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核弹引爆下,用核冬天来中和全球变暖?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想法,将一场足以毁灭人类文明的灾难作为解决另一场严峻挑战的手段,其内在逻辑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简而言之,利用核冬天来“中和”全球变暖,是一个不可行且极其危险的构想。我将深入剖析其中的原理、推演的后果,以及为何它注定是一条通往毁灭而非救赎的道路。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冬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与全球变暖的关联。

核冬天:一场人为制造的全球性气候剧变

核冬天的概念源于核战争。当大量的核武器在城市和工业区被引爆时,会产生巨大的火灾,将大量的烟尘、灰烬和颗粒物抛入大气层,特别是平流层。这些微粒能够反射太阳光,阻止其到达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下降。

想象一下,无数颗原子弹在瞬间摧毁了现代文明的基石——城市和工业设施。爆炸的能量会点燃巨大的火灾,这些火灾的规模和强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燃烧会产生巨量的黑碳(soot)和其他颗粒物。这些颗粒物非常细小,可以被高空的风带到平流层,在那里它们可以停留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这些颗粒物进入平流层,它们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持续存在的遮蔽层。这个遮蔽层就像一层巨大的“遮阳伞”,阻止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结果就是,全球地表温度会骤降,而且这种寒冷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任何自然气候变化都要剧烈和持久。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积累引发的升温

与此相对的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释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积累所引起的。这些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发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导致大气层捕获更多的热量,从而引发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这种升温过程是渐进的,但其长期影响是深远的,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态系统破坏等。

用核冬天“中和”全球变暖的逻辑谬误与灾难性后果

理论上,如果在足够多的地点引爆核武器,产生足够的烟尘和颗粒物进入平流层,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全球气温。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冬天可以“对抗”全球变暖的升温效应。然而,这就像是用一把大锤子去修理一个精密的钟表,其结果只会是彻底的破坏。

让我详细阐述为什么这种“解决方案”是不可行的,以及它会带来哪些毁灭性的后果:

1. 规模与控制的悖论: 要产生足以产生显著核冬天效应的烟尘,需要引爆大量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核武器,而且必须集中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区域。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以可控的方式实现这一点,除非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战争。而发起一场核战争本身就意味着文明的终结,讨论如何利用它来“解决”另一个问题,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设想一下,要制造一场足以影响全球气候的核冬天,可能需要数百甚至数千枚当量较大的核武器在城市和工业中心爆炸。这些爆炸将立即造成数亿人死亡,城市瞬间化为废墟,基础设施荡然无存。这种规模的破坏,其本身就是人类无法承受的。

2. 不可预测的副作用和失控的连锁反应: 核冬天的模型是基于大量模拟的,但实际的效应可能远比模型复杂且难以预测。
局部极端冷化与全球范围的破坏: 虽然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都会均匀受冷。爆炸点附近的温度会急剧上升,然后迅速下降到极低的水平。其他地区也可能经历前所未有的寒潮。
农业的彻底崩溃: 全球气温的急剧下降,加上大气的变化(如臭氧层破坏),将导致光照减少,降雨模式改变。这将彻底摧毁现有的农业系统。即使在一开始的升温阶段过去后,气温的长期偏低也会使得大多数地区无法进行作物种植。大规模的饥荒将在全球蔓延,远超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
生态系统的毁灭: 大多数动植物都无法适应如此剧烈和快速的气候变化。森林会枯死,海洋生态系统会崩溃,生物多样性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将不复存在。
大气环流的剧烈变化: 烟尘颗粒会改变大气的温度梯度,从而剧烈扰乱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这可能导致更复杂的、无法预测的天气模式,例如毁灭性的风暴、干旱或洪水,尽管气温整体在下降。
臭氧层破坏: 核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和其他化学物质会严重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这将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急剧增加,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包括增加皮肤癌、白内障的风险,并损害农作物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

3. 核武器本身的直接危害: 在考虑核冬天之前,我们必须直视核武器爆炸本身的直接破坏力。
即时死亡与伤害: 核爆炸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炽热的火球和致命的放射性辐射。爆炸瞬间会蒸发和粉碎附近的一切,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和严重的烧伤、辐射病。
长期放射性污染: 核爆炸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尘埃,这些尘埃会扩散到全球,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长期的放射性污染。被污染的区域将变得无法居住,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的、跨代的威胁。

4. 无法逆转和无法修复: 一旦核冬天发生,其影响将是深远的、长期的,而且极难逆转。即使烟尘最终会沉降,但其对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文明造成的创伤将是不可弥补的。我们不是在“解决”全球变暖,而是在用一种更具毁灭性的方式,加速我们自身的灭亡。

