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以后,英国人把犹太人放在哪里是最妥当的?(虽然感觉放在哪里都是祸根)?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犹太人安置问题的讨论异常复杂且敏感,其中牵涉到历史、政治、宗教、人道主义以及国际法等多重因素。您提出的“最妥当”的安置地点,以及您提到“放在哪里都是祸根”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和现在一些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和困惑。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的特殊处境:

首先,理解二战后犹太人的处境至关重要。纳粹大屠杀(Holocaust)造成了数百万犹太人死亡,幸存者们经历了极端的苦难,失去了家园、亲人、财产和身份认同。他们面临着:

无家可归: 许多人无处可归,原有的家园被毁或被占。
流离失所: 他们分散在欧洲各地,生活条件艰苦,且面临反犹主义的残余。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稳定、能够重建生活的环境。
民族自决的愿望: 大屠杀也加剧了犹太民族建立自己国家,避免在异国他乡遭受迫害的愿望。

英国在战后犹太人问题中的角色与挑战:

英国作为战后重要的世界大国,在托管时期和战后初期对巴勒斯坦地区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两难:

人道主义责任: 英国对大屠杀幸存者负有一定的人道主义责任,尤其是在接收难民方面。
政治承诺与约束: 英国在1917年发表的《贝尔福宣言》曾承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但同时也强调“不得损害巴勒斯坦非犹太居民的公民和宗教权利”。这是一个内在的矛盾。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居住着大量阿拉伯人,他们对犹太人移民和建立国家持强烈反对态度。处理这一问题牵涉到阿拉伯世界的稳定和英国在地区的利益。
国内政治压力: 英国国内对于是否以及如何接纳大量犹太移民存在不同意见。

关于“妥当安置地”的讨论与现实:

考虑到上述背景,我们可以分析当时存在的各种“妥当”或被考虑过的安置方案,以及它们面临的挑战:

1. 返回原籍国/地区:
妥当性: 理论上,对于那些并非被驱逐而是流亡的犹太人,返回原籍是自然的。
挑战:
许多原籍国已经被纳粹占领或与纳粹合作过,犹太人回去后可能仍然面临敌意和危险。
他们的财产可能被剥夺或被他人占有,难以恢复。
许多犹太人对原籍国已经失去了信任和归属感。
原籍国本身可能因战争而满目疮痍,难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 欧洲其他国家接收:
妥当性: 一些欧洲国家可能愿意或被要求接收一部分犹太难民。
挑战:
许多欧洲国家同样饱受战争摧残,资源匮乏。
欧洲大陆的反犹主义阴影依然存在,犹太人可能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接收能力有限,无法容纳数百万幸存者。

3.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
妥当性: 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相对发达,且在意识形态上通常是进步的,提供了一个相对更安全和有希望的环境。
挑战:
移民配额限制。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移民政策和配额,难以大规模接收。
公众舆论和政治考量。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或有能力大量接收难民。
犹太人自身的愿望。许多犹太人渴望一个能够建立民族国家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在其他国家成为少数民族。

4. 巴勒斯坦地区:
妥当性:
这是犹太民族历史和宗教的根源地。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长期以来一直将巴勒斯坦视为建立民族国家的理想场所。
在英国托管下,犹太人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社区(Yishuv),拥有自己的机构、经济和社会结构,为大规模定居提供了基础。
对于许多犹太人来说,这是实现民族自决和摆脱千年流散与迫害的唯一途径。
挑战:
阿拉伯居民的反对: 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着大量阿拉伯人,他们拥有自己的家园和政治诉求,强烈反对犹太人的大规模移民和建国。这导致了持续的冲突和暴力。
英国的政策摇摆: 英国在《贝尔福宣言》和现实利益之间摇摆,既要安抚犹太人,又要顾及阿拉伯世界的稳定和英国在地区的战略利益。英国曾试图限制犹太人移民,引发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不满和抵抗。
暴力冲突: 在英国托管后期,犹太武装组织与英国统治者以及阿拉伯方面都发生了冲突。
“祸根”论的来源: 您提到的“放在哪里都是祸根”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问题。这种冲突并非犹太人本身是“祸根”,而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承诺、民族愿望与当地现实的碰撞。

英国在19451948年间的作为与争议:

在二战结束后,特别是1945年至1948年英国将托管权移交给联合国期间,英国在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政策引发了巨大争议:

限制移民的政策: 尽管大屠杀幸存者急需庇护,但英国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执行了战前的移民限制政策,阻止了许多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这导致了许多幸存者滞留在欧洲的难民营中,他们的处境依然艰难。
“爱克龙号”(Exodus 1947)事件: 1947年,一艘载有4500名大屠杀幸存者的船只“爱克龙号”试图进入海法港,但被英国海军拦截。船上的乘客被强行送往塞浦路斯的拘留营,这一事件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英国政策的批评。
将问题移交联合国: 由于无法调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英国最终于1947年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联合国。联合国随后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建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为国际共管区。

总结:

从人道主义角度看,二战后最“妥当”的安置方式,是为大屠杀幸存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有尊严的生活环境,并允许他们重建生活,实现民族自决的愿望。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一个安置地点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且不引发其他问题:

将犹太人置于何地,都无法完全消除他们经历过的创伤和对安全的渴望。
犹太民族建立自己国家的诉求,在历史和情感上都指向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的特殊性在于,那里既是他们的历史家园,也是当地阿拉伯居民的家园,这导致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和政治博弈。

英国在这一问题上,扮演了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角色。它一方面有历史承诺,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的制约。如果一定要说“英国人把犹太人放在哪里最妥当”,从犹太民族的集体愿望和历史叙事来看,他们最期望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而英国在战后未能积极促成这一目标,反而试图限制移民,并最终仓促地将问题移交联合国,这使得其在犹太人安置问题上的角色显得更加被动和矛盾。

至于您提到的“祸根”论,这是对复杂历史现实的一种简化和情绪化表达。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民族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的遗产、国际政治的干预以及对同一片土地的主权争夺。将冲突的根源简单归咎于犹太人或任何单一民族,都未能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英国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试图在各种矛盾力量之间维持秩序,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留下了更为棘手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算放在南极洲也没用,关键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应该建立一个“必须属于某个民族的国家”,更不应该用剥夺其他民族权力和利益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理想论而言,应该建立一个多民族平等共存的巴勒斯坦国。

妥协一点,也应该以各地区公开表决的形式决定该地区归属。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联合国和阿拉伯联军都不站在正义的一方,都是用帝国主义行径强行分割干涉巴勒斯坦地区各族人民,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是受害者——看看约旦国王就知道,即使是阿拉伯联军打赢了,巴勒斯坦人也只会被阿拉伯诸国分割统治。

关键就不在于犹太人该去哪里,而在于不应该有人能强行逼迫犹太人去哪里,犹太人也不应该强行逼迫其他人去哪里

———————补充一点感想————————

我觉得我表达的已经足够明显了,不知道为什么在巴以问题上总是有人分不清这个根本问题:

凭什么你被欺负过你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欺负别人——还是欺负和欺负你的人大概率不相关的人?

我个人的看法,阿拉伯联军对以色列的入侵和干涉绝对是非正义的,包括约旦叙利亚和埃及都是一丘之貉,对巴勒斯坦人他们也是入侵者,第一次中东战争显然是一次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区势力强行干涉巴勒斯坦局势的战争。

但是以色列凭什么要巴勒斯坦人为此付出代价?那时候巴勒斯坦人甚至没有自己的政府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样是和以色列一样任人宰割的受害者。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这套“我被欺负过所以要找个更弱者把他们渲染成巨大威胁欺负回去”的强盗逻辑跟小胡子的“犹太阴谋论”有什么区别?“生存空间”是吧、“穆斯林都是勾结起来的秘密组织”是吧、“我们有荣誉雅利安人所以没有搞种族灭绝”是吧——有样学样差不多得了

中国死了四千万人,也知道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日本平民应该分开看待,就你以色列非得把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和穆斯林,穆斯林和原教旨主义混为一谈是吧?

