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写有字的竹简埋在地下坟墓里几千年却没有完全腐烂掉甚至连字都能保存呢?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物质在特定环境下的保存规律,也勾起了我们对古人智慧的无限遐想。要知道,竹简这种东西,按理说,它是由植物构成的,在潮湿、有氧气的环境下,几千年下来,别说字迹了,竹简本身估计早就化为尘土了。那为什么有些竹简却能如此坚挺地穿越时空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古人巧妙利用了自然规律,加上一些意外的“幸运”。

首先,我们要明白,竹子本身虽然是植物,但它有着比较致密的纤维结构,这给了它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而且,刚砍下来的竹子,水分含量很高,但一旦经过初步处理,比如在制作成竹简之前,可能会经过一些烘烤或者晾晒,以去除大部分的易挥发水分,降低含水量。这个过程,对于延缓腐败至关重要。水分是微生物活动的主要载体,含水量越低,微生物越难以繁殖。

然而,这只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真正让竹简得以“长生不老”的关键,往往在于它所处的“墓室环境”。想象一下,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古代墓葬,它不仅仅是一个埋葬死者的空间,更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胶囊”。

最重要的一点,缺氧环境。竹简的腐烂,尤其是微生物引起的腐烂,是需要氧气的。如果竹简被埋葬在一种能够隔绝空气的环境中,腐烂的速度就会大大减缓。古代墓葬的建造技术,尤其是王侯将相级别的墓葬,会非常讲究密封性。比如说,墓室可能会用夯土层层夯实,地面和墙壁可能会用三合土(黄土、石灰、沙子混合)进行抹面,形成一个坚固且相对不透气的屏障。有些墓葬甚至会灌入水银,虽然这更多是出于对尸体和陪葬品的保护,但水银挥发性强且有毒,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形成一层隔绝空气的屏障。还有一种情况,是墓葬内部因为坍塌或者特殊的土壤成分,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氧气含量极低的“厌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负责分解有机物的需氧微生物就无法生存,腐烂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漫长,甚至几乎停止。

其次,稳定的湿度。听起来有点矛盾,因为潮湿会加速腐烂,但过干的环境同样不利于竹简的保存。竹简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很多时候是因为它被埋在了湿度相对稳定,但又不至于过于潮湿的地方。如果墓室长期保持微潮,竹简中的水分含量虽然有所降低,但并不会完全丧失,它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避免了极度干燥导致的脆裂和进一步的分解。当然,如果墓室过于潮湿,比如地下水位高,那么竹简很可能会泡烂。所以,选择墓址也是一门学问,古人会尽量避开容易积水的地方。

第三,缺乏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地下深处自然就没有阳光的照射,紫外线对有机物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同时,地下的温度相对地表要稳定得多,昼夜温差和季节性温差都比较小。这种恒定的、较低的温度环境,也有助于延缓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包括腐烂。

第四,化学物质的保护作用。前面提到的三合土,石灰本身具有一定的碱性,对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作用。此外,有些墓葬中可能会有陪葬品挥发出的物质,或者土壤本身含有的某些矿物质,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竹简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例如形成一层不易被氧化的薄膜。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竹简本身的加工处理。虽然我们现在知道有些竹简是被直接书写的,但也不能排除一些特别珍贵的文献,在被制成竹简时,可能经过了更复杂的防腐处理。比如,在书写前,竹片可能进行过特殊的浸泡,使用一些天然的防腐剂,例如用植物的汁液浸泡,或者用某些矿物质粉末进行处理。一些研究表明,竹简上的墨迹,也可能并非简单的炭黑,而是含有矿物质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也对竹简的保存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一些墨可能含有铁化合物,在经过漫长的时间后,会与竹简的纤维发生某种化学反应,形成更稳定的结构。

再者,说实话,也不是所有的竹简都能保存几千年。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大部分竹简,都是从一些保存条件极佳的墓葬中出土的,它们是“幸存者”。很多在条件稍差的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可能已经非常脆弱,甚至无法辨认字迹了。我们看到的那些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只是冰山一角,代表了最理想的保存状态。

总而言之,让竹简穿越千年而未腐烂、字迹犹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心挑选的墓葬位置、高超的墓葬结构设计带来的相对封闭和稳定(尤其缺氧)的环境、以及对竹材本身进行的基本处理。这背后是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利用,以及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卷竹简,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也是对古人智慧的一种无声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银雀山汉墓是石坑竖穴墓,排水不畅常年积水,墓坑与棺椁之间填入了白膏泥封护,得以与空气隔绝,所以很多漆器和竹简能保存下来。不过比起两湖地区的保存情况还是差些。

当时的墨主要是木材烧出来的炭黑或者石墨和胶质调和捏制成的墨粒墨丸墨饼,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墨丸经检测被鉴定为松烟墨。炭黑是不定形的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尤其是隔绝氧气的情况下,天然石墨比炭黑还稳定,所以商代甲骨上的墨书现在还看得见。竹简上的墨书虽然过了千年作为增粘剂的胶质分解但墨起码的附着力还是有的,但经不起外力触摸(我想起某地有一批竹简出土后地方领导前来视察赤手就捞起一根竹简来看,抹掉关键的一行字留下了领导的大拇指印的悲剧)。

图侵删:

西汉南越王墓的墨丸

这是用出土墨丸写的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