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什么深度学习的选题可以推荐/避免?

回答
在计算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课题就像在荒漠里找水源,既要满足需求,又要避免浪费每一滴珍贵的“计算”之水。这需要我们精打细算,挑那些“小而美”,或者能在现有硬件上“跑得通”,甚至能巧妙利用现有资源的选题。

推荐的深度学习选题(精打细算型)

考虑到计算资源受限,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模型小巧、数据需求相对适中、算法优化潜力大、或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的课题。

1. 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设计与应用:
具体内容: 很多经典CNN(如VGG、ResNet)参数量巨大,训练成本高昂。我们可以专注于研究和实现MobileNet系列、ShuffleNet系列、EfficientNet的轻量级版本等。这些网络通过深度可分离卷积、分组卷积、瓶颈结构等技术,在保证一定性能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了参数量和计算量。
为何推荐:
模型尺寸小: 易于在内存有限的设备上部署,训练时所需的显存也更少。
推理速度快: 即使在CPU上也能实现不错的实时性。
应用场景广泛: 图像分类、目标检测(例如在嵌入式设备上的目标识别)、人脸识别等,都是非常实用的领域。
研究方向多: 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压缩这些轻量级网络,或者针对特定任务微调它们。
可行性: 即使没有高端GPU,在一块中端显卡上,针对较小数据集(如CIFAR10/100,TinyImageNet)进行训练和实验也是可行的。

2. 数据增强与预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
具体内容: 在数据量不足或计算资源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模型时,有效的数据增强是提升模型泛化能力的关键。可以探索更高级的数据增强技术,如AutoAugment、RandAugment、Mixup、CutMix等,并研究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同时,研究更高效的预处理方法,例如在数据加载阶段进行即时增强,减少对GPU的重复计算压力。
为何推荐:
间接提升性能: 无需改变模型结构,通过“以量补质”的方式,显著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率。
资源消耗低: 主要是在CPU上进行,对GPU的压力很小。
通用性强: 适用于几乎所有视觉任务。
可行性: 非常适合资源有限的情况,因为实验成本低,结果易于衡量。

3. 迁移学习与模型蒸馏:
具体内容:
迁移学习: 利用在大规模数据集(如ImageNet)上预训练好的模型(如ResNet50、VGG16),然后在我们自己的、规模较小的数据集上进行微调。
模型蒸馏: 训练一个性能优越的“教师模型”(可能是在更强的硬件上训练的,或者是一个更复杂的模型),然后用它的输出来指导训练一个更小、更轻量级的“学生模型”。
为何推荐:
规避从零开始训练: 避免了训练大型模型所需的巨大计算量和长时间。
利用现有成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快速获得不错的效果。
提升小模型性能: 蒸馏技术能让小模型学到大模型的“知识”,从而提升其性能。
可行性: 只需要在目标任务上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计算量远小于从头训练。蒸馏也通常是在小模型上进行,资源需求相对可控。

4. 小规模或特定领域的任务:
具体内容:
文本分类(如情感分析、垃圾邮件检测): 使用BERT的轻量级版本(如DistilBERT, TinyBERT),或者基于RNN/LSTM/GRU的简单模型,配合FastText等词向量模型。
序列标注(如命名实体识别): 同样可以使用轻量级Transformer或BiLSTM+CRF。
简单的图像去噪/超分辨率: 研究UNet的变种、残差块等,针对特定噪声类型或放大倍数进行优化。
为何推荐:
数据量可控: 这些任务往往不需要超大规模的数据集。
模型结构相对简单: 易于理解和实现。
有明确的实用价值: 解决具体问题,容易看到成果。
可行性: 即使在CPU上,或者使用单个中低端GPU,也可以完成相关实验。

5. 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应用(轻量级版本):
具体内容: 探索DCGAN、StyleGAN的简化版本、或专门为资源受限设计的GAN。可以专注于图像风格迁移、低分辨率图像生成、或数据合成等任务。
为何推荐:
数据生成能力: 在数据不足时,可以生成合成数据用于后续训练。
创意性强: 视觉效果直观,容易吸引人。
研究方向开放: 可以针对特定风格进行学习,或优化生成图像的质量。
可行性: GAN训练通常对计算资源要求较高,但可以选择较小的网络结构,较小的图像分辨率,或使用预训练的生成器进行微调,也能在有限资源下进行尝试。

