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盟军不再害怕德国战舰和潜艇敢大张旗鼓的跨海登陆,德国海军也没有阻截登陆舰队?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

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出来“打”?

首先,我们要明白,德国海军并非不想阻击盟军。然而,到了1944年,德国海军已经没有这个实力,甚至可以说,它的“主战能力”早已被严重削弱。

1. 资源分配不公,海军成为“次要战场”: 希特勒和德国军事领导层在战略重心上,一直将陆军和空军放在首位。陆军是他们征服欧洲大陆的主要工具,空军则是执行战略轰炸、支援陆地作战的关键。海军的地位相对较低,获得的资源(包括新舰艇的建造、舰员的训练和维修保养)都远远无法与陆军和空军相比。当苏联在东线不断施压,盟军也在西方 набирает力量时,德国的资源早已捉襟见肘,无法同时顾及几个战线,海军的优先级自然不高。

2. “主力舰”战略的失败与困境: 在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确实拥有一批令人瞩目的战列舰和巡洋舰,比如“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等。德国海军的战略思想也一度偏向于拥有强大的主力舰舰队,以期与英国皇家海军在正面战场进行较量。然而,这场较量从未真正发生。德国主力舰的命运多舛,大部分在战争初期就损失殆尽,即使幸存下来的,也因为缺乏燃料、备件和训练有素的船员,只能停泊在港口,形同虚设。例如,“提尔皮茨号”虽然威力巨大,但一直被牵制在挪威的峡湾中,频繁遭受皇家空军和挪威抵抗组织的袭击,始终无法投入真正的战斗。

3. 潜艇战力的消耗与反潜能力的提升: 德国海军最引以为傲、也让盟军最头疼的,无疑是其U型潜艇部队。在战争初期,德国潜艇战术卓有成效,曾给盟军的海上补给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到了1944年,情况已经完全不同。盟军在反潜技术和战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
雷达和声纳的改进: 这些设备能更早地探测到潜艇的踪迹。
护航体系的成熟: 盟军建立了高效的护航编队,配备了充足的反潜飞机和舰艇,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海上保护网。
情报的优势: 盟军破译了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掌握了大量潜艇的动向,能够预判和规避危险区域。
高科技武器: 如“复仇者”鱼雷等新型武器也大大增强了反潜能力。
盟军陆基航空力量的支援: 英吉利海峡上空,盟军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大量的陆基飞机可以进行持续的反潜巡逻和攻击,这是德国海军非常欠缺的。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德国的潜艇部队损失惨重,战斗效率大不如前。虽然依然能对个别船只造成威胁,但已经无法组织起像战争初期那种规模的“狼群”战术来大规模猎杀盟军登陆舰队。而且,即使有潜艇出击,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盟军护航力量,它们也难以发挥作用,反而自身暴露的风险极高。

4. 缺乏制空权,海军行动风险巨大: 诺曼底登陆前,盟军已在英吉利海峡及周边地区建立了绝对的制空权。德国海军的舰艇,无论是大型战舰还是潜艇,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在海面上,就成了盟军空军的活靶子。任何试图集结大规模海军力量进行阻击的行动,都会在航渡过程中遭到盟军飞机的猛烈攻击,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德国海军清楚这一点,因此不敢冒险让主力舰艇离开港口,更不敢组织大规模的海上拦截行动。

盟军的战略部署:如何“避开”对手的锋芒?

另一方面,盟军之所以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也得益于他们精妙的战略部署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并没有选择与德国海军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海战。

1. “重叠”的空中掩护与海上护航: 盟军投入了数量庞大的飞机和舰艇来保护登陆舰队。登陆舰队周围始终有密集的护卫舰艇,包括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等,它们负责驱逐和消灭可能出现的德国潜艇和小型舰艇。同时,海峡上空时刻都有盟军的战斗机进行巡逻,为登陆舰队提供强大的空中掩护,拦截敢于升空的德国空军飞机,并对海岸线上的德军目标进行攻击。

2. 情报战的胜利: 如前所述,盟军通过破译密码,对德军的部署和兵力情况了如指掌。他们能够选择登陆的时间、地点和路线,最大限度地规避已知的德军海军力量。同时,盟军还通过“橱窗行动”(Operation Bodyguard)等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欺骗性战术,误导德军相信盟军会在加莱地区登陆,从而分散了德军在诺曼底方向的海军和陆军力量。

3. 登陆时机的选择: 诺曼底登陆选在6月6日凌晨,正是利用了黑夜的掩护,并在拂晓时分发动攻击。登陆前,盟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和空袭,摧毁或削弱了德军在海岸上的防御工事,也为登陆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德军海军在港口内的活动能力和出击的时机。

