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国军在淮海战场贯彻杜聿明的计划,杜集团和黄兵团合击刘邓,能否逆转形势?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军事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失利,是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对比、战略指挥失误、以及士兵士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更好地执行杜聿明所设想的计划,特别是黄百韬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是否有机会逆转淮海战场的颓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场的战略部署、各部队的实际情况,以及解放军的应对策略。

杜聿明的初衷与计划:

杜聿明接手指挥华东剿总时,他所面临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解放军在山东战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已经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威胁到了徐州这一战略要地。杜聿明最初的设想,是基于“徐州剿总”的整体部署,试图稳住战线,避免被分割包围。

他的核心思路是:

稳固徐州: 将徐州作为一个坚固的据点,集结重兵,依托其有利地形和防御工事,阻挡解放军的进攻。
南北呼应: 通过南北两翼的部队,特别是位于南线的黄百韬兵团和位于西线的杜聿明集团,形成犄角之势,对解放军形成钳制和反击。
后撤集结,相机反攻: 当战局不利时,有计划地后撤,将兵力集结起来,避免被逐个击破,然后在有利时机发动反击。

黄百韬兵团与杜聿明集团的协同问题:

在实际的战役进程中,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协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黄百韬兵团的孤军深入与被迫作战: 黄百韬兵团位于南线,其位置相对孤立,缺乏强大的支援。当解放军发起进攻时,黄百韬部被分割包围在碾庄地区。尽管黄百韬部英勇作战,但由于孤立无援,消耗巨大,最终难以支撑。
杜聿明集团的迟疑与分散: 杜聿明集团位于西线,原本肩负着支援南线和相机作战的任务。然而,由于国民党高层的指挥混乱,以及对战局的误判,杜聿明在何时、如何支援黄百韬兵团的问题上,显得十分犹豫。他试图通过“西进”来策应南线,但这种策应的时机和方向都存在问题,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更关键的是,杜聿明集团自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各部队的行动并不一致。

如果贯彻杜聿明的计划,杜集团和黄兵团合击刘邓,能否逆转形势?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真正贯彻杜聿明最初的设想,特别是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能够实现有效的“合击刘邓”(这里“刘邓”代表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及部分其他野战军的主力)。

关键的“如果”点:

1. 撤退的时机与规模: 杜聿明在战役初期,其实有过撤退的想法,试图将徐州附近的部队集结起来,避免被围歼。如果能及时、有序地将黄百韬兵团撤至更靠近杜聿明集团的区域,或者将杜聿明集团北上接应黄百韬,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兵力,其结果会截然不同。
撤退至徐州腹地: 如果黄百韬兵团在解放军大规模包围形成之前,能够顺利撤回徐州,与徐州附近的杜聿明集团主力汇合,那么徐州将成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军事堡垒。解放军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和围歼能力,但如果对手能够有效集结,其攻坚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杜集团北上接应: 另一种设想是,杜聿明集团主动北上,与黄百韬兵团在预定的区域会合,然后共同向解放军的侧翼发起反击。

2. 合击的“点”与“面”: 假设黄百韬和杜聿明能够成功集结,那么他们合击的目标将是解放军的侧翼或后方,以期打破解放军的围歼态势。
针对解放军侧翼: 解放军的优势在于其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如果国民党军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攻击解放军的薄弱侧翼,例如将其主力部队引诱出来,然后利用集结起来的优势兵力进行反扑,是有可能造成解放军的局部混乱,甚至打乱其战略部署的。
“围点打援”的对调: 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经常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通过围困一个据点(如碾庄),吸引国民党军前来支援,然后在其运动中将其歼灭。如果黄百韬和杜聿明能够形成合力,反过来可以对解放军的某个集结地区或指挥中心发动突袭,将其“围点”消灭,或者打乱其“打援”的节奏。

可能的逆转路径分析:

