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俾斯麦和希特勒都主张军国主义,主张发动战争,为什么前者被赞扬“铁血宰相”,后者被视为恶魔?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评价。

俾斯麦:“铁血宰相”的崛起与德国统一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是19世纪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重要政治家。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并在欧洲建立一个强大的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深谙政治的现实主义,他并非天生的战争狂热分子,而是将战争视为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帝国利益的必要手段。

现实主义与“现实政治”(Realpolitik): 俾斯麦的政治哲学被称为“现实政治”。这意味着他不是被意识形态或抽象的道德观念所驱动,而是根据国家当前最实际的利益来制定政策。他会利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包括外交、联盟、经济手段以及有限的、目标明确的战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曾说:“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投票才能决定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是要通过铁和血。” 这句话被后人概括为“铁血宰相”的由来,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嗜血,而是强调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的重要性。
目标明确且有限的战争: 俾斯麦策划的三次战争——普丹战争(1864年)、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年)——都有着清晰而具体的目标。
普丹战争: 旨在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问题,巩固普鲁士在德意志事务中的地位。
普奥战争: 目标是将奥地利排出德意志联邦,为普鲁士在德意志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扫清障碍。
普法战争: 这是实现德国统一的最后一击,通过击败法国,激发了全德意志民族的爱国热情,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战争的性质: 俾斯麦发动的战争,虽然带有侵略性,但其规模和目的相对有限,并且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在俾斯麦看来)。这些战争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平民屠杀或系统性的种族灭绝,其主要目的是政治上的重塑和民族国家的构建。
巩固统一与欧洲均势: 在统一德国后,俾斯麦转而扮演起欧洲和平的维护者角色。他通过复杂的联盟体系(如三皇同盟、德奥同盟、再保险条约等),试图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以巩固来之不易的德国统一。他极力避免与所有大国同时为敌,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手腕。
评价: 俾斯麦被誉为“铁血宰相”和“德意志帝国建筑师”,主要在于他以强硬但务实的手段,实现了长期以来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梦想,并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建立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他的行为虽然伴随战争,但其最终目的是民族国家的建设和政治秩序的维护。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与世界大战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20世纪纳粹德国的元首。他的政治思想充斥着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扩张主义。与俾斯麦不同,希特勒的野心远超国家统一,他梦想建立一个由雅利安人主导的庞大帝国,并通过战争来“净化”世界,实现其扭曲的种族优越论。

极端的意识形态与狂热: 希特勒的动机是建立在一套邪恶的意识形态之上。他宣扬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将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其他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并试图将他们从地球上清除。他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更是赤裸裸的侵略扩张主义,旨在为德国民族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资源。这种意识形态的狂热和对特定人群的仇恨,是他与俾斯麦最根本的区别。
发动全面、无限制的战争: 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旨在征服、奴役和灭绝的全面战争。这场战争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国家利益或政治重塑,而是要彻底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建立纳粹的统治,并实现其种族灭绝的宏伟计划。
残暴的手段与种族灭绝: 希特勒政权采取了极其残暴的手段,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数百万犹太人、罗姆人、斯拉夫人以及其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群体,被系统性地、工业化地屠杀。此外,纳粹在占领区也推行残酷的统治政策,犯下了无数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屠杀和对人权的践踏,是希特勒被视为“恶魔”的核心原因。
历史后果的灾难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包括大量的平民。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裂,欧洲满目疮痍。希特勒的统治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权彻底崩溃,德国战败并遭受了严酷的惩罚。他的行为不仅摧毁了德国,也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
评价: 希特勒被视为“恶魔”,是因为他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他的统治是基于种族主义和灭绝性战争,其手段残忍,后果灾难性。他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挑战。

总结俾斯麦与希特勒的根本区别:

1. 动机与目标: 俾斯麦的动机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其目标是建立和巩固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希特勒的动机则是极端种族主义、生存空间扩张和种族灭绝,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由他领导的、奴役世界的雅利安人帝国。
2. 战争的性质: 俾斯麦的战争是目标明确、相对有限的“政治工具”,旨在实现具体的政治目的。希特勒的战争则是旨在征服、奴役和灭绝的“意识形态工具”,是其种族主义理念的实践。
3. 手段与道德底线: 俾斯麦虽然是现实主义者,但其行为在当时国际政治环境下仍有其“合理性”(至少在现实政治的逻辑下)。他没有系统性地推行种族灭绝。希特勒则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系统性地屠杀数百万无辜民众,犯下了滔天罪行。
4. 历史后果: 俾斯麦的行动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并在短时间内维持了欧洲的相对和平。希特勒的行动则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和最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

正是这些根本性的区别,使得一位在乱世中以铁腕手段完成国家统一的政治家被誉为“铁血宰相”,而另一位以种族灭绝和发动世界大战的独裁者则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视为“恶魔”。历史的评价,绝非仅仅看一个人是否发动了战争,而是看他为何而战,以何种方式而战,以及他的行为最终带来了怎样的结果。俾斯麦是那个完成了自己时代任务的现实政治家,而希特勒则是那个将世界推向深渊的疯狂罪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俾斯麦:我搞外交那么圆滑,你们怎么就说我喜欢发动战争?欺负我没进教科书是吧?

1.战争篇

俾斯麦:我打仗是为了统一德意志。

希特勒:我开战是为了以战养战。

俾斯麦:我任内一共只打了三场战争,每次战争都只有一个对手。

希特勒:我任内只打了一场战争,但是要和全世界为敌。

俾斯麦:我开战之后,一定能保证一年内结束战争,实际上也做到了。

希特勒:我开战之后,以为半年内就能拿下莫斯科,但是万万没想到我想错了

俾斯麦:我打的仗都赢了,德国的领土扩张了。

希特勒:我打的仗最后输了,普鲁士龙兴之地改名叫“加里宁格勒”了。

2.外交篇

俾斯麦:我的外交手段能同时控制五个球不落地,丹麦、奥地利、法国都没得到国际援助。

希特勒:我开战以后,工业产值最高、土地面积最大、殖民地最广的三个国家结盟反对我。

俾斯麦:我极力阻止进军维也纳,这一富有意义的举措避免了普奥关系恶化。

希特勒:我和墨索里尼搞好关系,这一举措的意义是要多派10个师帮意大利打仗。

俾斯麦:我早就看法国不顺眼了,但是我有办法让法国先动手挑衅。

希特勒:我早就看苏联不顺眼了,我的办法是趁着斯大林不注意去偷袭。

3.内政篇

俾斯麦:我被任命为首相是因为大家认可我的能力。

希特勒:我被任命为首相是因为兴登堡真的没得选了。

俾斯麦:我任内德国人空前团结,犹太人一样加入德军为国家效力。

希特勒:我任内日耳曼人空前排外,犹太人统统集中营见。

俾斯麦:我唯一的遗憾是找不到有能力的人接替我的职位。

希特勒:我的最大的遗憾是没跟日本人说清楚别动美国。

俾斯麦:我在任内完善了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制度也算有进步。

希特勒:我总理总统一肩挑,谁敢反对我就放火烧国会。

user avatar

德二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还是一个军事帝国主义国家,老容克贵族们凑一块压榨农工,这不假。

但德二是按照19世纪帝国主义的规矩玩的,就好比大家都在牌桌上打牌,输钱了也属于愿赌服输,打从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欧洲帝国主义战争嘛,哪家在牌桌上都或多或少赢过点也或多或少输过点,也算正常。哪怕是一战,顶多也就是大家打牌打上头了,一边打牌一边还要互相问候对方十八代祖宗,有些过激,但也还算可控。

