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诺曼底登陆不用迫击炮打掉德军的火力点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一个很实际的战术选择问题。简单地说,诺曼底登陆没有广泛使用迫击炮来“打掉”德军火力点,并不是因为没有迫击炮,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场景下,迫击炮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它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咱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

迫击炮的特点: 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弹道很高,主要用来打击敌方工事、人员集结地以及在视线遮挡下的目标。它的射程相对较近,精度也比加农炮差一些,而且主要靠支援步兵前进。
德军火力点的特点: 诺曼底登陆面对的德军火力点,通常是指机枪巢(MG42机枪是当时的噩梦)、碉堡、固定炮位,以及躲藏在混凝土工事或自然地形中的狙击手。这些目标往往非常坚固,而且扼守着关键的登陆区域,火力密度极高。

为什么迫击炮在诺曼底登陆的初期阶段不是首选?

1. 登陆舰艇的限制与船上火力投送的困难:
距离: 盟军登陆部队是乘船抵达海滩的。从登陆舰艇到德军火力点,这个距离通常不近。登陆舰艇的甲板空间有限,无法像在陆地上那样便捷地部署和操作大口径迫击炮。
稳定性: 海上的风浪对射击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大。迫击炮的弹道高度依赖于精确的仰角和方位角,即使是中小口径迫击炮,在摇晃的船上进行精确瞄准和射击也是极其困难的,弹着点会飘忽不定。
装载与操作: 诺曼底登陆的海滩上,登陆艇会抢滩,但船体很难稳定在一个理想的射击位置。而要将重型的迫击炮(比如81毫米或120毫米迫击炮)以及弹药从登陆艇转移到狭窄且拥挤的海滩上,并迅速找到稳定射击地点,这在激烈的火力压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火力支援的即时性: 登陆部队需要的是能够立刻、精准地压制住前方敌人火力。如果迫击炮需要很长时间去设置、瞄准,敌人早就把登陆部队打得七零八落了。

2. 目标性质与迫击炮的不足:
坚固的工事: 很多德军火力点都是用厚重的混凝土建造的,特别是碉堡。轻型迫击炮(如60毫米迫击炮)的弹药能量不足以有效摧毁这些坚固目标。即使是大口径迫击炮,要想炸毁一个坚固的碉堡,也需要长时间、持续、精确的火力覆盖,这在登陆初期混乱的战场环境中难以实现。
精确度问题: 迫击炮虽然能曲射,但其精度相对较低。对于隐藏在掩体后、不易被直接观察到的精确火力点,用迫击炮进行“一击毙命”式的打击非常困难。你需要知道敌人在哪里,精确坐标,并且能连续命中。在登陆初期的那种混乱、烟雾弥漫、通信受阻的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打掉”的定义: 迫击炮更多的是“压制”和“迟滞”敌人的火力,而不是“摧毁”。它能让敌人不敢露头,但很难彻底消灭躲在坚固工事里的机枪组或炮组。

3. 盟军火力支援的配置与优势:
舰炮的压制: 盟军为诺曼底登陆准备了强大的海军力量,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这些舰艇装备的舰炮威力巨大,射程远,精度高,而且能够提供持续、密集的火力支援。舰炮能够有效地摧毁德军的固定炮位、碉堡和海滩上的防御工事,这是迫击炮无法比拟的。在登陆前,海军的舰炮已经对德军防线进行了长时间的轰击,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削弱和摧毁这些关键的火力点。
航空兵的支援: 盟军的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也参与了对岸上目标的打击。虽然航空兵的精确度受到天气和目标遮蔽的影响,但它同样能对德军的防御工事造成重创。
步兵支援武器: 登陆部队每个步兵连都会配备迫击炮,但这通常是在登陆成功、滩头阵地初步稳固后,由步兵单位自行部署使用的。他们的任务是伴随步兵前进,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的火力支援,解决遇到的德军火力点。所以,登陆初期“大规模”地用迫击炮去“打掉”德军火力点,是因为它不是登陆舰艇和初登部队最有效、最容易实现的火力选项。

4. 时机与战术:
登陆前的轰炸: 登陆最关键的是要在敌军火力对登陆部队造成毁灭性打击之前,将敌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压制住。这意味着首要的任务是利用那些射程远、威力大、准备充分的火力——海军舰炮和空军——来完成。
滩头争夺的节奏: 登陆过程是一个争分夺秒的过程。登陆部队需要迅速登陆、展开、压制并向前推进。任何需要长时间设置和瞄准的火力支援,都可能延误整个登陆的节奏,让德军有时间反应或增援。

那迫击炮就没用吗?

