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围剿”时,其他德国战舰为何没救援?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俾斯麦号的覆灭并非发生在德国本土附近,而是在远离德国海岸的大西洋水域。当时,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特别是“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和其他大型舰艇,主要驻扎在挪威的峡湾地区,或者在德国本土的港口。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理因素。

一、 距离与时间:救援的现实障碍

俾斯麦号在5月24日与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交战,击沉了“胡德”号,但自身也受损。随后,它开始了向法国布雷斯特港的艰难航行,试图进行维修。而“提尔皮茨”号和其他舰队主力,虽然也在积极活动,但其所在位置距离俾斯麦号最后被击沉的地点(靠近法国海岸)仍然相当遥远。

从挪威到俾斯麦号最后的战场,需要穿越北海,而北海在当时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绝对控制区域。英国人精心布置了严密的封锁线,动用了大量的舰艇、飞机和潜艇来搜寻和拦截德国舰队。任何试图穿越北海的德国大型水面舰艇,都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这无异于羊入虎口。

即便“提尔皮茨”号能够冒着巨大的风险出航,它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抵达俾斯麦号所在的区域。在这段时间里,俾斯麦号已经承受了连续多轮的打击,包括来自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攻击,以及后续赶到的其他英国战列舰和巡洋舰的炮击。当“提尔皮茨”号理论上可能抵达时,俾斯麦号可能已经失去战斗力,甚至即将沉没。

二、 兵力分散与战略部署:分散的棋子

在俾斯麦号执行其“莱因演习”任务期间,德国海军的战略是将舰队分散开来,以消耗英国海上力量,并试图破交英国的补给线。俾斯麦号本身的任务就是突围进入大西洋,袭击盟军的船队,从而扰乱英国的经济和军事运输。

“提尔皮茨”号以及其他大型舰艇,虽然理论上是俾斯麦号的“兄弟”,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和部署。例如,“提尔皮茨”号在俾斯麦号沉没之前,就已经奉命在挪威水域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威慑盟军的北极航线,并伺机攻击盟军的运输船队。德国海军司令部可能担心将所有大型舰艇集中在一起会成为英国人的目标。一旦主力舰队遭受重创,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活动将彻底瘫痪。

换句话说,俾斯麦号的行动是一种孤注一掷的突袭,而德国海军的主力则被部署在其他区域,以发挥更广泛的战略作用。这种分散的部署,虽然有其战术上的考量,但也使得在关键时刻,各部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支援。

三、 英国皇家海军的压倒性优势:无处不在的威胁

英国皇家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在作战区域。当俾斯麦号在北海被发现后,英国人迅速调集了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内的庞大舰队前来围剿。从“纳尔逊”号、“罗德尼”号、“乔治五世”号等主力战舰,到“胜利号”航空母舰等,都加入了对俾斯麦号的追击。

对于德国海军而言,这意味着任何试图救援俾斯麦号的行动,都将面临着英国海军的强大反击。仅仅一个英军编队的兵力就足以对任何试图靠近的德国舰艇构成严重的威胁。如果德国海军派出一支更大的编队去救援,这反而可能正中英国人的下怀,让他们有机会一次性消灭德国海军的主力。

此外,英国人在空中力量上也拥有优势。他们的飞机可以对德国舰艇进行侦察,以及发动空袭。俾斯麦号最终被击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舰体受到了重创,失去了机动能力,并且在最后阶段遭受了大量航空炸弹和鱼雷的攻击。

四、 战术困境:不敢冒的风险

即使德国海军指挥部有心派兵救援,他们也必须考虑实际的战术风险。当时俾斯麦号被“盯上”之后,英国人就如同鲨鱼闻到血腥味一般,死死咬住不放。英国海军的战术是将其拖住,并不断削弱其战斗力,直到其他援兵赶到将其彻底消灭。

如果德国海军派出主力舰队去救援,他们可能会陷入与优势英军的混战之中。在这种混战中,双方的通讯、协调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大型战列舰在混战中很容易成为集火目标。德国海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击败英国的围剿舰队,并且成功将俾斯麦号带走。一旦救援失败,损兵折将,德国海军的未来将更加黯淡。

