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力有多强?

回答


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其强弱受到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军事部署、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及内部动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控制情况:



一、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
1. 自然屏障与交通要道
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山地、森林和河流(如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构成天然屏障,但同时又是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女真)的重要通道。明朝将东北视为“北门锁钥”,需通过辽东、奴儿干都司(今黑龙江流域)等地维持控制。

2. 关键节点
辽东:沈阳、辽阳、广宁等城是明朝在东北的军事重镇,控制着鸭绿江与辽河的交汇点。
奴儿干都司:设立于1413年,管辖黑龙江流域,是明朝对北方边疆的直接管辖机构。
steps: 但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主要依赖驿站和卫所体系,实际控制力有限,尤其在女真势力崛起后逐渐被边缘化。



二、政治制度与行政体系
1. 卫所制度
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1368年)、奴儿干都司(1413年)等行政机构,推行“卫所制”,将边疆地区划分为军事驻防区。
辽东卫所:如沈阳卫、辽阳卫,驻军规模达数万,是明朝防御女真和蒙古的前沿阵地。
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但因交通不便,实际控制力有限,多依赖驿站和土著首领协助管理。

2. 移民实边政策
明朝通过“移民实边”政策,从中原迁入大量汉人农民充实东北,以增强经济和军事控制。
但女真各部(如建州、海西、哈达)对汉人移民的排斥,导致矛盾加剧,最终引发反抗。



三、军事部署与边防
1. 辽东防线
明朝在辽东设辽东总兵(如李成梁、袁崇焕等),负责驻防。
广宁之战(1621年):后金(清)攻破明朝防线,导致辽东失守,明朝失去对辽东半岛的控制。
萨尔浒之战(1619年):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击败明军,标志着明朝对东北的军事主导地位开始崩溃。

2. 奴儿干都司的防御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的军事存在主要依赖哈达、乌拉、叶赫等部,但这些部族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逐渐被纳入后金势力范围,奴儿干都司的控制力大幅下降。

3. 与蒙古的冲突
明朝在东北与蒙古各部(如喀尔喀、漠南蒙古)的冲突频繁,但因明朝内部财政困难和边防松弛,难以有效遏制蒙古势力南侵。



四、民族关系与政治博弈
1. 对女真的控制
早期册封与联姻:明朝通过册封女真首领(如王台、布颜、扈伦等)为“贝勒”,试图建立政治联盟。
后期压制与反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明朝试图通过“招抚”政策维持控制,但女真首领拒绝归附,最终导致明朝失去东北边疆。
辽东战事:明朝多次派兵镇压女真,但因军需不足、将领腐败(如李成梁的“辽东之败”),最终被后金(清)击败。

2. 与蒙古的博弈
明朝在东北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复杂,既有军事对抗,也有贸易和政治联姻。但蒙古势力在明朝后期逐渐南侵,威胁辽东防线。



五、经济与文化影响
1. 经济控制
明朝在东北的经济活动主要依赖屯田、赋税和贸易。辽东地区因矿产(如铁、银)和渔猎资源,成为明朝经济重心之一。
但女真各部的反抗导致经济控制力下降,明朝无法有效维持辽东地区的经济稳定。

2. 文化影响
明朝在东北推行汉化政策,如推广汉文教育、汉化习俗,但女真各部的民族文化(如萨满教、部落联盟)与明朝的汉文化存在冲突。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开始推行满文和满族文化,逐渐取代明朝的文化影响力。



六、历史转折与控制力下降
1. 明朝后期的衰落
财政危机:明朝后期因内乱(如李自成起义、农民军威胁)和辽东战事消耗大量财力,导致边防无力维持。
辽东失守:1621年,后金攻破广宁,明朝失去辽东半岛;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正式脱离明朝控制。
奴儿干都司的崩溃:17世纪初,后金势力南下,奴儿干都司的控制被彻底瓦解,东北地区进入清朝统治时期。

2. 清朝的崛起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如“八旗制度”)逐步吞并辽东、黑龙江流域,最终取代明朝对东北的控制。



七、总结: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力
| 时期 | 控制力 | 关键事件 |
||||
| 洪武至永乐 | 强烈控制,设立卫所和都司 | 设立奴儿干都司,辽东卫所驻防 |
| 宣德至万历 | 逐渐松动,但仍有军事存在 | 辽东战事频繁,李成梁镇守,后期防线崩溃 |
| 万历至崇祯 | 完全丧失,后金(清)崛起 | 广宁之战、萨尔浒之战、辽东失守 |
| 清朝建立后 | 完全被取代,东北纳入清朝版图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