德三不一样,德三就不是来打牌的,人家是来掀桌子的,打牌赢钱多慢呐?把你们全都杀了然后霸占你们家产不是更快的赢钱方式吗?英法俄老几位本来是来赢钱的,结果你德三直接想要了我们的命?所以二战就直接从打牌演变成武斗了。

而且德三太反人类了,但凡希特勒干点德二干的事,都不至于被人把骨灰给扬了。

这么说吧,一切都是比较而言的,跟德三一比,德二简直就是人类之光。

user avatar

把元首的事迹转到俾斯麦身上,大家看看画风:

1)俾斯麦当上河堤监督官,因为怕被洪水冲走,连夜逃出普鲁士,跑到巴伐利亚。给自己找个借口,说什么“普鲁士那边犹太人和波兰人太多了,我因为喜欢民族成分单一的环境,去了巴伐利亚。”

2)1848年革命后看到机会,回普鲁士召集一帮人勤王,勤王队由社会青年、地痞、变节的社会党组成。每人发一身褐色的衣服,直到1848年之后仍然长期存在,尾大不掉,长期暴力干扰普鲁士邦选举。

3)当权后,嫌弃勤王队这帮人碍事,让自己的亲卫队,把这帮当初打江山的弟兄全部干掉。其中为首的死前哀求“让俾斯麦亲自处死我”,却得不到满足。

4)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俾斯麦于是身兼摄政王和首相。把境内的犹太人关的关,赶的赶,波兰人抓起来送到莱茵兰工业区做苦工。

5)普丹战争打完,对全世界宣布“这是我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了”。随即就把奥地利给打了。

6)普奥战争打完,和匈牙利勾结把奥地利给分了,把连奥地利德语部分的Osterreich这个名字都抹掉,改称Ostmark。自此,所谓大德意志帝国终于建立。这引起全欧洲的不安。英法破天荒结起同盟。

俾斯麦默许匈牙利驱赶境内德意志人,把这些人安排在普鲁士境内被赶走的波兰人家里。

7)普法战争因为俾斯麦主动挑衅而爆发。普法战争打完,把法国俘虏留在德国做苦工,要挟法国新政府。法国海岸线全部被占领防止英国人登陆。

8)新生的德国海军无法征服英国,俾斯麦于是决定为了和强大的大英帝国打总体战,德国必须先打一个好打点的目标,得到她的资源再和英国打,比如沙皇俄国。于是德国对本来还很友好的沙俄宣战。

9)德军打圣彼得堡受挫,准备撤退。俾斯麦严令“一步不许后退”,授予图姆普林格元帅军衔,逼他自杀。终于导致普鲁士第六军被歼灭。此后德军被打出了十次沙皇突击,俘虏被带到圣彼得堡游街,最后英军也在法国登陆。

10)胜利无望的时候,俾斯麦下令把之前被他关起来的犹太人都用大炮解决掉(当时没有齐克隆-B)。而且俾斯麦认为,因为输掉了战争,证明德意志民族是劣等的,不如把沿途的房子都烧掉,给优等的斯拉夫人腾地方。(亚历山大二世:不至于不至于)

11)战后的英法俄,为了确保德意志不再能统一,把东普鲁士、西普鲁士、波森割给俄属波兰,把莱茵兰割给法国,把剩下的德国分成了六块(普鲁士、汉诺威、萨克森、黑森、拜仁、奥地利),自此“德意志统一”的理想在德国内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彻底无望。

在这个位面,铁血宰相的在德国和欧洲的名声一定不会好,但凭着普鲁士的军事传统,他会享受暂时的胜利,也一定会因此成为中二人和魔怔人的偶像。

然而历史给了我们一个知道什么时候收手、什么地步要给人留点面子、什么时候又要等别人先动手的俾斯麦,这也是新兴独立的德国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user avatar