更何况,俾斯麦号的受损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它被拦截的过程中,虽然表现英勇,但已经遭受了多次打击,包括锅炉受损,操舵装置被毁等严重问题,导致其机动性大大降低,无法进行有效的战术机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友军赶到,也未必能够改变其最终的命运。

五、 通讯和情报的限制:信息不对称

在那个年代,海军通讯和情报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虽然德国海军试图协调行动,但信息的传递可能不够及时和准确。英国人利用其在情报和侦察方面的优势,能够更早地掌握俾斯麦号的动向和位置,并进行有效的部署。而德国人可能直到俾斯麦号遭受重创后,才意识到其危机的严重性,此时再调动兵力已经为时已晚。

总结来说,俾斯麦号被“围剿”时,其他德国战舰未能前来救援,并非因为德军的冷漠或战略失误,而是多种严峻现实的综合体现:

距离和时间: 救援舰队距离太远,且面临英国海军严密的封锁,无法及时赶到。
战略部署: 德军主力舰队分散在其他区域执行任务,无法轻易抽调。
英国海军的压倒性优势: 英国皇家海军在数量、质量和作战区域都占据优势,使得任何救援行动都风险极高。
战术困境: 德国海军指挥官不敢冒着与优势英军主力舰队决战的巨大风险去进行一场胜算渺茫的救援。
俾斯麦号自身的战况: 俾斯麦号在被追击过程中遭受重创,机动性丧失,救援难度极大。

俾斯麦号的沉没,成为了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争中的一个巨大损失,也充分展现了英国皇家海军强大的实力和决心。它的覆灭,是那个时代海战残酷性以及国家海军实力对比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回答数船已经数的很好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简单说明一下两艘沙恩霍斯特级的情况,顺便反对一下最高赞,真的是完全意义不明。


“柏林”行动结束后,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于1941年3月22日进入法国布雷斯特港。随后德国方面认定沙恩霍斯特号的锅炉需要维修,相关工程需要大约10周,也就是即使一切顺利,在6月之前沙恩霍斯特也是不可能出航的。考虑到4月初德国海军就已经在研究出动俾斯麦号的“莱茵演习”行动,并发布了相关命令,有理由相信该舰的维修需求可能相当急迫,以至于德国海军认为不能等到原定于4月末开始的“莱茵演习”完成之后再进行维修。

姑且不论在受到皇家空军严重威胁的布雷斯特长期维修沙恩霍斯特号是否明智,德国海军最初是计划在短暂入坞维修后将格奈森瑙号投入“莱茵演习”行动的。

唯一的问题是英国皇家空军不太同意。自3月末侦查到两艘德舰进入布雷斯特港后,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部队迅速对布雷斯特进行了轰炸。3月30/31日夜间轰炸机司令部投入109架轰炸机对布雷斯特进行空袭,并于4月3/4日夜间和4/5日夜间分别出动90架和54架轰炸机连续进行空袭。虽然全部空袭都没有取得命中,但4/5日夜间一枚未爆弹落入了格奈森瑙号所在的船坞中。德军随后将格奈森瑙号移出船坞以便安全拆解该弹。

从德方视角看,这样做的风险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虽然德国海军此前刚刚发文要求各个港口当心鱼雷攻击,但格奈森瑙号泊位正处于防波堤的环抱中,四周的岸上都部署了高射炮阵地,港内的水面上也布置了装满高射炮的驳船,可谓被保护的相当严密。这一部署唯一的缺陷在于仓促间德军并未给格奈森瑙号敷设防雷网,但防波堤距离泊位只有800余米,而航空鱼雷正确的上浮和定深需要近400米,要在防空火力的威胁下越过防波堤并在仅有400余米的攻击窗口中准确的投雷绝非易事。而即使能够投下鱼雷,攻击者也必须立即拉起以规避格奈森瑙号后方的海岸,这将给高射炮手们提供理想的靶子。

侦查到德军的行动后,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空袭任务落在了第22中队的6个“波弗特”机组身上。他们中只有3个机组受过鱼雷攻击训练,于是攻击被分为两个波次,第一波3架“波弗特”将使用炸弹破坏防鱼雷网,以便第二波携带鱼雷的3架轰炸机攻击德舰。

