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诺曼底登陆时登陆艇前方不弄一个金属盾牌,在登陆时用盾牌向前推进以减少伤亡?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战争中非常关键的实操细节。很多人看电影、看纪录片,看到登陆艇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滩头,都会想:为什么不给这玩意儿加个大铁盾,推着往前冲?这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其实牵涉到太多现实的考量,不是简单地“加上就行”那么简单。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德军在海岸线上布下了密集的防御工事,包括海滩上的铁丝网、反坦克障碍物、机枪巢、迫击炮阵地等等,还有海滩后方更坚固的火力点。盟军要做的,是将几十万士兵,带着重型装备,安全地送到这片布满死亡陷阱的土地上。

那么,如果给登陆艇加个“金属盾牌”往前推,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1. 盾牌的尺寸和重量问题:

要多大才够? 要想有效抵挡机枪子弹、甚至轻型火炮的射击,这个盾牌得相当厚实。想想看,一挺马克沁机枪的弹头就能轻易穿透一般的钢板。所以,为了达到防护效果,盾牌的尺寸必须覆盖住登陆艇的大部分正面,而且得用上军用级别的厚钢板。
重量的灾难: 极厚的钢板意味着极大的重量。登陆艇本身已经承载了数十名士兵和他们的装备,体积庞大,但排水量和载重能力是有限的。增加一个又大又重的金属盾牌,会严重影响登陆艇的浮力和速度。它可能根本就拖不动,或者速度慢到成为活靶子。即使勉强能装载,也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登陆艇,甚至要专门改装,这在时间紧迫、规模巨大的登陆战中是难以实现的。
固定和操作的难度: 这个巨大的盾牌怎么固定在登陆艇前端?它需要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海浪、登陆艇与障碍物的碰撞),还得考虑它如何与登陆艇的推进系统协同工作。万一盾牌在海上或者登陆过程中损坏、变形,那将是灾难性的,可能直接导致登陆艇失去动力或倾覆。

2. 机动性和适应性问题:

登陆艇不是坦克: 登陆艇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然后冲击沙滩,最后在复杂地形中停靠。它需要良好的转向能力、速度和稳定性。一个固定的巨大盾牌会严重限制登陆艇的机动性,使其在海上更容易被巨浪掀翻,在接近沙滩时也更难避开障碍物。
地形的复杂性: 诺曼底的海滩并非平坦如镜。有潮汐、暗礁、沙地、泥泞等等。登陆艇需要能够适应各种水深和滩头地形。一个巨大的固定盾牌,可能会在接触到海床、沙滩或障碍物时卡住,导致登陆艇无法前进或后退,成为完美的固定目标。
阻碍登岸和卸载: 如果盾牌是固定向前突出的,士兵们如何在登陆艇靠岸后,从这个“盾牌”后面出去?他们需要爬过或绕过这个巨大的障碍物,这会进一步减慢疏散速度,并让他们暴露在火力之下。而且,如果盾牌挡在前面,如何将车辆、火炮等重型装备卸载?

3. 火力优势的问题:

火力是最好的防御: 盟军登陆的策略之一就是依靠强大的火力压制。在登陆艇靠近海岸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海军舰炮和空军的轰炸,旨在摧毁或压制岸边的德军防御工事。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清除,但足以削弱对方的火力密度。
登陆艇自身的支援火力: 很多登陆艇(如LCI Landing Craft, Infantry)本身就配备了机关炮和迫击炮,可以在接近岸边时提供近距离的火力支援,压制岸上的机枪和步兵。一个被巨大盾牌束缚的登陆艇,其自身火力输出也会受到限制。

4. 战术和心理层面:

速度就是生命: 在登陆战中,快速地将士兵和装备送上岸是至关重要的。拖延时间只会让守军有更多机会调整部署,集中火力。一个缓慢移动的“铁乌龟”反而会给敌人提供更长的射击时间。
协同作战: 登陆作战是极其复杂的协同行动,包括海军舰炮支援、航空兵掩护、登陆艇的编队和航行、工兵的开路等等。增加一个全新的、未经充分验证的“盾牌推进”系统,会打破原有的协同计划,增加混乱和不确定性。
心理作用: 登陆作战对士兵来说是极大的心理考验。即便有盾牌,士兵们依然要面对炮火、爆炸、死亡。盾牌带来的安全感是有限的,而且一旦盾牌失效,心理上的打击可能更甚。有时候,士兵们宁愿相信自己敏捷的身手和快速的行动,而不是一个可能随时被摧毁的“保护伞”。

历史上的尝试和类似的概念:

当然,并非没有考虑过“装甲化”的登陆载具。在二战期间,确实有一些实验性的装备出现,比如一些加装了装甲板的登陆艇,但它们通常是为了运输少量士兵或在特定目标区域使用,并且仍然面临上述的重量和机动性限制。

有些登陆艇设计,比如LST(Landing Ship, Tank),是为了运载坦克上岸,它们有前置跳板,但其本身并没有“向前推进的盾牌”。坦克登陆后,它们会依靠履带自行爬上滩头。

总而言之,给诺曼底登陆时期的登陆艇前方加上一个巨大的金属盾牌向前推进,虽然听起来能增加防护,但实际上会带来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实际问题:过重的盾牌会严重影响载具的机动性和载重能力,固定的盾牌会限制登陆和卸载的效率,而且也与盟军依靠强大的火力压制和快速登陆的战术相悖。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不那么糟糕”的选项里做出选择,而不是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陆军没经验啊,有经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就用的是LTV做第一波登陆设备。

user avatar

建议题主认真观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看一下德军防御阵地长什么样。

好吧就算艾森豪威尔脑子抽了强令给登陆艇安装盾牌,那么这个盾牌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1,可以抵挡步兵轻武器的射击。

