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巢出动,请问怎么把武汉的桂系部队调到徐州战场?
以上我凭印象画了个简图。
黄色部分“一堆山”那里是陈赓的部队,大别山是刘邓大军。
绿色部分是“两淮”,全是水网。
所以,黄色和绿色是绝对不可能走的。
那么白崇禧从武汉要是去支持的话,只有两条路。
1、先坐船到南京,再从南京坐火车经宿县到徐州。
问题是,刮军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宿县丢了啊。
宿县被我军占了后,老蒋派了两个兵团(20万人)去夺回来,还派了坦克装甲师往北打,仍然抢不回来。
宿县被占后,徐州失去了一江南的联系。不但无法增兵,也无法获得物资补给。只能空投。
所以,桂系原本是有这个打算的,还没上船,就被白崇禧喊停了。
其次是走2这条路,从武汉穿过“一堆山”的陈谢纵队和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两面夹击,必死无疑。
而且,看到大别山的妙处吗?直接就抵住了武汉,以及南京。
很多人现在在质疑“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操作,认为中原刘邓大军因此损失太大。可是,他们没有看到占住大别山后的战略意义。
大别山区,极大,往南直抵长江,东边直接威胁南京,西南直接威胁武汉。
进可攻,退可守。10万部队可以牵制50万部队不为过。
就是因为中原野战军从大别山突然冒出,占领宿县,完全切断了徐州和南京的联系。
一下子相当于扼住了刮军的颈部,让其动弹不得。
只要宿县和大别山在手,老蒋纵有雄兵百万,也不敢继续往北派兵。
派得越多,死得越多。
所以,桂系看得很清楚,一旦北上,基本玩完。
不如寄望在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打几仗,守住北门,自己还有谈判资本。
北上,那就是送人头。
那估计武汉就不保了,并且很可能多送一个兵团。
华中剿总第三处处长覃戈鸣在《桂系在淮海战役中的态度及白崇禧“备战求和”阴谋的幻灭》中追忆了他同国防部就张淦兵团是否东调的论战:
白崇禧拒绝到蚌埠去,蒋介石便电令将华中“剿总”所辖的黄维兵团(原来只有第十八、十、十四军,这时再把第八十五军编到这个兵团去)和张淦兵团(辖第七、四十八军)调到津浦路南段去参加会战,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白不可能把它留住,而且白希望蒋介石嫡系部队在津浦路南段多打一些时间,以便他们利用时间来扩张桂系和桂系外围的武装力量,所以故意让黄维兵团调往华东方面。至于张淦兵团,是桂系的“王牌”、白崇禧的老本,他既然拒绝到蚌埠去指挥,张淦兵团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让蒋介石调去的。争吵首先由策划作战的幕僚开始的。国防部第三厅第二处处长曹永湘由南京打电话到武汉和我争论。他的主要论点是强调集中兵力于主战场进行决战。他说:“如果徐蚌会战失败,武汉也保不住。”我说:“武汉是关系大局的战略要点,不能没有一个打得硬的兵团来保卫,若把张淦兵团调走,刘伯承的部队来进攻武汉,武汉先失守,南京也就保不住了。”谁也没有把谁说服,两人只好不愉快地把电话机放下。
另外,覃戈鸣也回忆了他同白崇禧讨论是否到蚌埠统一指挥时的顾虑:
白崇禧表示同意我上述的意见。他说:“战局已不能挽回,再增加两个兵团(指华中的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也不顶事,多投入一个兵团就多送一个兵团。”我顺着他的话又说:“敌人的优势兵力是集中好了的,我军的各个兵团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是分散的,敌人可以集中兵力打一个兵团再打一个兵团。我们由华中调往华东的兵团,路程远,交通补给不便,行动缓慢,只要走上三几天,敌人就可以判断出我们部队的动向和企图。这样,敌人就可以在我们部队的预定行进路上破坏交通,迟滞和阻止我军的前进,并布置口袋来装我们。而且,刘伯承、陈赓还可能以其飘忽的行动乘黄维和张淦两个兵团的东调,进攻武汉。那时,我们再将东调的各兵团调回,可能在半途中被敌人截击。被动追随敌人,顾此失彼,不是办法。
在部队运动能力和发动群众能力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个人觉得覃戈鸣说的也的确是很可能发生的实际状况。因此,核心不是华中剿总是否被动全出的问题,而是之前华东剿总备战一塌糊涂和规划两区统一实在太晚的问题。
淮海战役发起前,辽沈战役还没结束,可共军在锦州城下展现出的攻坚能力让国民党猛然清醒了。于是徐州方面许多国民党高层家属携带细软通过徐蚌铁路纷纷赶往南京(估计当时徐州到南京的火车票价和今天纽约到北京的飞机票价差不多,疯涨)。这表明他们想跑。中共认为,决战的时机到了,所以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地方的部队也活跃起来,纷纷冒充主力招兵买马冲出大山进占要地,而当地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被逼回大城市以进一步传播恐慌(他们肯定会报告说遭遇共军主力才不得已撤退的),给敌军的判断造成很大的困惑。
后人看示意图是十分清晰的几条线直截了当地指向碾庄双堆集等决战地区,可蒋介石等看满地图都是红色箭头。徐州没有第一时间援救被围的黄百韬,反而放弃宿县,原因就是如此。徐州剿总从地图上的红色箭头活跃程度上判断,共军目标就是徐州,所以趁现在把能动的兵力统统集中在徐州才是正经。同样华中的国军也有类似的判断,万一是调虎离山,共军趁机攻占武汉,那么长江防线就在淮海战役前破碎了。这种可能虽然小,但也是存在的,不久前的襄樊战役就是例子,更近的宿县更是如此。这时候再也不敢低估共军的胃口了。
杜律明放弃徐州跑路,早粟裕一天,地方部队拦不住,二野也抽不开手,按理不应该被围的,可邱清泉一部被共军地方部队拽住尾巴,不得已回头再战。如果武汉的国军冲进去,同样会面临这种情况,地方部队挡住他们的概率不大,可牺牲自己拽住他们拖慢行程的觉悟和能力还是有的。甚至二野认为只要能拖住黄维,拼光了也值。万一终于赶到了,却发现黄维或杜律明被干掉了,共军转头把自己围了怎么办?
60万打80万,你都能让人分割包围,还聊什么联合作战?
白崇禧和老蒋的关系,他不动固然是见死不救,但他要是动了,真的就能带来正面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