4月6日清晨,行动按时开始。然而除此之外,没有一件事情是按计划进行的。由于彻夜的大雨将跑道变成了一滩泥浆,2架携带炸弹的“波弗特”没能起飞,而1架携带炸弹的“波弗特”和2架携带鱼雷的“波弗特”也在海峡上空的浓雾中迷失了方向。

唯一一架到达了布雷斯特外海的集合点的“波弗特”属于肯尼斯·坎贝尔(Kenneth Campbell)中尉。他等了又等,没有友机,没有第一波空袭投下炸弹的爆炸声,什么都没有。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当时他和他的机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只知道,他最终决定单机向布雷斯特飞去。

接下来是事情可以借用他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授勋词来讲:

航空部,1942年3月13日
国王郑重向以下表现出最突出勇气的军官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空军中尉肯尼斯·坎贝尔(72446),皇家空军志愿预备役(已去世),22中队

这名军官是海岸司令部“波弗特”飞机的飞行员,他奉命于1941年4月6日黎明攻击布雷斯特港内的敌军战列巡洋舰。他的座机没能返航,但据信他进行了最大胆的鱼雷攻击。
敌军战列巡洋舰停靠在港口北岸,被从西侧环绕的石制防波堤保护着。在舰艇后方的高地上部署着防御炮台。合抱外港的陆地上也密集的部署着其他炮台。靠近防波堤的外港中停泊着三艘重武装的高射炮船,保卫着战列巡洋舰。即使一架飞机能够穿越这些可怕的防御,也几乎不可能在完成低空攻击后躲开舰艇后方的高地。
坎贝尔中尉明知这些危险。尽管风险极大,他毅然接受了任务,欣然前往。他勇敢的穿过敌军防御,几乎贴着海面,在不到高射炮船桅杆的高度越过他们的炮口,掠过防波堤,在极近距离发射了鱼雷。敌军战列巡洋舰水线以下遭受了严重的损伤,被迫返航前天刚刚离开的船坞。
面对凶猛的敌军火力,在一条极为可怖的航线上坚持完成近距离攻击的坎贝尔中尉展现出了最杰出的勇气。

简而言之,在恶劣天气和超低空突入的帮助下,坎贝尔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分钟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鱼雷攻击。

他的“波弗特”在浪尖上越过一层一层的火网,在50英尺(15米)高度向着格奈森瑙号投下了唯一一枚鱼雷。坎贝尔随即急转并拉起以避免撞地,而德国高射炮手们这次没有放过机会,“波弗特”在密集的弹雨中坠海,机组全体阵亡。

坎贝尔的鱼雷命中了格奈森瑙号后方炮塔附近,造成全舰进水约3000吨,舰体出现2度的右倾。更糟糕的是右侧的推进轴在攻击中严重受损,中间的推进轴也因震动暂时无法运转。毫无疑问,遭到了如此严重的损伤之后格奈森瑙号已经没有出海的可能,只有进坞大修一途。

10/11日夜间轰炸机司令部对船坞中的格奈森瑙号再次进行了空袭,取得了4次命中,但有2枚炸弹没有爆炸。不管怎么说,格奈森瑙号遭到了进一步的损坏,舰员也死伤惨重。后续的维修一直持续到11月。

因此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在“莱茵演习”期间都不可能出动——不是什么反应速度的问题,而是根本就动弹不得。


附录: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下面为垃圾时间


1.指责德国空军没有能够阻止空袭是毫无道理的。

皇家空军绝大部份行动发生在夜间,而1941年的夜间拦截战术远没有发展成熟。根据皇家空军官方统计,即使囊括了柏林和鲁尔区这样设防严密的目标,1941年第二季度的夜间行动损失率也只有2.2%。而反过来,即使到了夜间拦截战术相当完善的1944年上半年,皇家空军也没有办法完全阻止德军的夜间空袭,德国轰炸机依然能到达伦敦、伯明翰这样的英国大城市,皇家空军只能通过造成足够的损失来迫使对手放弃空袭。