俾斯麦对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的模仿,是拙劣版的,是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但他至少试图把一团散沙的各邦国民众不分宗教不分方言地构建为一个统一德意志民族。希特勒则分裂已经成型的德意志民族,为了转移矛盾、献媚大地主大资本家而煽动迫害本民族内的少数群体,对于民族主义本身来说纳粹造成的也是共同体理想的幻灭。

user avatar

因为俾斯麦玩的是维多利亚,希特勒玩的是钢铁雄心

俾斯麦是个政治家,希特勒是个赌狗。

看上去都像是在赌,但俾斯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达到目标马上收手。普丹战争跟奥地利一起把丹麦人踢出德意志地区;普奥战争把奥地利开除德籍,夺取德意志邦国的领导权,还保全了奥地利的脸面(俗话说得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打得快收得也快,法俄就算想动手也错过了时机;之后普法战争毕功于一役,拿走了阿尔萨斯-洛特林根用来保护/绑住南德意志四邦。唯一做坏了的就是对法国人羞辱得太过了,虽然我觉得这更应该怪威一,这货和后来的威二都属于“自大的傻逼”。

俾斯麦的政治手段可以说是真正的“收放自如”,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的同时还不埋下隐患。


希特勒几乎全程在赌,赌英法不敢出手。刚开始是重整军备,接着是挺进莱茵兰,接着要求奥地利公投,然后是要求邻国割地。什么叫切香肠战术啊(后仰)?然后呢?再试试?波兰吃保独头铁了,怎么办?收不住了只能开打了。

赌徒心理重的人就是这样,赌赢了一把,美滋滋;两把,美滋滋,三把四把,就开始撅着个腚飞了。欧洲大陆开片最忌讳的就是开太多怪,猛如拿破仑,最后还是折在了反法同盟手里。希特勒何德何能,敢把英法俄拉一块A了?

也就是法国人菜外加这俩互相算计,不然真就按毛奇那个战术“1914没打赢,1939再打一下”(毛奇:这主意不是我出的,我不背锅)


更重要的是,俾斯麦反社会党,希特勒反人类。

user avatar

将希特勒和俾斯麦放在一起比较真的是对俾斯麦的最大侮辱。

俾斯麦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卓越的战略家,在他的手上战争只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可选手段,但既不是优先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而且俾斯麦对德意志的政治目标定位极其清晰,解决政治问题绝不拖泥带水,更不会让自己的国家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所以俾斯麦带给德国的,是一个政治上强大,地缘上安全,外交上弹性十足进可攻退可守的强大帝国。

而且俾斯麦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从未对具体的军事指挥和军事行动指手画脚。

俾斯麦虽然铁血,但其实并不主张军国主义。在其力量框架下,军队永远是政府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俾斯麦通过增加福利的方式来缓解社会矛盾,首创了福利社会的概念,在其任内德国公民的福利和工资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希特勒是个蹩脚的政治家,最糟糕的战略家和不入流的战术家。

他没有真正有远见的政治眼光,他将政治单纯地理解为阴谋与诈骗,肆意挥霍国家的信用,造成了德国在政治上的绝对孤立。

他过于迷恋武力,永远将武力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首选方案,甚至唯一方案。

他在战略上目光短浅而胃口贪婪,毫无节制的进行扩张造成德国军事力量的捉襟见肘。

他的思想偏激而极端化,通过灭绝犹太人的方式解决内部矛盾,搞出了种族灭绝这种丧心病狂的反人类罪行。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来转移国内矛盾,不惜用各种欺骗方式来榨取德国民众的价值。在其任内德国的劳工福利乃至生活素质都大幅度劣化。

他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毫无逼数,妄图用自己来取代整个德国国防军司令部外加德国参谋部的功能,甚至屡屡做出靠在办公室打电话的方式指挥前线部队的蠢事。