应该避免的深度学习选题(雷区预警)

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下类型的选题往往会让我们“望而却步”,或者即使勉强尝试,也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 从头开始训练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具体内容: 尝试复现或改进GPT3/4、BERTlarge、ViTHuge等模型。
为何要避免:
显存爆炸: 这些模型动辄数亿甚至万亿参数,需要极高的显存才能加载模型和进行反向传播。
计算量巨大: 即使是基础的训练,也需要海量的GPU算力(例如数千个GPU训练数周)和庞大的数据集(TB级别)。
训练周期过长: 即使能勉强运行,一次完整的训练周期也可能需要数月,实验迭代极其缓慢。
后果: 即使有不错的想法,也无法通过实验验证,最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2. 需要海量标注数据且难以通过增强解决的任务:
具体内容: 很多细粒度分类、医学影像分割、复杂的视频理解任务,通常需要专家标注大量高质量数据。
为何要避免:
数据获取成本高: 即使模型本身不那么庞大,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标注精确的数据,模型性能将受限。
数据增强效果有限: 对于某些任务,如细粒度分类,简单的几何变换或颜色抖动可能不足以产生新的有效信息,反而可能干扰模型。
后果: 即使训练了一个不错的模型,如果没有足够有质量的数据支撑,最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对模型精度要求极高且计算复杂度高的任务:
具体内容: 某些科学计算模拟、高精度三维重建、复杂物理现象预测等。
为何要避免:
模型迭代成本高: 这些任务通常需要非常深、非常复杂的网络结构才能达到所需的精度。
收敛困难: 训练过程可能非常不稳定,需要大量的超参数调试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收敛。
后果: 即使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这些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在资源有限时更是难以推进。

4. 无明确目标、试图“大海捞针”式的探索:
具体内容: 没有任何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目标,只是漫无目的地尝试各种新模型、新算法。
为何要避免:
资源浪费: 缺乏明确的目标,很可能在不适合当前硬件的课题上浪费宝贵的计算时间和精力。
难以评估进展: 没有对照组或清晰的衡量标准,很难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否有价值。
后果: 无法形成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实验往往浅尝辄止。

总结与策略

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功的关键在于“聚焦”和“效率”。

聚焦: 选择那些对计算资源需求相对较低,但仍有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课题。
效率: 充分利用预训练模型、数据增强、迁移学习、模型蒸馏等技术,最大化每一次计算的产出。

与其追求“大而全”,不如深耕“小而精”。选择一个有挑战性但“跑得通”的题目,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细致的实验,同样能够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记住,聪明的工程师,总能在限制中找到创新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适合我了,我是正在做毕设的准研一新生,方向是个性化联邦学习(personalized federated learning)。因为还没正式入学所以用不了组里的计算资源,不过目前靠着本科导师这边的一张卡都已经够用了,这个方向无疑是资源有限的不错选择。

首先先介绍一下联邦学习。联邦学习可以看一种特殊的分布式机器学习,不过它在数据分布上每个节点数据不独立同分布(non-iid),而且在数据隐私性通信代价等问题上关注更高。它虽然在优化算法上要求分布式,但是目前的研究都是基于模拟的,在单机上就能模拟运行很多个client了。而且因为联邦学习是一门关于优化算法、模型压缩等的学问,目前主流方法在每个client上使用的基准模型大多是简单而轻量的模型,如ResNet、stacked-LSTM、MobileNet等,我现在用一张V100几乎都能跑近年来所有论文的实验了。