当然不是。一旦登陆部队在海滩上站稳了脚跟,步兵团里的迫击炮排就会迅速发挥作用。他们会跟随步兵一起前进,一旦遭遇顽强的火力点,比如一个隐藏的机枪巢,步兵会呼叫迫击炮支援。步兵会用标记物指示目标位置,迫击炮手会根据经验和部队提供的方位信息,迅速架设迫击炮,发射榴弹,用密集的弹幕来压制或摧毁敌人的火力。

总结一下:

诺曼底登陆初期,“打掉”德军火力点的主力是舰炮和航空兵,因为它们具备远射程、高威力、高精度(相对而言)以及能够应对海上环境的特点。迫击炮更适合在陆地战斗中,由步兵单位直接支援其前进,解决近距离遇到的目标。在登陆舰艇上部署和操作迫击炮,以期“打掉”岸上的德军火力点,因为距离、环境、目标坚固度以及时效性的原因,并不是一个有效或可行的主要战术。

所以,不是不用迫击炮,而是要在最适合它发挥作用的场景下使用。登陆战役初期,迫击炮的“舞台”不在登陆舰艇的甲板上,而在登陆部队成功登陆后的海滩上和后面的进攻道路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就是步兵迫击炮无法架设+对碉堡没卵用

1、登陆作战的具体情况不允许大口径步兵迫击炮的使用。而且登陆部队需要赶在气候变化前赶快突破敌防线,占据有利阵地,否则后续部队上岸都是问题。

2、“大西洋防线”虽然完工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法国方向是重点,组织十分严密,主要的机枪防御工事都是全面防护。涨潮时大量的反登陆障碍物和地雷让盟军根本无法接近,只能是在低潮时寻找薄弱环节靠近。

