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以前的海军有无可能在战列舰数量弱势的情况下,通过建造足够压倒对方前卫的巡洋舰部队,获得制海权?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海军舰艇发展史中,关于如何在战列舰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建造强大的巡洋舰部队来夺取制海权这一设想,确实是许多海军战略家们探讨过的一个重要议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当时的舰艇技术、战术思想以及国家海军战略的现实考量之上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列舰在那个时代的地位。战列舰,尤其是无畏舰和超级无畏舰,是海军力量的基石,代表着最强大的火力、最坚固的防护以及最强的续航能力。它们是舰队决战的核心,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海军能否在关键海域取得决定性胜利。因此,任何试图挑战既有战列舰优势的战略,都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在直接的舰队决战中,仅仅依靠巡洋舰对抗对方的战列舰主力,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军事战略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绕过”对方的强项,或者说,利用对方的弱点来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在战列舰数量弱势的情况下,巡洋舰部队是否真的有能力“压倒对方前卫”,进而攫取制海权呢?答案是:可能,但非常困难,并且需要非常特定的战术和技术条件,以及对战局的精准判断。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压倒对方前卫”。“前卫”通常指的是对方舰队的先头部队,这支部队可能包含战列舰,也可能包含巡洋舰、驱逐舰等。如果对方的“前卫”主要是巡洋舰和轻型舰艇,那么一支由重巡洋舰(拥有与战列舰相似的炮塔布局,但口径较小)或装甲巡洋舰组成的大型、精锐巡洋舰部队,在技术和数量上确实有可能取得局部的优势。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可行性:

1. 巡洋舰的设计演变与定位:

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到重巡洋舰(Heavy Cruiser): 战列舰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巡洋舰也在进行类似的升级。装甲巡洋舰以其较强的装甲和火炮火力,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战列舰的辅助角色,或者在独立作战时承担破袭任务。而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等国际限制的出现,巡洋舰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分水岭。
条约巡洋舰(Treaty Cruiser)的出现: 为了规避战列舰数量的限制,各国开始大量建造巡洋舰,尤其是排水量、舰炮口径(通常限制在8英寸/203毫米以下)和装备有所规定的“条约巡洋舰”。这使得各国海军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巡洋舰,并且在设计上追求速度、续航力以及一定程度的火力与防护平衡。
日本的“重巡洋舰战略”: 日本海军在战前就极为重视巡洋舰的建设,尤其是重巡洋舰。他们认为在无法与美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战列舰对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数量和质量均占优的重巡洋舰编队,在战术层面与美军的巡洋舰和巡洋舰支援下的战列舰进行交锋,消耗对方,并为特遣舰队的行动提供掩护。

2. 如何“压倒对方前卫”:

数量优势的堆叠: 如果一国能够集中建造一支数量远超对方前卫部队的巡洋舰,并且这些巡洋舰在设计上能够有效对抗对方主力舰的次级炮以及其他巡洋舰的火力,那么理论上是有可能取得战术上的优势。例如,如果对方主力舰队前沿部署了6艘巡洋舰,而你可以派出810艘经过精心设计和训练的巡洋舰,并且在火力、速度或装甲上有所侧重,就可能制造出“压倒”的局面。
战术的灵活运用: 巡洋舰的优势在于其相对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续航力,这使得它们比战列舰更灵活。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巡洋舰部队可以运用“打了就跑”的战术,避开对方战列舰的直接攻击,专注于打击对方的巡洋舰和其他辅助舰艇。通过“围点打援”或者诱敌深入,将对方的巡洋舰部队分割开来,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
情报与侦察的极致利用: 准确的情报和强大的侦察能力是关键。如果能够提前获知对方舰队的动向,部署自己的巡洋舰部队进行伏击,或者在对方分散兵力时发起突然袭击,就有可能在局部形成数量和火力上的优势。例如,利用侦察机、潜艇或专门的侦察舰艇,提前掌握对方巡洋舰编队的组成和部署,然后派遣自己的巡洋舰优势兵力予以拦截。

3. 潜藏的巨大风险与挑战:

