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明朝没有被满清取代并延续,那么外东北是不是不会割让给沙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牵扯到不少历史细节。如果明朝真的挺过了满清的崛起,并延续下来,外东北的命运确实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不相同。我来试着详细捋一捋,尽量讲得像一个对那段历史比较熟悉的人的分析。

首先,得明白明朝末年它自己的状况。崇祯年间,明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有农民起义,比如李自成、张献忠;外部有满洲(后金)的崛起,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根本没有余力去顾及遥远的边疆,更别说去有效地经营和防御像外东北那样广阔而人烟稀少的地区了。

而沙俄,他们并不是在明朝灭亡后才出现的。早在17世纪初,沙俄就已经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了。当他们越过乌拉尔山脉,一路向东的时候,遇到的主要就是明朝的边境地区,以及一些土著部落。

现在,咱们假设明朝没有灭亡,而是成功镇压了农民起义,并且顶住了满洲的压力,延续了下去。那么,明朝在面对沙俄扩张时会有什么不同呢?

一、政治和战略上的考量:

主权意识的连续性: 即使明朝内乱,它的政权仍然存在。沙俄在与明朝接触时,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努力维系其统治的朝廷,而不是一个已经土崩瓦解、满清刚刚建立、自身也需要巩固统治的政权。这意味着明朝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义务和可能。
对边疆管理的态度: 明朝一直有其边疆管理体系,比如卫所制度、羁縻政策等。虽然在末期这些制度都走向衰败,但一旦政权稳定下来,它会试图恢复和调整这些政策。明朝不可能像满清那样,在建立初期就因为国力衰微和战略重心在关内而对东北边疆的管理相对松懈。相反,一个强大的、稳定的明朝,其向边疆投放资源和兵力的意愿会更强。
与满洲的关系: 如果明朝没被满清取代,那满清很可能仍然是明朝的一个强大的边患,或者是被明朝彻底击败、或是被招安但仍然需要严密控制。无论哪种情况,明朝都需要巩固其在辽东及以东地区的统治,以防满洲卷土重来。在这种背景下,明朝不太可能将本属于其势力范围的土地拱手让给沙俄。反而,为了对抗满洲,它甚至可能利用与沙俄的接触来制衡满洲,反之亦然。

二、具体的历史进程推测:

早期接触与冲突: 当沙俄探险者和哥萨克骑兵进入黑龙江流域时,他们必然会与明朝的东北边境守军或当地的官员发生接触。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一些冲突,比如17世纪中叶,沙俄就曾与明朝(以及后来的满清)在尼布楚地区有过摩擦。如果明朝政权稳固,它很可能会像历史上沙俄与瑞典、波兰那样,在边境地区与沙俄进行直接的军事对抗和外交谈判。
外交谈判与边界划定: 就像后来沙俄与满清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布林斯克条约》、《恰克图条约》一样,一个延续下来的明朝也会寻求与沙俄划定边界。关键在于,明朝当时的主体实力和对边疆的控制能力。一个强大的明朝,在谈判桌上会更有底气,不会像满清那样因为内部动荡和军事上的劣势而被迫做出巨大的让步。我们可以想象,明朝可能会派出精锐的军队和有能力的官员去与沙俄谈判,争取更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边界线。
对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影响: 历史上,沙俄通过一系列条约获得了外东北大片土地,包括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如果明朝稳固下来,它会尝试收复或至少保持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虽然当地人烟稀少,土著部落众多,但明朝会通过军事驻守、移民屯垦等方式来宣示和巩固主权。这意味着沙俄的扩张将受到更强有力的阻碍。

三、为什么明朝更有可能守住外东北(相比于满清初年):

更早的防御和控制: 明朝在17世纪初的实力和组织能力,虽然不如鼎盛时期,但总体上比刚刚建立且仍在内战和巩固统治中的满清要更具连续性。满清建立之初,急于稳定关内统治,对遥远的东北边疆的防御和控制相对薄弱,这给沙俄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如果明朝存在,它能够更早、更系统地部署防御力量。
更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凝聚力: 尽管明朝存在腐败和政治斗争,但其作为汉族建立的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广泛的民族认同基础。相比之下,满清在早期需要一个过程来获得汉族地主士绅的普遍认同。一个延续的明朝,在面对外部扩张时,其动员能力和民族抵抗的意愿可能会更强。
对地缘政治的理解: 明朝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相对接近,对俄国扩张的威胁会有更早的认知和更直接的应对。明朝的统治者不太可能像某些满清官员那样,对西方的扩张和技术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

然而,也并非绝对万无一失:

明朝自身的衰败程度: 即使我们假设明朝成功镇压了起义,它也可能只是延缓了灭亡,而其内部的制度性问题、经济困境依然存在。如果明朝只是苟延残喘,那么它在面对沙俄时,同样可能无法有效抵御。
沙俄的持续扩张野心: 沙俄的扩张是其国家战略的核心,它不会因为一个王朝的延续就停止。如果明朝表现出软弱或内部矛盾重重,沙俄依然会抓住机会。
地缘实际控制的难度: 外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即使是强盛的明朝,要实现有效的长期控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土著部落的归属、经济开发的难度,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边疆巩固。