结论
明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在早期较为强大,通过卫所制度、军事部署和政治联姻维持对辽东和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但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尤其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明朝财政和边防的衰落,以及后金(清)的军事征服,明朝最终在17世纪初失去对东北的控制。东北的主权从明朝转移到清朝,成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这一过程反映了明朝边疆政策的局限性,以及东北地区民族融合与政权更迭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对于东北卫所控制一直都有,政令到了万历时期依旧有效。这里随便发点《武宗实录》和《世宗实录》的记载:

○戊午命海西塔鲁木卫入贡番夷三人充御马监勇士

○太监李荣传旨御马监官勇士旗军系禁兵重务

《明实录·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四年六月壬子条:“廷议以朝鲜为藩篱属国,海建乃款市贡夷,均受国恩,各宜自守。”

《国榷·乙亥崇祯八年·十月乙巳》崇祯罪己诏: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我属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

○以蓟辽秋防戒严免巡抚都御史王汝孝赴京议事 诏许建州右卫都指挥同知张卜男花当都指挥佥事苦革孙捌梅指挥同知哈答孙柳成毛怜卫指挥使赛龙格孙木答忽各承袭祖职哈答赛笼格仍以杀边外夷人功升都指挥佥事

○先是咸宁侯仇鸾言秦宁福余二卫夷人畏虏徙避夹墙宜抚回原卫驻牧如果寡弱不能自立惮归故土亦当计计处安插并经略所遗原卫地方毋为北虏侵据有旨令总督侍郎何栋会辽东镇官从长计处以闻至是栋等议报朵颜泰平福余三卫夷人国初各有分地朵颜在山海关以西古北口以东蓟州边外驻牧泰宁在广宁境外福余在开原境外辽河左右驻牧数年前北虏小王子打来孙一部侵驻三岔河泰宁夷人屡与讐杀间避入夹墙今已久复故地三卫头目都督等官每岁自喜峰口入贡如常初未告急其辽东属夷若虏患者多系二卫部落夷性随水草迁徙无常非可安插第节年遭虏屠掠终不外附宜加抚处今其摅诚图报御虏有功者许奏请升赏如朵颜例则远人安而边方有赖矣得旨各夷既渐复故地仍再抚处令其御虏报效有功奏请升赏

台亡二奴恃强屡谋内犯,(王缄)乃曰忠顺如故。二奴既剿,其子那林孛罗、卜寨不复贡市者五年。于兹矣乃曰两关贡市如故,二酋既不贡市,踵父之智结西虏而攻歹商,歹商者王台子孙我属夷也。——《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益实左等卫都督佥事歹答力等入贡还塔山卫部落要夺其敕歹答力以状闻诏守臣谕还之


注意明朝对于贡市设立卫所的夷称呼:辽东属夷。敕书政令相关卫所更是听诏。另外,那个太师淮王,你虽然是专升本学历,但是也不要光明正大的丢人,你把清朝限制贡额的人口数据当成编户齐民,那明朝限制乌思藏朝贡人数看来也是编户齐民了。还有,汉世宗孝武皇帝那个id的汉吹,看到你的神奇言论我都快吐了,汉朝控制福建就是派一个侯官设立了一个县都能说成实际控制一个省,你还有脸拿汉朝和明朝实际控制版图对比,汉朝在南方的控制说句不好听的,连南宋都比不过,北宋宋神宗时期清理了四川地区山区,是第一次中原王朝实际控制四川山区,你所吹的汉武帝是亲自带着锄头进四川山区开疆扩土了? @汉世宗孝武皇帝 @太師淮王


哦,对了。我还忘记了明朝中期第三个鹰派皇帝朱见深犁庭扫穴完后,把女真头目董山等余党抓起来经过司法审判后发配广西边疆的奏疏了:

○庚子斩虏寇脱脱卜栾等十三人于市脱脱卜栾等寇边为官军所获法司坐以谋反当凌迟处死审录者言夷狄与中国所犯不同诏斩之

○释死罪囚开原保等七人充广西边卫军原保等皆建州卫女直都指挥等官先坐董山等谋反罪系狱四年多瘐死者至是因审录以闻乃有是命

不得不说,明宪宗一个人做完唐代宗唐德宗唐宪宗三代人做的事,真的强。

user avatar

我大明给奴儿哈赤等人发放制式服装的记录。

user avatar

汉族封建王朝里最强的,不用加之一。

user avatar

为什么李氏朝鲜比王氏高丽领土多出了东北一角,是明朝割让给朝鲜的吗?——刘焕的书房

对于中国人来说,朝鲜历史比较陌生,这里也不说有争议的,直接上图。

这是王氏高丽的地图, @金楼白象绘。

这是李氏朝鲜地图,也是今天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版图加起来的形状。

大家仔细看这两张图,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大家看这一块。

这一块,在王氏高丽时期属于女真人,并不属于高丽王国领土。

但是这一块,在李氏朝鲜时期,却属于朝鲜王国领土,就是今天的平安道北部和咸镜道。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知道,李氏朝鲜几乎和明朝一起建国的。

元朝时期,王氏高丽尚且没有东北领土。

明朝时期,李氏朝鲜一下子就有了东北领土。

咋回事?是不是明朝割让了这个土地给朝鲜?

说割让,不准确,朝鲜没有这个能力。

但是事实上,这一地区,确实是在元末明初获得的。

而且这一地区今天有天然良港清津港,如果属于中国的话,意味着吉林就拥有了出海口,不再是内陆省份!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事件确实是历史事实,不过中国一笔带过,记载在朝鲜史书上,叫做“太宗赐土”,意思是明太宗赐予了这一块土地给朝鲜。

等等,明太宗是谁?原来就是明成祖朱棣,后来嘉靖时期改为成祖。

那么,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把这一土地送给朝鲜呢?

原来,这牵扯到元朝末年一件大事:

红巾军远征朝鲜。

今天的人,说起朱元璋,或者张士诚肯定是熟悉的。

历史爱好者说起刘福通,韩山童肯定也是有耳闻的。

但是要说起关先生和破头潘,很多人就一头雾水了。

这是谁?这名字太非主流了,是水浒一样的土匪吗?

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是刘福通的部将,关先生本名叫做“关铎”,“破头潘”本名叫做“潘诚”,至于为什么是这些外号,就不知道了。作为一支北伐军的总司令,关先生一直打到了朝鲜半岛,堪称军事奇迹。

因为《元史》是明朝编写的,所以并没有怎么详细写这些人的事迹,等到编写《明史》的时候,这些人的事迹早就淹没了。

但是《高丽史》却记载了这一事件,“红贼伪平章潘诚、沙刘、关先生、朱元帅等十余万众,渡鸭绿江”,“辛丑,沙刘、潘平章、关先生等贼三十余万深入王京”。

原来,这一支北伐军不仅声势浩荡,把北方搅得天翻地覆,而且进攻大都受阻后,他们直接调转兵锋,走过了辽西走廊,攻下了辽阳城。

随后,关先生率领这一支偏师越战越勇,横跨鸭绿江,攻入了朝鲜半岛!

要知道,古代远征朝鲜半岛,后勤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武帝、唐高宗、忽必烈、皇太极等寥寥几人成功过。

《高丽史》记载,这些红巾军完全就是流寇,在王京“留屯数月,杀牛马张皮为城,灌水成冰,人不得缘上;又屠炙男女,或燔孕妇乳为食,以恣残虐”。可能有些夸张。

如今,在元末兵荒马乱之下,关先生和破头潘率领的4万红巾军居然一路高歌,攻入朝鲜半岛,而且更离奇的是,高丽军队不堪一击,红巾军居然攻克了高丽王城西京,今天的朝鲜平壤。

要知道,这是1356年的事情,这一年,朱元璋还没有攻克南京,连自己的根据地也没有,而红巾军已经把整个北方搅得天翻地覆了。

然而,时机不是很成熟,此时的元军尚有十分强大的实力,元军迅速反扑,就如同清军反扑北伐太平军一样,从直隶开始,红巾军接连吃败仗,最终,元军攻克汴梁,刘福通北伐,不仅没有攻克大都,最终搞的自己的起义军大本营汴梁也丢失了。

