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的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

回答
“德国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的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的概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战列舰,在设计理念、战略定位、技术特点以及最终的命运上,都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而“浪费”与否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以说明为何简单地将德国战列舰称为“吨位浪费”是片面的,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浪费”因素:

一、 设计理念与战略定位的复杂性:

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与规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进行了严苛的限制,包括舰艇吨位、武器口径和数量等。德国海军设计者在设计战列舰时,一方面要遵守条约的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吨位来提升性能,以对抗条约规定的条约限制下的盟国舰队(如法国海军)。这导致了德国战列舰在设计上往往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解决方案,例如“条约型战列舰”的设计,其火炮口径和吨位处于一个尴尬的区间,既不是典型的战列舰,也不是重巡洋舰。
“装甲舰” (Panzerschiff) 的定位模糊: 例如“希特勒”级装甲舰(如“德国”号、“施佩伯爵”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它们被德国官方称为“装甲舰”,但其设计概念介于战列舰和重巡洋舰之间。它们拥有战列舰级别的重炮(280mm),但船体尺寸和防护相对较小,更像是一艘拥有战列舰火力的重巡洋舰。这种定位的模糊性,使得它们在面对真正的大型战列舰时显得力不从心,但在对抗巡洋舰时又过于强大。这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旨在利用其火力优势进行破交作战,骚扰和打击对方的贸易航线。
优势: 凭借其强大的火力,这些“装甲舰”在初期确实对盟军的航运线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例如“施佩伯爵”号在南大西洋的战绩。
劣势: 然而,它们在面对英国的“战列巡洋舰”或稍晚的轻型战列舰时,其防护和吨位上的劣势就暴露无遗。在里约的拉普拉塔河口战役中,“施佩伯爵”号虽然击伤了英国巡洋舰,但自身也受损严重,最终被英军包围而自沉。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挑战: “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是德国在二战中建造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战列舰,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海上实力最强的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它们在火力、装甲和航速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德国的最高水平。
设计目标: 德国海军希望通过这些大型战列舰来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通过正面交锋来削弱英国的海军力量。
设计上的权衡: 然而,与英国的“纳尔逊”级或美国的“依阿华”级等大型战列舰相比,“俾斯麦”级在吨位上略显不足,火炮口径(380mm)也比竞争对手的(381mm或406mm)略小。这可能是由于德国的工业能力和战略资源限制所致。在设计时,可能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取舍,例如牺牲了部分吨位来换取更高的航速或更强的防空能力。
缺乏有效的配合与战略运用: “俾斯麦”级的设计本身并非“浪费”,而是其战略运用上的失败和资源限制的体现。

二、 技术特点与创新带来的潜在“浪费”或副作用:

先进但孤立的技术: 德国海军在某些技术上是领先的,例如其在舰体结构、焊接技术、动力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然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往往是孤立的,并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海军体系。
高昂的维护成本与复杂的系统: 德国战列舰的设计往往追求极致的性能,但也导致了其维护成本高昂,并且对操作和维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一些复杂且先进的系统,在有限的战争条件下,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成为维护的负担。
对新技术的过度依赖和忽视传统: 例如,德国在弹道计算、火控系统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这种对高科技的依赖,在面对数量占优且战术灵活的敌人时,也可能成为一种脆弱性。

三、 战争的进程与德国战略的失误:

战略定位的失误: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略重心是陆地战场,而海军建设则显得相对次要。希特勒的战略思想更多地依赖于陆军的闪电战,对于海军在整体战争中的作用并没有清晰的规划。
资源分配问题: 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陆军和空军的现代化中,导致海军的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支持一个大规模的、与英国海军抗衡的舰队建设。
海军战略的摇摆不定: 从早期的破交战略到后来试图与英国主力舰队进行大规模对抗,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并不稳定,使得舰艇的设计和建造也难以形成连贯的目标。
未能充分发挥战列舰的作用: 即使是“俾斯麦”级这样强大的战列舰,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俾斯麦”号的命运: “俾斯麦”号在完成首次出击后,在与英国舰队的缠斗中迅速被击沉,其宝贵的战斗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可以说是巨大的损失。
“提尔皮茨”号的困境: “提尔皮茨”号大部分时间都在挪威的峡湾中担任威慑角色,虽然牵制了部分英军兵力,但并未能与英国舰队进行实质性的决战,最终在空袭中被击沉。
战争的消耗与毁灭: 德国战列舰的命运大多是被击沉或击毁,无论是由于海战、空袭还是潜艇攻击。这些昂贵的舰艇在战争的消耗中最终化为乌有,从经济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 “浪费”的相对性:

与对手的比较: 如果与英国皇家海军或美国海军相比,德国在战列舰的数量和规模上都处于劣势。然而,这种劣势并非完全是设计上的“浪费”,而是战略选择和工业能力上的差距。
技术的遗产: 德国战列舰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对后来的舰艇设计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完全断定为“浪费”。

