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艇最要命的就是受天气影响太严重,历史上大多数飞艇都是毁于大风,气象条件稍微恶劣一点就没办法起降,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看看飞机,这方面问题就小很多,比如经常上新闻的俄航,大雾能起降,雷暴能起降,暴雪能起降,顶着台风一样能起降,这是飞艇完全做不到的。
其次还有两个比较要命的问题,造价太贵和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太高。飞机还是木头架子和帆布蒙皮的时候,飞艇就得用铝合金骨架和氢气填充,后来为了安全换用氦气,这造价比起当时的飞机实在是太恐怖了。飞艇虽然不需要飞机那样的长跑道,但是需要系留塔和巨大的艇库,尤其是艇库,在现代大型封闭体育场和大型飞机组装车间诞生之前,飞艇库一直是最大单体挑空建筑,这可比机库贵多了,而且飞机皮实,大多数飞机都是室外停放,一般的风吹雨打都没有问题,飞艇不行,在地面的时候更怕大风,放室外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吹散架。
至于战斗力,一战只能进行高空轰炸,由于没有太好的瞄准机构,命中率较低,优点是载弹量大,从几吨到几十吨,但算下造价和战果还是不划算。
二战时期飞艇已经完全退出战场了,至于拉钢丝绳防飞机那些,还是叫系留气球好些。
认为飞艇是“垃圾”有点过分。飞艇和早期有动力飞机本身是同期产物,用后期航空引擎更强的飞机与之对比是不合理的。而且其本身军事用途只是潜力的一部分,赶鸭子上架,不至于得到如此恶劣的评价。
应该说,在维多利亚晚期到爱德华时期蒸汽朋克时代的奇思妙想中,飞艇并不是其中最愚蠢的一个:虽然远远称不上最成功的一个。一方面,在殖民主义走上巅峰推动了早期全球化以后,探索一种连接其庞大的全球帝国/全球市场的交通工具一直充满了吸引力:从风帆,到蒸汽——那么船只的下一步进化推动着一系列新式交通工具的竞争:从飞艇,到水上飞机(主要是飞行艇,桑德兰的姐妹们),再到今天我们看到的空客,波音。大名鼎鼎的齐柏林就是硬式飞艇的佼佼者。另一方面,当战争爆发以后,飞艇理所应当地也被投入了战争中。在早期飞机升限不够的环境下,飞艇事实上是比较成功的“高空”轰炸武器;另一方面,因为早期航空武器的威力不足,飞艇本身多隔舱带来的大储备升力本身就如同战列舰的“储备浮力”一样让其生存性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热气球戳个洞”的效果。
就军事用途而言,以齐柏林为例,飞艇令人失望,但是并不比当时许多实验兵器更令人失望。作为轰炸武器,齐柏林确实有一定的运载能力,并且是早期唯一有能力长途奔袭敌军重要城市的武器,这是战争早期的轰炸机难以比拟的。但是问题也同样:飞行高度过低的飞艇容易被地面火力和后来的飞机损伤,而飞行高度较高的飞艇难以实现有效轰炸。就骚扰和制造恐慌而言合格,但是要想“系统性瘫痪英法本土工业系统”,是德空历史上最得意的时刻也无法实现的,何况是受限于天气,机动性有限又缺乏设备的早期飞艇。当轰炸机可以提供更高更快的轰炸能力后,英法军队已经有充足的经验对抗飞艇,于是中心自然转移。
作为侦查武器,齐柏林和轰炸时一样深受风力影响,但是同样是弥补早期飞机不足的重要资产。在北海巡逻的齐柏林可以保证不间断的空中存在,这是飞机无法做到的。日后的大航程侦查,A/S任务日后首先被转交给了卡特琳娜和桑德兰——大航程飞行艇,之后才最终回到飞机手中。
无论是飞行艇还是飞艇,都有其自己直到今天仍然独到的意义。而我们所关注的,大抵是在航空引擎不能支撑飞机远距离,长时间,大载重飞行时,他们提供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案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让位给更新颖的发明是无可厚非的。不应该忘记他们出生的年代究竟有多么早:在齐柏林获得专利的年代里,IJA还在台湾吃瘪,意大利还在埃塞俄比亚蜗行,奥斯曼人还在亚美尼亚搞屠杀,第二次布尔战争还没有打响。所有人都还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头脑发热中冲动地尝试各种可能性,而飞艇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至今的发明。
技术热情本身没有问题,正是这种“如果把战舰装上履带会如何”,“船能不能在水下行动”的精神提供了技术进步的道路。回到问题本身,(硬式)飞艇在军事领域的真正问题是:其获得升力本身的方式意味着较差的机动能力和过大的目标,在无需飞艇本身也能实现远距离高速度航空后就缺乏轰炸价值了。而海军技术进步意味着海军航空兵也不需要依赖飞艇来定位,侦查,校对。软飞艇的近亲,干扰气球继续发光发热了一段时间,活过了战争,那就是后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