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俾斯麦为什么生前极力防止军国主义?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扩张的。

这听起来或许令人意外,毕竟俾斯麦正是通过三次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才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而且他本人也曾直言不讳地谈论过“铁血”的重要性。但关键在于,他所理解的“铁血”并非无休止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侵略,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为了国家生存和发展,运用军事力量作为一种必要但有限的手段。 他所谓的“血”和“铁”,更多是指决心和实力,而不是好战成性。

那么,俾斯麦为何如此警惕军国主义的潜在威胁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俾斯麦是一个极其重视历史和政治学说的思想家。他深知普鲁士长期以来在欧洲的孤立和脆弱,也目睹过其他国家因过度扩张而衰落的例子。他曾多次提及拿破仑战争后的法国,虽然一度称霸欧洲,但最终因过度消耗和孤注一掷的战略而败北。俾斯麦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建立在对邻国的无休止的压迫之上,那样的强大是不可持续的,只会招致反噬。

尤其是在普鲁士崛起的过程中,它并非凭借纯粹的军事征服,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欧洲列强的矛盾和局势。俾斯麦深谙“审时度势”的艺术,他知道军事力量的运用必须精准而有节制,如同外科手术而非蛮力攻击。他希望建立的是一个稳定、均衡的欧洲格局,而不是一个因德国崛起而引发全面战争的混乱世界。

2. 对国内政治稳定的考量:

统一后的德国,虽然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但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集团和政治派别。俾斯麦深知,如果过度的军事扩张成为常态,必然会滋生强大的军事集团,这些集团一旦与国内的保守势力相结合,很可能挑战和颠覆他所努力维持的文官统治和议会制度。

他曾明确表示,“我们不是为扩张而战,而是为了巩固我们已有的统一。” 他担心,一旦军事力量成为政治决策的唯一主导,那么整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就会被少数好战的将领所裹挟。他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德国,但同时也要保持国内政治的稳定和可控。他深谙权力制衡之道,而军国主义最容易破坏的就是这种制衡。

3. 对国际关系的精妙把握:

俾斯麦被誉为“欧洲的平衡者”,这绝非偶然。他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让德国能够安全发展的国际环境而努力。他深知,德国刚刚统一,在欧洲大陆上并非绝对的强者,周边列强环伺。如果德国表现出明显的侵略性,将迅速孤立自己,并引发反德同盟的出现。

他极力避免与俄罗斯、奥匈帝国等主要大国发生直接且大规模的冲突。他通过复杂而精密的联盟体系,如“三皇同盟”和后来的“德奥同盟”、“再保险条约”,来维护欧洲的均势,避免任何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而威胁到德国的生存。他认为,军事力量的运用必须是服务于外交和政治目标,而不是凌驾于其之上。一旦德国被贴上“军国主义”的标签,其外交空间将大大压缩,外交手段也将变得无效。

4. 对“军事化”社会和“战争经济”的警惕:

俾斯麦对“军队国家化”和社会军事化的趋势持高度警惕。他认为,一个过度军事化的社会,其思维模式容易被战争逻辑所主导,对和平的价值和对话的意义会逐渐淡漠。他曾表达过对军队对政治影响力过大的担忧,并试图通过建立强大的文官体系来制约军队的权力。

他所追求的德国,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外交灵活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将资源全部投入到军事建设,以战争为主要经济驱动力的社会。他明白,过度的军事投入会挤占其他重要的社会发展领域,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实力提升。

在实践层面,俾斯麦是如何抑制军国主义的呢?

