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点:
1.时代。默认指挥仪成熟以后的时代(1910后)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一战,间战期前中期,间战期末期到二战中期,二战末期四个时代。
其中对火炮数量硬要求最高的大概是中间两个时代,因为火控装置相对于预期交战距离较为落后。rn在30年代希望主力舰具备至少8门主炮以应对远距离炮战需求。之前和之后则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更少的主炮设计,之前就不说了(毕竟声望造了出来而且实战中不仅没有打不中人,甚至打的还挺准的),而之后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英美都有一批6门主炮的战列舰方案。
2.因素
技术上来说,4门主炮的战舰也不是不能进行远距离炮战,费舍尔时代对此就有不少设想(虽然某些未免有些想的太好了)。
虽然更多的主炮无疑可以增加校射效率(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校射机会),但考虑到实战中射速较低的情况,更多的主炮带来的校射机会实际上没有纸面上的那么多。
从另一方面来讲,炮管联装数更少的主炮塔便于安排更简洁的炮塔内部设计,并且也便于提升射速。而且原理上来说,也更可靠。
这个可靠,我随便找个方面来说,比如说瞎火弹问题。
主炮射击时碰到某门炮瞎火/击发失败的概率(接近10%)并不低,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多门火炮一起击发,概率累积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的底火相对不可靠。
而一旦击发失败,就需要排除瞎火弹的发射药,这可比枪械瞎火弹的排除麻烦的多,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瞎火弹出现的整个炮塔,出于安全考虑,是不能执行开火的。这是战列舰战斗射速难以达到理论循环射速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显然,这种情况下,4门双联装主炮的战列舰,比三座三联装主炮的战列舰就更占便宜,前者只会有一门炮被连带停火,而后者会有两门炮被连带停火。
当然,如果极端一点,全单装火炮设计,则不会有连带停火问题,但是这就是属于舍本逐末了。
3.设计需求
如第二点中提到,rn在30年代需求主力舰至少8炮打前提里包含一个远距离交火需求,这就是需求的体现了,也是整个设计最终决定采用较多主炮还是较少主炮的核心因素:
主炮较少的战列舰,性能上的牺牲体现在校射效率降低上,而并不是无法执行校射(没人要造2炮战列舰吧),也就是说,只是量变,不是质变。既然是量变,那就有和战舰其他性能进行交换取舍的可能性。较大口径的较少主炮自然会牺牲一些性能,但毫无疑问也可以带来另一些性能上的提升,而任何领域的工业产品设计,说白了,本质上,都是从用一些优先级较低的需求去交换其他优先级较高的需求这个基本点出发的。
同样是基于这一点,可以认为,没有一个所谓的“最佳主炮数量”,只有“最适合某型战列舰设计”的主炮数量。
就以声望级为例,声望作为一型应对qe建造后战巡荒紧急建造的战巡,它的需求就是便宜,建造迅速,只需要有基本的性能需求而不需要非常优秀的性能。这种情况下,声望性能上只要求较少的主炮(戴主任回忆录和档案里都提到最早的声望需求就是个4炮舰),只要求防护不低于不倦级,但需要较高航速(纯燃油,32节)的设计取舍,毫无疑问就是合理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这样做是否合理呢?我只能说不一定合理,或者当时说不清合不合理,比如说h3各个子方案(主炮数量和口径相同,但布局不同)采用的6门18寸主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