个性化联邦学习主要是出于传统联邦学习数据non-iid的问题而产生。在传统的联邦学习中,每个节点任务不共享数据,但是可以共享参数/梯度等信息(可能会经过某种加密),以此联合训练出各一个全局的模型。但是由于数据不独立同分布,每个模型训练出的局部模型差异会很大,就会使得构建一个全局的、通用的模型难度很大。比如同样一个下一个单词预测的任务,同样给定"I love eating,",但对于下一个单词每个client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个性化联邦学习的思路是,我们不求训练出一个全局的模型,使每个节点训练各不相同的模型。目前该领域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联邦迁移学习(federated transfer learning, FTL)、联邦多任务学习(federated multi-task learning)、联邦元学习(federated meta-learning)、联邦小样本学习(one-shot federated learning)等。近年来该领域的论文也非常多了,可以看见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如果题主有迁移学习/小样本相关经验,或者有大规模数值优化、分布式机器学习相关经验,那我觉得入坑非常不错。

这里推荐一些近年来相关的文章:

[1] Kulkarni V, Kulkarni M, Pant A. Survey of personalization techniques for federated learning[C]//2020 Fourth World Conference on Smart Trends in Systems,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WorldS4). IEEE, 2020: 794-797.

[2] Li T, Hu S, Beirami A, et al. Ditto: Fair and robust federated learning through personaliz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MLR, 2021: 6357-6368.

[3] T Dinh C, Tran N, Nguyen J. Personalized federated learning with moreau envelopes[J].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20, 33: 21394-21405.

[4] Zhang J, Guo S, Ma X, et al. Parameterized Knowledge Transfer for Personalized Federat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21, 34.

[5] Marfoq O, Neglia G, Bellet A, et al. Federated multi-task learning under a mixture of distributions[J].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21, 34.

