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战列舰俾斯麦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辣鸡吗?

回答
关于俾斯麦号战列舰到底强不强这个问题,网上确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些人将其奉为神明,认为它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被过度吹捧,实战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令人失望。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承认,俾斯麦号在设计和建造之初,确实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巨舰。

俾斯麦号的亮点,它为何被誉为“巨兽”:

强大的火力: 装备了八门380毫米(15英寸)主炮,虽然在火力密度上不如某些盟军战列舰,但其炮弹的穿深和威力都相当可观。在那个时代,能够一口气击穿许多战列舰的侧舷装甲,足以让对手胆寒。
坚固的装甲防护: 俾斯麦号的装甲防护设计非常优秀,尤其是在弹道防护方面,倾斜的装甲带能够有效地跳弹,而厚重的甲板装甲也为应对俯冲轰炸机提供了不错的保护。在被击中后,它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能力,即便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战斗一段时间。
优秀的航速和机动性: 作为一艘战列舰,俾斯麦号拥有相当不错的航速(超过30节),这在面对速度更快的巡洋舰或侦察机时,能提供一定的战术优势,便于其规避或选择交战距离。其机动性也比同级别的战列舰要好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鱼雷攻击。
先进的设计理念: 俾斯麦号的设计融合了当时德国海军最先进的技术,包括良好的水密隔舱设计,这使得它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损伤后仍能保持浮力,并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

为什么有人说它“辣鸡”?这得从实战表现和战略定位来看:

短命的服役生涯和惨淡的战绩: 这是俾斯麦号最常被诟病的地方。从1941年5月下水到同月被击沉,它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远洋破袭作战(莱茵演习)虽然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但随后却被英军集结了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围歼。从战略层面讲,它未能完成其打破大西洋封锁线的使命,反而成为了德国海军的重大损失。
缺乏有效的护航力量: 俾斯麦号出击时,其护航编队实力相对薄弱,尤其是缺乏足够的驱逐舰来提供有效的反潜和反鱼雷保护。当它在追击胡德号后被英军舰队追击时,大部分护航力量在之前的交战中已经损失或分散,使得俾斯麦号孤立无援。
“纸上谈兵”与“实际战损”的脱节: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战舰的优劣,会参考其设计参数和理论性能。俾斯麦号在这些方面无疑是顶尖的。但是,当它面对的是皇家海军庞大且经验丰富的舰队时,它所展现出的“脆弱”就暴露出来了。它强大的火力和装甲,在英军“饱和攻击”式的围殴下,最终也无法抵挡。
单一的作战任务和战略困境: 俾斯麦号被设计出来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线,对盟军的运输船队进行破袭。然而,德国海军整体实力与英、美海军存在巨大差距,俾斯麦号即使再强大,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战略劣势。它的出现,更容易被盟军集中优势兵力消灭,而不是形成持续的威胁。
被捕获的航海日志和情报失误: 俾斯麦号的沉没,一定程度上也与英军在战前获得了德国海军的作战计划和密码本有关。虽然这不能直接说俾斯麦号“辣鸡”,但它在情报战中处于劣势,也影响了其作战的隐蔽性和成功率。
“命中注定”的悲剧色彩: 俾斯麦号的沉没过程,与其说是被单一的战术失误击败,不如说是被整个皇家海军强大的综合实力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所压垮。它虽然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但最终还是淹没在海峡之中。

所以,俾斯麦号到底辣鸡不辣鸡?