4. “围堵”而非“决战”: 盟军并没有奢望在英吉利海峡与德国海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他们的目标是安全地将登陆部队运送到对岸,并在海滩上建立滩头阵地。因此,盟军采取的是一种“围堵”和“规避”的策略,用数量和技术优势压制可能出现的零星威胁,而不是主动寻求与德国海军的正面交锋。

总结一下:

在诺曼底登陆时,盟军不再害怕德国战舰和潜艇大张旗鼓地跨海登陆,也不是因为德国海军完全没有威胁。而是因为到了1944年,德国海军已经战略地位低、资源匮乏、主力舰艇损失殆尽、潜艇战力大幅下降且面对盟军强大的反潜和制空能力时,已经失去了组织大规模海上反击的能力。

同时,盟军凭借其压倒性的海空优势、成熟的护航体系、先进的反潜技术以及高明的战略欺骗,有效地保护了登陆舰队,使得德国海军即使有零星的潜艇或舰艇试图骚扰,也难以对整个登陆行动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登陆舰队的安全,是建立在对德国海军整体实力衰落的准确判断以及盟军自身实力和策略优势之上的。盟军的任务不是击沉德国舰队,而是安全地把士兵送到欧洲大陆,而德国海军,已经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邓尼茨主要是用潜艇作为反登陆海军力量。

从D日累计出动了42条潜艇,到了6月23日就损失9艘,被击伤11艘,所有幸存的没有装备通气管的潜艇甚至无法接近英吉利海峡而被召回。

整个战役期间只有两条U艇进入登陆区,时间相差半个月,战果仅为一艘坦克登陆舰

user avatar

放开我,我要吐槽!


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6月开始。


1944年前后德国海军是个什么状态呢?


四个字:被吊着打



“精锐”的战列舰:


还剩三艘,都被英美堵在港里不敢动。


沙恩霍斯特1943年底斗胆探出来一下,随即被约克公爵号吊起来打:


提尔皮茨是没胆再出来了,1944年底被5吨高脚柜炸弹吊着打:


格奈森诺没被英国人吊着打,但是被希特勒吊着打...拆了武器装备当废铁扔给陆军造坦克:


所以来打劫诺曼底登陆?


看到人家岛国栗田舰队没?


去打劫莱特湾登陆美军,坐拥两条大和级、一条长门级、两条金刚级,被几条弗莱彻级驱逐舰开了狂怒,推的鸡飞狗跳。


另外西村两条扶桑级在苏里高被人锤成零件...


所有德三还剩一条半战列舰想干嘛...


诺曼底滩头纳尔逊、罗德尼、厌战、拉米雷斯、阿肯色、德克萨斯、内华达计7条战列舰抽出了小皮鞭和蜡烛表示快来...



至于那个被“整个舰队”“重创”自沉的俾斯麦....


那也能叫整个舰队么?


到场的主力舰只有罗德尼和乔治五世,连1/4个本土舰队都没有,老罗直接把俾斯麦开瓢当充气娃娃泄欲使了好嘛...



“幽灵般”的潜艇:


来来来,看看这个,从U-boat.com来的新鲜截图,43和44年沉没U艇,其中蓝标为反潜机战果:


1943年开始,萌军已经占据了大西洋反潜战的主动权,反潜效率大幅提高。


1943年损失244艘,1944年战沉259艘,相比之下整个1942年只损失了87艘。


所以并不是什么“幽灵般的”潜艇部队。


而是真的成了幽灵的潜艇部队。



所以题目是个好问题,但是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尤其是乱加“精锐”“闻之色变”这种词就不合适了...


世界第一海军世界第二海军在大西洋上漂来漂去,畅通无阻,怎么会怂区区德国海军呢?



好了,下面开始说正题:


诺曼底登陆,德国海军确实采取了行动。


大型水面舰艇被堵在港里炸,自然是来不了的。


潜艇部队是确实有行动的。


但是英吉利海峡本身狭窄,而且水深较浅,深处尚且有120m,浅的地方干脆平均水深45米...


所以英吉利海峡本身就不适合潜艇活动。


所以在浅浅的窄窄的英吉利海峡,盟军占据了制空权,反潜机巡逻机可以无死角高频率覆盖每一寸海面。盟军护航舰艇可以在船队边缘高密度的巡逻反潜。


谁来谁死。


如图:


这是二战中英吉利海峡的潜艇战损位置,淡蓝色图标为1944年沉没:


之前发的1943年和1944年战损图对比,也可以看出,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国潜艇压根就没去碰英吉利海峡(倒是之前水面舰艇胆量逆天,搞了个“雷霆-瑟布鲁斯”行动穿越了英吉利海峡,从南边换到北边苟着)


除了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反潜,另一个重要的防御措施就是水雷和反潜网组成的反潜设施:


这一层反潜设施很巧妙。


水雷和防潜网布置在水下,水面舰艇可以畅通无阻,而潜艇则会受到严重威胁。


这是39-40年北大西洋水雷场布局:


北海也有水雷场,但是较深的水深使其疏漏较多,但是在近海的各个水道,水雷场阻止效果非常好。


到了1944年,从南安普顿发往诺曼底的军火快递线路下方,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的水雷场。


1944年6月-8月,有足足18艘尝试袭击登陆船队的潜艇被击沉。


所以德军潜艇没有有效打击萌军补给的能力,更何况在1944年6月6日的那个早上,运兵船云集诺曼底海岸时,几乎没有德军潜艇在附近,更不可能打击登陆舰队了。


等到狼群被调集到英吉利海峡时,大部队早已源源不断的上岸,而等待U艇的不是肥美的船队,而是已经布置完善的反潜体系。





值得一提的倒是被忽略已久的德军小型水面舰艇,也就是著名的(并不)S艇:


在1944年4月,美军第4步兵师乘坐登陆舰进行机密训练,准备前往英国海岸进行模拟登陆演习,结果被S艇部队逮个正着,击沉了LST507和LST531两条登陆舰,击伤了LST289。


被击伤后返航的LST289:


这一次攻击造成了740多人阵亡,是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单次阵亡人数之最。


为了避免影响士气,此事被严格保密,直到70年代才解密。


而在D日当天,S艇成了几乎唯一投入战斗的德国海军力量,并击沉了3艘登陆舰和少许货船。


随后,在英军M艇和岸基攻击机的猎杀下,S艇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对萌军船队的攻击行动也很快戛然而止。



值得一提的是,有3艘S艇交付了民国海军,并参与了抗战。分别为岳飞分队的岳22、岳253、岳371,其中岳22战沉,岳371被困自沉,而岳253号则幸存到战后,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改名海鲸艇,1963年退役:

user avatar

这个我太熟了,因为我以前也有类似疑问,所以专门研究过。

整个二战,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盟军宣称击沉了其中的781艘。

首先这个数据是有问题的,目前已知XXII型U艇编号排到了U4712,编号都到4712了,怎么可能一共才有1188艘?再加上,如果对“帝国末日科技”相关的感兴趣的话,就知道,德国潜艇的后续设计中还有气密性,防护性,续航,载容甚至推进系统都更加先进的型号存在,而V2的研发团队甚至抽调了一些骨干与海军有合作项目(例如潜艇拖曳式火箭发射系统),这一切其实都和你的疑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来看,狼群战术首先在成果上已经令人惊异了,这说明在舰船科技发展没有迅猛跃进的情况下,当时的潜艇战已经足够应付常规海战了,德国人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去搞出舰体强度高到超出需求,甚至更大载容的潜艇?潜艇的气密性是当时所有载具里面最优秀的,这个毫无疑问吧?其次,宇航员训练设施中,有一个东西叫做中和浮力模拟池,是在水中对真空低重力环境进行模拟训练的。再来,打着做浮射、潜射导弹项目的幌子和V2导弹的研发团队混在一起,除了没什么成果的潜艇发射导弹计划,他们还可能搞出什么呢?

