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计算机和芯片技术出现前,地铁怎样按里程计费售票?

回答
在计算机和芯片技术彻底改变售票方式之前,地铁的里程计费售票体系,远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自动售票机和智能卡要来得传统和充满手工的智慧。这套系统,虽然在今天看来略显繁琐,但却能高效地运作,体现了那个时代工业化运作的严谨和细致。

核心机制:区域划分与票价表

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划分计费区域。整个地铁网络会被切割成一系列的“计费区”或“站区”。这些区域的划分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基于实际的客流、站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运营成本等因素。通常,靠近市中心、人流量大的站点会构成一个核心区域,而郊区的站点则会形成外围区域。

有了区域划分,就有了庞大的票价表(Fare Schedule)。这张票价表是整个计费系统的核心,它详尽地列出了从每一个站点出发,到达其他每一个站点所需的票价。如果一个地铁系统有几十个站点,那么这个票价表的设计和维护工作量是相当巨大的。

票价表的载体: 在早期,这些票价表可能张贴在售票窗口醒目位置,也可能印在小册子、纸质车票背面,甚至是地铁站内的指示牌上。
票价表的逻辑: 票价表会根据“起点站”和“终点站”的组合来确定价格。例如,从A站到B站的票价,可能与从A站到C站的票价不同。越远的距离,票价自然越高。有时,还会根据乘坐的线路、换乘次数等因素进行微调,但里程是主要决定因素。

售票流程:人工与简易机械的结合

在没有先进计算机系统的时代,售票主要依赖人工售票和一些辅助性的机械装置。

1. 人工售票窗口(Ticket Booth/Counter): 这是最主要的售票场所。
乘客告知: 乘客需要清楚地告诉售票员自己的目的地。比如,站在窗口前说:“我要去XX站。”
售票员查找票价: 售票员会根据乘客的目的地,熟练地在脑海中(或者快速查阅纸质票价表)找到对应的票价。
收取现金: 乘客支付现金(硬币或纸币)。
售出纸质车票: 售票员会从预先印好的、带有不同价格区间的纸质车票(Ticket)中,拿出对应价格的票。这些车票通常会印有条形码、站名、日期、时间等信息,但它们更多是记录,而不是被电子扫描识别。

2. 简易机械装置(Limited Automation):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简单的售票设备也开始出现,但功能非常有限,离现代自动售票机还差得很远。
单一票价售票机: 可能会出现只售卖特定区段、固定票价的票的机器。乘客投入一定金额的硬币,机器就会吐出一张对应价格的纸质车票。这种机器的灵活性很差,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出行需求。
硬币计数/识别器: 售票窗口的售票员可能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硬币计数器来辅助收款,但主要的票务逻辑还是人工判断。

检票与出站:人工检查与“损毁”车票

纸质车票在乘客手中的作用,也与今天不同。

进站检票: 乘客在进入付费区域前,需要通过检票口(Turnstile/Gate)。
人工检票: 在很多情况下,进站口也有检票员。乘客将车票交给检票员,检票员会检查票面信息(主要是价格)是否符合该区域的最低标准,然后撕掉车票的一部分(比如边缘的某个标记)或者在票上打孔/盖章,作为已检票的凭证。
机械检票: 也会有一些简单的机械式转闸,乘客需要投入一张“有效”的车票才能通过。但这里的“有效”通常是指投入了正确的面值,或者票面没有被明显损坏。机器本身并不会“读取”票面信息来判断票价。

出站检票/收取: 到了目的地后,乘客还需要再次通过检票口。
收取车票: 检票员会检查乘客手中剩下的车票,判断是否是本次行程的有效车票。一旦乘客的终点站超出了所持车票的范围,或者车票没有经过“有效”处理(比如被撕掉的部分不正确),就会被视为“逃票”或“票价不足”。
补票: 如果乘客的车票不符合要求(比如票价不够),就需要补票。在出站口也会设立临时的补票窗口,乘客需要支付差价。
票务回收: 检票员在确认车票有效后,会将乘客的纸质车票回收。这些回收的票据,经过统计和核对,是地铁公司进行运营分析和收益核算的重要依据。