甚至考虑到皇家空军空袭的强度,德舰中奖的频度可以说是相当低了。

以下为1941年4月前后轰炸机司令部主要的行动列表,可以看到前往布列斯特的次数和架次数

3月

前略

30/31日 布雷斯特 109机

4月

31/1日 不来梅 28机

3/4日 布雷斯特 90机

4/5日 布雷斯特 54机,1机损失

6/7日 布雷斯特 71机

7/8日 基尔 229机

8/9日 基尔 160机

9/10日 柏林 80机

10/11日 布雷斯特 53机

12/13日 布雷斯特 66机

14/15日 布雷斯特 94机

15/16日 基尔 96机

16/17日 不来梅 107机

17/18日 柏林 118机

20/21日 科隆 61机

22/23日 布雷斯特 26机

23/24日 布雷斯特 67机

24/25日 基尔 69机

25/26日 基尔 62机

26/27日 汉堡 50机

28/29日 布雷斯特 25机

29/30日 曼海姆 71机 鹿特丹 31机

30日/1日 基尔 81机


不计十几架飞机的小规模出动,四月前后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对布雷斯特出动了655架次轰炸机,占到这一时期出动数的约34%,而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值得一提的损失只有10/11日夜间命中格奈森瑙号的4弹,可以说防御者的能力或者运气已经相当出众了。


2.造成格奈森瑙号无法出航的关键攻击来自坎贝尔中尉,而这次单机突入同样难以防御。

简单的借助另一个黎明/薄暮突袭的受害者,美国海军堪培拉号(USS Canberra CA-70)的报告展示一下在防御者看来这样的突袭有多么可怕。

1944年10月13日傍晚,堪培拉号作为特混舰队的一部分正以12节的速度巡曳,天空中有浓云,而且太阳已经在18时24分落入了海面以下。

突然,闲适的护航活动变成了激烈的防空战:

“1833时,雷达探测到低空的飞机。护航舰几乎是立即开始开火。特混大队司令官通过TBS下令紧急左转并加速到22节。同时观察到敌机在八千到一万码突破了护航舰,各舰都开始开火。6-8架敌机贴着水面从特混大队右舷侧接近。3架敌机被两艘航母密集的机炮火力击落。剩下的4架敌机向左急转冲向堪培拉号。3架敌机被堪培拉号击落:1架坠毁在右舷前侧(starboard bow)1000码,另外2架坠毁在右舷侧(starboard beam)750码。第四架敌机尽管遭受了持续的机炮射击依然决定完成攻击,据信该机在坠毁于舰艇后方1500码前成功射出了一枚鱼雷。无人报告看到鱼雷投下,但与第四架敌机坠毁几乎同时右舷观测到一枚鱼雷接近。尽管进行了加速并打了左舵,舰只几乎没有作出反应。鱼雷命中时舰只的航向几乎没有改变。鱼雷击中了右舷99肋位。此时是1835时。”

即使有1944年的雷达技术、防空火力和战斗机引导能力,堪培拉号也不过获得了2分钟的预警时间,这甚至不够她完成一次左转,更别说召唤战斗机了。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于恶劣天气和技术高超的飞行员舍身一击这种可怕的组合并无万全的应对方法,没有必要对防御者过于苛求。

3.把三个推进轴有两个受损的格奈森瑙号送去维修再怎么说也称不上草率

无话可说。


4.7月24日,刚刚修好的沙恩霍斯特被一轮空袭再次送进船坞

这和5月的“莱茵演习”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不过还是简单说一下,这一天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难得的进行了大规模昼间出动,为此皇家空军准备了:

(1)3架飞行堡垒空袭布雷斯特作为诱饵

(2)18架汉普顿在3个中队喷火的掩护下空袭布雷斯特作为诱饵

(3)79架惠灵顿空袭布雷斯特

(4)36架布伦海姆空袭瑟堡作为诱饵

(5)15架哈利法克斯空袭La Pallice

到这一天结束时皇家空军失去了17架轰炸机,占到出动兵力的11.3%。即使准备了大量的诱饵,空袭部队的主力依然依然遭到了“比预期更猛烈更长久的抵抗”,前往La Pallice空袭沙恩霍斯特的哈利法克斯损失了5架,即1/3的兵力。而整个行动的成果只有命中沙恩霍斯特的5弹——其中还有3弹过穿了。超过10%的损失无疑意味着任务不可持续,可见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的抵抗并不能算失败,只不过目标对英国人来说太过宝贵,完全值得这样的损失。


