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士风刚毅忠直,凛然不犯,且文官大行其道,为何还能怯怯“花钱买和平”?

回答
宋朝士风确实如你所言,以刚毅忠直著称。包拯、文彦博、范仲淹等一代代名臣,他们身上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都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文官集团在朝堂上的主导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形成了独特的“文盛武衰”局面。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士人风骨的朝代,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却屡屡选择“花钱买和平”,甚至显得有些“怯怯”。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软弱可欺,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宋朝“花钱买和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略考量和历史教训。

宋朝建国之初,便是从五代十国的战乱中走出来。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火,百姓疲敝,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首要任务便是统一中国,结束分裂局面。但与此同时,他深知武将跋扈带来的危害,因此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从制度上削弱武将的权力,强化文官的地位。这种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局,但也为后来的军事积弱埋下了伏笔。

宋朝面临的边患,主要是北方的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蒙古。这些政权都是以骑兵为主导的游牧民族,他们以军功立国,崇尚武力,作战勇猛,对宋朝来说,军事上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统治者,尤其是宋仁宗时期,面对辽国的侵扰,采取了“岁币”的政策。这笔钱并非仅仅是“贿赂”,在当时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成本效益分析后的战略选择。

一、军事实力与战争成本的权衡:

军备的局限性:虽然宋朝在军事技术上有很多创新,如火药武器的早期运用,但其军事体系的核心是步兵,而且缺乏能够与北方游牧民族精锐骑兵相抗衡的常备骑兵力量。虽然宋朝拥有庞大的军队数量,但其战斗力、训练水平、将领素质等方面,与辽国等精锐骑兵相比,往往处于劣势。
战争的巨大消耗:古代战争的消耗是惊人的。一旦开战,不仅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胜负难料。宋朝统治者认为,与其投入巨额的战争成本,冒着战败的风险,不如用一部分财富换取和平,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更经济、更稳妥的选择。岁币的数额虽然不菲,但比起一场大规模战争可能造成的损失,仍然是可控的。
“重农抑商”的经济基础: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充裕。这使得它有能力支付岁币。然而,这种经济的繁荣也建立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上。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对刚刚复苏的经济和刚刚建立起来的税收体系都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二、政治体制的内在逻辑:

文官集团的权力与诉求:宋朝文官集团掌握着国家的最高决策权。他们往往更注重政治的稳定、社会的繁荣以及士人的名节。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可能导致战败的情况,对于文官集团的声誉和地位都是巨大的挑战。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解决争端,以维护政治的稳定。
“天下的士心”:虽然士风刚毅忠直,但并非所有士人都愿意将国家置于战争的危险之中。很多士人也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伤害,他们也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经济能够发展。花钱买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维护“天下安宁”的努力,尽管这种方式备受争议。
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皇权高度集中,文官集团成为皇权最主要的依附力量。皇帝和文官的利益往往高度一致,即维护统治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不希望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消耗国家实力,也不希望因为战争失利而引发内部的不稳定。

三、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唐末五代的教训: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休,最终导致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宋朝统治者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深知战争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
辽宋初期的战争经验:宋朝在建国初期也曾与辽国进行过一些军事冲突,例如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北伐燕京,最终兵败高粱河,也让宋朝统治者认识到了与辽国作战的困难。这种经验促使他们更加审慎地对待军事冒险。

四、“花钱买和平”的策略并非完全是被动和怯懦:

积极的外交:宋朝在与辽、夏等国交往中,也并非一味地忍让。他们通过精明的外交手腕,利用这些政权之间的矛盾,也取得过一些外交上的胜利。
内部发展与积蓄力量:宋朝统治者将大量的资源用于国内的建设、民生的改善以及文化的繁荣。这种策略的目的是在和平时期积蓄国力,希望能够通过经济和文化的力量来影响和同化周边政权,或者等待有利时机再进行反击。
“杯酒释兵权”的长期效应:重文抑武的国策虽然导致军事上的相对劣势,但也避免了唐末五代那种武将专权、国家分裂的局面。宋朝虽然在军事上面临困境,但国家始终保持统一,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举个例子,宋仁宗时期,辽国提出增加岁币的要求,并以战争相威胁。当时的朝廷内部虽然有主战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要求,增加了岁币。这个决定,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是宋仁宗基于对国家实力、战争后果以及民生民情的综合考量。他认为,与其冒着国家分裂、百姓遭殃的风险去打一场胜负难料的仗,不如用一些钱财来维系和平,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国家的内部建设和民生。

