发展观和价值取向有一定关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制度创新.............
  • 回答
    赵匡胤划定国界、采取收缩态势,与其说是“先天原因”导致宋朝疆域不广,不如说是他基于北宋初年的复杂政治军事现实,以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所做出的一个主动而审慎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固然对后世疆域的规模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非简单地将宋朝的疆域大小归结为“先天”不足。要理解赵匡胤的这一决策,我们需要.............
  • 回答
    唐朝到宋朝,这中间隔着的不是简单的“53年”,而是天翻地覆的巨变,这53年,更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其间蕴含的变革之深,足以让后来的宋朝在很多方面都与之前的唐朝显得截然不同,仿佛相隔了几个朝代。与其说它们相距53年,不如说这53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换血”。很多人对唐朝的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