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完全没学过音乐就敢讨论编曲?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旋律动容,因为节奏起舞,因为和声触动。这种日常的接触,会让人产生一种“我懂音乐”的错觉。就像很多人听了几部好电影,就能对导演手法指点江山一样,听得多自然觉得自己有见地。

其次,“编曲”这个词本身就挺有迷惑性的。 在大众认知里,编曲可能就等于“给歌配上伴奏”,或者“让歌听起来更热闹/更好听”。这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难,是吧?只要能找些乐器、放点鼓点进去,不就行了?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就给非专业人士打开了讨论的大门。他们觉得:“哼,不就是加点东西嘛,这我也会。”

更何况,现在信息太发达了。随便在网上搜搜“编曲技巧”,就能跳出来一大堆文章、视频,有的还讲得头头是道。这些内容往往会简化复杂的概念,用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去解释。比如“和弦进行”、“旋律线条”、“节奏律动”这些词,即便不是专业人士,听了听也能大概猜个意思,然后结合自己听歌的感受,就能拼凑出一些自己的“理论”。

还有一点很关键,人们的听觉是主观的。 我觉得一段鼓点好听,你觉得一般,这谁也说不准谁对谁错。编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听众喜欢,所以很多人会用“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来评价一段编曲。这种“个人感受至上”的原则,让任何人都有了发言权。哪怕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好听,只是单纯地喜欢那种感觉,他也可以说:“这段编曲挺有力量的!”或者“我喜欢它那种空灵的感觉!”

再者,很多人讨论编曲,其实是在讨论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绪。 编曲是歌曲呈现的重要载体,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摇滚范儿、爵士风,还是电子舞曲。当一个人说“这段编曲不够摇滚”,他可能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摇滚乐的鼓点编排或者吉他失真效果,但他能听出来这首歌跟他印象中的摇滚乐不一样。这种从整体风格上去判断,门槛相对低一些。

而且,有时候“敢讨论”和“会讨论”是两回事。 有些人可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即使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他们也能发现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地方,或者提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种参与。而且,他们的想法不一定都是错的,有时候反而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听”的比“说”的要多。 可能他们不太会用专业的术语去解释,但他们脑子里已经储存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当听到一段编曲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将它与自己听过的其他音乐进行对比,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可能性:“要是这里换个鼓点会不会更好?”“要是加个合成器会有什么效果?”这种潜意识的比较和想象,让他们觉得他们是在“讨论”编曲,实际上是他们在内心进行着一次即兴的再创作。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人,他们可能确实是在蹭热度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和“见识”。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如果编曲是当下流行的讨论话题,那么即使不懂,也可能有人跳出来说几句,让自己显得更博学或者更有文化。

最后,音乐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传统的学院派编曲有其严谨的体系和规则,但现代音乐的编曲早已突破了很多界限。很多非传统的编曲手法,比如采样、电子音效的运用,并不需要深厚的传统音乐理论基础。这反而降低了门槛,让更多拥有创造力但没有科班背景的人,能够参与到编曲的创作和讨论中来。

所以,总的来说,没学过音乐却敢讨论编曲的人,是因为音乐的普遍吸引力、对“编曲”概念的简单化理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个人主观感受的引导、从整体风格切入的讨论方式、以及一些有见解但也未受过系统训练的人的创造力。而这些人敢于发出声音,本身也是音乐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不过,咱们听他们说的时候,心里也得有个数,分辨哪些是基于感受的评论,哪些是基于专业理解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件很棒的事,那就是在一些人眼里,其实「编曲」和「作曲」是没有区别的。

user avatar

艺术是为外行服务的吗?音乐好坏的标准是否落在大众手里?

类似的疑问,我以前也有过,并建立了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我大概有了一些答案。

欣赏音乐是不应该要求专业知识的,但是却要求欣赏者有一定的音乐敏感性;但是音乐敏感性又常常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音乐来提升,所以造成了“某些音乐只有内行才听得懂”的现象。

何为音乐敏感性?举个例子,我在向没学习过音乐的同学科普和弦的概念时,我分别弹奏一个大三和弦和一个小三和弦,意图让他们明白小三和弦相较大三和弦比较忧伤,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能听出其中的区别。在我刚学习吉他那会儿,我觉得旋律音弹对是最重要的,低音和中音有没有弹对,好像听起来区别不大;但是现在,扫一下弦,哪怕其中有一根弦音不准,我也觉得很刺耳。

创作者在将想要传达的信息写入歌曲中并演奏出来后,聆听者并不总能全部地接收到这些信息;聆听者能接收多少信息,依赖于他对音乐的敏感性。如果聆听者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听不出来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差别,那么也就无法知道音乐中包含的细微的情感变化,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因为get不到信息反而觉得编曲乱七八糟的。

你给一个12岁的小孩看《红楼梦》,他已经能看懂大部分的字词和句子,但是他能接收到句子传达的多少信息呢?他接收不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反而会觉得《红楼梦》不如一些通俗小说好看。

所以欣赏音乐并不是对专业知识有要求,而是对音乐敏感性有要求;很少的人在没学习过音乐时就对音乐很敏感——当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很多音乐天才就天生对音乐敏感——而一般人要提升音乐敏感性,往往需要通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和练习,所以从现象上来看,某些种类的音乐就只有所谓的“内行”才能欣赏