5.没有任何根据的暴论时间

制定“没落行动”登陆日本的计划时,即使有战争中千锤百炼出来的防空体系,美国海军依然认为会有一定数量的自杀机突破防线撞上登陆船舶。可见在持续的空袭中,总归会有某个幸运的飞行员摸到大奖的。这并不是防御者的能力所能决定的。

user avatar

畏惧英军唯独舰队规模当然是原因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够夸大围堵舰队的数量。的确,参与围堵的主力舰数量非常庞大,但是又不是说这些舰艇都处于同一编队之中协调行动。实际上,如果仔细计数一下此事舰队的位置,围堵俾斯麦的决定实际上意味着大量舰艇分散在战区中,脱离预定航线参与漫无目的的搜索,许多舰艇此时反而是在危险中的。

乍看之下,舰队包括6艘主力舰,事实上这些主力舰以2+2+1+1的模式存在。而两艘航母更是··· ···胜利此时根本不是有完整战斗力量的载机舰。只有825和9架剑鱼在这样的海况下··· ···9架剑鱼,新手菜鸡,恶劣海况到像shi一样,这种环境下直接计算成一艘“航母”是有误解性的。

不是说德军应该出去送,但是如果仅仅一句话“英军兵力更强”了事把后续讨论堵住,那就没意思了。


5月24日晨,胡德沉没的时候,Electra,Anthony,Echo,Icarus,Achates和Antelope位于海峡南方扇面展开;第一巡洋舰队,诺福克和萨福克,里奇老爷的KGV级PoW位于海峡中向西南方向追击前行。海峡中这一部分编队不考虑已经散开的驱逐舰队,事实上只有2艘第一代条约巡洋舰和1艘KGV。

向南一点,第二个战斗单位是向北与第一巡洋舰队汇合的阿瑞托沙,注意,6炮6寸巡洋舰阿瑞托沙。

24日日中,再向南,本土舰队起航,注意此时本土舰队的兵力是小于GIUK中已经存在的拦截兵力的。主力舰方面;丹麦海峡战斗爆发时,英军兵力包括胡德和PoW,而此时本土舰队的主力舰兵力是6炮15寸反击和KGV。驱逐舰方面,胡德的护航驱逐舰有6艘,而此时本土舰队只有3艘驱逐舰,在赫尔迈厄尼号(黛朵级)加入后补充道5艘。直到起航时,舰队才补充到先是6艘驱逐舰,Active, Punjabi,Nestor, Inglefield,Intrepid和Lance,最后到9艘。巡洋舰方面,丹麦海峡中的监视兵力是8寸重巡洋舰组成的第一巡洋舰队,而此时舰队中随行的是小型巡洋舰组成的第二巡洋舰队,旗舰是加拉蒂亚,包括欧若拉,涅普顿(海王星,但是,呕,翻译成星座这个真是改不过来的约定俗成),和稍大的肯尼亚。

欧若拉,肯尼亚和赫尔迈厄尼离队掩护胜利号放飞机队,胜利号此时搭载800z中队,6架海燕,825中队的9架剑鱼。注意,800z是为方舟补充舰载机的驻舰编队,825此时更是新手。即便是考虑舰载机,本土舰队看起来也没有非常强大。

在西边,拉米雷斯奉命从格陵兰脱离护航队向东南靠拢,但是事实上远在天边。即便是真的与俾斯麦遭遇,老式战列舰不被炸沉烂泥就是奇迹了。选择在这种时候主动让慢速老式主力舰脱离编队加入搜索只能说···RN脑子里确实有些异于常人的地方。

拉米雷斯以东,罗德尼脱离护航舰队,与Somali,Mashona,Tartar向南加入搜索。

26日,向南,在直布罗陀,郡级伦敦刚刚随护航编队离开,航母暴怒已经启程返回本土。萨默维尔手中的机动兵力包括至少6艘驱逐舰(Faulknor, Foresight, Forester, Foxhound, Fury, Hesperus),刚刚从地中海返航。6炮15寸声望号。谢菲尔德,和皇家方舟。皇家方舟搭载有807中队,11海燕,808中队,12海燕,810,818和820,各9架剑鱼。

