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俾斯麦和黎塞留,维内托相比,他们三谁可以说是欧洲第一战列舰呢?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首先,我们得把这三位“选手”的背景和特点梳理清楚。

俾斯麦(Bismarck)

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德国第一任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名字命名,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骄傲,也是其海军力量的象征。它是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德国以一种“钻空子”的方式建造的,旨在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

设计理念与定位: 俾斯麦的设计非常强调速度、续航力和强大的火力,同时也要有足够强的防御能力。它的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成为一艘“舰队决战舰”(Schlachtschiff),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正面交锋,并在远洋区域执行攻击任务。德国海军希望它能像一头伺机而动的巨兽,深入大西洋,切断盟军的补给线。

火力: 俾斯麦装备了八门380毫米(15英寸)SK C/34主炮,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上。这种口径在当时的主流战列舰中属于中等水平(不少国家选择了356毫米或406毫米),但其炮弹的穿透力非常优秀,尤其是在中近距离,足以对大多数同代战舰造成致命威胁。副炮方面,它还装备了十二门150毫米炮,用于反鱼雷艇和支援登陆作战,以及十六门105毫米高射炮,以及大量中小口径高射武器,以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

装甲: 德国人在装甲防护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俾斯麦采用了“allornothing”的装甲设计理念,即将关键部位(弹药库、发动机、指挥塔等)集中保护,而舰体其他部分则相对薄弱。其主装甲带厚度达到320毫米,比当时英国大多数战列舰的主装甲带都要厚,旨在抵御来自敌方战列舰大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它的舰体也设计得相对比较紧凑,减少了暴露面积。

动力与速度: 俾斯麦的动力系统非常强大,能够提供高达150,170轴马力,使其在试航时达到了30.8节的高速。在那个时代,30节的速度对于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战列舰来说,是极其惊人的,远超许多同级别的舰艇。高速度意味着它在战术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追击或逃离敌人。

实战表现与局限性: 俾斯麦号的实战表现非常短暂但又极其辉煌和悲壮。在“莱茵演习”中,它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展示了其强大的火力。然而,也正是因为它的强大,惊动了整个英国海军。最终,俾斯麦号在一次与英军多艘战列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的围剿中,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因连续遭受重创(包括航空炸弹和鱼雷的攻击),舰体受损严重,被击沉。
德国海军的整体战略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俾斯麦的运用也受到德国海军整体战略的限制。德国海军规模远小于英国皇家海军,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舰队决战。俾斯麦更多的是被设计为一种“破交舰”(commerce raider),用于在大西洋上骚扰和攻击盟军的运输船队。然而,其强大的火力也暗示了德国海军对未来可能的海战模式的期待。

黎塞留(Richelieu)

黎塞留号战列舰,以法国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的名字命名,是法国海军在二战前建造的一系列“无畏舰”中最具代表性的舰型之一。它的设计,同样受到了《凡尔赛条约》以及随后《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制约,展现了法国海军在条约限制下力求创新的努力。

设计理念与定位: 黎塞留的设计核心在于其极具创意的炮塔布局和平衡性。法国海军在设计时,将火力集中在舰体前部,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舰体前部的装甲保护,同时提高火炮的射击效率。它的定位是作为一艘“主力舰”(cuirassé),能够与任何潜在的对手一较高下,捍卫法国的海上利益。

火力: 黎塞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装备的八门380毫米(15英寸)45倍径Mle1935主炮,这八门炮全部集中在舰体前部的两座四联装炮塔里。这种“前置四联装”的设计非常有革命性,它减少了舰体后部的结构重量,也意味着理论上可以保护更多的弹药和火炮,同时也能在左舷右舷各自拥有四门炮的火力。炮弹的穿透力非常强大,是当时欧洲最优秀的舰炮之一。副炮方面,装备有十五门100毫米高射炮,以及大量中小口径高射武器。