5. 道德和伦理的根本性禁忌: 将核武器作为解决气候问题的手段,在道德和伦理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比“缓慢的死亡”更加迅捷和彻底的自我毁灭。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是保护地球和生命,而不是将其作为代价去换取任何表面的“平衡”。

结语:一条通往深渊的捷径

总而言之,利用核冬天来中和全球变暖,与其说是一种“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一种对人类理智和生存本能的背叛。这就像是试图用心脏病发作来治疗感冒。它引入了一个比现有问题更具毁灭性、更无法控制的灾难。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虽然严峻,但它是一个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和改变生活方式来应对的挑战。而核冬天,一旦启动,将意味着我们彻底放弃了所有希望,将地球拖入一个黑暗、寒冷、充满毒害的坟墓。我们不应该去思考如何用一种末日手段来“解决”另一个问题,而应该专注于如何以和平、建设性的方式,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持续能源和适应气候变化来应对全球变暖。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冬天”是办不到你幻想的事的:

  • “核冬天”理论建立在错误的计算基础上,严重夸大了爆炸和大火送上去的烟尘的遮光能力和漂浮时间。将现存的全球核武库或冷战最高峰时的全球核武库全部炸掉,都无法产生历史上幻想的那种“遮挡全球阳光,导致几十亿人饿死”的核冬天。炸得更少对太阳辐射起到的反射作用很低。
  • 历史上在科学范围内吹得最厉害的“核冬天”的持续时间也只有数年。这根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中和全球变暖。“隔三差五炸两个”不能算是“有限的核爆炸”罢。

在“给地球遮光”这方面,用飞机在平流层散布二氧化硫或高反射率粉尘就可以反射部分太阳光,不需要浪费核弹

美国 1975 年估计全球核大战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 每有 100 亿吨 TNT 当量的核爆炸,之后 20 年里每一亿名幸存者会有三万到五万人受到足以造成伤害的照射。这和短期效应是比不了的。1000 枚 100 万吨 TNT 当量热核武器总计 10 亿吨TNT当量,对美国发动攻击可以瞬间消灭至少 1.5 亿美国人,后效应可能进一步杀死 90% 幸存者。
  • 每有 100 亿吨 TNT 当量的核爆炸(其中一半为落地爆),可以炸飞 250 亿立方米岩石和土壤,向平流层注入大量粉尘与微粒。这注入量约为 1883 年克拉卡托火山爆发的 2 倍。这不会造成重大的全球气候变化。
  • 每有 100 亿吨 TNT 当量的核爆炸,可以在大气里产生 5000 万吨一氧化氮。如果这爆炸全部发生在北半球,可以造成北半球臭氧层里 30~70% 的臭氧被化学分解。这导致的紫外线辐射加强需要至少 20 年来恢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40 年间的皮肤癌发病率会在目前基础上增加 3%~30%。这其实也是个萌萌哒的效应,它的基础值很低,而且影响时间还不如地爆本身的辐射落尘污染时间久,人类不会毫无防护地在地表活动。

到了二十一世纪,核冬天吹不动了之后,论文里的数据也开始变得能看一点了。

印巴核大战送上去 5Tg 黑炭,可以在 4 年内降低中国水稻总产量 21%,之后 6 年恢复到降低 10%,北中国的水稻产量大幅下降但是东南沿海的水稻产量反而上升。

研究者做担忧状。

不过,将“有限的核弹引爆”视为“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手段”的话,在西半球的一些地方大量爆炸核弹,可能有助于提前数十年实现碳中和。

注意即使现在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立即变成零,全球变暖也不会戛然而止,其趋势会继续维持数十年到数百年,你想“中和全球变暖”需要核打击之外的地球工程手段。

核工业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例如提供能源进行碳捕集和二氧化碳热分解。


在历史上,核冬天这样的理论能够发表,有时代的原因:

  • 一方面,卡尔·萨根等科学家希望用这样惊世骇俗的理论吓阻核战争。但美苏核武库并没受其影响。
  • 另一方面,当年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地球历史上似乎发生过一些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让人产生联想。

全球核武库峰值当量也不到 400 亿吨TNT当量,现在全球核武库总当量已经不足 60 亿吨 TNT 当量,且许多部分是拆开保存的,并不处于可以起爆的状态。这点核武器能送上天的黑炭与尘埃大多会被大气环流在数个月内处理掉。