我是真的不懂,犹太人可谓是全世界受刻板印象迫害最深的民族之一,回过头来对其他民族搞刻板印象迫害和所谓的“经验总结”,简直就像是主动站在被告席替纳粹德国辩护

user avatar

醉了,这和英国有啥关系,以色列建国,英国投了弃权票。

英国是放弃土地给在在地民族建国,这块土地英国在一战鼓动阿拉伯人造反拉奥斯曼后腿的时候就许诺给现任约旦王朝的哈希姆家族,只不过奥斯曼土耳其签了洛桑协议后,英国把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给了哈希姆家,巴勒斯坦没有给。

当时如果给了,就没后来这些事情了,但一个单一民族的阿拉伯半岛可不一定符合大国的利益啊。

user avatar

放在巴勒斯坦不挺好的。

中东这么热闹是好事儿啊。

确实对当地人不太好,但我又不是当地人。

user avatar

如果英国人做得到的话,显然是新墨西哥。

问题是他们做不到。

user avatar

波兰的奥斯维辛,这里熟人比较多

user avatar

理论上澳大利亚最好。而且,把某类人放在那里,也是大英传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犹太人安置问题的讨论异常复杂且敏感,其中牵涉到历史、政治、宗教、人道主义以及国际法等多重因素。您提出的“最妥当”的安置地点,以及您提到“放在哪里都是祸根”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和现在一些人对这一问题的担忧和困惑。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的特殊处境:首先,理解二战后犹太人的处境至关重要。纳粹大屠杀.............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从英国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探讨1940年左右与纳粹德国和解是否“更好”,需要极其细致的分析,并且最终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更好”以及我们如何评估不同历史路径的可能性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1940年左右的欧洲局势: 法国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同盟国阵营内部复杂而微妙的领导权问题。简单地说,很难用“美国为首”或“英国为首”来一概而论,因为同盟国的领导权是随着战争进程和具体事务而变化的,并且是建立在一种“合作共赢”的基调上的,尽管合作中存在主导与被主导的动态。早期的领导者:英国的坚持与美国的观望战争的初期,尤其.............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看到你双非二本毕业,但胸怀留学英国的梦想,这绝对是个好想法!英国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大学,而且很多学校的申请门槛对于我们背景的同学来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有策略地准备和申请。关于学校推荐,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专业方向和兴趣。 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普遍.............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近期的身体状况以及围绕“女王逝世”进行的彩排,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其中涉及到了王室的运作、公众情感以及国家层面的准备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事件。首先,关于女王身体状况的消息,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伊丽莎白二世的健康状况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近年来,她公开露面的次数逐渐.............
  • 回答
    战后的曙光与驱逐舰的蜕变:从舰炮的余烬到导弹的寒光二战的硝烟散尽,世界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百废待兴的时代,造船业也随之迎来革新。要说二战后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舰船,这其实是一个颇具探讨空间的问题,因为它涉及“现代意义”的定义以及舰船技术的进步。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核动力应用和导弹技术的引入这两.............
  • 回答
    二战以后,我们是否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奴役已不再可能?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虽然国际法和国际社会对奴役行为有着明确的谴责和禁令,但历史的进程和现实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必须审慎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法律和道义层面来看,二战后对一个民族进行公开的、大规模的奴.............
  • 回答
    二战后的空战格局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机的主武器从机炮演进为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和战术原因。而坦克作为陆战的王者,尽管面临着导弹和反坦克武器的巨大挑战,却依然将大炮作为核心武器,这同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要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所处的环境、目标以及武器系统的演变。战斗.............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提起一战、二战时期那些庞大而优雅的空中巨兽,飞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形象之一。然而,我们现在几乎很难在大众视野中看到它们的身影了,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简单来说,是技术进步、安全隐患以及更高效的替代品的出现,共同将飞艇挤出了主流航空舞台。技术的阴影:安全与效率的瓶颈飞.............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未遭战火摧残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巨头。从全世界“赚到”的钱,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经济影响力、贸易顺差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这些“钱”的去向,并非一个简单的资金池,而是渗透到美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战后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美国.............
  • 回答
    要说二战后人均GDP发展最快的,咱们得把时间和经济增长的脉络掰开了聊。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的经济巨擘,在战后的起伏之路,可以说是各自精彩,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逻辑。先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二战结束后,日本可谓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当时的日本,跟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富裕国家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你别小看日.............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占领乌克兰后,是否有“很多乌克兰人欢呼雀跃”,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乌克兰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群体对占领者的态度。复杂背景: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在德国入侵之前,乌克兰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苦难。苏联的统治,尤其是.............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要说二战以来武器进步最小的领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整体而言,武器技术的飞跃是贯穿整个冷战及之后几十年的核心叙事。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细致一些,就会发现有些看似“基础”的武器类型,其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与那些爆炸性进步的领域(如核武器、精确制导弹药、先进航空电子设备等)相比,显得不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