控制战争的节奏和目标: 俾斯麦发动的三次统一战争,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对有限的范围。他知道何时停止,也知道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胜利果实,而不是利用战胜国地位进行无休止的索取。例如,普奥战争后,他拒绝割让奥地利的领土,并避免对其进行过度的赔款,这避免了奥地利的长期仇恨和对德国的敌对。
维护外交的主导地位: 俾斯麦始终将外交视为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战争是外交的最后手段,而非主要手段。他通过无数次的谈判、联盟和秘密协议,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德国的利益。
警惕国内的激进派和军方过激言论: 俾斯麦在内政上,虽然依靠保守派和军方力量,但他本人对军队中那些热衷于扩张和好战的言论是保持警惕的。他会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在必要时压制这些声音,以维护整体的国家利益和战略方向。
强调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俾斯麦虽然是强权政治的实践者,但他也是一位深谙政治制度重要性的人。他努力在德国建立和巩固议会制度,尽管不完美,但也为限制军方权力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他相信,即使是军事力量,也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作。

为何会产生俾斯麦是军国主义代表的误解?

这种误解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铁血”演说的高辨识度: 俾斯麦“铁血”演说的片段被广泛传播,且其强硬的政治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他演讲的背景和语境,以及他“铁血”的真正含义。
统一战争的辉煌成就: 通过三次战争实现的德国统一,其军事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人们将统一的功劳简单归结为军事力量,而忽视了俾斯麦在外交和政治上的高超手腕。
后俾斯麦时代的演变: 俾斯麦去世后,德国的政治走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0世纪,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潮日益抬头,对外扩张的野心膨胀,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将俾斯麦的政策与他之后的政策混淆,将他对军事力量的运用解读为对军国主义的鼓吹。

总而言之,俾斯麦之所以生前极力防止军国主义,是因为他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国家强大并非仅仅依靠军事武力,更在于政治的稳定、外交的智慧、经济的繁荣以及对国际格局的精准把握。他所倡导的“铁血”是一种战略上的决心和能力,是为了达成政治目标而可以使用的手段,但绝不是一种不受约束的、以扩张和战争为唯一导向的思维模式。他担忧的是,一旦军国主义思潮失去控制,将会吞噬掉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将德国推向危险的深渊。他的警惕,恰恰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悲剧的预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俾斯麦后半生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防范一个只有他看得到,其他人却毫无知觉的风险:周边列强对德国的围扼。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长袖善舞,尔虞我诈,为国家利益不计毁誉,最终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俾斯麦离职的时候,德国跟英国、与俄国、与奥地利等大国的关系都非常友善,与之相反,英俄矛盾、英法矛盾、俄奥矛盾都非常激烈,甚至法俄之间的相互猜忌也是非常大。在列国互相残杀时,德国独善其身,安之若素,列强为了取得优势,反而不断央求德国支持自己,德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仲裁者地位。

这实际上是俾斯麦极力抵制潜在风险的成果,但问题是表面的安全,使得大部分德国人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风险。从高层官僚到职业外交官,从绅士名流再到普通民众,他们不愿意再支持俾斯麦的政策,不愿意再隐藏德国的锋锐和个性。

事实上,威廉二世的毁灭性外交,并非他一人的结果,而是德国人民的选择。毕竟,即便是俾斯麦那么伟大的英雄,也不可能强迫他的人民去竭尽全力地防范一个他们根本看不到的风险——到了俾斯麦执政晚期,民众已经厌倦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了,舆论多次抨击他的老迈和审慎,即昭示了他政策的毁灭——俾斯麦下台后,在新的内部外交政策讨论会上,没有一个德国外交官支持他的政策。

最终,只有灾难降临,国家被夷为平地,历史才能证明,俾斯麦真的非常有远见,他并非自私自利,而是真真正正的大政治家。

即当一个民族与俾斯麦发生分歧时,历史以毁灭性的灾难告诉这个民族,你们都错了,只有俾斯麦是对的。

但这又能改变什么呢?一个曾经如此伟大的民族已经被愤青们阉割了,几代人的苦难仅仅成全了一个试图竭尽全力防范这种苦难之巨人的伟名。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吗?