向北,从苏格兰脱离当前部署加入搜索的有瑟西莉亚,带走了驱逐舰Cossack,, Maori, Sikh, Zulu, ORP Piorun。

当然,还有更多类似于多塞特郡这样的巡洋舰甚至驱逐舰队离开护航任务独立搜索。但是我觉得此时的舰队“搜捕”形势已经体现的比较清楚了:这不是铜墙铁壁的围堵,而是几乎每一艘能够暂时离开正在执行的任务的舰艇都被发动起来,不惜代价希望确定德舰方位。搜索行动中的大多数舰队并不如丹麦海峡战斗爆发前英军本可以集结的兵力那样强,其中大部分甚至根本不可能和俾斯麦硬碰硬。如果说多塞特郡这样的舰艇与到俾斯麦后可以勉强利用航速撤离,拉米雷斯这样的舰艇甚至无法撤退。如果战斗爆发,她唯一幸存的希望是其他舰队在其被击沉前集中到交战位置。

当然,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胡德会被打爆··· ···答案是她扔了因为海况无法跟进的护航舰队也没有用PoW打头阵而是一马当先去“engage the enemy more closely”了。那就,纳尔逊老爷邀请全舰官兵一起喝茶。注意,指出此时英军的搜索规模并没有乍看之下一样大并不等于鼓励德舰出去送死··· ···“逢敌必战”的狗屎鬼知道自古以来害死了多少人(我甚至不知道这句话的原文是什么,从哪来的)。不如说;谨慎必然错失良机,鲁莽也总会付出代价。

最终27日晨英军集结兵力进行最后交火的时候,此时的舰队包括的H舰队,本土舰队和各个护航舰队的剩余兵力:KGV,罗德尼,声望,方舟(载机所剩无几),诺福克,多赛特,谢菲尔德和驱逐舰(9)。这个兵力并不是搜索中大多数时候英军战斗集群的正常规模。如果真的铁了心派出此时德军纸面上存在的舰艇强行突破与俾斯麦汇合,英军大多数独立的战斗编队在完成收缩前并没有与之一战的能力。

在此时至少在纸面上,德军在比斯开湾至少还有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和希佩尔,与其强调“战斗层面上毫无可能提供增援”,不如反思一些更现实的问题:为什么纸面战斗力也就写在纸面上了··· ···

1,德军高层此时也并不完全清楚俾斯麦的位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德舰保持了无线电静默状态,他们只能断续性拿到德军的坐标,猜测舰艇前进的方向和当下的位置;

2,战斗时间持续太短,24-27日不过三天时间,此时在范围内的水面舰艇(沙恩霍斯特)没有能力重新生火起航。德舰水面舰艇的快速反应能力显然是不足的。在比斯开湾到格奈森瑙此时因为4月10号的哈利法克斯问候被卡主了B炮塔,舰员损失百余人,轮机修理尚未完成,等等等等,不考虑在内的话。这时的沙恩霍斯特正在机器overhaul,直到七月份才完成,根本没有快速起航的能力。当然,希佩尔被要求脱离行动离队撤离是另一件事。本土舰队时刻保持在斯卡帕湾有2艘以上的主力舰,才能确保其中1艘随时可以起航拦截。而海狮行动40年末最紧张的几个月里,舰队也是进行了特殊准备才能够处于30分钟生火的待命状态的。在关键时间段如何保持舰队高强度待命状态是德军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3,进一步来说,为什么沙恩霍斯特级没有办法对形势作出快速反应?部分原因当然是因为海军草率的把全部两艘舰艇都送去维修,完全没有考虑可能需要出勤的情况。但是也是因为德空和防空部队的无能。在比斯开湾的沙恩霍斯特级长期被RAF的重型轰炸机骚扰已经是不太成功的防空布置了,最终7月23日沙恩霍斯特启程南下的时候,20架哈利法克斯再次光临,在拦截之下用两批水平轰炸把德舰炸出了8度倾斜。这种事情··· ···

有一枚英国炸弹落在战列舰上,我赫尔曼迈耶就··· ···算了,不好玩了··· ···

潜艇部队表现中规中矩,给搜索舰队提供了足够的威胁。水面舰艇部队的无所作为也确实源自实力不足:如果德军此时有一整队主力舰和护航力量待命,那么当然结局会不一样。但是要从这个角度想···那就没有尽头了;为什么不顺便幻想出来一条航母和两艘核潜艇呢?