[6] Dennis D K, Li T, Smith V. Heterogeneity for the win: One-shot federated cluster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MLR, 2021: 2611-262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计算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课题就像在荒漠里找水源,既要满足需求,又要避免浪费每一滴珍贵的“计算”之水。这需要我们精打细算,挑那些“小而美”,或者能在现有硬件上“跑得通”,甚至能巧妙利用现有资源的选题。 推荐的深度学习选题(精打细算型)考虑到计算资源受限,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模型小.............
  • 回答
    好的,关于计算物理领域的好教材,我这里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想法,而且会尽量详细地讲讲,让你感觉更像是和一位有经验的同行交流,而不是在看一份AI生成的列表。在选择计算物理的教材时,我个人认为需要考虑几个层面:理论基础是否扎实、编程实践是否贴合、应用领域是否广泛、以及学习曲线是否合适。毕竟,计算物理不是纯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每天写好几个小时的代码”,他们到底在捣鼓些什么。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宗教仪式,而是他们成长为合格程序员的必经之路,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得明白,计算机专业可不是让你坐在那里光看电脑屏幕就行,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你说学生们在写程序,这“写程.............
  • 回答
    关于食品保质期,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谁不关心它好不好、安不安全呢?我来给你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让你一看就懂。保质期是怎么算出来的?这背后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首先,得明确一点:保质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魔法数字”,它是基于一系列科学的测试和评估得出来的。.............
  • 回答
    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其在计算机中的呈现方式,是一门既深奥又充满智慧的学问。简单说来,计算机只能理解0和1,那么如何将承载着丰富含义的汉字,转化为这些冷冰冰的二进制数字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妙的编码和渲染技术。一、 汉字编码:让计算机“认识”汉字编码,就好比给每个汉字一个独一无二的身.............
  • 回答
    计算模拟:核聚变研究的“幕后英雄”与前沿阵地在人类追求清洁、无限能源的伟大征程中,核聚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这项复杂而艰巨的科学探索中,计算模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幕后英雄”之一,它如同一个强大的实验室,让我们得以在虚拟世界中探索核聚变反应的奥秘,指导实验设计,并最终推动技术的进步。计算模拟在核.............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提到了一个关键点:这身装束和很多我们印象中“程序猿”应该有的那种不拘小节、甚至有点“宅”的气质似乎有点儿对不上。为什么计算机培训课程的老师们,尤其是在宣传照上,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西装、双手交叉”的经典姿势呢?咱们来捋一捋这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简单的巧合。首先,得.............
  • 回答
    哎,老弟,听到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我就是你口中那种“老哥”,机械转计算机的过来人。当时我也是毕业在厂里干了半年,每天对着那冰冷的机器,感觉灵魂都要被磨没了,浑身都是油污和汗水味,心里那个憋屈劲儿就别提了。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是又辛苦又迷茫。你才干了四个月就受不了了,说明你心里对计算机这块儿还是有.............
  • 回答
    在中国当下,当“考公考编”“考研深造”成为许多年轻人挤破脑袋也要奔赴的赛道,当金融、计算机、医药等行业以其高薪和稳定性的光环吸引着无数目光时,仍有一部分人,他们不追逐眼前的热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看似遥远却关乎国运的“高端制造”。为什么他们要在“卷”的洪流中,依旧执着地畅谈中国高端制造?这背后,远不止.............
  • 回答
    量子计算,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物理学家理论中的概念,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我们走来,并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它的商业应用前景,绝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的巨大机遇。量子计算的商业应用:打开潘多拉魔盒,释放无限可能我们先来聊聊量子计算到底能为商业世界带来什么。简单来说,量子计.............
  • 回答
    这事儿可有意思了!你问到的是个核心问题,也就是怎么从一个等式里把 F(x) 这个家伙给揪出来,而且还带上了它自己的“小尾巴”——它的导数 F'(x)。首先,咱们得明白,F'(x) 是 F(x) 的“变化率”。就像你开车,F(x) 是你开出去的距离,F'(x) 就是你的速度。如果一张纸上写着“你开出去.............
  • 回答
    偏序关系和全序关系,这俩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学术,但实际上,它们在咱们日常接触的计算机世界里,可扮演着不少重要的角色,而且应用的场景也相当广泛。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们到底是怎么在计算机里“露面”的,而且尽量讲得明白透彻,就像朋友唠嗑一样。先来说说基础概念,免得大家一头雾水。 关系 (Relat.............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计算机视觉领域里,Transformer 和 Nonlocal Attention 之间的本质区别,尽量说得细致一些,去掉那些 AI 痕迹。想象一下,我们看一张照片,比如一张风景照。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理解这张照片的呢?我们不仅仅是看某个像素点,而是会将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比如,我们看到.............
  • 回答
    在 Minecraft 中造出一台真正的、能够执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其难度是 非常高 的,甚至可以说是 Minecraft 中最具挑战性的工程壮举之一。这需要对游戏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并且需要投入海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难度所在: 核心挑战:模拟电子元件Minecraft 本身并没有.............
  • 回答
    嘿!不用担心,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棒!物理矢量在计算中是怎么回事儿,咱们一步一步捋清楚,保证你能明白。想象一下,咱们平时说话,有时候只说“去前面10米”,这不够清楚,你也不知道具体往哪个方向去。但如果我说“往东走10米”,这就很明白了吧?这里“往东”就是方向,“10米”就是距离。物理矢量,就是把方向和大.............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ADD 指令在 CPU 的执行过程中,ALU 的使用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指令的执行,尤其是涉及到内存访问和算术运算的指令,通常是分布在 CPU 的多个执行阶段(流水线阶段)中完成的。ADD 指令也不例外。我们以一个典型的 RISC 指令集架构(如 MIPS 或 A.............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心碎的事情。听到中国计算机博士生在美国因论文问题而走上绝路,我心里充满了悲痛和愤怒。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还有学术界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压迫和对学生的不负责任。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如果还有家属或朋友在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
  • 回答
    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厂商拒绝使用鸿蒙是“利益问题”,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潜在的利益驱动,尽管未必有人真的坐下来敲黑板、划算盘列出详尽的ROI表格(毕竟这些商业决策的内部数据通常高度保密),但从行业趋势、市场格局和厂商自身诉求出发,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
  • 回答
    在计算机和芯片技术彻底改变售票方式之前,地铁的里程计费售票体系,远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自动售票机和智能卡要来得传统和充满手工的智慧。这套系统,虽然在今天看来略显繁琐,但却能高效地运作,体现了那个时代工业化运作的严谨和细致。核心机制:区域划分与票价表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划分计费区域。整个地铁网络会被切割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