总结:

简单地说德国的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是片面的。德国战列舰的设计更多地反映了其在凡尔赛条约限制下的创新尝试、模糊的战略定位、以及资源和工业能力的限制。

“装甲舰”的定位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战略考量下的产物,但其在对抗真正战列舰时的局限性也暴露了设计上的妥协。
“俾斯麦”级虽然是德国海军的巅峰之作,但由于战略失误、资源不足以及战争的残酷进程,未能充分发挥其战斗潜力,最终的损失自然是巨大的。

可以说,德国战列舰的“浪费”更多地体现在:

1. 未能成功实现其战略目标,导致投入的资源无法收回。
2. 设计理念与实战需求的脱节(例如在“装甲舰”问题上)。
3. 过高的技术复杂性与有限的维护能力之间的矛盾。
4.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海军建设的优先级不如陆军和空军。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德国战列舰的设计和建造反映了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复杂的战略环境、技术追求以及最终无法克服的战略和资源上的劣势,而其最终的命运——沉没或被毁——构成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军事损失,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为一种“浪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德国战列舰浪费吨位了??每艘德国战列舰里至少有1万吨用油纸包好的备用零件,打坏了就能修,懂得人都懂,你们这帮人在bb什么?




无论德棍们怎么洗,德国战列舰浪费吨位就是铁打的事实。动不动就把胡德老阿姨抬出来,或者说什么俾斯麦1V44、1V100(恨不得把朴茨茅斯的牵引驳船都算在围剿俾斯麦的队伍里)之类的话,文不对题,况且也是事实错误,没有解释任何问题。

就拿德棍们最钟爱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为例子。


本身俾斯麦的定位就是大号破交舰,同时兼具一些和敌方主力舰交手的功能。对于破交的任务来说,搞全面防护是没得指责的。问题在于,你要么以防住同时期重巡洋舰的203主炮为己任,装一条类似阿拉斯加级或超甲巡案的200多mm装甲带;要么就选择和英国战列舰对刚,压缩核心区挤一条380mm以上的装甲带。德国设计师明显是贼心不死,又想碾压CA还想和BB谈笑风生,搞出一条320mm又重又臭又长的装甲带,简直不伦不类。比下过于有余,比上又不足,因定位不明而浪费吨位的典型。

由于战舰定位问题,该不该穹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就不喷了,姑且认为是设计需要。从沙恩霍斯特级传到俾斯麦的祖传穹甲主装+薄主顶甲+天窗配置,使用穹甲来增强近距离对敌人高穿深的绝对防御能力,但是又要多添设一条副装的重量来部分修补穹甲开的天窗,吨位不够主顶甲又被压薄,产生死循环。面对大口径主炮的落弹,厚重的垂直主装通路浪费吨位不说,在背后110mm/60度的穹甲下甚至没有防破片背板,遭遇406超重或460级别火炮直射时即使不击穿也可能背板崩落导致核心舱室受损。

不过既然人家要用穹甲去挡近距离直射,我也不好说什么。但是俾斯麦的很多地方被莫名其妙地加上了装甲,上层建筑、首尾等处一概不漏,而且厚度尴尬无比,除了帮助触发敌人穿甲弹引信几乎无用,简直让人怀疑德国人是不是准备拿俾斯麦去打接舷战。



4X2的主炮塔炮塔比同时期流行的3X3炮塔多了起码15米的核心区(多1座双联380就是多18米的长度,减去3联装的宽度差即为15米),况且俾斯麦后炮塔核心区还超出提弹井10米,一般情况超个5米就差不多了,这又多了5米。原因是俾斯麦船艉收的比较窄。两个加起来,就是20米的核心区,设想一下,如果德国舰炮三联装和横闩技术过关的话,就算使用穹甲,核心区也能压缩到151米左右。而且俾斯麦的双联装380mm炮塔直径大约11米,重1100吨。一战后英国的三联装试制381mm主炮,直径大约也是11米,重1175吨。追求射速带来的炮塔结构复杂化又给俾斯麦增加了很多重量。

可以看看平贺让大师设计的大和级和金刚代舰的核心区的规划。大师尽可能压缩核心区长度,用科学的规划才造就了2个核心防护的神话。这些国宝级别的战舰设计者也正是当时德国所缺乏的。

下面这个是金刚代舰案,如果被建造出来,该舰吨位会与俾斯麦级相差不大,而核心区防护能力将超越大和成为世界第一。可以看到为了压缩核心部位,该舰的上层建筑极为紧凑。

再来看看下面俾斯麦级的核心舱段,用又臭又长、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从主装甲重量上看,俾斯麦级是把1.7万吨装甲摊到170米级核心区上,维内托级是把1.3万吨装甲摊到120米级核心区上,大和级是2.3万吨装甲摊到140米级核心区上,纳尔逊级是1万吨装甲摊在110米级核心区上,胡德是1.3W吨装甲摊在170米级核心区上。可见巨大的装甲吨位并没有换来该有的防护。