因空军无能,

战舰被炸无法起航,

Mogami gawa

——雷德尔

(驱逐舰舰名拒绝逐一翻译,考虑到字母表驱逐舰的下水方式,请不熟悉每一艘驱逐舰级别的朋友通过首字母猜测。)

user avatar

@XXh19 说的不错,德国不是没想法而是没能力。

德国海军有硬钢本土舰队的资本的话就不会偷偷摸摸的搞这些破交作战了。事实上就是即使全盛的德三海军(假设德国人没有在挪威损失大量的驱逐舰已经一些巡洋舰),也就是将将的能威胁一下法国,真要开战也多半打不赢。

面对认真模式下的英国本土舰队,德国人就算派出再多的轻型舰艇来也就是送人头。如果,也就仅仅是如果,在某个架空历史下,德国人唯一有可能对英国造成威胁的救援部队将是捕获的黎塞留号加上提前完工的提尔皮茨号。假如德国人有这3条战列舰一起出航的话,英国本土舰队将没有直接抗衡的实力。毕竟纳尔逊女王追不上,胡德已殉爆,声望打不过。用3条kgv对抗2条俾斯麦+黎塞留还是太吃力了。

user avatar

为击沉俾斯麦号,英国海军派出了6艘主力舰(乔治五世、反击、声望、罗德尼、复仇、拉弥利斯)、2艘航空母舰(皇家方舟、胜利),13艘巡洋舰以及21艘驱逐舰的庞大舰队。

这绝非当时的德国海军可以拦下的阵容:当时的“提尔皮茨”号还在进行测试,“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号停泊在法国布雷斯特,正不断遭受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德意志级首舰德意志(当时已更名为“吕佐夫”)号正在修理,而“舍尔海军上将”号则还在基尔港。也就是说,第三帝国除了俾斯麦之外所有的主力舰艇全都无力抽身。

而巡洋舰则更不用提,数量差距太大。K级、埃姆登、纽伦堡、莱比锡号轻巡来了也就是送死。唯一一艘还在附近的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也不会回头,因为吕特晏斯本人在与其分别之前下了命令:”利用暴雨掩护,俾斯麦号将转向西方航行,欧根亲王号则保持目前的航向和航速,除非遭遇敌人,否则航行3小时后寻找油船贝尔辛号或洛特林根号加油。之后独立执行巡逻破交任务“。


不过,德国海军可绝对不是没救援:附近的8艘U艇在接到消息后立刻以最高速度赶来,U-556号来的最快:就在她面前,以“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航母为中心的H舰队疾驶而过。这本是个攻击的绝佳机会,不过,很遗憾,U-556号已经在之前的作战中用光了鱼雷,燃料也几乎要用光。。