下一次北伐需要等到12年后,朱元璋派徐达北伐了,那个时候才时机成熟。

那么,中国历史只会记载这些,其他的不会记载,更不会去关心朝鲜半岛的事情。

然而,朝鲜半岛此时出了一位大将军,此人击败了红巾军,凭借着军功一路高升,他就是李成桂。

李成桂崭露头角的时候,仅仅只有27岁,他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将军,只是一个地方豪强出生,当时中国红巾军攻入高丽王国,攻克西京平壤,情势万分危急。

高丽国王向元朝求救,但元朝此时也自顾不暇,根本不会去救他,只能让他们自救。

于是,高丽的宰相安佑与上将军李芳实带领了十几万军队迎战红巾军,高丽王朝和平许久了,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这十几万军队居然打不过4万红巾军。

关键的时刻,李成桂站了出来,他表示,这些红巾军来势汹汹,但是后勤是一个大问题,而且他们一直以战养战,说白了就是靠抢劫维持着战斗力,所以只需要截断其后路,随后便能击败他们。

于是,李成桂率领自己训练的2000精兵出战,先截断了红巾军的退路,随后李成桂引诱在西京的红巾军出城作战,在西京城外大战红巾军,关键时刻,高丽军队赶到,击败红巾军,李成桂率领敢死队登上西京城楼,就此收复西京。

大家看这段记载,是不是很像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总的来说,李成桂的勇武不亚于李世民,经此一战,李成桂名声大振。

而且红巾军的活动成功让高丽王国摆脱了元朝的控制,为自立打下了基础。

而此时,高丽恭愍王本身昏庸残暴,很多功劳很大的将领被他怀疑,先后被杀,比如郑世云、安丛、金得培、李芳实等,唯独李成桂一直受器重,没有被杀。高丽王朝很看重他,命令他率军成绩,收复被辽东王纳哈出攻占的城池。

纳哈出是元末著名权臣,长期盘踞辽东,后来在1375年被明朝击败并俘虏,此时的他,还在辽东称王称霸,不可一世。

李成桂采取夜袭,在深夜翻越山岭,亲自率领精兵600,夜袭敌营,随后,又诈败引诱元军,射死一元朝精锐将官。此后,李成桂在咸兴之战中击败纳哈出,纳哈出彻底失败,退出朝鲜半岛,表示愿意和李成桂和好,不久把两个城池退还给了高丽恭愍王,称赞李成桂说,“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尔国矣。”

也就是说,虽然高丽王朝后期恭愍王昏庸,但是凭借着李成桂的军功,高丽,这个长期在中华帝国旁边难以版图扩张的小国,居然完成了难得的版图扩张。

如同越南南征,灭掉了占婆王国一样,高丽扩张的主要方向在北方,李成桂击败纳哈出,就此高丽征服了鸭绿江下游的全部土地,李成桂想征讨鸭绿江上游的女真, 并且最终征服了鸭绿江女真和长白山女真,版图一直扩张到长白山。

然而,问题来了,1368年,元朝灭亡了,明朝取而代之,令李成桂没有想到的是,明朝北伐,居然一举攻克大都,这令他十分震撼。此后,1375年,明朝灭亡纳哈出,攻取辽东。

然而,高丽恭愍王扩张版图已经成瘾,他遇刺后,继承人王禑同样扩张成瘾,命令李成桂出击,进攻辽东,与明朝开战。

李成桂早年和红巾军作战过,知道红巾军的战斗力,此时要和明朝开战,他心里盘算了很久。

此后,李成桂一直屯兵鸭绿江上的威化岛,拒不出兵,高丽王催促也没用,令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李成桂出兵了,但没有向北,而是向南,他直接攻克王城,推翻了高丽。此前,高丽恭愍王以谋反为名杀死了绝大多数将领,此刻他的儿子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他做梦也没想到,他最信任的李成桂居然真的谋反,建立了新的国家。

然而,李成桂转身就致信给了明太祖朱元璋,要求修好。

对此高丽的变化,朱元璋也很惊喜,他早就听说,高丽恭愍王是一个疯子,长期扩张成瘾,好在遇刺了,所以对李成桂很看重。

李成桂建国,还用高丽作为国号就很不妥,所以叫什么国号,李成桂派人来和朱元璋商议了下,当时有建议叫做“三韩”的,也有建议叫做“古宁”的,因为有古国“古宁伽倻”,也有人提议叫朝鲜,因为这片土地最早的政权就是箕子建立的古朝鲜国,有3000年历史了,而且“朝鲜”本意是“朝日鲜明”,也带有东方大国的意味。