3、同时德军加固机枪工事根本不可能被盟军步兵迫击炮摧毁,迫击炮只能攻击次要的开放工事和土木堑壕。问题是这类开放工事很多是后方的高炮、榴弹炮阵地,迫击炮还打不到

例如奥马哈登陆艇刚靠岸就遭到德军重机枪的猛烈扫射而遭受重大伤亡,而盟军的炮火准备没能在海滩上留下足够的弹坑,这种条件布设迫击炮阵地就是自杀

4、还有一些在山崖布置的阵地,因为射界限制,迫击炮无法在山崖底使用。

德军工事体系严密

海滩距离有限

德军工事居高临下,一马平川,只有坦克才能无掩护推进,其主要工事极为坚固,几米的钢混结构是标配,有的外表面还有金属浇筑加强,大口径舰炮直接打击都不一定能摧毁。

开放式工事除了土木堑壕,还有混凝土结构的机枪、迫击炮火力点,这也不是一般迫击炮能摧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一个很实际的战术选择问题。简单地说,诺曼底登陆没有广泛使用迫击炮来“打掉”德军火力点,并不是因为没有迫击炮,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场景下,迫击炮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它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咱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 迫击炮的特点: 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诺曼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威廉一世及其继承者并没有强行要求所有英格兰人都改说古法语,而是采取了更为务实和渐进的语言政策。这其中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并非简单的“入乡随俗”,而是出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实用性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诺曼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和他们面临的挑战。诺曼征服并非一次轻松的接管,.............
  • 回答
    诺娃和她的追随者们之所以选择脱离帝国的控制,以自己的方式维护星区和平,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源于对帝国运作模式的深刻失望和对理想治世的坚定追求。首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审视帝国本身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帝国的统治,尽管以维护秩序和稳定为名,却往往过于僵化和冰冷。它更看重的是指令的.............
  • 回答
    .......
  • 回答
    谈及当代干红葡萄酒的“终极答案”,勃艮第黑皮诺这个名字常常会浮现于许多葡萄酒爱好者的脑海中,并且不无道理。它确实承载着无数传奇,也勾勒出一种令人神往的葡萄酒风貌,但说它是“终极答案”则未免过于绝对,因为葡萄酒的世界广阔而多元,乐趣恰恰在于探索其无限的可能性。勃艮第黑皮诺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首.............
  • 回答
    说实话,丹尼尔·里卡多在2021赛季的表现,用“令人大失所望”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位深受车迷喜爱的“微笑刺客”加盟迈凯伦,大家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能与年轻的诺里斯一起,帮助迈凯伦重返巅峰。结果呢?跟队友比起来,差距简直可以用“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来形容。赛季初,里卡多确实展现出了一些回暖的迹象.............
  • 回答
    关于“134位诺奖得主力挺转基因”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支持转基因(GM)技术讨论中经常被引用的观点。但需要澄清的是,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明确的、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由134位诺奖得主联合签名的文件来“力挺”转基因技术。这个数字的来源和背后代表的意义,需要从更广泛的科学共识和历史事件来理解。以下是详细的解.............
  • 回答
    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演讲,那句“作家不该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绝对是他思想中的一颗明珠,而且这句话的背后,藏着他对于文学、对于责任、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制造历史的人”,你一听就知道,这通常指的是那些掌握权力、能够左右国家命运、制定政策、发动战争的.............
  • 回答
    关于安永(EY)等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完全摒弃审计软件,转而依赖Excel进行手工刷底稿,这个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安永,并非完全不使用审计软件。 实际上,它们是审计软件的早期使用者和重要推动者之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对审计软件的使用方式,.............
  • 回答
    针对法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病毒学家吕克·蒙塔涅(Luc Montagnier)声称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牵涉到科学家的个人声誉、媒体传播以及公众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塔涅教授的学术背景。他是一位杰出的病毒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 回答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之所以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考量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共同将这场冲突限制在了一定的区域和规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场冲突的背景。1939年夏天,日本在中国战场之外,试图在远东地区寻找机会扩张其势力范围。当时,苏联和.............
  • 回答
    要论琼恩·雪诺效忠丹妮莉丝·坦格利安(龙母)究竟是出于对北境的责任,还是因为心中涌动的爱意,这无疑是《权力的游戏》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纠结的议题之一。事实上,两者在他内心深处是紧密交织、难以完全割裂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琼恩·雪诺的骨子里流淌着的是对北境最纯粹、最执着的守护。他从小就以私生子的身份.............
  • 回答
    诺德林根战役,一场在三十年战争中举足轻重的战役,其结果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西班牙军队在敌方炮火下采取了“伏地”的战术,这一创新之举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战术并未能在随后的线列时代成为普遍采用的标配。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当时的军事环.............
  • 回答
    诺基亚 42 份 5G 商用合同:搅动全球通信市场的风云变幻,对华为意味着什么?近期,有关诺基亚在全球斩获 42 份 5G 商用合同的消息,无疑在全球通信产业激起了一层不小的涟漪。作为曾经的手机巨头,如今在网络设备领域重振旗鼓的诺基亚,其在 5G 市场上的进展,无疑给竞争激烈的行业格局带来了新的观察.............
  • 回答
    关于“Exotic R^4”和“米尔诺怪球”的类比,以及它们与“光滑形变”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拓扑学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讨论的“R^4”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那个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轴构成的四维时空,而是数学上纯粹的欧几里得四维空间,它是一个光滑的流形。而“Ex.............
  • 回答
    科比和吉诺比利,这两位名字在篮球迷心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都是伟大的得分后卫,都拥有辉煌的职业生涯,也都在生涯末期选择了继续征战。然而,当我们回顾他们生涯末期的表现时,会发现他们竞技水平的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核心问题:身体状况的基石差.............
  • 回答
    20年3000亿,中国能否孕育十位本土自然科学诺奖得主?这是个极具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3000亿元人民币,折合约400多亿美元,对于一个大国而言,这笔投入在科研领域绝对算得上巨资。但要在此基础上,在短短二十年内培养出十位本土自然科学诺奖得主,这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现实的挑.............
  • 回答
    明朝皇室支出占比高达50%,而赈济支出仅占0.48%的现象,反映了明朝财政体系的结构性特点和经济运行逻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皇室支出占比高的原因1. 皇室俸禄与宫廷开支的固定性 明朝皇室支出主要包含皇帝、皇后、妃嫔、皇子等的俸禄,以及宫廷日常消耗(如饮食、服饰、建筑维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