战列舰的“无情”打击: 即使巡洋舰部队能够成功地在局部击败对方的巡洋舰前卫,一旦对方的战列舰主力赶到,这支巡洋舰部队将面临灭顶之灾。巡洋舰的防护和火力难以抵挡战列舰主炮的攻击,一旦被咬住,其结局将是毁灭性的。因此,巡洋舰部队的行动必须非常谨慎,确保在对方主力介入前能够安全撤离或达成其战术目标。
弹药消耗与损耗: 大规模的巡洋舰交战会消耗大量弹药和造成损耗。如果巡洋舰部队在交战中遭受重创,无法及时补充,那么其战斗力会迅速下降,失去夺取制海权的可能性。
后勤保障的压力: 大规模的巡洋舰部队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包括燃料、弹药、维修和人员补充。如果后勤跟不上,即使有数量优势,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作战。
技术与战术的限制: 虽然巡洋舰在性能上有所提升,但它们的设计始终是在条约框架下,或者在技术上要落后于战列舰的主炮。例如,8英寸主炮的穿透力远不及12英寸或16英寸战列舰主炮。在与战列舰的交火中,一旦距离拉近,巡洋舰的防护很容易被击穿。

战例与历史思考:

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巡洋舰部队在战列舰数量劣势下夺取制海权。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设想不被认真考虑。

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与巡洋舰战略: 日本海军在战前曾计划建造“八八舰队”,但后来转向以巡洋舰为主力,企图通过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来抗衡美国海军庞大的战列舰。他们对重巡洋舰的投资和战术运用,反映了对这种战略的某种尝试。例如,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日本海军频繁派出其精锐的巡洋舰部队,企图在夜间利用炮战优势消灭美军的舰艇,但这些行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损失,并且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炮舰外交”与巡洋舰的全球部署: 在战前,巡洋舰也扮演着重要的“炮舰外交”角色,它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巡逻、展示国威、保护海外侨民和贸易航线。这种分散部署虽然展示了海军的实力,但也使得在特定海域集中优势兵力成为挑战。

结论:

总的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军在战列舰数量弱势的情况下,理论上有可能通过建造一支足够强大、数量占优的巡洋舰部队,来“压倒对方前卫”的巡洋舰部队,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有效消耗或牵制对方的次级主力舰,从而在局部海域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例如为登陆作战提供掩护,或者阻止对方的海上交通线。

然而,这种战略的可行性极低,风险极高,并且很难真正实现“夺取制海权”的最终目标。因为:

1. 巡洋舰始终无法与战列舰抗衡: 一旦对方的战列舰主力介入,巡洋舰部队将难以生存。制海权的最终决定者仍然是战列舰。
2. “压倒对方前卫”是战术层面的胜利,而非战略层面的胜利: 即使能够歼灭对方的巡洋舰编队,也只是延缓了对方主力舰的到来,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
3. 技术限制: 巡洋舰在火力、防护和吨位上与战列舰存在根本性的差距。

因此,这种设想更多的是在严峻的限制下,一种无奈的战略尝试,企图通过战术上的灵活性和数量上的优势,来弥补战略上的巨大劣势。它需要近乎完美的执行、对手的失误以及一系列有利的偶然因素,才能勉强维持其有效性。真正意义上的制海权,在那个时代,仍然牢牢掌握在拥有强大战列舰舰队的国家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没有人邀请鄙人,嘿嘿,我还是来答非所问了,因为这个事巨有意思。

照实说,这个事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这个问题背后的理念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一下子想到了一堆类似的对立问题··· ···可惜回答里面造词造的我尴尬地不得了··· ···看官捂着脸看就行,尴尬癌有的治。下面有人批判,批判的对。

不过话说回来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包含二战期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答案不会有变化:这是所谓海军的二律背反问题了,涉及整个最深层海军理念差异。有点像海军界的唯物唯心之争。

但说这个问题里的内容本身只能说思路没有错误。主力舰数量劣势时,将资源倾斜到高速舰艇上是没有问题的。最少最少最少最少可以保证不被人像日德兰那样暴揍——即便是不能像1941年那样达成少量轻型舰艇在重炮面前夺取制海权的奇迹。

不过要我说,还应该再额外添加几个问题:轻甲高速与重防护舰艇之间的对比,小型岸防舰艇和重型远洋舰队的对比,少量大型舰艇和大量小型舰艇之间的对比。这实际上是现代主要海军国家之间主要理念分支的几条横纵坐标。我们简单地,形而上地来解释下这几个问题

先来第一组咯,单舰问题

1,“新学派”or远洋护卫舰?理论上,在近岸运行环境里,是否认为小型舰艇——比如鱼雷艇——比大型舰艇更加经济?鱼雷艇,水雷,岸炮等可以把极强的攻击武器安装在最经济廉价的载体上,从而获得远远超过其他舰艇的性价比。