有研究认为,奥陶纪大灭绝的原因之一,安第斯撒哈拉大冰期,威力跟第四纪大冰期差不多。核冬天跟这比起来就是个毛线。

而第四纪大冰期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

带来了名为晚期智人的物种,冰河期的灾厄。

这物种似乎在研究让第四纪冰川永不融化的方法。


“大灭绝”也是让人怀疑的。

巨型热地幔柱喷发是地球的自然活动能在这一阶段产生的最大威力现象,总威力是人类所有核武器总和的若干亿倍,但中生代的非技术生物圈已经能很好地抵抗其影响,白垩纪爆发的热地幔柱喷发,例如翁通爪哇和德干,均未造成大灭绝。甚至有理论认为德干暗色岩降低了小行星撞击带来的伤害。

即便在二叠纪大灭绝的年代,陆地动物看起来也没有受到特别大的损害。泥盆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则连是否存在都出现了疑问。

以下引自 @天苑四

“大灭绝”(mass extinction) 这个名词最初在80年代和90年代使用时指的都是全球性物种灭绝,严重打击整个生态圈。包括维基百科上都是每次多少陆地海洋生物死亡之类的。然后近十年来的高精度化石地层学越来越质疑所谓大灭绝是否真的发生过。奥陶纪陆地生物保存不好不提。泥盆纪事件里陆地脊椎动物和植物都没有影响。二叠纪陆地脊椎动物和植物也没有明显影响。三叠纪那更没有了。白垩纪是唯一一次陆地脊椎动物受到选择性重创,但植物仍然没有大灭绝。所以,所谓五大灭绝其中两次都称不上大灭绝,而其他三次也仅限于海洋系统。教科书、纪录片式过于夸张的地狱般场景可能是从来没有在陆地上出现过的,相反大部分陆地生物都还滋润。
俄罗斯剖面显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在PTB根本没有经历过下降。
Permian tetrapod extinction events
就连丽齿兽亚目,大部分都不是在PTB灭绝的,而是在瓜德鲁普统末260Ma灭绝的。剩下苟延残喘的丽齿兽亚目灭绝时间约为253.5Ma,比252Ma海洋灭绝早一百多万年。
sp.lyellcollection.org/
泥盆纪的确是一段背景灭绝速度比其他时期略高,物种新生速度又偏低,所以出现了两千多万年的物种数量下降。两篇关于泥盆纪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也完全没有出现灭绝。
Diversity dynamics of Devonian terrestrial palynofloras from China: Regional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关于二叠纪末植物是否灭绝过可以看去年Nature 上的两篇:
nature.com/articles/s41nature.com/articles/s41

引用完毕。

user avatar

此小品根据日本电影《啊!海军》里的相关片段改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招核地球:我是,第四纪地球招核地球,是来监管你们的。我这个地球是你们最好的老大哥,你们有不懂的事可以问我,我会亲切地告诉你们。现在请大家作自我介绍,每个国家把自己手上的核弹、TNT当量介绍一下,从你那,开始!

美国:是!小男孩,1.5万吨TNT当量。

招核地球:没有劲!

美国:胖子,2万吨TNT当量。

招核地球:听不见!重来!根本听不见!再炸一遍!听不见!重来!这么小当量还想搞核冬天?!

美国:是,Mk-41,2500万吨TNT当量!

招核地球:好,下一个!

俄国:大伊万,5000万吨TNT当量!

招核地球:好,很有精神!下一个!

某国:Q小姐,X百万吨TNT当量。

招核地球:听不见,听不见,声音太小,重来!重来!重来!

某国:……

招核地球:怎么,你没听见吗?

某国:……

招核地球:眼睛别往别处看,不准东张西望,你那是搞核冬天的姿势吗?!

某国:……

招核地球:在招核时代,第四纪地球说听不见就是听不见,重来!

某国:新型N相弹——灭日,TNT当量未知!

背景音乐起:欢快的小曲。

—————————————————朴实的分割线—————————————————

抖机灵后,来谈一下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缓解乃至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全球变暖的原因:自然因素有火山活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等,人为因素有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人类砍伐森林使植物的调节作用减弱等。

1981年-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约上升0.6摄氏度。北半球春天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

因此,要缓解乃至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砍伐森林等措施。

即便不论引爆核弹后能否引发核冬天,只看核弹爆炸后对地表植物的破坏,恐怕还会加剧全球变暖的问题。

更何况,核弹爆炸还会产生大量核辐射,会比全球变暖问题对人类造成更多伤害。


本人 @乐舟川 的其他几个知乎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