他用德国进行了一场豪赌,将整个德国推上了赌桌,最后输了个精光。

他留给德国的是一个被分裂成两块,丧失了1/4领土,死掉一代年轻人的废墟。

所以任何有理智,有基本智商的人,都不会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

user avatar

俾斯麦和希特勒是有传承的,但是性质却大不一样。俾斯麦实现的是“小德意志”方案,就是以普鲁士统一德国,他拒绝“大德意志方案”就是将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为了实现小德意志方案,他能很好的控制欲望,即使当普鲁士有机会直接占领维也纳,他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及时控制住手下的将军们,告诉他们那不是我们的计划,不能被贪欲左右。相对比,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本来是要直取莫斯科的,但是当他看到计划很顺利,竟然就被欲望征服,改变了大战略,分兵南下攻击基辅,拖延了大战略中进攻莫斯科,等后来再想进攻的时候,时间已经完了,导致了莫斯科的惨败。所以俾斯麦是能控制欲望的政治家,希特勒则是被欲望推着走的俗人了。而希特勒要的不仅仅是“大德意志方案”吞并了奥地利,而且要全世界。俾斯麦知道,德国身处四战之地,必须维持势力均衡,不与任何大国发生激烈冲突,需要战争,就拉一方打一方,绝不会多线作战,他更清楚德国的实力。而希特勒不仅四面开战,多条战线,更没有顾及德国是否有那个实力,给自己弄到四面受敌的境地。

导致希特勒与所有历史人物最大的差异,当然就是希特勒的屠杀犹太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一项大屠杀,而且是流水线工业屠杀,这就将希特勒从一个政治家直接变成了屠夫罪犯,更将整个德意志民族送上了罪犯名单。他还将但凡有精神疾病或政治犯都处以安乐死。希特勒的帝国,最终变成一个让所有人去死的地狱。希特勒的德国就是文化荒漠,除了纳粹思想都不允许有。到处都是集中营,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大监狱。而俾斯麦的第二帝国则是德国文化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全面发展,而且首次引进了社会保险制度,为后世国家稳定立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所以两者的区别很大。但是正如前所述,两者是有传承的。俾斯麦生前也知道,他为了统一德国催生出的军国主义,如果利用不好一定会闯大祸。威廉二世就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儿。第三帝国几乎就是从第二帝国继承了军国主义、反犹思想、极权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这些主义和思想用好了有利于国家团结向上,利用不好,就是纳粹主义的结果。

user avatar

当年卑斯麦有个名场面:有人跟宰相说,你看咱们陆军是不错,但是海军是不是不太行呀?宰相当场发飙:“混蛋!德意志拥有一流的陆军已经是各国的眼中钉了,你还想搞海军,是生怕全世界不联合起来铲除德意志这个威胁吗!”