这个事和近岸封锁理论有很大的关系,也和70年代后一等巡洋舰的大型化有关系,但是导弹时代很复活。总的来说,我们总能发现有大量使用小型舰艇的舰队强调其压倒大型主力舰的能力,而反过来,也总有人强调小型舰艇的不足(天字第一号,怀特)。

2,费舍尔极力推崇的高速前卫舰队计划和他一手发明的铁憨憨无畏舰是本质上违背的。问题是,理论上,在开阔海域的运行环境里,是否认为高速舰艇比低速舰艇更加经济?论据也很简单:如果低速舰艇无法追上高速舰艇强迫战斗发生,那么无论低速舰艇多么昂贵多么强大都毫无意义。

这个事情在美英(二)战后反思里非常明显,英军将领往往抱怨航速不足的问题,而美军的结论,尤其是在和英军对比时,则是“几节航速的差异在战斗中并不重要”——我们会发现在炮战时代里总有舰队强调航速的价值,也总有人更能接受航速略低的现状。

3,“狭海”,aka地中海,里主要对手是法意舰队。法意在地中海进行的轻甲舰艇实验中倾注的热情远比英美日更大。理论上,在两艘舰艇都拥有具有对等威胁的攻击手段的环境里,是否认为轻甲舰艇比防御性舰艇更加经济?原因同上:既然装甲无法防御对手的攻击,那么设置装甲本身就是一种降低性价比的行为。

这里本质是防御方案的争论:比如条约巡洋舰祖传的一打就穿炮塔要的就是无害击穿,全有全无的美式超无畏也被认为有更好的防御水平。某种意义上,“给更关键的区域提供更好的防御”永远是一致的。

4,“亚特兰大问题”,美英在间战期间为了维持大舰队进行的单舰大小辩论,因为弗雷曼反复聒噪而被一些人引为圭臬。理论上,在舰艇寿命和整体作战环境变化速度相同的环境里,是否认为预留吨位更大的大型舰艇比小型舰艇更加经济?这里理论是这样的:虽然更小的舰艇能够带来更高的建造速度,允许更多的舰艇数量,但是大型舰艇将允许在更长的服役期里进行不断的改造,延长其服役寿命,允许其渡过技术革新期,使其更长时间地留在舰队中,事实上增加舰队规模。

美国海军史的许多爱好者尤其不欣赏英式小吨位舰艇:比如黛朵级安装雷达的时候就面临着光学设备和雷达严重抢占空间的问题——最优秀的测距位置非常固定。而我们知道,大多数时候,舰艇的甲板空间压根不应该这么紧张。能够让六千吨的巡洋舰的舰桥上空间不足在美军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为什么不直接增大吨位呢?

乍一听很有道理对不对?让我们来看第二组,舰队问题:

5,“决战迟滞理论”:用于解释主力舰交战无法发生的原因的理论。理论上,侦查能力和机动性更强的舰队拥有战斗选择权。这一点也是题主的主要论点或者说疑惑:如果一支舰队能够发现并规避对手,那么对手将没有能力迫使其与主力舰队发动战斗。相反,侦查能力更强的舰队有能力发现并拦截敌军的运输舰队,阻止敌军对海域的使用能力,从而达成事实上的“制海权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大多数时候,信息并不完全由舰队自己提供。比如巡逻潜艇和水侦是重要的信息提供者,而另一个关键提供者是··· ···间谍和情报机构。比如41年英军以绝对劣势的地理位置能够屡次拦截意大利舰队,依靠的是情报上的整体优势,而这种优势并不是水面舰艇提供的——而45年反攻南亚的时候,这种优势往往是水面舰艇提供的。

这里还是一个脱离风帆时代后如何确定敌军位置的老问题。

6,“阿瑞托沙困局”:八千吨的利安德级和六千吨的阿瑞托沙级的取舍文体。理论上,在舰队总预算和吨位相仿的环境下,少量战斗力更强的舰艇在决战中会压倒大量单舰战斗力更弱的舰艇。这里的问题是这样的:决定决战中投射量和防御力的指标是舰艇防御总吨位和布置方案,火控设备和武器;而相同预算和总吨位下能够投资给这些武器,防御系统和火控设备的资金和吨位,就是除去舰艇最基础的航行必须的吨位的其他所有富裕。舰艇数量越多,投资在舰艇基础的舰体,轮机,成员之类的项目上的资金就会越多,剩余可以留给作战系统的就越少。所以把资金投资于少数更有战斗力的舰艇,对比于大量战斗力更弱的舰艇,必然会获得更好的保护和更优秀攻击方式。(之前的回答有写过,某种意义上,想一想同样的价格购买公交车和小轿车,前者必然载客更多,因为后者能够用于“载客”的投资被其他设备,比如更多轮胎,空调,电台,甚至比如方向盘这些必需品侵占了。)