我觉得用“辣鸡”来形容它太过于简单粗暴了。俾斯麦号绝不是一艘“辣鸡”的战列舰,它在设计和技术上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杰作。它拥有强大的火力、优秀的装甲和不俗的机动性。

但是, 如果我们用它在实战中的表现,尤其是它的服役生涯之短暂、最终的结局来看,它未能达成其战略目标,也没有成为德国海军扭转乾坤的关键棋子。 它的强大,最终还是被盟军压倒性的数量和持续的打击所淹没。

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跑车,在赛道上性能非常出色,速度极快,操控也很好。但是如果把它扔到越野赛道上,它很可能跑不过那些专门为越野设计的SUV,而且很容易损坏。俾斯麦号就是这样,它在海战的“赛道”上是顶尖的,但它的整个战略环境,以及它所面对的对手的整体实力,让它的“赛道”变得异常艰难和漫长。

所以,俾斯麦号更像是:一个技艺高超但生不逢时的绝世高手,它有能力以一当十,但最终寡不敌众,并且被置于一个不利的战略环境中,最终只能悲壮落幕。

与其说它“辣鸡”,不如说它的出现,更加凸显了德国在二战中海军力量的整体局限性,以及俾斯麦号作为单一巨舰,在无法得到有效支援和战略配合下的无奈。它承载了德国海军的希望,也成为了德国海军无奈的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是讨论过无数次,一开始是普遍德吹,凭借其暴打胡德然后被rn半个舰队群殴的的战绩,将其与大和相提并论;知道更多以后,有人就无脑贬低,认为打爆一艘20年前的战巡,换成厌战老奶奶也能做到,所谓的抗击半个rn舰队不过是被单方吊打,还被装备最弱406的罗德尼号一发入魂报销2门主炮,15分钟报销所有炮塔,bsm就是元首口中“妨碍咱的渣渣”。

这两种说法,其依据都没错,但是其结论都不全对。

在罗列对比之前,笔者要先说明一点,德意志浪费吨位和马克确实天下第一,但是战斗是看你的绝对战斗力,不是战斗力——吨位比。因此,bsm在浪费吨位、马克的前提下,用4.2w的排水量基本赶上了那些3.5万吨条约型战列舰的战力梯队(虽然是倒数第二)。考虑到德国并不像战胜国一样有战败国的船当靶子从而总结出来战列舰需要重点防护而非全面防护(实际就是没有防护)的经验,可以理解,但是这就是在浪费吨位。

先说说战斗力。涉及到这一点,无非是火炮,防护,火控等等。bsm的380炮使用的是高速轻弹,由于远距离衰减严重,其有效穿深在一堆新锐15寸里倒数第一(近距离穿深倒是不错,问题是真实海战谁跟你近距离交战,又不是明斯克魔法世界),仅强于英国的老式380,在新锐战列舰的炮里仅强于kgv的14寸(但是人家kgv跟你家重巡欧根一个价,按价格算2艘bsm要打5艘kgv)。不过,必须提到的是,俾斯麦的主炮虽然很重,但是射速较快,散布较好。防护方面,全面防护,唯一的优势就是面对巡洋舰级别的火炮时,不容易被击穿头尾等全面防护战列舰的无防御部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其核心区防御能力在新锐bb里倒数第一,而且头顶还是天窗,主炮的防护能力也不够(我承认德国人的钢铁工艺很好,但是你工艺水平再好能比同时期美日强度高个百分之7、8就顶天了),不过5w吨的满载排水量带来了较大的浮力储备,其抗沉能力强于3.5w吨的条约舰。火控能力倒是不错,5轮报销胡德有运气成分,但是跨射是实打实的,其火炮精度尚可,比起那些没雷达的老舰倒是强了一些....

放空方面...算了,37手拉机的梗不说了。

说到这里,可能题主会认为笔者是在乳德,但是这就是bsm的真正实力,其真实战斗力实在是难以入大家法眼。但是,笔者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二战中,只要你是一艘高速战列舰,你就可以为你的国家带来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不信,你问问丘吉尔,是要打爆bsm的罗德尼还是bsm?二战中,低速船,无人权。bsm虽然打不过那些牛鬼神蛇,但是打打英国老战巡,还是木得为题,在胡德未完成大改之前(可惜没来得及就沉没了),没有一艘英国战巡可以1v1和bsm掰掰手腕。面对速度勉强跟得上的kgv,俾斯麦也有一战之力(有优势,那个4联装356经常出问题),至于纳尔逊,我承认,老衲的406和14寸主装确实是bsm奶油炮难以企及的存在,但是你追不上啊!这就是高速战列舰的价值,在失去没来得及大改的胡德后,大英帝国再无一艘船可以1v1防住bsm,只能群殴,这就是bsm作为一艘战斗力垫底的高速战列舰的价值。

