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俾斯麦号倾倒沉没时,炮塔会先行掉下?难道炮塔是直接插上去的,而不需要固定?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倾倒沉没过程中,其炮塔确实是最后才与其主体结构分离,但从最终的残骸分析来看,炮塔的脱离和沉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简单地“插上去然后掉下来”。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在舰船倾斜沉没时的受力情况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

理解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

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并非是简单地“插上去”的。它是现代战列舰上最复杂、最重也是最重要的武器系统之一,其结构设计极其精密和坚固,是为了承受巨大的后坐力、爆炸冲击以及敌方炮弹的攻击。

一个俾斯麦号的主炮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炮塔座圈(Turret Ring/Base Ring): 这是炮塔最底部、也是与舰体连接的最关键的结构。它是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安装在舰体上层建筑的炮塔基座上。这个座圈的内壁与炮塔下部的支撑结构(通常是滚珠轴承或滚柱轴承)相配合,使得炮塔可以在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射击。炮塔座圈通过大量的螺栓、铆钉,以及与舰体钢板焊接的方式与舰体结构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炮塔本体(Turret Body/Barbette): 这是炮塔外层保护装甲的部分,包裹着内部的火炮和弹药升降机构。炮塔本体与炮塔座圈连接。
火炮(Guns): 三门巨大的主炮安装在炮塔内的炮架上,火炮本身以及炮架通过复杂的液压、机械系统与炮塔本体连接,并可以进行俯仰。
内部设备: 包括弹药升降机、装填机构、火控系统、乘员舱室、供弹通道等。

为什么在沉没时看起来像是“先行掉下”?

这其实是一个视觉上的误解,或者是对沉没过程的简化描述。严格来说,炮塔是最后才与舰体主体结构分离,并且是以非常大的力量被“扯断”或“剥离”的。

俾斯麦号沉没过程非常迅速和混乱,导致许多细节难以准确还原。但根据残骸的分布和声学探测,可以推断出以下关键因素:

1. 舰体结构在倾斜和进水时的变形:
俾斯麦号在遭受重创后,舰体开始大角度倾斜,海水大量涌入。
随着舰体结构的变形和破坏,原本坚固的连接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应力。
舰体上层建筑(包括炮塔基座)会受到来自海水的巨大压力,以及舰体自身结构变化带来的扭曲力。

2. 炮塔座圈与舰体的连接是关键点:
炮塔座圈是炮塔与舰体结构最直接的连接点。尽管这个连接设计得非常坚固,但它并非与舰体钢板“融为一体”。它依然是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固定的。
在极端倾斜和舰体结构变形的情况下,连接炮塔座圈与舰体钢板的螺栓和焊缝会承受巨大的剪切力和拉伸力。
一旦这些连接点发生失效(例如螺栓断裂、焊缝撕裂),炮塔就会与舰体分离。

3. 重力、惯性与水动力:
当俾斯麦号以非常大的角度倾斜时,炮塔巨大的重量(一个主炮塔重达数百吨)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巨大的下坠趋势。
同时,炮塔本身作为高耸的上层建筑,在倾斜过程中还会受到水的冲击(水动力),这种冲击会作用在炮塔的侧面和底部。
想象一下一个重心极高的物体,当支撑它的基础开始瓦解并倾斜时,这个重心高的部分就会因为重力而倾向于以最快的方式“摆脱”支撑。

4. “剥离”而非“掉落”:
大多数情况下,炮塔并不是因为固定不住而“自然掉落”的,而是因为舰体在上层建筑部分(包括炮塔基座)发生断裂,或者固定炮塔座圈的连接点被巨大的应力“撕裂”或“剥离”。
从残骸中可以看到,炮塔的底座(炮塔座圈)可能仍然部分连接在舰体的残骸上,或者其连接点已经明显被破坏。炮塔本体则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从座圈上“甩”了出来。

为什么不是炮塔本体先掉?

炮塔本体和火炮是紧密集成在一起的,并且炮塔本体是包裹在炮塔座圈上的。
火炮俯仰和炮塔旋转的机构都依赖于炮塔座圈与舰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因此,炮塔本体和火炮是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炮塔座圈与舰体连接的。当连接点失效时,它们会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在内部进一步解体)与舰体分离。

比喻理解:

可以想象一个非常高的、但底部不稳固的塔。当这个塔开始倾斜时,最上面的部分会承受最大的离心力和弯曲应力。但这里的比喻不太恰当,因为俾斯麦号的炮塔是固定在舰体结构上的。

更贴切的比喻可能是:你有一个非常重的、装在厚实盒子里的物品。这个盒子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一个倾斜的桌面上。当桌面开始剧烈倾斜并变形时,固定螺栓会承受巨大的拉扯。当螺栓被拉断或桌板被撕裂时,整个装有物品的盒子就会因为重力而加速滑落或翻滚。这里的盒子就是炮塔,螺栓是炮塔座圈的连接。