当然现实是:城级,12炮,近万吨,防御路线···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德式掠袭舰,无论是德意志级还是欧根级,理论上是英舰无法对抗的海盗船——如果换成更小更廉价的舰艇,在正常交战距离无法防御英巡的6寸炮,那么就没有意义,这是大型舰艇的价值;而反过来,DNC热爱的小型驱逐舰则证明:在水雷或者一发大口径火炮面前,更大武装更强的驱逐舰没有更好的生存能力,那么小型舰艇反而是战而胜之的。


这些是“理论上”。毫无疑问,作为有正常理解力的当代人,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特别强调“理论上”的时候,十有八九说明实践中不是这样。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理论就是纸上谈兵”——这些理论有其正确性——这里要说的是,理论不具有“永久正确性”

之所以说是哲学上的二律背反是因为你总会发现有人更支持其中一种论调,而总有人反对。这里即便是在有经验的海军军官中,也往往更多的是基于经验的一种系统选择。爱好者里更是如此。

比如:理论上,鱼雷艇比战列舰更经济,但是前无畏舰时代证明如果一个国家只维持最小化的岸防部队,那么就无法保护海外利益,于是远洋舰队还是必须。理论上,更少的战斗力更强的舰艇,比如1艘城级,比2艘阿瑞托沙级战斗力更好也更加经济,但是1艘城级因为任何原因受损都会导致12门火炮无法使用,而2艘阿瑞托沙级有更大的部署灵活性。理论上,轻甲高速舰艇对重甲舰艇有压倒性的成本优势,而很多条约舰艇那可怜的防御实际上形同虚设;但是如果轻甲舰艇甚至无法保护轮机,那么高速的优势就会被抵消。理论上,航速较低的主力舰队无法迫使敌军决战,但是如果选择攻其必救(比如,提尔比茨的风险舰队理论;或者我们干脆考虑里加湾这种狭窄海域的战斗),那么战斗仍然可能发生。理论上,更大的吨位富裕意味着更久的服役时间,但是比如间战末期皇家海军的重新武装中,明确知晓损失惨重的战争即将在几年内带来数以百计的舰艇损失的环境下,是否有设计大型舰艇的奢侈呢?

很典型的例子是WW2 的德国海军,无论是拉普拉特河口还是巴伦支海战役,德军都是以绝对技术优势的舰艇输掉了裤子。我们能说其技术指标是错的吗?说到底还是一个“方向正确,现实残酷”的问题。

这里就回到那个“不谈具体情况就是耍流氓”的问题了。比如,战列舰数量弱势究竟弱势到了何种地步?一战中,德军就处于战列舰的绝对劣势中;二战中德军也处于战列舰的劣势中——但是这种劣势并不相同。同样,巡洋舰优势可以到什么地步呢?是战争刚结束时的皇家海军,还是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后的皇家海军?基于这一点,下定论自然是不可能的。

我倒没觉得这个问题很模糊,因为时期很明确,问题很清晰。问的是很好的,作为爱好者,我们也就回答到这一步是对的。只是真正去深入探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特定年代的海军发展策略,那自然是需要更加具体的情报信息,这也无可厚非——到时候再去大量阅读准备发文也不是应该在知乎做的了

方向正确,嘿嘿嘿嘿,方向正确。

user avatar

抖个机灵:

杰里科:你看这个贝蒂,才打几下就炸了,真的太逊了。

舍尔:这个贝蒂就是逊啦。

杰里科:听你这么说,你很勇哦。

舍尔:ん?(航向改变了)开玩笑,我超怂的好不好,我超会跑的啦。(公海舰队夜遁逃)

所以光赢前卫战也没用,你要能砸烂对方的主力舰队才行,不然该被封锁还是被封锁。

BTW,我看维基上说无畏£1.7m,林仙£285k,无畏1v6林仙应该没啥问题吧(除非冒死猪突,不过我觉得水兵会集体造反)。

P. S. 幸好你说的是二战前,不然……Cruiser, Voler会成为标准答案

user avatar

这里的巡洋舰是...

Großer Kreuzer?

Armoured Cruiser?

Dreadnought Armoured Cruiser?

Protected Cruiser?

Panzerkreuzer?

Scout Cruiser?

Light Cruiser?

Heavy Cruiser?

Large cruisers?

巡洋舰这么多种...从主力舰到驱逐领舰都有,你点的是哪一种巡洋舰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