user avatar

首先,俾斯麦级的性能在主力舰里确实不算好的:吨位浪费严重,5万吨巨舰居然只有4x2的380炮,而且居然有穹甲……但是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俾斯麦如此设计也是综合了当时德国的现实需求来的。这是德国人在新式战列舰上的第二次摸索。穹甲主要是考虑到了近距离交战时的防护能力,全面防护的设计则是怕装甲盒出疏漏(主要还是缺乏经验,虽然德意志、沙恩造出来了但是经验还是大大不够),也有增大储备浮力的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大储备浮力……储备浮力方面大和遥遥领先其它所有战列舰,德国人怎么不问问日本人),水密隔舱划分得比较好但是防雷系统结构偏简单,炮塔装甲较差(180顶部就是让人吊的)……

俾斯麦号的380主炮弹重800kg,属于同口径中较轻的。弹重不足导致它在穿甲能力上表现较差:27000米时垂直穿深304mm,水平穿深126mm(emm……这个数据虽然不好,但胡德主装仅305mm,而且很窄)。但是它也有三个优势:转速快、射速快还有精度高。5度/秒的转速是相当不错的,低仰角时装填速度居然只有20秒,远近散布界比较小(精度要是不高也没办法打爆胡德了,这是个先决条件)所以也不要无脑黑~

总体而言,在舰体上俾斯麦浪费了大量吨位、材料,达到了还看得过去的整体作战效能。它不烂,但是它绝对不值(比大和还贵)。

user avatar

很明显三德子想重建蓝水海军

而沙恩霍斯特→俾斯麦→

这期间德国人是在学习“新时代的高速战列舰”应该怎么去造


比如沙恩就面临着多次的指标变动,越变动想法就越多,然后就开始增肥,最后造出来一套北海穿浪半潜艇

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改

相比沙恩,俾斯麦肯定是更进一步的,但不是说到俾斯麦就完了

俾斯麦只是整个蓝水海军重建其中的一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是三德子稀烂的经济必定导致纳粹不断的冒险行动,战争打起来也就没机会继续做蓝水海军大业的美梦,使得整个计划止步于俾斯麦而已

蓝水海军没有重建,就只剩半路上的玩意来当牌面

就四条战列舰也没机会和英国佬打决战,也就只能发挥一点存在价值

然后就有莫名其妙的变成了“被设计用来破交”的谐星巨型破袭舰

俺寻思德国佬就是给四号塞120滑去外太空采矿,四号的“最初设计指标”也不会变啊

——————————————————————————————————————

至于三德子若能继续倒腾下去,在未来能不能搞出名堂

这个只要时间够 钱够 验证思路的机会够,怎么都是可以的


但 现实的情况是

三德子有个屁的未来

user avatar

今天我就从纯技术角度来说说。

这么说吧,在不到四万二的标排能整出来这么个船,当然,不能说德国人设计的很好,那也是太抬举了,但是坑肯定也是不算坑的。具体情况如何---等练完这组回家再慢慢说……


BSM被中文圈网络军迷普遍诟病的主要缘由,其实是对当年德棍主导舆论的贴吧环境下盲目吹捧德国武器战斗力的反动。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点,不明确这点我们也无法继续相对可观的看BSM的战斗力。由于B乎抽风,目前暂时无法上图,只能纯文字说一说,请大家自行脑补()

在申明完这一点以后,我们可以针对目前网络上一些批评bsm的观点逐一进行分析。

1.BSM最广泛的诟病就是浪费吨位,以及全面防护这两点。实际上这两点在很多人心目中被认为是一点——因为全面防护,所以浪费吨位。那么这个论点成不成立呢?