总结:

俾斯麦号炮塔在沉没时看起来像是先行掉下,是因为炮塔座圈作为炮塔与舰体的最终连接点,在舰体结构极度变形和承受巨大应力的情况下发生了连接失效。这并非是炮塔设计上的缺陷,而是舰船在遭受毁灭性打击后,整个结构都会发生灾难性的破坏。炮塔之所以能保持相对完整地与舰体分离,也证明了其自身设计的坚固性,能够承受极大的内部应力而不会在水中解体。最后的分离,更像是炮塔被舰体“甩”出来的结果,而非简单的零件脱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军舰的炮塔是依靠自重吊放在炮塔圈里,靠自重安装上去的,并没有固定连接部件。一旦军舰翻覆沉没,炮塔就会由于自重的原因而从基座中脱落出来。




图文 via 微博 战争史研究wh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倾倒沉没过程中,其炮塔确实是最后才与其主体结构分离,但从最终的残骸分析来看,炮塔的脱离和沉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简单地“插上去然后掉下来”。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在舰船倾斜沉没时的受力情况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理解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号的主炮炮塔并非是简单地“插上去.............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这艘曾经令人生畏的德国海军巨舰,如果放在今天来衡量,其地位和影响力与当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套用现代军事装备等级去标注的“级别”,而更像是一个历史符号和工程壮举的集合体。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1. 作为一艘战列舰,它在现代海军中的定位是什么?坦白说,俾.............
  • 回答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覆灭,至今仍是二战海战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篇章。当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在北海遭受英军多艘战舰的围追堵截,最终沉没时,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德国战舰没有前来救援?这个问题背后,并非简单的“袖手旁观”,而是当时德军舰队的战略部署、兵力限制以及残酷的战场现实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中,“军国主义”是一个常被提及,却又充满争议的标签。很多人将他与普鲁士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德国的“铁血”手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俾斯麦的生平、言论和政策,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俾斯麦在生前,恰恰是极力警惕和抑制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和德国.............
  • 回答
    一提到普奥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普鲁士的辉煌胜利,以及由此开启的德意志统一进程。然而,这场战争的余波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动作,就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汉诺威王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处置——将其废黜,并将汉诺威纳入普鲁士版图。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胜者为王,而是俾斯麦深思熟虑的政治算计,是其.............
  • 回答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一生中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所展现出的相似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俾斯麦和李鸿章各自的成就、战略思想以及历史定位。一、 俾斯麦:德意志统一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
  • 回答
    俾斯麦和希特勒,两位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德国领导人,他们都推崇强权政治,都曾利用战争实现国家目标。然而,一个被后世誉为“铁血宰相”,另一个则被视为“恶魔”。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简单地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战争”这个工具,而是源于他们各自的动机、手段、战争的性质以及最终带来的历史后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俾斯麦在统一德意志的过程中,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并最终未能将其纳入德意志帝国,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19世纪中叶,看看当时德意志地区乃至欧洲的政治格局。为何要排除奥地利?“小德意志”方案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俾斯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普鲁士.............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也很直接!“俾斯麦近距离打败大和”这个说法,我猜你是在某些地方看到的,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或者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严谨来说,俾斯麦并没有与大和进行过直接的交战,更谈不上“近距离打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或者让一些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详细.............
  • 回答
    咱们聊聊俾斯麦号。这艘船确实是个传奇,但要说它“加强”了能干过谁,这问题就得往深处挖了。俾斯麦号本身是个设计非常均衡的战列舰,但如果真的要说“加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推敲,然后看看它在不同的设想下,可能对上哪些同代甚至稍后出现的战列舰。首先得明确,俾斯麦号的时代,战列舰设计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
  • 回答
    俾斯麦和阿登纳,这两位德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都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德国命运的深远影响而载入史册。要说谁的“个人才干”更胜一筹,这就像是在问,是雕刻家的大斧更有力量,还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更具魅力?两者都代表着非凡的技艺,但侧重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截然不同,因此直接比较如同跨越时空去衡量不同的艺术.............
  • 回答
    如果威廉二世真正继承了俾斯麦的外交遗产,那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几个条约的改变,而是整个欧洲大陆力量平衡、政治格局乃至意识形态的重塑。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一个精密的钟表首先,我们得明白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位“铁血宰相”的目标并非扩张,而.............
  • 回答
    德意志统一,一个恢弘的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普鲁士的崛起和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战略手腕,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在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依旧是分裂的邦国林立,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奥地利长期以来主导着德意志邦联,其意图是维护现有秩序,并阻止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