就此,明朝和朝鲜交好,但是,交好归交好,朱元璋很快就发现不对了,朝鲜的北部,平安道北部的铁岭卫,是元朝的直接管辖领土,此时却被朝鲜管辖着。

但是朱元璋为了安抚新生的李氏朝鲜政权,明朝选择主动后退一步,将铁岭卫北撤回到鸭绿江以北,设立在辽宁,就是今天的辽宁铁岭。

而李氏朝鲜早期对于鸭绿江上游的女真人,也是不好管理的,女真人多次反叛。

但是朱元璋此时的用兵重点在云南,暂时未理睬到东北。

更为重要的是,东北女真人聚居的地方,并不属于明朝管辖,所以明朝也没有办法制止朝鲜。

一直等到明成祖朱棣即位,朱棣派人招抚了东北的女真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

就此,东北的女真人都属于明朝管辖了。

明朝不仅在西边的辽东,更在东边的鸭绿江和长白山与朝鲜接壤。

问题又来了,鸭绿江上游的土地,已经被朝鲜吞并了很久了,就是文章开头说的咸镜北道的地区。

就此,永乐皇帝朱棣决定承认既成事实,约定和朝鲜以鸭绿江为界限,北部属于中国,南部属于朝鲜,承认了朝鲜拥有鸭绿江上游和长白山的土地。

这就是朝鲜今天拥有这片土地的由来,也就是朝鲜史书记载的“太宗赐土”,意思是,太宗大人有大量,把这土地赐给了我们,没跟我们开战抢。

最终,在宣德年间,朝鲜世宗发动猪婆江之战,将鸭绿江南岸和图们江一带的女真人据点悉数攻破,最终完成了对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南的全部征服,正式和明朝划江而治。

不过,朱棣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他在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土地上设置了建州卫,就是为了监督鸭绿江南岸的朝鲜。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个建州卫,几百年后会出一个努尔哈赤。

所以,这就是朝鲜王朝北扩的历史了,小国也有扩张的野心,但没有实力,元末的乱世提供给了契机。


参考文献

1、李花子.明初铁岭卫设置之谜[J].2007;

2、屈文军.红巾军活动对高丽政局和元丽关系的影响[J].2007;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5;

3、郑麟趾.高丽史 [M ].日本明治四十一年缩印本 .

4、王涛.天朝的边疆与帝国的界务 —明朝 “ 边界记忆” 以鸭绿江为个案的考察

user avatar

很不错。东北控制清>明>金>元>辽>唐

奴儿干都司设立之前,大明已经在黑龙江流域设立115卫,此后永乐帝派亦失哈率军招抚女真诸部,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卫所,永乐至正统年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及斡难河图们江流域设有188卫。这些卫所长官为被明朝招抚的部族首领,女真人,鞑靼人。这些人均接受明朝颁发的印信、敕书,敕书上写明朝授予的官职和品级,有敕书,接受明朝统治,就需要向明朝纳贡土特产,明朝回赐高价值物品作为赏赐。




太监亦失哈(海西女真人)从1411—1433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曾10次率领巨船数十只、官兵数千(5000到9000)前往奴儿干都司视察,主要就是得益于松花江-黑龙江-混同江航道两岸建立起的大量卫所、驿站。其实看图,元明清东北卫所驿站最密集的都是沿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尤其是清吉林将军辖地。

奴儿干都司与都护府之类性质截然不同,它根本不是什么军政机构,仅仅只是一个专门承担对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女真蒙古部族进行统一招抚的机构,它没有管理东北数百个卫所的职能,辽东以北数百个卫所都是直接归中央政府管,只有各部朝贡需要去奴儿干都司集合,再一起向南航行贡奉,废奴儿干都司后之后南移到辽东

明初在东北的种种经略活动如兴建造船厂,

建立数百个驿站卫所等都跟奴儿干都司毫无关系,而是由辽东都司负责。奴儿干都司只是一个单纯的招抚机构,不具有什么管理职能。在宣德七年的被废也只是意味着明对东北部落大规模招抚活动的停止,反倒证明对东北的控制完善了,所以不需要奴儿干都司了,根本不意味着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不然为什么万历年间反倒有了384个卫所驿站,比永乐年间多了近一倍。明黑不要再说明朝只管了25年东北,看着!!