装甲: 黎塞留的装甲防护同样是其设计的重点。它也采用了“allornothing”的设计理念,主装甲带厚度达到330毫米,在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甚至超过了俾斯麦。但它的装甲布局在后部相对薄弱,因为将大部分重型装备集中在前部,后部缺乏足够强大的装甲来抵御来自后方的攻击,尤其是在被鱼雷击中时,后部的脆弱性会暴露出来。

动力与速度: 黎塞留的动力系统使其最高航速能够达到30节。这与俾斯麦相当,证明了法国海军在追求速度和火力集成方面的技术实力。

实战表现与局限性: 黎塞留号的服役过程颇为曲折。它在1940年法国投降时,尚在进行最后的舾装和测试。为了不落入德国手中,它随同部分法军舰队撤往了北非的达喀尔。在1940年7月,它与试图夺取达喀尔的英国皇家海军发生了炮战,期间英国的“决心”号战列舰(HMS Resolution)曾对其进行过炮击,但黎塞留号的炮塔被卡住,未能有效还击。之后,它又因美国海军的轰炸和鱼雷攻击而受损,并一度瘫痪。直到1943年,在自由法国控制下,黎塞留号才得以修复并重新投入战斗,参加了北非及意大利沿岸的作战。
设计缺陷与修复: 黎塞留号的一个设计缺陷是其前部主炮塔的机械结构非常复杂,在实战中容易出现卡壳等问题。此外,它在达喀尔遭受的损伤,尤其是其前部舰桥和炮塔的损失,也凸显了其设计上的脆弱性。战后,它接受了彻底的现代化改装,但其原有的设计痕迹依然存在。

维内托(Vittorio Veneto)

维内托号战列舰,是意大利皇家海军(Regia Marina)在二战前建造的“维内托”级战列舰的首舰,也是意大利海军的旗舰。意大利海军在战前经历了十多年的海军建设低潮,维内托级是其重振海军力量的关键。

设计理念与定位: 意大利的设计理念非常独特,他们极度重视速度和火力,尤其是在新条约允许的排水量限制内,力求建造出超越限制的性能。维内托级的设计,是为了与法国海军的“黎塞留”级相抗衡,并在地中海区域获得制海权。其设计思路就是“更快、更重、更强”。

火力: 维内托装备了九门381毫米(15英寸)50倍径Mle1934主炮,分布在三座三联装炮塔上,其中两座在前,一座在后。这种口径在当时是欧洲最大的,炮弹重量也更重,理论上拥有更强的破坏力。意大利海军对他们的381毫米炮非常有信心。副炮方面,装备有十二门152毫米炮,以及大量的100毫米高射炮和中小口径防空炮。

装甲: 维内托在装甲方面的设计,可以说是其最大的短板。为了实现高速度和强大的火力,意大利设计师在装甲方面做了不少妥协。尽管主装甲带的厚度达到了350毫米,但这是以牺牲整体的防护平衡为代价的。它的水下防护设计相对薄弱,尤其是鱼雷防护系统,在后来的实战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此外,它也没有像其他战舰那样拥有完整的“倾斜装甲带”,防御效果打折扣。

动力与速度: 维内托拥有极其强大的动力系统,能够达到32.8节的极速,这在地中海那种相对狭窄的海域,意味着它具有极强的战术机动性,能够捕捉到速度较慢的敌人,或是在需要时迅速脱离。

实战表现与局限性: 维内托号在实战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高开低走”。在塔兰托港突袭中,它遭受了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毁灭性打击,主炮塔被炸毁,舰体严重受损,几乎被全毁。尽管后来被修复,但其战斗力已大打折扣。它参加了多次与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交锋,例如马塔潘角海战。在这场海战中,意大利舰队由于侦察和指挥失误,以及防空能力不足,损失惨重。维内托号虽然没有直接被击沉,但其姊妹舰“利托里奥”号(Littorio,后来改名“意大利”号)被命中,而维内托号自身也因为意大利海军在海战中的整体劣势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意大利海军的战略困境: 意大利海军的困境在于其战略目标与海军实力不匹配。它希望在地中海与英国皇家海军对抗,但其海军的整体素质、训练水平以及后勤保障都存在显著的不足。维内托级虽然纸面数据优秀,但在实际作战中,其设计上的诸多妥协,尤其是防护上的短板,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是速度最快的猎豹最厉害,还是防御最强的犀牛最厉害,亦或是力量最均衡的狮子最厉害?这取决于你衡量“第一”的标准是什么。