两者区别就这么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苏德战争前夜,站在纳粹德国权力顶峰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场对帝国政治哲学、战略思维、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重塑。首先,我们要明确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与个人特质。俾斯麦并非一个意.............
  •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首先,我们得把这.............
  • 回答
    俾斯麦和阿登纳,这两位德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都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德国命运的深远影响而载入史册。要说谁的“个人才干”更胜一筹,这就像是在问,是雕刻家的大斧更有力量,还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更具魅力?两者都代表着非凡的技艺,但侧重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因此直接比较如同跨越时空去衡量不同的艺术.............
  • 回答
    要说纳尔逊级战列舰和俾斯麦级战列舰谁更厉害,这得看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和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很大不同。简单粗暴地说谁“更厉害”其实不太公平,但我们可以从各自的特点来好好比较一下。先说说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级可以说是纳粹德国海军的骄傲,是它们海军现代化计划的巅峰之作。当时德国被《凡尔赛条.............
  • 回答
    论铁血程度,普京和俾斯麦,这两位名字都与“铁血”二字紧密相连的历史人物,各自在其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要比较他们谁更“厉害”,首先需要理解“铁血”二字在他们身上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铁血”是如何展现的。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体现在他坚定的政治意志、高超的外交手腕以及.............
  • 回答
    咱们聊聊俾斯麦号。这艘船确实是个传奇,但要说它“加强”了能干过谁,这问题就得往深处挖了。俾斯麦号本身是个设计非常均衡的战列舰,但如果真的要说“加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敲,然后看看它在不同的设想下,可能对上哪些同代甚至稍后出现的战列舰。首先得明确,俾斯麦号的时代,战列舰设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谈论俾斯麦,一位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历史巨人,总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他不仅仅是德国统一的奠基人,更是那个时代欧洲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评价他,如同审视一块饱经风霜的巨石,需要细致入微,才能洞察其纹理中的力量与智慧。俾斯麦的功绩,无疑是其评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在俾斯麦登上.............
  • 回答
    这是一场在历史爱好者和军事迷心中激荡已久的假设性对决,大和号战列舰与俾斯麦号战列舰,这两艘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之一相遇,谁能笑到最后?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和推演。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这两艘战列舰从未真正交战过,它们的服役时间重叠得非常有限,而且部署区域也不同。大和号主要.............
  • 回答
    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其威严的名字和辉煌(尽管短暂)的战绩,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那么,俾斯麦级究竟有多厉害?它和后来的日本武藏、大和级又有什么样的对比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俾斯麦级:德意志的骄傲.............
  • 回答
    想象一下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它的设计已经足以让人生畏,但如果我们将它的火力、防御力都推向一个更高的维度,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从火力说起。俾斯麦的主炮是4座双联装380毫米SK C/34舰炮。虽然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且强大的火炮,但如果我们将其射击的弹重和装药量大幅提升,可以类比一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很直接!“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这个说法,我猜你是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或者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俾斯麦并没有与大和进行过直接的交战,更谈不上“近距离打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或者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纠结的。如果说把胡德换成大和去丹麦海峡对付俾斯麦,那场仗的走向肯定会变得非常不一样。不过,能不能“歼灭”俾斯麦?这事儿可不好说,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捋一捋这个假设,把胡德换成大和,其他的条件都照旧。这就意味着,皇家海军这次派出去的不再是那艘“骄傲的巡洋舰女王”,而是日本联.............
  • 回答
    俾斯麦的外交成就无疑是基于他自身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其中也穿插着巧妙的政治投机。将他的成就完全归于其中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个极具远见和原则的战略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大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普鲁士和后来的德国的优势。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
  • 回答
    说到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桥,大家最关心的往往是它那标志性的、仿佛延伸到船体外部的宽大舰桥结构。而舰桥侧面的窗户,尤其是那些面向船舷的舷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它们会不会被舰桥本身的结构,或者说,被舰桥外侧的测距仪等设备给挡住,从而影响视线?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俾斯麦号舰桥的设计思.............
  • 回答
    俾斯麦号对于英国的威胁,绝不是简单一句“大”或“不大”能概括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海军技术实力的一次集大成体现,承载着希特勒扭转大西洋海战局势的野心,因此它对英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存在,只是这种威胁的烈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详细地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俾斯麦号的纸面实力:.............
  • 回答
    俾斯麦号,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是二战时期战列舰领域的传奇。它以其强大的火力、先进的设计和惊人的生存能力而闻名。那么,俾斯麦号究竟比哪些新锐战列舰要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俾斯麦号的各项性能,并将其与同时期甚至稍晚出现的战列舰进行细致的比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锐战列舰”的定义。通常.............
  • 回答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用“不可替代”来形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他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特质,以及当时德国各邦国面临的挑战。一、 时代背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在俾斯麦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德意志地区早已存在着统一的渴望,但现实却是截然不同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
  • 回答
    俾斯麦,这位被誉为“铁血宰相”的人物,他的“刚”绝非简单的固执或鲁莽,而是一种深邃的、极具策略性的坚韧与决断。要说他是否“刚”,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是那种融汇了政治智慧、军事实力和强大意志力的“刚”。首先,我们得从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说起。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种与生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