萌:十分密集(永乐年间是最大但还不是最密的时候)

元:比较密集

清:非常密集

唐。。对黑水靺鞨的管理还可以,室韦。。

明东北从范围上看西至斡难河,西北至乞塔河,东北及库页岛,东南及朝鲜,北及外兴安岭古里河卫,南及吉林建州卫,比中国东北+俄属外东北还大,而且这是实打实的有史可考的遍地羁縻卫所,而不是唐朝室韦元朝岭北这种地图开疆

最北古里河






能在库页岛立碑,实打实驻卫所囊哈尔卫,波罗河,兀烈河三卫,而且延续到万历年间,不够厉害?







修改一下,有人说辽金,说我不敢发图


辽对东北控制很一般,控制力行也就是辽阳为中心的辽河流域,辽东半岛,鸭绿江南部流域以及吉林大部。对黑龙江大部,松花江北部是没有什么有效管理的,更别提库页岛和黑龙江北部,羁縻都难算

金对东北控制很优秀,但文物出土主要在吉林和俄滨海边疆区

谁不知道明东北是羁縻?

user avatar

还可以,因为是荒蛮之地,所以明朝不怎么开发,就像清朝的蒙古一样,只要不搞事情,你就高度自治,按时来北京打卡签到纳贡,表示服从就可以了。

永乐年间曾经派军驻守,运粮,开发,招抚。设立卫所,授予官职,收取贡赋。一直到宣德十年,明朝基本上完成了对东北女直的和平招抚工作,大多数卫所头目都获得了官职,受到明朝节制,从此东北纳入明朝版图。

不费一兵一卒就把东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囊中,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总结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可以说前期是比较成功的,首先将支出最小化,给个印信,给个诰书,每年发一身衣服,给几个小钱,就把这些蛮夷收买了。明朝目标就是把东北稳住就OK,防止蒙古从东北下窜,而且这个地方没什么开发价值,过于贫寒。有些女真人都拖家带口往关内跑:

○弗提等卫指挥同知察罕帖木儿等,率妻子五百七十二人来归,奏愿居京自效。赐以纻丝绢袭衣有差,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物如例。

○泰宁等卫伯颜着儿等三人来归。察剌兀山卫头目撒里本加,东宁卫舍人薛成哥等三人来朝。皆奏愿居京自效,命为千户等官。建州等卫指挥佥事连台等五人来朝,奏愿居辽东东宁等卫。皆赐冠带金织袭衣彩币银钞绵布鞍马有差。仍命顺天府及辽东都司各给房屋器皿等物如例。

○壬申。建州卫头目桑果奴来朝。奏愿居京自效。赐纻丝袭衣钞布。仍命有司给房屋器皿等物如例。

………

可见东北苦寒之地,女直人一有机会就拖家带口往辽东或者北京定居,明朝政府优待女直,给这些归化人房屋和生活用品,妥善安置。除了战略意义以外,实在是没有开发的价值。

明宣宗后期把奴儿干都司的明军,物资粮草全部撤回辽东。这应该算一个重大失误。从此辽东以外没有明朝的武装活动,明朝的威慑力大大减小。

正统初年,部分女直卫所开始骚动,此时还不敢劫掠辽东,但也偶尔出现小毛病,这在永乐和宣德时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这也从侧面说明宣德撤军以后明朝在奴儿干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到土木堡之变,也先洗劫女直,导致女直卫所大多被毁,女直首领要不归附也先,要不就被屠杀。明初在女直地区布置好的权利架构被打乱,再到明英宗被俘,明朝的形象和威严一落千丈,自此以后女直叛服靡常,时常劫掠辽东,