可以说,宋朝“花钱买和平”是一种复杂的战略选择,是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军事实力、经济基础以及历史经验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并非是对士风的背叛,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所做出的艰难决策。这种决策的出发点是“为天下苍生计”,虽然在后世看来可能显得有些“怯懦”,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乱,为宋朝经济文化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种策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军事上长期的被动局面,以及后来被金、蒙古所灭的结局,都与这种“重文抑武”和“花钱买和平”的国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其中的利弊得失,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议题。这恰恰说明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政策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士大夫无关,是宋辽数次交战互有胜负,双方承认彼此的国力的结果。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攻辽,战败,辽国对宋展开追击,在宋境内战败。双方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宋入侵失败告终,但是辽国也未能扩大战果。

太平兴国五年,辽攻雁门,被杨业,潘美击败。但年末辽帝亲征战于瓦桥关,获胜。第二次大规模冲突又是互有胜负。

太平兴国七年,辽三路攻宋,全部战败。

雍熙三年,宋太宗再次北伐,三路出击攻辽,但是被辽击溃,杨业被俘虏,宋军撤回代州。

随后,辽军开始反攻。端拱元年,辽再次入侵,又被宋军李继隆,伊继轮相继击败。至道元年,辽又攻宋,又战败。

随后宋太宗卒,真宗咸平年辽国继续入侵,又被击败。

双方一直对峙直到签订澶渊之盟。

大家也不要盯着高梁河几次战败就觉得辽国很强,宋辽战争基本上就是谁进攻谁死,辽国入侵交战基本都战败了,最后辽国战术就是骑兵抄掠乡村,进行抢劫了。士大夫再刚毅,战争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宋朝士风确实如你所言,以刚毅忠直著称。包拯、文彦博、范仲淹等一代代名臣,他们身上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都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文官集团在朝堂上的主导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形成了独特的“文盛武衰”局面。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士人风骨的朝代,在面对强大.............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宋朝并非是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的朝代,但它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和进步的朝代,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宋朝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与血统论在绝大多数封建社会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很.............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的主和派是否都是奸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将所有主和派都贴上“奸臣”的标签,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环境。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主和派”?首先要明确,“主和派”在宋朝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政治派别,而更多地是指.............
  • 回答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其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却未能真正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先天不足:统一战争的战略失误与边界困境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偏安”的色彩。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其简单概括为“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化。宋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儒家思想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是唯一的“忽悠者”或“罪魁祸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儒.............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的经济模式、特点和侧重点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对比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我们得深入到各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业基础与发展 宋朝:技术革命的驱动 宋朝的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第.............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要判断宋朝和晋朝哪个“更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弱”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这两个朝代都经历过辉煌与衰败,直接进行笼统的对比,难免有失偏颇。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它们各自在“对外军事实力”和“对内政治稳定性”这两个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朝代.............
  • 回答
    宋朝,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真的就没有一匹像样的马吗?提到宋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是士大夫们的风流,是繁华的市井和先进的科技。然而,在军事方面,宋朝却常常被贴上“积弱”的标签,而“缺马”更是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么,宋朝真的没有产马地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
  • 回答
    宋朝和明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都常常被人们贴上“重文轻武”的标签。这个标签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它们都呈现出对文官集团的倚重,但其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最终的影响,却有着不小的差异。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宋明二朝“重文轻武”现象的异与同。“重文轻武”的共同土壤.............
  • 回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尤其在制度建设和地方行政区划方面有着深刻的变迁。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以“道”和“州”作为主要的行政层级,而宋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特别是,宋朝对不少旧州进行了“赐新郡名”的操作,这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文化象征的意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宋朝有哪些州是“.............
  • 回答
    “宋朝军事真的很强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不如说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复杂命题。要回答它,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的军事制度、战略思想、军队构成、作战表现以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坦白讲,如果用“战无不胜”、“横扫六合”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宋朝的军事确实不算强悍.............
  • 回答
    关于宋朝神臂弓能否穿透金军盔甲并致敌于死命,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对盔甲和弓箭威力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神臂弓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强弩,在当时的条件下,它确实有能力穿透金军的主流盔甲,并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但这并.............
  • 回答
    宋朝是不是中国的耻辱?这个问题,一旦抛出来,恐怕会激起不少争议。说它是耻辱,似乎有理有据,毕竟“积弱”二字常被用来形容那个时代;说它不是耻辱,也同样有其道理,因为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足以让后世为之惊叹。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宋朝放到它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并且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好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