由于没有合适的高平两用炮,俾斯麦还不得不采用150mm与105mm副炮混装的尴尬模式,而同时期美国战列舰用一半数量的127mm就能解决问题。曾经网上有神论认为不同口径副炮混装可以更好地各司其职,当然至于带来的吨位增长、核心区被拉长、以及火控指挥混乱的问题,这些空想家们是不会考虑的。而且德国设计师自己作死,同时使用了两种火控不一致的105mmSKC/33炮塔,前部4座Dop LC/31、后部4座用Dop LC/37指挥,两者根本无法统一火控,导致在迎向英军时一个时间段至多4座、一般只有2座能起作用。鬼知道是不是这些设计师都是苏联派去专门烧吨位的内鬼。

巨大的载油量也是吨位飙升的原因,因为德国设计俾斯麦的时候,赋予了其海上破袭作战的功能,因此巨大续航力成了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因为德国的蒸汽轮机耗油率较大,省油的柴油机技术不够成熟使用有风险,所以只能够采用最简单的办法,增加燃油携载数量来解决。而较大的燃油携载量,又导致了舰体尺寸的增加。又因为对于高速的要求,相同航速对于较大排水量,主机功率会增加,进一步加大的舰体尺寸,最后直接导致了舰体结构设备的增重同时也导致了防护装甲的增重。一个新的死循环又诞生了。

从上面那张图也可以看出,俾斯麦级的动力舱段也是一个庞大无比的设计。可是俾斯麦的续航力8525海里/19节,与黎塞留级的7731海里/20节相比,可以看出巨大的装油量并没有带来续航力质的飞跃。而标准29~30节的航速,也没能和黎塞留、维内托拉开代差。因此动力部分,浪费吨位现象也是严重的。




最后,还请各位知友不要再鞭尸俾斯麦了,也不必邀我来说这些讲了一遍遍的东西了。本来就是特定国情、特定需求下的奇特产物,定位上就不是和其他BB硬碰硬的传统战舰。德棍们把它拉出来比来比去,最后吃瘪的还是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战列舰吨位浪费严重”的说法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不准确的概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事实上,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战列舰,在设计理念、战略定位、技术特点以及最终的命运上,都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而“浪费”与否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以说明.............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不战而降”这个问题,其实并非没有人“喷”,而是历史的叙述和评价角度比较复杂,而且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忽略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捷克斯洛伐克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后,确实是将边境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而且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叙利亚等战地国家难民在德国出现的“频频作恶”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难民群体本身。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剖析其背后涉及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抵达德国的难民都会有不良行为。绝大多数难民都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安稳生活,努力融入当地社.............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陷入像现代阿富汗那样的长期治安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原因。简单来说,与阿富汗的情况相比,德国在战后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稳定条件,并且盟军的占领策略也与现代反恐战争的干预方式截然不同。首先,纳粹政权的性质和覆灭方式是关键。纳粹德国并非一个被外来势力扶植或长期存在的传.............
  • 回答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系统地运用潜艇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不考虑”或“没有能力”。实际上,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战术运用曾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其战略定位、资源限制、以及战时发展方向与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要理解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早期认识和定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更好”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从许多关键指标来看,战后日本和德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时期超过了战胜国中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其中的原因:一、战后国际环境的巨大差异.............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要详尽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具体是1918年,那个风雨飘摇、旧秩序摇摇欲坠的年头。列夫·托洛茨基和卡尔·拉狄克,这两位在布尔什维克党里响当当的人物,当时都怀揣着把世界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的宏愿。尤其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德国。德国士兵们在战壕里.............
  • 回答
    苏联士兵被严令禁止使用德国武器进行战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禁止”二字可以概括。这涉及到了政治宣传、军事纪律、国家安全、心理战以及历史情感等多个层面,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苏联一直将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描绘成其最主要的、最.............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阿登战役,又称“突出部战役”,是二战末期德军发起的一次孤注一掷的反攻,旨在将盟军一分为二,夺回战线主动权。德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精锐的装甲部队,包括党卫军装甲师和国防军装甲师,他们的目标是穿越阿登森林,一举攻占盟军的指挥中心和港口。然而,尽管拥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和出其不意的战术,德军的推进却在一些.............
  • 回答
    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韩国对阵德国。这场比赛的结局,相信很多关注足球的中国球迷都记忆犹新,那场面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最后几分钟,德国队门将诺伊尔那惊天一跑,更是成了无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话说,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德国队落后于韩国队,而且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留给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当时比分是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