2,可以遮挡住整条登陆艇上的步兵。

3,可以抵挡部分弹片。

换句话说,基本相当于把登陆艇前部舱门卸下来让步兵大兄弟们扛着冲滩。那么这块盾牌什么规格呢?厚度至少需要抵挡7.92×57毛瑟步枪弹,也就是至少要一厘米,宽度需要遮挡三四列人,怎么的也得两米,高度也按两米算,那就是0.01×2×2立方米,重量是0.04×7900,也就是316千克。事实上,因为德军火力居高临下,这块盾牌还得更大更高才能保证所有人都处于保护之下,也就是说会比我这个估算更重。几十个大兵,背着十几斤的步枪和子弹,机枪手自动步枪手喷火兵的家伙更重;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推着几百千克的盾牌,这要还能登陆成功,怕不是每个人都叫史蒂夫罗杰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战争中非常关键的实操细节。很多人看电影、看纪录片,看到登陆艇冒着枪林弹雨冲上滩头,都会想:为什么不给这玩意儿加个大铁盾,推着往前冲?这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其实牵涉到太多现实的考量,不是简单地“加上就行”那么简单。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诺曼底登陆作战.............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时,关于是否使用烟雾弹来掩护步兵登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考量和权衡。虽然烟雾弹听起来是个直接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在登陆作战这样大规模、高强度的行动中,其应用却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为什么“烟雾弹掩护”并非首选或唯一方案?首先,我们要理解诺曼底登陆的战场环境和.............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盟军为何选择诺曼底登陆,而非直接从意大利一路北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地理、政治、军事资源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为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首选之地,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相对而言最可行、最能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方案,尽管意大利战场也承担.............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两栖作战,盟军能成功跨越英吉利海峡,并将数十万士兵、无数装备投送到法国海岸,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必担心德国海军会像一场势均力敌的海战那样,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这背后,是二战中期德国海军力量的衰落,以及盟军战略部署的精妙之处。德国海军的尴尬局面:为何不敢.............
  • 回答
    关于二战转折点为何从“斯大林格勒战役”普遍转向“诺曼底登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认知转变,而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资料的公开以及不同国家视角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更为多元和 nuanced 的理解。要说现在“变成”诺曼底登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诺曼底登陆的重要性在许多分析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强调,并且与.............
  • 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里诺曼底登陆时,美军没有大规模使用烟雾弹,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没有考虑,而是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需求以及战场环境的复杂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技术限制:烟雾弹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早期烟雾弹的性能: 尽管烟雾弹在二战前就已经存在,但其性能和可靠性与今天.............
  • 回答
    奥马哈海滩,1944年6月6日,D日。当第一批美军士兵乘坐着登陆艇,艰难地穿过风浪和德军的炮火,逐渐接近奥马哈海滩的海岸线时,他们看到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在演习和情报报告中设想过的任何一种地狱。那不是一处简单的沙滩,而是一座精心构建、武装到牙齿的死亡陷阱。触目惊心的“德军堡垒”首先映入眼帘的,.............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一个很实际的战术选择问题。简单地说,诺曼底登陆没有广泛使用迫击炮来“打掉”德军火力点,并不是因为没有迫击炮,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场景下,迫击炮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它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咱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 迫击炮的特点: 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要是德国人,特别是隆美尔那个老狐狸,真就猜中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天选之地”,并且部署了足够的防御力量,那么美军的空降部队,比如82师和101师,他们的命运会走向何方?首先得明确,德军的判断能力其实不差。隆美尔本人就是个坚定的“反坦克炮前置”支持者,他清楚地知道一旦登陆.............
  • 回答
    诺曼底登陆,又称“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它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战役的背景与准备: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盟军迫切需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的压力,并最终将纳粹德国赶出欧洲。经过长时间的周密策划.............
  • 回答
    诺曼底登陆,一个在军事史上熠熠生辉的事件,绝对是军事理论课上一个不容错过的经典案例。要深入剖析它,咱们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拆解,别光看那些枪林弹雨的场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战术、后勤以及领导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的。一、 战略层面的宏大布局:为什么是诺曼底?首先,我们需要讲清楚的是,诺曼底登陆并.............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有血有肉,也触及了登陆作战最核心的矛盾: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为什么还要奋不顾身地冲上去? 诺曼底登陆,丘吉尔管这叫“最残酷也最光荣的一仗”,里面的血性和无奈,不是看几份数据就能理解的。首先得明白一点,退回去,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欧洲。 1944年,欧洲大陆早已被纳粹德国牢牢掌控。英.............
  • 回答
    英国人对诺曼征服的看法,与中国人对清朝统治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历史的演变、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对“国家”与“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诺曼征服在英国历史上的定位,更倾向于一次“统治者的更迭”,而不是“国家的灭亡”。诺曼人,尽管来自法国的诺曼底,但他们并非一个截然不.............
  • 回答
    诺曼征服(1066年)后,英语经历了从一种综合性语言向分析性语言的深刻转变,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综合性”与“分析性”在语言学上的含义。综合性语言 vs. 分析性语言:一个基础概念简单来说,综合性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
  • 回答
    诺基亚手机业务的衰落和锤子科技的“晃晃悠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虽然都与手机行业有关,但其原因、过程和影响有着天壤之别。要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诺基亚手机业务:从巅峰到“死”的快与原因诺基亚曾经是全球手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其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0%以上。然而,从2007年i.............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医至今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涉及到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方法、证据标准以及东西方医学理念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是其核心。诺贝尔奖,尤其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旨在表彰那些“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发现和发明.............
  • 回答
    国际制药公司如瑞士诺华、德国拜耳、美国默沙东等不研发中成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法律、技术、市场、文化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法规与药品标准的差异中成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的产物,其研发、生产、注册和监管标准与现代西药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国际制药公司难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