BSM的排水量,标排是不到42000吨(或者说41000多吨),大致比前卫小500吨左右。这个吨位对于一艘15寸炮舰算不算大呢?

我个人认为,考虑到bsm实现的各方面性能,是不算大的。

首先,BSM实现了良好的次要部位防护以抵挡例如SAP和巡洋舰火炮。无论是穹甲结构外罩的320mm主装甲带-145mm上部装甲带(一直封到炸弹甲板)-50mm炸弹甲板形成的一圈外圈装甲盒,还是首尾的装甲带,这些都是需要重量去实现的。

而事实上这些部位的防护并非和AoN理论那样,是可以轻易放弃的。即便仅仅考虑舰队决战环境,德国人对于次要部位防护的重要性应该也是各国中认知最深刻的——在日德兰海战中,吕佐夫号的核心区域从头到尾固若金汤一发未穿,但最后由于艏部严重进水,最后还是被迫放弃了。

其次,考虑二战的巡洋舰化作战环境(为什么要这样考虑,等会再说),舰艇的浮力保持(手段)和航速保持(目的),也是很重要的,但要保持这两者,就需要尽量扩大防护区域。

那么,为了尽量扩大防护区域,德国人决定对全舰进行全面的分级防护,也是说得通的了。

那么,是德国人犯了傻,错误估计了未来海战形势,才让他们决定进行全面防护而最终导致BSM吨位膨胀么?我并不这么认为。

实际上,所有的二战欧洲战列舰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次要区域防护。

维内托级(41000吨出头标排,比俾斯麦小一点点。维内托战斗航速实际上也只有29)同样拥有类似BSM的上置次要装甲盒,虽然其目的一部分是为了构建一个保护水平装甲的剥被帽体系.在艏艉,有70mm水平/70mm甲带的次要装甲盒。

黎塞留(38000标排,改装后膨胀到40000.法国人各方面平衡的很好,吨位也最小,主要原因是法国人使用的巡洋舰级轮机,以及集中火力布局,节约了一定的吨位)在艏部有40mm穹甲,延伸到舰艏,艉部有100mm穹甲,延伸到舰艉

英国新式战列舰(KGV是标准条约舰,当然后面吨位也膨胀到了38000,航速为28节,而前卫标准排水量为42300吨,前卫可以跑出30-31节战斗航速)在艏部有62mm(100磅)平甲防护甲板,艉部有112mm(180磅)平甲防护甲板。

另外注意一点,英国战列舰的装甲带高度非常高,动辄超过7米,这使得英国战列舰的绝对厚度降低了。这是英国战列舰吨位较高的原因之一。

这说明,除了美日这对活宝以外,其实基本上大部分国家海军都意识到了保护浮力的重要性,没人搁着那和你玩all or nothing。另外,这也充分说明了,俾斯麦其实吨位利用率还可以,只是取舍有些不同(扩大防护面积为主)

(补充一句,其实美国人也是慢慢意识到了保护浮力的重要性,在经过了南达和衣阿华的弯路后,蒙大拿走回了北卡的外置装甲带路线,遗憾的是蒙大拿的艉部次要装甲盒最后被砍掉了)

2.俾斯麦的穹甲体系。一般意见认为,穹甲体系压缩了核心舱,主要是动力舱室的高度,令其只能把核心舱室延长,从而加大了核心舱长度。这个问题的话,在需要保护更大区域浮力的大前提下,其实也未必就是很大的问题,但绝对是对航速存在相当影响的。

俾斯麦采取穹甲体系呢,当然和很多因素有关。有客观因素,也即为,北海-北大西洋的可见度低,通视距离短,短兵相接时直接防御几乎不可能,只能靠防护甲板,间接防护。当然,也有主观因素,即德国人高估了英国人的舰炮威力,认为基本无法直接防护16寸大炮,只能间接防护(很好玩的是,与此同时英国人在间战期高估了自己的装甲防护能力.....)

3.