如果你稍作调查,会知道二战里德国人掠夺了大量财富,最后却无处可寻,联系到莫名其妙消失不见的数千艘U艇,再看看现在的运载火箭,“帝国末日科技”中的Die Glocke,还有明明已经拥有,确一直找不到的用在什么地方的新能源Xerum 525,深藏在南极大陆深处、有许多深井和大铁架的德军基地,到现在也没有实际探明的月球背面......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德国人并不是打不过盟军,而是他们将更多的资源都秘密集中在南极,从东线抽调了大量的人力,后期甚至连西线也顾之不及,全都是在尽全力保证一个计划的顺利实施,没错,那就是月面登陆和太空发展计划。为了这个更加宏大的计划,德国人甚至暂时性地放弃欧洲的霸权,将有生力量和精锐都送到月面基地,先人一步占领太空,从维度上超越盟军。如果你觉得这个结论有些荒谬,我倒是还有一些佐证:东线苏军被按在地上打得那么惨,在人员大量耗损的情况下,怎么突然稀里糊涂就赢了,还反推回去了?英国被德国空军按在岛上揍,美国来过帮手都没辙,眼看就要崩溃,德国人突然停止的进攻,还开始了限制物资,为什么?二战后德国输了,比盟军惨得多,全国一盘破砖烂瓦,专家估计光是清理瓦砾就需要20年,德国怎么就突然一跃而起一飞冲天,发展得比盟军其他参战国还要快还要好?战后德国怎么就蛇鼠两端,想办法加入了东西两方阵营搅得世界鸡犬不宁屡次陷入毁灭的边缘?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的推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德国海军不阻止诺曼底登陆:并不是不做,而真的是要集中力量去做真正有价值的是,为子孙开万世基业,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大智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战争中非常关键的实操细节。很多人看电影、看纪录片,看到登陆艇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滩头,都会想:为什么不给这玩意儿加个大铁盾,推着往前冲?这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其实牵涉到太多现实的考量,不是简单地“加上就行”那么简单。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诺曼底登陆作战.............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时,关于是否使用烟雾弹来掩护步兵登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考量和权衡。虽然烟雾弹听起来是个直接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在登陆作战这样大规模、高强度的行动中,其应用却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为什么“烟雾弹掩护”并非首选或唯一方案?首先,我们要理解诺曼底登陆的战场环境和.............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盟军为何选择诺曼底登陆,而非直接从意大利一路北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地理、政治、军事资源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为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首选之地,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相对而言最可行、最能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方案,尽管意大利战场也承担.............
  • 回答
    奥马哈海滩,1944年6月6日,D日。当第一批美军士兵乘坐着登陆艇,艰难地穿过风浪和德军的炮火,逐渐接近奥马哈海滩的海岸线时,他们看到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在演习和情报报告中设想过的任何一种地狱。那不是一处简单的沙滩,而是一座精心构建、武装到牙齿的死亡陷阱。触目惊心的“德军堡垒”首先映入眼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一个很实际的战术选择问题。简单地说,诺曼底登陆没有广泛使用迫击炮来“打掉”德军火力点,并不是因为没有迫击炮,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场景下,迫击炮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它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咱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 迫击炮的特点: 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
  • 回答
    诺曼底登陆,又称“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它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战役的背景与准备: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盟军迫切需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的压力,并最终将纳粹德国赶出欧洲。经过长时间的周密策划.............
  • 回答
    关于二战转折点为何从“斯大林格勒战役”普遍转向“诺曼底登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认知转变,而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资料的公开以及不同国家视角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更为多元和 nuanced 的理解。要说现在“变成”诺曼底登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诺曼底登陆的重要性在许多分析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强调,并且与.............
  • 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里诺曼底登陆时,美军没有大规模使用烟雾弹,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没有考虑,而是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需求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技术限制:烟雾弹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早期烟雾弹的性能: 尽管烟雾弹在二战前就已经存在,但其性能和可靠性与今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德国人,特别是隆美尔那个老狐狸,真就猜中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天选之地”,并且部署了足够的防御力量,那么美军的空降部队,比如82师和101师,他们的命运会走向何方?首先得明确,德军的判断能力其实不差。隆美尔本人就是个坚定的“反坦克炮前置”支持者,他清楚地知道一旦登陆.............
  • 回答
    诺曼底登陆,一个在军事史上熠熠生辉的事件,绝对是军事理论课上一个不容错过的经典案例。要深入剖析它,咱们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拆解,别光看那些枪林弹雨的场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战术、后勤以及领导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的。一、 战略层面的宏大布局:为什么是诺曼底?首先,我们需要讲清楚的是,诺曼底登陆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有血有肉,也触及了登陆作战最核心的矛盾: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为什么还要奋不顾身地冲上去? 诺曼底登陆,丘吉尔管这叫“最残酷也最光荣的一仗”,里面的血性和无奈,不是看几份数据就能理解的。首先得明白一点,退回去,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欧洲。 1944年,欧洲大陆早已被纳粹德国牢牢掌控。英.............
  • 回答
    英国人对诺曼征服的看法,与中国人对清朝统治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国家”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诺曼征服在英国历史上的定位,更倾向于一次“统治者的更迭”,而不是“国家的灭亡”。诺曼人,尽管来自法国的诺曼底,但他们并非一个截然不.............
  • 回答
    诺曼征服(1066年)后,英语经历了从一种综合性语言向分析性语言的深刻转变,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综合性”与“分析性”在语言学上的含义。综合性语言 vs. 分析性语言:一个基础概念简单来说,综合性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
  • 回答
    诺基亚手机业务的衰落和锤子科技的“晃晃悠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虽然都与手机行业有关,但其原因、过程和影响有着天壤之别。要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诺基亚手机业务:从巅峰到“死”的快与原因诺基亚曾经是全球手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其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0%以上。然而,从2007年i.............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至今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涉及到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方法、证据标准以及东西方医学理念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是其核心。诺贝尔奖,尤其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旨在表彰那些“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发现和发明.............
  • 回答
    国际制药公司如瑞士诺华、德国拜耳、美国默沙东等不研发中成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法律、技术、市场、文化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法规与药品标准的差异中成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的产物,其研发、生产、注册和监管标准与现代西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际制药公司难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