总结来说, 如果明朝没有被满清取代,而是成功地维系了其统治,那么外东北被割让给沙俄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明朝更有可能通过军事对抗、外交谈判等方式,至少在地理上保持对黑龙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主权宣示和一定的控制力。历史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权者的决策、国力以及外交策略。一个稳固延续的明朝,在面对沙俄的扩张时,其战略反应和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满清时期,会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明朝,也许会像当年抵御蒙古一样,在远东地区构建起自己的边疆防御体系,而“外东北”这个概念,以及其后来的归属问题,就可能完全是另一番图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是那样,那已经不是割地的问题了,很有可能大萌自己就放弃东北了……

那个位面的大萌应该会更加关注东南亚……

user avatar

你没有占领和开发你就说不上割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牵扯到不少历史细节。如果明朝真的挺过了满清的崛起,并延续下来,外东北的命运确实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不相同。我来试着详细捋一捋,尽量讲得像一个对那段历史比较熟悉的人的分析。首先,得明白明朝末年它自己的状况。崇祯年间,明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有农民起义,比如李自成、张献忠;外部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假设。如果满清未能入关,明朝是否能顺利完成资本主义转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明朝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其自身存在的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一、明朝内部的经济与社会土壤:资本主义萌芽的种子是否足够深厚?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在1644年之前已经显现出的一些“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在非汉族政权征服汉族政权的过程中,汉族内部的因素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如果没有汉族降兵降将,蒙元、满清能灭掉宋朝和明朝吗?”,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要.............
  • 回答
    鲍毓明回应“被举报性侵养女”一事,其中那句“此事说来话长,我和她从来没有以养父女关系相处”,确实是整个事件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表述。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辩解意味,并且试图构建一种不同的叙事。当被指控性侵“养女”.............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车轮按照这条岔路转动,赵构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岳飞真的收复了中原,甚至是燕云十六州,赵构能否因此被后世誉为明君,这个过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会伴随着哪些复杂的因素。假设的开端:岳飞的“不召”与胜利首先,我们得设定一个前提:赵构没有下.............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明朝如果延续至今,资本主义在中国能否产生,以及它将呈现何种形态,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本身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互动影响,并在此之上推演可能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明朝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孕育资本主义的土壤.............
  • 回答
    假设明朝延续,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如今的模样,将会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引人遐想的命题。这不仅仅是历史走向的简单改变,而是会影响到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民族构成乃至国际地位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重塑。政治与制度:如果明朝延续,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原有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可能会继续发展。但历.............
  • 回答
    如果没有明朝,清朝能否学习西方完成工业革命?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明朝的存在与否,对清朝的学习西方乃至工业革命进程,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细致地梳理明朝的遗产、清朝的起点以及西方工业革命的传入过程。一、 明朝的.............
  • 回答
    如果清朝没有建立,明朝之后的下一个汉人王朝是否能扩展到今天的领土面积,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能力、地理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 1. 明朝灭亡后的政治格局明朝灭亡于1644年,其后主要的政权包括: 南明(1644–1662):由朱由榔建立,以南京为都城,主要控制长江以南地区.............
  • 回答
    一个没有清朝的明朝,面对列强入侵,其走向将是一场充满未知数、悲壮与可能的新篇章。要详尽地推演这一历史走向,我们需要回到明朝中后期,梳理其内部的矛盾、军事的特点,以及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再将这些因素代入“列强入侵”的假设情境中。一、 明朝的内在根基与危机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明朝在面对欧洲列强叩关时,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上没有了后金(清朝前身),明朝能否抵挡住噶尔丹的进攻?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把当时的局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噶尔丹是在17世纪末(1670年代到1690年代)崛起的,他是卫拉特蒙古的一位杰出领袖。而明朝,如果后金没出现,那么明朝的疆域和控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明朝灭亡的核心动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自身存在的痼疾,以及后金(清朝)崛起在多大程度上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非其根本原因。明朝自身的腐朽:内部的毒瘤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即便没有后金的威胁,明朝也早已病入膏肓,续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其衰败并非一.............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的科技发展从未停滞,并且一路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进,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世界,很可能与现实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平行文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明朝在当时所展现出的科技亮点。不得不说,明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 天.............
  • 回答
    朱棣迁都北京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对明朝的存续和灭亡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若朱棣未迁都北京,明朝的灭亡可能不会如此迅速,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迁都北京的直接动因与战略考量1. 军事防御需求 朱棣迁都北京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明初,蒙古势力在北方.............
  • 回答
    关于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与明朝的命运,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单从“没有打开山海关”这个假设出发,我们来抽丝剥茧,仔细推敲一下明朝当下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走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势如破竹,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推翻明朝并成功建立新朝代,那么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都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李自成的新朝代——大顺朝的内政外交格局: 政权稳固与否的考验: 李自成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建立的新朝代能否长久,是个巨大的.............
  • 回答
    一个没有小冰河期的大明,能否延续到下一个百年?这真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咱们不妨抛开那些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统计,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聊聊这个假设,看看历史的齿轮如果少了这一环,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要说明朝能不能多活一个世纪,首先得明白,小冰河期对明朝来说,绝对不是闹着玩儿的。那会儿,老天爷仿佛是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权力转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清朝没有入关,明朝的灭亡和政权的归属将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可能性来详细分析:一、 李自成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提及的可能性之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明末时期声势浩大,已经.............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是否能够抓住殖民时代和工业革命的红利,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答案是极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并且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和外部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明朝自身的状况与潜能: 经济基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