票价的调整与维护

票价的调整是一项严肃的工程。当需要调整票价时,整个票价表都需要更新。

印制新票: 需要重新印制带有新票价的纸质车票。
更新票价表: 所有张贴的票价表、手册等都需要同步更新。
人员培训: 售票员和检票员需要接受新的培训,熟悉新的票价标准。

总结一下,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地铁的里程计费售票系统,其核心是一个庞大且精细的“区域划分”和“票价表”。售票过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通过纸质车票来记录和验证交易。检票和出站环节也是以人工目检或简单机械辅助为主,通过损毁票据或回收票据来防止逃票和实现管理。这是一种典型的“凭票”和“按区”的计费模式,虽然效率不如现代系统,但却体现了那个时代手工操作的精准和严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题主说“排除一票制”,不过我也想跑个题说一下在有计算机之前的一票制。


莫斯科地铁早在1935年开通的时候就用上了代币型车票,但由于代币产能不足,没多久后就改成纸质车票了。


1935年样式的代币车票。正面是莫斯科苏维埃的徽章,背面写着“乘车票,请投入闸机”,中间为五角星形孔。


1935年后来的样式,无论是正面、背面和中孔都已经高度简化,不过也足以跟货币硬币区分开来。


当时使用代币型车票的闸机。后面的线路图还是Y型的,这说明照片拍摄时间不晚于1938年。



后来地铁改回了纸质车票(维基百科说1935年开通时就已经用纸质车票)。车票从售票机里出来的时候就完成验票操作了。


这个时代的地铁闸机都是全开的,旁边有人监督。


随着乘客数量不断增长,还在卫国战争期间的1943年,当局正计划恢复使用代币式闸机,并且在1944年制造出闸机与售票机的原型机。1945年,7台试验型闸机投放到车站服务。但由于故障太多,试验很快告吹。1948年,新的试验机再度投放进来,但又再次因为各种故障而败走麦城。

1952年,当局又在1号线红门站开展闸机测试。这次结果还算令人满意。1957年,当局在全联盟范围内开展招标,寻求闸机的最佳构型。当局一共收到32份方案,并且自8月起在红门站进行测试。为顾及过去的习惯,这些闸机设计为全开,当且仅当乘客没有投入车票又试图通过时才会关闭。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90年代。

1958年11月7日,使用代币型车票的闸机在全线网开始推广。


1959年样式


1961年,苏联货币改革。改革后,莫斯科地铁不再使用代币型车票,而是直接使用5戈比硬币。部分特殊的闸机能使用10、15和20戈比硬币。


61年发行的5戈比硬币。


1991年,联盟处于崩溃边缘,地铁票价也在经济压力下不得不涨价至15戈比。闸机变成接受1枚15戈比硬币,部分则允许接受3枚5戈比。


91年发行的15戈比硬币


“得益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这下子经济真的崩盘了,15戈比搭不成地铁了。1992年3月1日,地铁改回使用代币型车票,票价上涨到50戈比。6月24日,票价涨到1卢布。接下来票价不断上扬,到了97年6月11日,票价已经达到2000卢布。次年货币改革,直接抹掉了3个零以后,票价回到了2卢布。


刚刚改回代币的时候,形制还是类似于5戈比硬币,甚至连边缘的纹路都一致,以便让旧闸机也能兼容。


没多久就变成这种成本更低的铁饼了


又再没多久就变成了这种塑料片了。这枚车票的主人表示是93年的,网拍开价20卢布。

Жетон метро г.Москва

95年开始发售的60周年纪念票,非常粗糙。


1997年9月起,地铁开始启用纸质磁票。1999年起升级为非接触式纸质电子票。同年1月15日,代币式车票结束流通。


剥开一张电子票,你会看到下面的线圈。


Монетка со звездочкой. Три эпохи жетонов на метро
История жетона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метр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