1. 从纯粹的设计概念和纸面数据来看:
俾斯麦 展现了一种相对均衡的设计理念,优秀的火力、强大的装甲和极快的速度。它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挑战海上霸权,虽然最终未能达成,但其设计理念的超前性是毋庸置疑的。
黎塞留 的炮塔集中布局是一种大胆创新,理论上能带来火力优势和装甲效率,但后部的薄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
维内托 则走的是极致的火力与速度路线,但牺牲了防护。它拥有欧洲最大的主炮,但其防护缺陷使其在实际作战中显得脆弱。

2. 从实战表现和战术灵活性来看:
俾斯麦 在首次出航就取得了“胡德”号沉没的辉煌战绩,证明了其火力的强大和战术上的威胁。但它的战绩太过短暂,最终的失败也为其蒙上阴影。
黎塞留 的实战生涯可谓坎坷,经历了法国投降、流亡、修复和重新参战。它并未有机会与同代舰进行正面、公平的决战,其性能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维内托 虽然纸面数据最亮眼,但塔兰托港的重创几乎摧毁了它,后来的作战也未能改变意大利海军整体的颓势,其“第一”的地位也因为自身脆弱性而受到质疑。

综合来看,我认为“俾斯麦”更接近“欧洲第一战列舰”的称号,原因如下:

设计理念的成熟与均衡: 俾斯麦的设计是将火力、装甲和速度三者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它不是极致的某一方面,而是全能的代表。德国海军知道自己无法与英国海军进行大规模舰队决战,因此建造一艘强大的、能够进行远程破交的战列舰,并在有限的交战中取得优势,这是非常现实且先进的设计思路。
战术上的成功验证(尽管短暂): 它在“莱茵演习”中击沉“胡德”的战绩,是二战初期战列舰对战列巡洋舰的经典战例,直接证明了其火力的威力,足以让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海军感到震慑。
对未来战舰设计的影响: 俾斯麦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其强调防护区域的装甲布置和优秀的动力系统,都为后来的战舰设计提供了一些借鉴。

为什么不是黎塞留和维内托?

黎塞留: 尽管其炮塔布局是创新的,但后部的防护短板以及曲折的服役经历,使其未能完全展现其设计理念的优势,也很难说是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是“第一”。
维内托: 它的“第一”更多体现在纸面上的参数,但防护的严重短板,尤其是水下防护的脆弱性,让它在实战中显得过于“玻璃大炮”。一次重创几乎让它退出战争,这种基础性的设计缺陷,很难让它承担“第一”的称号。

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人化的判断,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如果以“最具创意”为标准,黎塞留当之无愧;如果以“理论火力最强”为标准,维内托有其地位。但如果综合考量设计的成熟度、实战的初步成功以及在整体设计哲学上的先进性,“俾斯麦”更符合“欧洲第一战列舰”的形象。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德国造舰技术的巅峰,也带着一种悲剧性的英雄色彩,尽管它最终未能完成使命,但它本身就是那个时期欧洲战列舰发展的一个重要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很想谈这种问题因为没有工程背景,而且不用邀请我···显然大家都知道我怎么想:如果欧陆战列舰必选其一,那么我显然选黎塞留。

这种比较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对比,而是不同人的对比标准之间的对比,我承认因此不同人的选择显然天差地别,但是就我而言结论很简单:

首先,完全体黎塞留(防空升级,Type 281B/SA2对空预警,Type 284P主炮火控,Type 285P次级火控,SF/SG1水面警戒)比起防空船电如shi的利托里奥(利托里奥/VV下混用)和沉在41年的BSM不是同类项,而如果要比较单舰性能这里拿来对比一点也没有不公平。强调“VV没有43年后新电子设备”和强调“KGV受限于第二次伦约”是完全一样的逻辑——一样没有道理。设计就有限制,要考虑这些限制就不能对比船而是对比技术储备,那要考虑同时期各种设计案和相关技术,产能,工业系统和战术应用,和斗兽棋没关系。要对比船——那就对比实际成品的产物,这种时候别管是条约政治限制还是战争中实际情况影响,有一说一用成品而非嘴炮说话。这里让巴尔和提尔皮茨(以及前卫)还是另一个故事,但是题目中没有问让巴尔,没有问提尔皮茨,没有问前卫,所以她们可以一边凉快去——仅三者而言,BSM虽然因为德制船电设备和RPC能力尚且有一战之力,但是黎塞留1945显然是唯一真正有效对空战列舰和真正有一定程度上全天候能力的选手。

其次,以纯投射火炮计——虽然因为Bu.Ord.Sk78841的可靠性问题导致今人对三者火炮性能和防御性能的预估差别较大,但是比较无争议的是黎塞留有最优秀的水平防御系统。在远距离上其水平装甲厚度欧洲第一(超过RN设计而非欧陆第一)超过利托里奥,而BSM因为多层水平防御原因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体积(尽管装甲甲板下防御能力优秀但是weather deck和panzerdeck之间则缺乏保护),垂直防御的纵向延伸也不足(希佩尔6in结果)。黎塞留同时有比BSM/利托里奥更好的火控系统(更长的光学测距仪,晚期更好的电子系统)。在纯粹“斗兽棋”的环境下,虽然利托里奥有弹药问题黎塞留有主炮和炮台问题,但是如果要抛弃一切舰队协调一切技术战术,抛弃一切情报战整体态势只考虑两者对射,那么显然黎塞留显而易见地至少对她的潜在对手有一段明显的优势距离(至少26k yrd以上),以及后期有明显的优势时间(任何非高能见度的环境)。足矣。

以海军系统计算,直到1941德国海军没有任何一艘像样的轻巡洋舰可以有真正的远洋能力(Koop和Schmolke:德国轻巡“完全没能达到要求”,只有埃姆登“勉强可以算有远洋能力”,在战争爆发前寿命基本已经“消耗殆尽”)。如果IJN在太平洋的反雷击能力让人扶额的话,德军战斗舰队的反雷击能力则彻彻底底属于绝望状态。热心,阿卡斯塔和萤火虫都以单舰/双舰冲锋进入过鱼雷射程,这只是间战标准驱逐舰而已。德军大型舰艇要么在远洋恶劣海口环境下迫使盟军以其主力舰拦截(比如丹麦海峡),或者在舰队决战中直接被系统性压倒。我反复表达过度前者的不认可。袭击舰,尤其是最重型袭击舰,是先天畸形的思维方式。BSM的命运并非在韦恩的驱逐舰前,或者萨默维尔的鱼雷机前确定,而是在丹麦海峡双方第一次取得接触时就已经确认了任务的终结。意大利海军理论上可能在中近距离上对黎塞留造成重大威胁,尤其是在非斗兽棋环境下法军不会采取最远交火政策的情况下。但是意大利舰队甚至不愿意和QE甚至R级进入13000-18000码交火,这是字面意义上距离首舰开工接近30年的,理论上早该退役的破铜烂铁。我认为期待他们有胆量与法军最新式主力舰进入决定性交火距离缠斗到死是不现实的。何况法军在39年已经有1艘载机舰在役,另有2艘在建。