user avatar

俾斯麦是一个高明的赌徒,他知道什么情况下能下注,什么情况下该收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倾倒沉没过程中,其炮塔确实是最后才与其主体结构分离,但从最终的残骸分析来看,炮塔的脱离和沉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简单地“插上去然后掉下来”。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在舰船倾斜沉没时的受力情况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理解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并非是简单地“插上去.............
  •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俾斯麦和李鸿章各自的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定位。一、 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
  • 回答
    一提到普奥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普鲁士的辉煌胜利,以及由此开启的德意志统一进程。然而,这场战争的余波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动作,就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汉诺威王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处置——将其废黜,并将汉诺威纳入普鲁士版图。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胜者为王,而是俾斯麦深思熟虑的政治算计,是其.............
  • 回答
    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的过程中,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并最终未能将其纳入德意志帝国,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9世纪中叶,看看当时德意志地区乃至欧洲的政治格局。为何要排除奥地利?“小德意志”方案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普鲁士.............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俾斯麦和阿登纳,这两位德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都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德国命运的深远影响而载入史册。要说谁的“个人才干”更胜一筹,这就像是在问,是雕刻家的大斧更有力量,还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更具魅力?两者都代表着非凡的技艺,但侧重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因此直接比较如同跨越时空去衡量不同的艺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很直接!“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这个说法,我猜你是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或者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俾斯麦并没有与大和进行过直接的交战,更谈不上“近距离打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或者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咱们聊聊俾斯麦号。这艘船确实是个传奇,但要说它“加强”了能干过谁,这问题就得往深处挖了。俾斯麦号本身是个设计非常均衡的战列舰,但如果真的要说“加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敲,然后看看它在不同的设想下,可能对上哪些同代甚至稍后出现的战列舰。首先得明确,俾斯麦号的时代,战列舰设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曾经令人生畏的德国海军巨舰,如果放在今天来衡量,其地位和影响力与当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现代军事装备等级去标注的“级别”,而更像是一个历史符号和工程壮举的集合体。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作为一艘战列舰,它在现代海军中的定位是什么?坦白说,俾.............
  • 回答
    如果威廉二世真正继承了俾斯麦的外交遗产,那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几个条约的改变,而是整个欧洲大陆力量平衡、政治格局乃至意识形态的重塑。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一个精密的钟表首先,我们得明白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位“铁血宰相”的目标并非扩张,而.............
  • 回答
    德意志统一,一个恢弘的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普鲁士的崛起和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战略手腕,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在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依旧是分裂的邦国林立,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奥地利长期以来主导着德意志邦联,其意图是维护现有秩序,并阻止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
  • 回答
    俾斯麦的外交成就无疑是基于他自身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其中也穿插着巧妙的政治投机。将他的成就完全归于其中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他是一个极具远见和原则的战略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主义的大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普鲁士和后来的德国的优势。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
  • 回答
    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其威严的名字和辉煌(尽管短暂)的战绩,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德国海军在二战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那么,俾斯麦级究竟有多厉害?它和后来的日本武藏、大和级又有什么样的对比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俾斯麦级:德意志的骄傲.............
  • 回答
    说到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舰桥,大家最关心的往往是它那标志性的、仿佛延伸到船体外部的宽大舰桥结构。而舰桥侧面的窗户,尤其是那些面向船舷的舷窗,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它们会不会被舰桥本身的结构,或者说,被舰桥外侧的测距仪等设备给挡住,从而影响视线?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俾斯麦号舰桥的设计思.............
  • 回答
    要评判俾斯麦、黎塞留和维内托这三艘战列舰谁是“欧洲第一战列舰”,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但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因为“第一”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实战表现以及各自的设计局限性都必须纳入考量。更何况,这三艘船代表了不同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理想战列舰”的不同理解和追求。首先,我们得把这.............
  • 回答
    俾斯麦号对于英国的威胁,绝不是简单一句“大”或“不大”能概括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海军技术实力的一次集大成体现,承载着希特勒扭转大西洋海战局势的野心,因此它对英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存在,只是这种威胁的烈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详细地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俾斯麦号的纸面实力:.............
  • 回答
    俾斯麦号,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是二战时期战列舰领域的传奇。它以其强大的火力、先进的设计和惊人的生存能力而闻名。那么,俾斯麦号究竟比哪些新锐战列舰要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俾斯麦号的各项性能,并将其与同时期甚至稍晚出现的战列舰进行细致的比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锐战列舰”的定义。通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