一些人将艺术和理工科胡乱地对比起来,比如说氢原子基态波函数不是外行能看懂的,也没必要给外行看,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很多音乐敏感性本身就较差的人对编曲和作曲的指指点点时,确实也与民科无异。要提高欣赏水平,还得踏踏实实学习。民粹主义、反智主义要不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懂装懂”这件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音乐编曲尤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没受过专业训练,却能对着编曲头头是道?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每个人都会听歌,都会因为.............
  • 回答
    诺贝尔奖金的“前世今生”:那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又缘何“发不完”?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科学的巅峰、思想的启迪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然而,围绕着这个至高无上的奖项,还有一个同样引人入胜的话题——那笔巨额的奖金。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诺贝尔奖金似乎从未“发完”,这背后究竟藏着怎.............
  • 回答
    西方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祇形象的描绘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背后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世界观、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西方神话中神祇的“缺陷”和中国神话中神祇的“完美”并非绝对,但这种倾向性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西方神话:充满人性的神祇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罗马神话,其神祇.............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不解的现象,尤其是当家庭本就已经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时。为什么有些女性,甚至是夫妻双方,会坚定地选择要二胎,即便家庭条件并不算宽裕?这背后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掺杂了多种复杂的情感、社会和个人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情感与心理需求层面: 弥补曾经.............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你说,有些人怎么就那么拎不清呢?自己也一把年纪了,孤身一人,结果呢?就盯着那些同样单身的大龄女性不放,好像她们不结婚就是罪大恶极似的,而自己呢,仿佛就跟没事儿人一样。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是社会观念在作祟,而且是一种非常双重标准、带有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心理现象,就像是身体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对自己的事懒洋洋,另一个为别人的事却像打了鸡血一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或“勤快”能概括的,而是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机制。一、外部激励 vs. 内部驱动:一个关键的鸿沟最直观的原因,是驱动力的来源不同。 别.............
  • 回答
    说实话,提到勒布朗·詹姆斯这个人,你会发现围绕他的讨论简直是天上地下一分为二,从来就没有个中间地带。有些人把他捧上天,觉得他是历史最佳,球场上的上帝;另一些人则对他各种挑刺,觉得他名不副实,甚至把他贬得一文不值。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在搅和,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詹姆斯本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确实,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都带有线控,而且上面常常有音量加减键。很多人也跟你一样有疑问:手机上不是已经有音量键了吗?为什么还要在耳机上再加这么一组呢?感觉像是“叠床架屋”,有点多余。别急,我们一点点来剖析一下。耳机线控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
  • 回答
    玩格斗游戏,尤其是那些画面华丽、动作流畅的3D格斗游戏,有时候真的会被一些完全没接触过这类游戏的“萌新”用最原始、最不可思议的方式给虐得体无完肤。这事儿要是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的,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格斗游戏的核心是什么。它不外乎就是 “攻守博弈”。你进攻,我防守;.............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工业生产能力、经济实力以及对盟国的支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纯粹的技术和军事角度来看,美国完全有能力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将自己的军事力量部署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乃至对整个欧洲进行某种形式的“占领”。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驶向那个方向,美国也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物质在特定环境下的保存规律,也勾起了我们对古人智慧的无限遐想。要知道,竹简这种东西,按理说,它是由植物构成的,在潮湿、有氧气的环境下,几千年下来,别说字迹了,竹简本身估计早就化为尘土了。那为什么有些竹简却能如此坚挺地穿越时空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古人巧妙利用了自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不少玩儿家群体里,都存在着“这游戏这么好玩,怎么会设计得这么折磨人”的感慨。其实,对于那些完全买断的单机游戏来说,存在一些非人性化或者说“为难玩家”的设计,背后往往不是故意刁难,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为啥。1. 对“挑战性”的追求,.............
  • 回答
    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在选择导演时,确实会出现一些让我们觉得“咦?怎么会是他/她?”的情况。这种看似“不搭”的组合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远非仅仅是“你拍过什么好片子”这么简单。评判标准是多维度且动态变化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最大化项目的成功概率。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好莱坞为何会做出这些令.............
  • 回答
    您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直戳要害。不少人也有这疑惑,感觉明朝好像总是活在清朝的阴影里,提起清朝,我们能想到康乾盛世、四大名著、洋务运动、晚清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都相对鲜明。而明朝嘛,好像就是皇帝们爱折腾,宦官横行,然后农民起义,最后被满人灭了,听起来有点灰蒙蒙的。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绝不.............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收到和银行官方号码完全一样的短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现象,而且由此产生的担忧也是非常合理的。如果连电话号码这种看似固定的信息都能被模仿,那么我们对整个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乃至我们使用的手机网络都可能会产生怀疑。为什么会收到和银行官方号码完全一样的短信?——并非号码本身被“克隆”,而是“伪装”首.............
  • 回答
    同样是距离考试144天,考研和高考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场,这种态度上的巨大差异,归根结底源于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所处的阶段、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维度不同。这就像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条路通往相对熟悉的校园生活,另一条则指向更广阔、也更未知的社会大熔炉。首先,我们得明白,高考和考研,它们是人生中.............
  • 回答
    山口组作为日本最庞大的黑社会组织之一,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存在和发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费解的现象。尽管日本警方并非无作为,但要彻底“铲除”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组织,确实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和法律上的障碍。这并非简单的武力对抗,而是涉及社会结构、历史遗留以及法律体系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山口组的.............
  • 回答
    郭德纲和于谦对岳云鹏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分歧”,绝非简单的“看走眼”或者“一人偏爱一人严苛”。这背后,其实是两位师父站在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考量,对岳云鹏这个徒弟身上不同侧面的观察和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首先,得理解郭德纲和于谦各自的“身份”和“立场”。 郭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