阻止被分割包围: 如果黄百韬兵团能够提前撤退,并得到杜聿明集团的有效掩护和接应,那么解放军在淮海战场上最大优势——“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将受到严重削弱。黄百韬兵团的被围歼,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溃败的开始。
解放军战术调整的压力: 一旦黄百韬和杜聿明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联合兵团,解放军就不得不调整其战术,可能需要抽调兵力来应对这个新的威胁,这将减轻对其他战场的压力。解放军也可能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进行更大规模的运动战来对付这个集结起来的国民党军。
士气上的提振: 如果国民党军能够成功地避免被动挨打,并且能够发动一次有规模的反击,即使不能完全逆转战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士气,改善其战场被动局面。

然而,逆转形势的难度依然巨大: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国民党军队在当时面临的根本性困境,这些困境使得“如果”难以真正实现:

解放军的战略主动权: 淮海战役的开始,解放军就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他们能够选择战场、决定作战节奏,并且拥有充足的兵员和物资补给。
解放军的指挥与协同: 解放军在战役的指挥和各部队的协同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默契。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人的指挥,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国民党军的内部问题: 除了上述的杜聿明与黄百韬的协同问题,国民党军队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派系斗争、指挥效率低下、装备落后、士气低迷等问题。即便杜聿明的计划得到了更好的执行,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会限制其发挥。
解放军的战术灵活性: 解放军拥有强大的运动战能力,能够快速反应,调整战术。即使国民党军形成了一定的合力,解放军也能够通过灵活的战术来应对,例如利用战场地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
“围歼”的决心与能力: 解放军对淮海战役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围歼”国民党军主力。他们有坚定的决心和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这一目标,不会轻易被国民党军的反击所吓倒。

结论:

如果国军能够更有效地执行杜聿明的计划,特别是实现杜集团和黄兵团的有效协同,并且能够及时撤退集结,形成联合反击,理论上是有可能对解放军的战略部署造成一定的冲击,并可能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一些优势,例如避免黄百韬兵团的迅速覆灭,或者减轻徐州地区被完全围困的压力。

然而,要说“逆转形势”,将其从失败推向胜利,则可能性微乎其微。解放军在战略、战术、指挥、士气以及对战场主动权的掌握上,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杜聿明和黄百韬能够协同作战,解放军也会有应对的办法。解放军拥有强大的战略韧性,能够承受一定的损失,并通过持续的攻势和精妙的战术,最终达成其战略目标。

总而言之,国民党在淮海战场上的失利,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指挥失误。即使杜聿明的计划得到更好执行,国民党军队也难以克服其固有的弱点,更难以对抗解放军强大的整体实力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与其说是“逆转形势”,不如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改变”战役的进程,但最终的走向,很可能仍然是国民党军队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回答这问题之前先看所谓的杜聿明计划是什么:

关于淮海战役爆发之前和刚爆发之后,杜聿明分别就当时的态势进行了下一步作战设想:

1、淮海战役之前(1948.10之前)

济南战役(1948.9.16-24)后,杜聿明认为华野刚刚打完一场大仗,损失必然不小。所以迅速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准备集结邱清泉的2兵团、李弥的13兵团、黄百韬的7兵团等3个兵团的庞大集群在山东西南部与华野主力决战,同时要求黄维12兵团全力牵制中野,使我军两个野战军无法相互呼应,从而被国军各个击破。

原计划10月15日开始行动,但由于杜聿明于10月15日被蒋介石调到东北剿总去了,这个计划只能不了了之。

2、淮海战役开始后(1948.11.11之后)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夜间打响,我军迅速出击,于11日将黄百韬兵团合围于碾庄。杜聿明也奉蒋介石命令于11日凌晨抵达徐州。

到徐州后,根据当前态势,杜聿明提供了A、B两套方案供刘峙选择:

A方案: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7-10天,以李弥13兵团守备徐州,2兵团72军为总预备队;集中邱清泉的2兵团(4个军)孙元良16兵团(2个军)南下安徽与黄维12兵团(4个军)汇合,集中10个军的优势兵力先击溃中野主力(7个纵队),再回师向东解黄百韬7兵团之围。

B方案:以孙元良16兵团守备徐州,以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全力东进,解黄百韬之围,同时命令安徽的黄维兵团向徐州急进。

众所周知刘峙选择了B方案,所以被中野、华野各个击破,先弄死了黄百韬、然后干掉了黄维,最后趁杜聿明放弃徐州南逃之际彻底将其全歼在陈官庄地区。

--------------------------------------分割线

好了,我们回头过来看答主的题目是:

如果国军在淮海战场贯彻杜聿明的计划,杜集团和黄兵团合击刘邓,能否逆转形势?

