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完全没学过音乐就敢讨论编曲?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旋律动容,因为节奏起舞,因为和声触动。这种日常的接触,会让人产生一种“我懂音乐”的错觉。就像很多人听了几部好电影,就能对导演手法指点江山一样,听得多自然觉得自己有见地。

其次,“编曲”这个词本身就挺有迷惑性的。 在大众认知里,编曲可能就等于“给歌配上伴奏”,或者“让歌听起来更热闹/更好听”。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难,是吧?只要能找些乐器、放点鼓点进去,不就行了?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就给非专业人士打开了讨论的大门。他们觉得:“哼,不就是加点东西嘛,这我也会。”

更何况,现在信息太发达了。随便在网上搜搜“编曲技巧”,就能跳出来一大堆文章、视频,有的还讲得头头是道。这些内容往往会简化复杂的概念,用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去解释。比如“和弦进行”、“旋律线条”、“节奏律动”这些词,即便不是专业人士,听了听也能大概猜个意思,然后结合自己听歌的感受,就能拼凑出一些自己的“理论”。

还有一点很关键,人们的听觉是主观的。 我觉得一段鼓点好听,你觉得一般,这谁也说不准谁对谁错。编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听众喜欢,所以很多人会用“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来评价一段编曲。这种“个人感受至上”的原则,让任何人都有了发言权。哪怕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好听,只是单纯地喜欢那种感觉,他也可以说:“这段编曲挺有力量的!”或者“我喜欢它那种空灵的感觉!”

再者,很多人讨论编曲,其实是在讨论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绪。 编曲是歌曲呈现的重要载体,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摇滚范儿、爵士风,还是电子舞曲。当一个人说“这段编曲不够摇滚”,他可能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摇滚乐的鼓点编排或者吉他失真效果,但他能听出来这首歌跟他印象中的摇滚乐不一样。这种从整体风格上去判断,门槛相对低一些。

而且,有时候“敢讨论”和“会讨论”是两回事。 有些人可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即使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他们也能发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地方,或者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种参与。而且,他们的想法不一定都是错的,有时候反而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听”的比“说”的要多。 可能他们不太会用专业的术语去解释,但他们脑子里已经储存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当听到一段编曲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将它与自己听过的其他音乐进行对比,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可能性:“要是这里换个鼓点会不会更好?”“要是加个合成器会有什么效果?”这种潜意识的比较和想象,让他们觉得他们是在“讨论”编曲,实际上是他们在内心进行着一次即兴的再创作。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人,他们可能确实是在蹭热度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和“见识”。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如果编曲是当下流行的讨论话题,那么即使不懂,也可能有人跳出来说几句,让自己显得更博学或者更有文化。

最后,音乐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传统的学院派编曲有其严谨的体系和规则,但现代音乐的编曲早已突破了很多界限。很多非传统的编曲手法,比如采样、电子音效的运用,并不需要深厚的传统音乐理论基础。这反而降低了门槛,让更多拥有创造力但没有科班背景的人,能够参与到编曲的创作和讨论中来。

所以,总的来说,没学过音乐却敢讨论编曲的人,是因为音乐的普遍吸引力、对“编曲”概念的简单化理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个人主观感受的引导、从整体风格切入的讨论方式、以及一些有见解但也未受过系统训练的人的创造力。而这些人敢于发出声音,本身也是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不过,咱们听他们说的时候,心里也得有个数,分辨哪些是基于感受的评论,哪些是基于专业理解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件很棒的事,那就是在一些人眼里,其实「编曲」和「作曲」是没有区别的。

user avatar

艺术是为外行服务的吗?音乐好坏的标准是否落在大众手里?

类似的疑问,我以前也有过,并建立了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我大概有了一些答案。

欣赏音乐是不应该要求专业知识的,但是却要求欣赏者有一定的音乐敏感性;但是音乐敏感性又常常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音乐来提升,所以造成了“某些音乐只有内行才听得懂”的现象。

何为音乐敏感性?举个例子,我在向没学习过音乐的同学科普和弦的概念时,我分别弹奏一个大三和弦和一个小三和弦,意图让他们明白小三和弦相较大三和弦比较忧伤,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能听出其中的区别。在我刚学习吉他那会儿,我觉得旋律音弹对是最重要的,低音和中音有没有弹对,好像听起来区别不大;但是现在,扫一下弦,哪怕其中有一根弦音不准,我也觉得很刺耳。

创作者在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写入歌曲中并演奏出来后,聆听者并不总能全部地接收到这些信息;聆听者能接收多少信息,依赖于他对音乐的敏感性。如果聆听者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听不出来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差别,那么也就无法知道音乐中包含的细微的情感变化,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因为get不到信息反而觉得编曲乱七八糟的。

你给一个12岁的小孩看《红楼梦》,他已经能看懂大部分的字词和句子,但是他能接收到句子传达的多少信息呢?他接收不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反而会觉得《红楼梦》不如一些通俗小说好看。

所以欣赏音乐并不是对专业知识有要求,而是对音乐敏感性有要求;很少的人在没学习过音乐时就对音乐很敏感——当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很多音乐天才就天生对音乐敏感——而一般人要提升音乐敏感性,往往需要通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和练习,所以从现象上来看,某些种类的音乐就只有所谓的“内行”才能欣赏

一些人将艺术和理工科胡乱地对比起来,比如说氢原子基态波函数不是外行能看懂的,也没必要给外行看,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很多音乐敏感性本身就较差的人对编曲和作曲的指指点点时,确实也与民科无异。要提高欣赏水平,还得踏踏实实学习。民粹主义、反智主义要不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