到了明宪宗,开始收拾女直局势,先是杀了董山,然后又处决了一些不法的女直头目,其实整个过程非常简单,明朝正规军打女直叛乱卫所,就好比解放军剿匪,没有任何难度。三下两下就解决了。果然效果非常好,叛乱的女直人一下子就变的听话了,纷纷写信请求明朝中央原谅,明宪宗也宽宏大量,宣布那些参与叛乱的女直酋长,只要改过自新,全部官复原职。就此明朝基本上稳住了东北局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其强弱受到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军事部署、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及内部动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控制情况: 一、地理环境与战略地位1. 自然屏障与交通要道 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山地、森林和河流(如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
  • 回答
    明朝的特务政治,尤其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确实是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它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理解为何它们如此发达且难以取缔,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出现的背景、职责划分以及它们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明朝特务政治的“繁荣”并非偶然明朝特务政治的兴盛,很.............
  • 回答
    明朝在东北的羁縻统治,其最北的触及范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演变的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能够概括。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明朝在东北的统治策略,以及它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个羁縻统治的边界。首先,要明确的是,明朝在东北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羁縻”性质,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现代国家直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不少外国老地图上,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疆域描绘确实会显得“不完整”,甚至只到辽东一带。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结合当时的史实、地理认知以及地图绘制的实际情况来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明朝的东北疆域,在当时并没有一个像现代国家那样精确、固定的边界线。 尤其是在远东,地理环.............
  • 回答
    明朝失去越南和清朝失去外东北,这两件事都标志着一个王朝失去对其前朝疆域的控制,但究其根本,它们的性质、原因和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笼统地说它们“一样”,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明朝失去越南:内部衰败与外部侵蚀的交织明朝丢失越南,严格来说,是明朝对安南(越南古称)宗主权地位的丧失,而不是直接的领土沦丧.............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今中国东北三省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统治情况较为复杂,涉及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军事部署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以及地理条件对统治能力的限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性质: 一、明朝对东北的地理与政治定位1. 地理范围 明朝的东北疆域大致包括: 辽东地区.............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如果帖木儿在东征明朝的路上病死,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假如这条“如果”线真的发生了,明朝会因此经历哪些可能的转变。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外部威胁的解除”帖木儿帝国在十五世纪初,正是其鼎盛时期。帖木儿本人是一位极具野心和军事才能的征服者,他的.............
  • 回答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与明朝的东厂和锦衣卫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相似与不同,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个机构的职能、运作方式以及历史背景。相似之处:权力的触角与隐秘的行动首先,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国家机器中掌握强大权力的、具有一定隐秘性的.............
  • 回答
    说实话,咱们聊聊李自成164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征”,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铆足了劲儿要直捣黄龙、亡了明朝,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个“是”或“不是”就概括了。这背后啊,牵扯到李自成起义的初心、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他们一步步走到京城脚下的具体历程,每一步都挺有意思的。要说最初的目标,.............
  • 回答
    您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虽然明朝的东厂、锦衣卫与现代的CIA、FBI在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天壤之别,但我们如果深入剖析其核心职能和运作模式,确实能发现一些跨越时空的“职业技术”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对比:1. 信息收集与情报获取: 明朝(东厂/锦衣.............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明朝火器:东方雄狮的铁翼与局限提起明朝的火器,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戚继光挥舞着火枪,士兵们操纵着各式各样的火炮,气势如虹的画面。在当时的东亚世界,明朝的火器无疑是顶尖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代表着该地区火器发展的最高水平。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明朝火器虽有辉煌,却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要详细.............
  • 回答
    朝鲜王朝神贞王后(申贞王后)主张恢复明朝万历皇帝祠堂“万东庙”的说法,在史料中并无确凿的记载支持。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万东庙”的由来以及神贞王后在朝鲜王朝中的身份和影响力,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何史料中缺乏直接证据。“万东庙”的由来与意义“万东庙”顾名思义,意为“东边的庙宇”,特指.............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几个名头,看看这大清的八旗子弟、西汉的丰沛元从、东汉的云台宿将,以及明朝的淮右将门,到底有啥本质上的不同。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朝代、换个称呼,这背后牵扯的是权力来源、构成基础、社会功能、文化基因,乃至最终的命运走向,都大相径庭。咱们一个个来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延续性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仔细掰扯一下。西晋和北宋之所以能“南渡”成功,变成东晋和南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首先说西晋。西晋虽然二世而亡,但它在北方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固的统治基础,拥有了人口、经济和一定程度的.............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牵扯到不少历史细节。如果明朝真的挺过了满清的崛起,并延续下来,外东北的命运确实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不相同。我来试着详细捋一捋,尽量讲得像一个对那段历史比较熟悉的人的分析。首先,得明白明朝末年它自己的状况。崇祯年间,明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有农民起义,比如李自成、张献忠;外部有.............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