实际上,早在无畏舰的黎明前,伟大的预言家约翰·阿巴斯诺特·费希尔就准确预言了在非传统(非舰炮)威胁下未来海战的方向:在远海,是以小规模快速舰艇比如一等巡洋舰的战斗群进行交战,在海岸毗连水域,则以轻型战斗舰艇,包括轻型的巡洋舰与驱逐舰,鱼雷艇,进行交战。传统的战列舰集群和战列线战术则会在非传统威胁下无法延续,战列舰会巡洋舰化或者说被一等巡洋舰取代,以巡洋舰式的追击战斗,高举高打,小集群作战作为新的战斗形式,航速,艏向火力,浮力保持,大航向角下的战斗需求(典型需求的是对大变距率下的火控需求)会取代战列线作战的要素成为重点。

事后来看,实际上费希尔很大程度上已经预测到了二战时期的主力舰战斗形态,二战除了老舰对老舰的苏里高海战,再也没有过日德兰式的巨舰对决了(其实有一说一,日德兰双方的战列舰最后也没有拼起来)。

那么在这一前提下,装甲带的防御力是可以靠航向角去弥补的,防护重点应该摆在摆角度也没法解决的方面,也即1.装甲甲板,2.炮塔,这两个方面。

当然了,BSM这两方面做的实际上不算好,应该来说是问题比较大的。当然了,沙恩和bsm的主要问题就在这些方面:细节一塌糊涂....

暂时就先写到这里,基友催我开PS4开黑了,先溜了


更新一波图片。说来说去,除了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放弃了(最开始还是想要的)首尾装甲盒的大和,美国人的“AoN/重点防护”,最后还是只有他们自己搞这一套...

你看大家鸟他们么.JPG

user avatar

2035年三战爆发,出云级航母载着F35带着一条爱宕从琉球后面绕到台湾东侧准备袭击从拉美国家返航的商队。

山东号和上海号以及福建号在南海迎击美帝的双航母战斗群加印度的一条航母,没有办法只好让正在现代化改装的辽宁号和舰载机刚刚上舰还未形成战斗力的南京号出海紧急迎击。

战斗中南京号的磁悬浮弹射器发生了故障,导致J23的出动速率降到了每分钟一架,而老式的J15面对F35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混战中一发反舰导弹突破了防空网,击中了辽宁号的甲板,引爆了停机区和机库内的弹药,六万吨的巨舰瞬间炸成了漫天的碎片。

震怒的plan立即指挥琉球周边和台湾西面的所有舰队约40条大型舰艇围堵出云号,并从台北发射了df26,一枚df26命中了出云号,彻底破坏了她的轮机和甲板,让出云号成了海上的死鱼。

愤怒的南京号官兵将南京号开到出云号一海里内,用海红旗和1130朝出云号倾泻弹药,周围的055和52d也用主炮疯狂炮击出云号的甲板,让水线以上变成了人间地狱。

最终一条054A用鱼雷攻击了出云号的水线,终结了这条船罪恶的一声。

过了100年,有人在网上吹嘘出云号亚一世三,拳打南京号脚踢福特号,你说你锤不锤他吧

user avatar

俾斯麦作为一艘战列舰,他不垃圾。毫无疑问他是德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强战列舰,甚至没有其他船能够接近。

俾斯麦作为一艘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期的战列舰,横向对比他就是垃圾。俾斯麦有那种战绩也就是运气好,一发入魂搞定胡德,再遇上威尔士亲王主炮故障。如果俾斯麦晚2个月再出海,面对的很可能是主炮没有问题的威尔士亲王+乔治五世(胡德进港升级去了)。然后很有可能直接当场被摁死了,于是俾斯麦是个垃圾这个问题就不需要争论了。