接下来赶来的是U-74号,在俾斯麦即将沉没的时刻到达战场。她占据了攻击阵位,却因为风浪太大而一直无法实施攻击。而再接下来到达此地的U-48和U-73号潜艇,便只得和U-74一同在油污和残骸之中寻找幸存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这是一场在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心中激荡已久的假设性对决,大和号战列舰与俾斯麦号战列舰,这两艘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之一相遇,谁能笑到最后?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和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两艘战列舰从未真正交战过,它们的服役时间重叠得非常有限,而且部署区域也不同。大和号主要.............
  • 回答
    俾斯麦号,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是二战时期战列舰领域的传奇。它以其强大的火力、先进的设计和惊人的生存能力而闻名。那么,俾斯麦号究竟比哪些新锐战列舰要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俾斯麦号的各项性能,并将其与同时期甚至稍晚出现的战列舰进行细致的比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锐战列舰”的定义。通常.............
  • 回答
    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其威严的名字和辉煌(尽管短暂)的战绩,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那么,俾斯麦级究竟有多厉害?它和后来的日本武藏、大和级又有什么样的对比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俾斯麦级:德意志的骄傲.............
  • 回答
    要说纳尔逊级战列舰和俾斯麦级战列舰谁更厉害,这得看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很大不同。简单粗暴地说谁“更厉害”其实不太公平,但我们可以从各自的特点来好好比较一下。先说说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级可以说是纳粹德国海军的骄傲,是它们海军现代化计划的巅峰之作。当时德国被《凡尔赛条.............
  • 回答
    关于俾斯麦号战列舰到底强不强这个问题,网上确实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些人将其奉为神明,认为它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被过度吹捧,实战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令人失望。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俾斯麦号在设计和建造之初,确实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
  • 回答
    设想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二战前的德国海军高层,在日德兰海战的惨痛教训和资源限制的现实面前,做出了一个与我们熟知历史截然不同的战略抉择:彻底放弃建造像俾斯麦级这样庞大的、耗资巨大的超级战列舰,并将几乎所有的资源、工业能力和技术人才,一股脑地投入到发展和大规模建造一系列更小、更灵活、但火力依然强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军事历史、技术对比以及战术运用等多个层面。如果将德国纳粹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换成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并且按照历史上的运营方式,结果是否会“好得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清楚这两款战列舰在设计理念、性能参数以及整体战略定位上的巨大差异。“俾斯麦”.............
  •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首先,我们得把这.............
  • 回答
    咱们聊聊俾斯麦号。这艘船确实是个传奇,但要说它“加强”了能干过谁,这问题就得往深处挖了。俾斯麦号本身是个设计非常均衡的战列舰,但如果真的要说“加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敲,然后看看它在不同的设想下,可能对上哪些同代甚至稍后出现的战列舰。首先得明确,俾斯麦号的时代,战列舰设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俾斯麦号在1940年的“先进性”这个问题。要评价它是否算得上先进,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先进”这词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看它比同时代的其他玩意儿强在哪儿,又有哪些地方可能是后人看来“不够看”的。首先,得承认,1940年的俾斯麦号绝对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纠结的。如果说把胡德换成大和去丹麦海峡对付俾斯麦,那场仗的走向肯定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不过,能不能“歼灭”俾斯麦?这事儿可不好说,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捋一捋这个假设,把胡德换成大和,其他的条件都照旧。这就意味着,皇家海军这次派出去的不再是那艘“骄傲的巡洋舰女王”,而是日本联.............
  • 回答
    俾斯麦号对于英国的威胁,绝不是简单一句“大”或“不大”能概括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海军技术实力的一次集大成体现,承载着希特勒扭转大西洋海战局势的野心,因此它对英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存在,只是这种威胁的烈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详细地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俾斯麦号的纸面实力:.............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倾倒沉没过程中,其炮塔确实是最后才与其主体结构分离,但从最终的残骸分析来看,炮塔的脱离和沉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简单地“插上去然后掉下来”。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在舰船倾斜沉没时的受力情况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理解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并非是简单地“插上去.............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曾经令人生畏的德国海军巨舰,如果放在今天来衡量,其地位和影响力与当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现代军事装备等级去标注的“级别”,而更像是一个历史符号和工程壮举的集合体。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作为一艘战列舰,它在现代海军中的定位是什么?坦白说,俾.............
  • 回答
    俾斯麦的外交成就无疑是基于他自身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其中也穿插着巧妙的政治投机。将他的成就完全归于其中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个极具远见和原则的战略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大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普鲁士和后来的德国的优势。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
  •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说到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桥,大家最关心的往往是它那标志性的、仿佛延伸到船体外部的宽大舰桥结构。而舰桥侧面的窗户,尤其是那些面向船舷的舷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它们会不会被舰桥本身的结构,或者说,被舰桥外侧的测距仪等设备给挡住,从而影响视线?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俾斯麦号舰桥的设计思.............
  • 回答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可替代”来形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他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特质,以及当时德国各邦国面临的挑战。一、 时代背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在俾斯麦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德意志地区早已存在着统一的渴望,但现实却是截然不同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