这不意味着黎塞留设计就更好,也不意味着黎塞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更优秀的舰艇,甚至不应该认为法国设计更好的满足了法军需求。并不是说利托里奥不是优秀的设计,并不是说其和BSM没有许多跨时代,领先国际水平的领域,比如水平防御——但是就我认在意的比较方式而言,我很难认为两者比黎塞留究竟强出多少。一艘主力舰应当有什么能力呢?首先,有能力跟随战斗舰队航速活动,在情况需要时与敌重炮舰对射。其次,提供持续性的,全天候的火力投射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重炮打击力量。三者,需要有强大的防空能力和足够的水平装甲。这意味着一艘主力舰应当有能力接受最强大敌舰的挑战,这不一定意味着仅依靠火炮“胡德”对方,但是双方必须处于同一量级上(老破烂们你们好)。一艘主力舰必须有足够的续航力和航速(KGV你便宜不便宜先照照镜子)。该舰应该能在尽可能多尽可能复杂的情况下保证火炮投送能力,同时有强大的水平装甲/对空火力(利托里奥你说句话啊),有足够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和你好啊)。这是我的标准。而按照这个标准,利托里奥压根不及格,而BSM和黎塞留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小更廉设计更早(arguably,更好),有更好的舰队支持,同时活得更久升级更多。诚然,以41年计,BSM此时的状态可能是最完善的——但是这本来就不是公平的比较方式。双方开始设计的时间,设计资源,建造投入都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一个时间点来“斗兽棋”呢?如果非要比较战争中的状态,那么必然不是斗兽棋的状态而是舰队行动,还不如给黎塞留身后拉上1艘RN航母和几艘15in战巡一起练。