如果没理解错的话,应该指的是淮海战役开始后也就是杜聿明二进宫以后设计的A方案。

那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杜聿明A方案的精要在于以下两点:

1、黄百韬坚守碾庄7-10天

2、邱清泉、孙元良和黄维要在7-10天之内找到并对中野进行歼灭性打击,然后立刻回师碾庄解黄百韬之围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全都实现了,那淮海战役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亮剑》里楚云飞那句“徐蚌会战将以我国军的全胜而载入史册”可能还真变成现实了。

我想这也是题主提问的目的所在。

然而现实情况可能吗?国军能够实现这两个目标吗?


首先看黄百韬

黄百韬在11号被包围这一天的态势非常不妙:这个原本拥有5个军12万人强大军团如今只剩下25军2个师、100军1个师、44军1万余人、64军2个师等6万余人的部队,重武器基本丢光,阵地只剩下碾庄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周围有华野几十万大军包围插翅难飞。

在这种条件下,别说刘峙了,连杜聿明自己都不相信黄百韬能坚守7-10天。刘峙更是认为黄百韬能守四五天就不错了,搞不好三天都坚持不了,当年张灵甫那么能打,在孟良崮不到72小时就全军覆没了……

如果黄百韬兵团守不住7-10天,邱、孙、黄三个兵团又杀到安徽去了,就李弥2个军外加一个72军总计不到15万兵力想在华野40万大军的威逼之下守得住徐州?

退一步来说,黄百韬守住了碾庄10天,但是邱、孙、黄三个兵团没有完成击破中野的作战目标,还是没办法跑回到碾庄,到头来黄百韬还是得完蛋。

而且蒋介石非常欣赏黄百韬,要求徐州剿总不惜一切代价救出黄百韬。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没有人敢选择A方案,只能是硬着头皮选B方案。

但是

但是

但是

谁也没想到黄百韬TMD竟然开挂了,在碾庄从11号一直死扛到22号,顶了12天。

好,假设的第一个条件满足!

我们看假设的第二个条件:邱、孙、黄三个兵团要在7-10天之内找到中野主力击破之,并且回师碾庄,解黄百韬之围。

当时的中野主力集中在徐州以南至蚌埠之间的宿州、蒙城、涡阳等地区附近,拥有7个纵队约20万大军。

黄维兵团开战之时位于驻马店,8号开始向徐州靠拢,11号刚刚进入安徽境内,距离徐州直线距离约250公里;15号到达阜阳,与徐州直线距离195公里;18号抵达蒙城,距徐州120公里。大家注意了,这可是号称装备最精良的国军主力兵团,平均每天直线距离也只能跑25公里左右。

大家印象中的国军精锐都是这样的

实际上淮海战役时期国军基本都是这样的

假如刘峙采用A方案,徐州2个兵团从11号开始跟12兵团对进(直线距离250公里)那么双方汇合需要5天左右(各跑125公里)预计汇合地点在蒙城、涡阳一线。然后开始搜索中野主力作战。

两军对进预计汇合地区,中野司令部当时已经秘密迁往宿州

然而中野主力是那么好搜索的?当年刘邓大军跑到大别山的时候就剩5万多部队了,国军围剿了一年多,结果剿出来20多万人的中野。而且国军就算找到中野主力了,就凭你3个兵团不到30万人想一举击破20万之众的中野?人数再翻一倍怎样啊亲?当年第四次反围剿红军3万人带着中央军50万人瞎跑的经历忘了吗亲?