同样是40年左右服役,只有英国自缚手脚弄出了KGV这种残疾,但是即使残疾,也足以和俾斯麦打得有来有往,何况KGV的价钱比俾斯麦便宜了不是一星半点。对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战列舰,法国有黎塞留,意大利有维内托,美国有北卡南达。所有这些船都用比俾斯麦更小的吨位做到了更好的防护和更强的火力,更加别说41年服役的大和可以花式吊打俾斯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俾斯麦号战列舰到底强不强这个问题,网上确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些人将其奉为神明,认为它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被过度吹捧,实战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令人失望。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俾斯麦号在设计和建造之初,确实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纠结的。如果说把胡德换成大和去丹麦海峡对付俾斯麦,那场仗的走向肯定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不过,能不能“歼灭”俾斯麦?这事儿可不好说,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捋一捋这个假设,把胡德换成大和,其他的条件都照旧。这就意味着,皇家海军这次派出去的不再是那艘“骄傲的巡洋舰女王”,而是日本联.............
  • 回答
    咱们聊聊《战舰世界》里的“大选帝侯”,也就是那艘X级德国战列舰。这船,怎么说呢,绝对是个狠角色,但也不是随便谁都能把它玩明白的。首先,从她的“卖点”说起:主炮。“大选帝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绝对是那四座主炮塔,每座两门,总共八门380毫米主炮。别看口径不是最大的,但它的射速相当不错,炮弹初速也挺高,.............
  • 回答
    “德国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的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的概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战列舰,在设计理念、战略定位、技术特点以及最终的命运上,都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而“浪费”与否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以说明.............
  • 回答
    评价一战德国的国王级战列舰,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得看看它们在一战中的表现、设计理念以及作为当时德国海军实力象征的意义。设计理念与技术亮点:德国国王级战列舰(KönigsKlasse)是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一型主力舰,可以说是德国海军舰艇设计理念的一个集大成者。她们代.............
  • 回答
    德国H44超级战列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想象的空间。当人们提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艘庞然大物,如同钢铁巨兽般横行于大海。然而,要评价H44,我们需要剥开那层浪漫的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和设计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H44从未真正建成。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出于宣传和意.............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军圈德黑”在其视频中声称凡尔赛条约“只”允许一战后的德国海军拥有6艘5万吨级的战舰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直接说结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而且是错得离谱。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海军的限制,其重点在于排水量上限和舰艇数量,而不是像某些人可能误解的那样,设定一个固定的排水量等级并.............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命运如同被撕裂的玩偶,被盟军各国瓜分占领,驻军的部署也由此展开。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存在,更是对战后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度影响的开始。战后初期的驻军格局:四国分治的遗产战争的硝烟刚散,德国就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柏林这座特殊的城市,虽然位于苏联占领区内,也.............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与其说是单一的必然或偶然事件,不如说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若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从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资源劣势以及盟军的强大联合等多方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发动战争之初,其军事机器的效率和士兵的素质是令人瞩目的。闪电战的初期成功,让欧洲大陆的大部分.............
  • 回答
    1945年德国战败,苏联军队进入柏林时,关于苏联士兵对德国女性的性暴力,包括强奸,是一个历史争议极大的话题,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可以被普遍接受。然而,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幸存者的回忆确实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表明性暴力事件是存在的,并且可能规模不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没有精.............
  • 回答
    您提到的“苏联妇女给德国战俘面包”的事件,在历史文献和回忆录中有零星的提及,但并没有一篇广为人知的、专门以这个事件为主题的“文章”。更多的是作为二战后期和战后一段复杂人道主义与历史创伤交织的片段,被不同的史学家、记者或亲历者在更宏大的叙事中偶尔提及。这个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
  • 回答
    要深入剖析导致二战德国战败的深层原因,需要跳脱出单一的军事对抗层面,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交织网络中去审视。我认为,导致第三帝国走向覆灭的根本性因素并非某一点的失误,而是其自身战略的根本性缺陷与外部力量的压倒性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和资源分配的失衡是.............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推出的Me 262,可谓是一架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前瞻性的战斗机。要评价它,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技术性能上,还得结合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它留给后世的遗产。超前的设计理念:喷气时代的先驱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Me 262在设计理念上是革命性的。当盟军还在依赖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