我之前提到过,Paul Forest是铁杆的“黎塞留优势仅限于仅限于理论上,利托里奥实战中更有优势”的鼓吹者。Granted,然而这种比较方式本身是建立在“双方进入斗兽棋竞技场,但是同时执行舰队交火的战术指导”环境下的,而这种比较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同理,网友应该都很清楚KBismarck对黎塞留的怀疑态度,我同样不能认同。如果仅以比较技术性能而言,没有理由不考虑黎塞留完全体而只考虑其战争中的状态——因为不同主力舰开始设计的时间和设计资源本就不同。而如果以舰队系统轮,则BSM为代表的德舰有必要认真反思罗辛斯基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拉瓦尔品第竟然敢挑战大德意志天下无敌的科技”背后的原委。黎塞留,尤其是45年黎塞留和战后的让巴尔是单艘战列舰以设计计的非常好的平衡点了:获得了全套英美先进电子设备而无需受制于英制设计的小口径主炮,(日英)简易防御系统和直流电落后RPC系统;获得了大量持续性升级的小口径对空火炮而无需忍受(德)意绝望的对空投射量,尤其是轻型对空武器;同时完全没有BSM或者大和那样粗暴的体量引起的资源挤占问题。在英舰队指挥下服役的黎塞留逐步矫正火炮问题的同时有远远超过意大利比肩德国舰队的夜战和全天候运作能力,同时享有了英美在软技术上的进步和欧陆在硬对射能力上的积累,大概印证了在风帆战争早期就成立的金科玉律:“英国人手里的法制战舰是最危险的对手(大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首先,我们得把这.............
  • 回答
    想象一下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它的设计已经足以让人生畏,但如果我们将它的火力、防御力都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从火力说起。俾斯麦的主炮是4座双联装380毫米SK C/34舰炮。虽然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且强大的火炮,但如果我们将其射击的弹重和装药量大幅提升,可以类比一下.............
  •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俾斯麦和阿登纳,这两位德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都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德国命运的深远影响而载入史册。要说谁的“个人才干”更胜一筹,这就像是在问,是雕刻家的大斧更有力量,还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更具魅力?两者都代表着非凡的技艺,但侧重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因此直接比较如同跨越时空去衡量不同的艺术.............
  • 回答
    要说纳尔逊级战列舰和俾斯麦级战列舰谁更厉害,这得看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很大不同。简单粗暴地说谁“更厉害”其实不太公平,但我们可以从各自的特点来好好比较一下。先说说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级可以说是纳粹德国海军的骄傲,是它们海军现代化计划的巅峰之作。当时德国被《凡尔赛条.............
  • 回答
    论铁血程度,普京和俾斯麦,这两位名字都与“铁血”二字紧密相连的历史人物,各自在其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要比较他们谁更“厉害”,首先需要理解“铁血”二字在他们身上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铁血”是如何展现的。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体现在他坚定的政治意志、高超的外交手腕以及.............
  • 回答
    咱们聊聊俾斯麦号。这艘船确实是个传奇,但要说它“加强”了能干过谁,这问题就得往深处挖了。俾斯麦号本身是个设计非常均衡的战列舰,但如果真的要说“加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敲,然后看看它在不同的设想下,可能对上哪些同代甚至稍后出现的战列舰。首先得明确,俾斯麦号的时代,战列舰设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谈论俾斯麦,一位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历史巨人,总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他不仅仅是德国统一的奠基人,更是那个时代欧洲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评价他,如同审视一块饱经风霜的巨石,需要细致入微,才能洞察其纹理中的力量与智慧。俾斯麦的功绩,无疑是其评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在俾斯麦登上.............
  • 回答
    这是一场在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心中激荡已久的假设性对决,大和号战列舰与俾斯麦号战列舰,这两艘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之一相遇,谁能笑到最后?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和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两艘战列舰从未真正交战过,它们的服役时间重叠得非常有限,而且部署区域也不同。大和号主要.............
  • 回答
    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其威严的名字和辉煌(尽管短暂)的战绩,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那么,俾斯麦级究竟有多厉害?它和后来的日本武藏、大和级又有什么样的对比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俾斯麦级:德意志的骄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很直接!“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这个说法,我猜你是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或者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俾斯麦并没有与大和进行过直接的交战,更谈不上“近距离打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或者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纠结的。如果说把胡德换成大和去丹麦海峡对付俾斯麦,那场仗的走向肯定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不过,能不能“歼灭”俾斯麦?这事儿可不好说,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捋一捋这个假设,把胡德换成大和,其他的条件都照旧。这就意味着,皇家海军这次派出去的不再是那艘“骄傲的巡洋舰女王”,而是日本联.............
  • 回答
    俾斯麦的外交成就无疑是基于他自身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其中也穿插着巧妙的政治投机。将他的成就完全归于其中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个极具远见和原则的战略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大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普鲁士和后来的德国的优势。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
  • 回答
    说到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桥,大家最关心的往往是它那标志性的、仿佛延伸到船体外部的宽大舰桥结构。而舰桥侧面的窗户,尤其是那些面向船舷的舷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它们会不会被舰桥本身的结构,或者说,被舰桥外侧的测距仪等设备给挡住,从而影响视线?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俾斯麦号舰桥的设计思.............
  • 回答
    俾斯麦号对于英国的威胁,绝不是简单一句“大”或“不大”能概括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海军技术实力的一次集大成体现,承载着希特勒扭转大西洋海战局势的野心,因此它对英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存在,只是这种威胁的烈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详细地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俾斯麦号的纸面实力:.............
  • 回答
    俾斯麦号,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是二战时期战列舰领域的传奇。它以其强大的火力、先进的设计和惊人的生存能力而闻名。那么,俾斯麦号究竟比哪些新锐战列舰要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俾斯麦号的各项性能,并将其与同时期甚至稍晚出现的战列舰进行细致的比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锐战列舰”的定义。通常.............
  • 回答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可替代”来形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他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特质,以及当时德国各邦国面临的挑战。一、 时代背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在俾斯麦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德意志地区早已存在着统一的渴望,但现实却是截然不同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
  • 回答
    俾斯麦,这位被誉为“铁血宰相”的人物,他的“刚”绝非简单的固执或鲁莽,而是一种深邃的、极具策略性的坚韧与决断。要说他是否“刚”,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融汇了政治智慧、军事实力和强大意志力的“刚”。首先,我们得从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说起。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种与生俱.............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俾斯麦号在1940年的“先进性”这个问题。要评价它是否算得上先进,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先进”这词儿可不是凭空来的,得看它比同时代的其他玩意儿强在哪儿,又有哪些地方可能是后人看来“不够看”的。首先,得承认,1940年的俾斯麦号绝对是德国海军的骄傲,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