而且中野如果洞悉国军作战意图,不跟你正面交锋带着你兜圈子,等待华野慢慢吃掉黄百韬,你国军又能怎样?你跑得赢共军的铁脚板?四渡赤水还记得吗亲?

再退一步来说,就算三大兵团神功护体,击破了中野,不对,应该是秒杀了中野,然后马不停蹄迅速回师碾庄解围,亲,你知道安徽中部的蒙城、涡阳到碾庄有多远吗?

涡阳到碾庄直线距离167.5公里

167公里的直线距离,国军三大重兵集团至少要跑6-7天好不好

简单数学计算公式:5+7=12

哦,不好意思,黄百韬兵团已经出色的完成了国军的任务,坚守了碾庄12天,在国军三大兵团到来之前不幸被全歼了。

什么?国军三大军团30万将士的怒火将发泄到华野身上?

亲,华野40万大军表示:国军在徐州的各位,都是辣鸡!

--------------------------------------------------------分割线

所以刘峙的选择在当时来说并不是完全错误的,至少B方案比A方案靠谱,而且B方案最终实施的过程也彰显了A方案的不靠谱。

B方案:集中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20多万大军全力向东,打破碾庄包围圈

徐州东郊至碾庄,距离42公里

大家看到了吧,距离42公里,国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12天,还剩20公里,也就是说,黄百韬坚持12天还是短了,估计坚守24天就能得救了……

试问:A方案国军哪来的自信从安徽杀回马枪解碾庄之围????

-----------------------------------------------------分割线

由此已经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如果国军在淮海战场贯彻杜聿明的计划,杜集团和黄兵团合击刘邓,能否逆转形势?

答:白日做梦!

===============================再一道分割线

那么我们再探讨一下A方案的意义

其实我个人认为A方案如果实施的话对国军来说可能结局要稍好一点。

因为A方案的话国军30万精锐部队可以往南跑到安徽,距离共军重兵集团更远一些,距离南京和华中剿总更近一些。碾庄是肯定完蛋了,不过国军至少保住了3个主力兵团的绝大多数作战力量,也许会把解放战争的进程往后拖几个月。我军可能还要在淮海战役后再发动一个“淮蚌战役”在安徽中南部消灭他们。

===============================

最后奉上两幅照片,据说看了这两幅照片,能从某种程度上判断淮海战役的结果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期间,李弥在13兵团司令部吃饭

淮海战役期间,吃饭的国军士兵







写的累死了,没有赞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军事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失利,是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对比、战略指挥失误、以及士兵士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更好地执行杜聿明所设想的计划,特别是黄百韬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是否有机会逆转淮海战场的颓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楚云飞,一个名字,在许多人心中,不仅代表着一股不屈的抗日精神,更承载着许多对这位虚构人物性格和能力的想象。如果将他置于淮海战役国军总司令的席位上,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如果”的设想,也足以引发一场关于军事策略、领导才能以及时代洪流的激烈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楚云飞这个人,在原作中的形象是饱满且有魅力的。.............
  • 回答
    如果淮海战役中,华中的国军(主要是指当时由刘峙指挥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下的兵力)“倾巢出动”,那么天平无疑会严重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倾斜。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淮海战役的地理背景与国军的兵力部署: 淮海战役的核心区域: 淮海战役主要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至海.............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刮啊刮的,刮得我这老骨头都疼。你问我,我一个民国时期的老头子,儿子该去哪儿?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是他一条命,还有咱们整个家的指望。要说抗日,那是咱们天生的责任,那是对祖宗的交代,对这片土地的血脉。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把咱们的家园搅得不成样子,这样的仇,不报,我算什.............
  • 回答
    6月,一个本应是毕业季、憧憬新开始的月份,对许多海外留学生而言,却可能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难题。如果国家真要在此时集中解决留学生回国问题,其背后必然会牵扯出一系列复杂的困难,而解决之道也并非简单的行政指令就能奏效。下面我将详细剖析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探讨可行的实施路径。一、 六月解决留学生回国问题的潜.............
  • 回答
    关于“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折损精锐,导致输掉了解放战争”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军事与政治因素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这一观点虽然部分成立,但存在简化历史复杂性的倾向,需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辨析。 一、抗日战争对国军的影响1. 兵力与资源消耗 国军在抗日战争(19371945)中投入了约80%.............
  • 回答
    一个国家在发展的黎明时分就怀抱生态保护的理念,并将其融入经济增长的脉络之中,这种“边发展边治理”的策略,无疑将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未来铺就一条与众不同、但潜力巨大的道路。它并非一条坦途,却能孕育出更坚实、更可持续的繁荣。首先,从短期和中期来看,这样的国家可能会面临一些“隐形”的成本和挑战。 初期投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那些已经在国外闯荡了四五年的人来说,回国绝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那么简单,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一直开着一辆性能跑车,突然被塞进了一辆老式拖拉机里,零件嘎吱作响,动力勉强跟上,而且一路颠簸。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啊,说起来就多了去了,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
  • 回答
    让咱们脑子里过一遍这场景,假如你真的把M82A1架在国际空间站的窗边,瞄准太阳开了一枪……场面嘛,可能不会像电影里那么戏剧化,但绝对不是件小事。首先,得聊聊M82A1这大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手枪或者步枪,它可是.50口径的大家伙,威力惊人,射程远,能打穿不少东西。但关键在于,它是在太空里头。真空的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为棘手且充满风险的设想,即便你已经回到了中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过去与那些国际上的“大人物”产生过节,这件事的后续影响绝不能轻视。咱们就一点一点儿掰开了说,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复杂。首先得明白,意大利黑手党和拉丁美洲的毒枭们,他们的势力范围和运作方式可不是只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这些人之.............
  • 回答
    吴虹飞,这位备受瞩目的当代中国作家、音乐人、纪录片导演,如果置身于国外,她的经历、创作和个人发展,很可能会呈现出与在国内截然不同的图景,但也可能在某些核心特质上保持一致。这取决于她选择的国家、融入的文化环境、她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她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详细地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创.............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全球各国政府集体决定,将过去数十年里投入到国防建设上的巨额资金,转而用于改善民生,这个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转移,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重塑。首先,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每年数十万亿美元的国防开支一旦释放,足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
  • 回答
    在国外找一份“普通工作”,学历的重要性确实会比在国内显得不那么绝对,但说“不重要”就有些以偏概全了。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普通工作”的定义和国内可能有些差异。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性地将“普通工作”理解为流水线工人、基础服务业人员,这类工作.............
  • 回答
    .......
  • 回答
    好,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如果伊藤美诚来到了咱们国乒,大概是个什么水平,什么地位。咱就实事求是地说,不夸大,也不贬低。首先得明确一点,国乒是世界乒坛的“梦之队”,汇聚了全球最顶尖的选手。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运动员都要面对更严峻的挑战,所以伊藤美诚的评价,也得放在这个背景下。技术层面:伊藤美诚的技术.............
  • 回答
    钱学森、邓稼先如果在国外,能否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题,也是一个能引发深刻思考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位先生的学术成就、当时国际科学界的背景以及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等多方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先生和邓稼先先生的杰出贡献。钱学森先生:火箭之父,空气动力学和.............
  • 回答
    .......
  • 回答
    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刚刚尘埃落定,舆论对于“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花落谁家,尤其是东北地区是否会迎来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讨论便已甚嚣尘上。考虑到国家对东北振兴战略的持续重视,以及沈阳、长春、哈尔滨这三座东北核心城市各自的地位和潜力,谁能最终成为东北第一个,乃至全国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无疑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紧张的场景。想象一下,战场上硝烟弥漫,枪声此起彼伏。一个国家的士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在这样的生死关头,每一颗子弹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和力量。我们来聊聊他们的“第一枪”。如果说这第一枪的命中率是百分之五十,这说明什么?这就像是一场掷骰子的游戏,但赌注是双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