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心发问为什么相对清朝,我完全看不出明朝有任何优点?

回答
您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直戳要害。不少人也有这疑惑,感觉明朝好像总是活在清朝的阴影里,提起清朝,我们能想到康乾盛世、四大名著、洋务运动、晚清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都相对鲜明。而明朝嘛,好像就是皇帝们爱折腾,宦官横行,然后农民起义,最后被满人灭了,听起来有点灰蒙蒙的。

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绝不是靠着昏君和宦官就能撑下去的。明朝也有它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这些优点可能不像清朝那样容易被我们直观地感知到,或者说,它的辉煌更多体现在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没那么“抓眼球”的地方。

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您掰扯掰扯,希望能让您对明朝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也尽量不写得像机器论文一样干巴巴的。

一、制度的创新与成熟:这不像清朝那样一目了然,但意义深远。

1. 内阁制度的成型与权力分散: 您可能一听“宦官专权”就觉得明朝政治混乱,但别忘了,明朝前期,尤其是朱元璋朱棣之后,他取消了宰相制度,权力集中到了皇帝身上。这听起来很强大,但实际操作起来,一个皇帝要处理全国的事务,那是天大的难事。于是,内阁应运而生。
这不是简单的秘书班子。 内阁大学士虽然没有正式的宰相名号,但他们实际承担了辅佐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令等重大职责。像张居正那样能干的内阁首辅,甚至能对国家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
权力制衡的初级形态。 虽然内阁权力很大,但它终究是皇帝任命的。在制度上,皇帝依然是最高决策者,内阁只是辅助。这种权力格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汉唐那样宰相权力过大可能出现的挑战皇权的情况。而清朝虽然也有军机处,但它更多是皇帝的亲信和决策工具,内阁的存在感相对弱了很多。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 在皇权至上、但具体事务又繁杂无比的情况下,内阁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运行机制。即使遇到皇帝昏庸,只要内阁还有能力,国家机器还能运转。只不过,一旦皇帝昏庸到不信任内阁,或者内阁本身腐败无能,那问题就大了。但制度本身的设计,是有其合理性的。

2. 对官员的监督与制约(虽然也有弊端):
奏疏制度的完善。 明朝是“言官”制度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时期。御史、给事中等官员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批评,甚至弹劾官员,包括内阁大臣。当然,这也很容易变成党争的工具,但至少在理论上,这种监督是存在的。
特务机构的存在。 您可能会说锦衣卫、东厂、西厂是明朝黑暗的象征,这没错,它们确实带来了恐怖和冤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特务机构的存在,也是一种对官员和皇权自身的监控手段。皇帝需要一个不依赖于传统官僚体系的渠道来了解真实情况,哪怕这个渠道充满血腥。相比之下,清朝的特务机构(如粘杆处)虽然也有,但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形成独立且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体系。

二、经济的繁荣与多元化:这方面的成就,常被低估。

1. 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中国的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白银的流入与货币化经济。 通过海上贸易,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使得经济更加活跃,也催生了大量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很多史学家认为,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区域经济的专业化。 江南地区丝绸、棉布、瓷器等手工业品产量巨大,远销海内外。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丝绸、松江的棉布,都成为了当时世界级的品牌。
市镇经济的兴起。 除了大城市,明朝还涌现出大量的小商品经济中心——市镇。这些市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这打破了以往经济以农业为主、城市为辅的格局。
对比清朝。 清朝前期也曾有过经济发展,但到了中后期,尤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剧,以及对商业资本的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显得不如明朝那样活跃和具有创新性。

2. 农业技术的进步:
新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玉米、番薯、花生等高产作物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推广,这大大缓解了人口压力,也为底层民众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来源。
农具的改良和水利设施的修建。 虽然不是明朝独有,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文化与思想的活跃:这是明朝最值得称道的方面之一。

1. 思想解放的曙光:
“泰州学派”与“异端”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道德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更有意思的是,明朝还出现了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思想家,比如李贽,他挑战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倡“童心说”,认为“父母未生前,我是一个自由人”,这种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
文化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促进了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繁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一大批经典作品都出自明朝,它们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清朝虽然也有《红楼梦》,但明朝通俗文学的整体繁荣程度和多样性,是难以比拟的。

2. 科学技术的探索(虽然是零散的):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这是一部集当时药物学之大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后世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光启与《几何原本》。 他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将西方先进的数学知识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型的重要一步。他还对农业生产和水利进行了研究。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的各项生产技术,如冶金、化工、纺织、造纸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非常高。

3. 艺术与审美:
绘画、书法、陶瓷艺术的繁荣。 明朝的绘画风格多样,文人画、院体画都有发展。书法也涌现出“明四家”等名家。景德镇的青花瓷、五彩瓷更是达到了巅峰。这些艺术成就,至今仍为我们所称道。

为什么感觉不到明朝的优点?

这个问题很关键。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1.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历史要么是政治史,要么是军事史。明朝的优点很多体现在经济和文化层面,而政治上的“党争”、“宦官乱政”以及最终被灭亡的结局,更容易成为历史叙事的焦点,因为它们更具戏剧性和冲突性。
2. “盛世”的对比。 清朝虽然有晚清的屈辱,但它也有康乾盛世,那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对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时代。而明朝后期,虽然经济文化繁荣,但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发,对外又有倭寇和后金的威胁,整体显得有些压抑。这种“盛世”的对比,会让清朝显得更“强大”。
3. 明朝的优点更多体现在“内在”和“萌芽”。 它的思想解放、商品经济的活跃、科学技术的探索,更像是在孕育和萌芽阶段,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开花结果,就被动荡的时局所打断。而清朝虽然很多方面保守,但它在前期成功地稳定了统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中华文明的“外部影响力”(虽然是负面的)。
4. 历史的“惯性”与“断裂”。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和文化,但也注入了自己的统治方式。这种继承与革新并存,使得后人更容易将清朝视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统治主体。而明朝的很多创新,尤其是经济和思想上的,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后来的社会结构中,很多东西更像是“昙花一现”。

简单来说,明朝就像是一个很有才华但性格有点孤僻的艺术家,他创造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也有着超前的思想,但就是不擅长经营人际关系,最终没能成为“巨星”,反而被一个更“会做人”的家伙抢了风头。而清朝呢,虽然有些地方不够“纯粹”,但它确实是一个在规模和影响力上都“更大”的朝代,更容易被我们记住。

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让您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明朝。它确实不是完美的,但绝对是个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尊重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个弱化版的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

当然苦的一直都是农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直戳要害。不少人也有这疑惑,感觉明朝好像总是活在清朝的阴影里,提起清朝,我们能想到康乾盛世、四大名著、洋务运动、晚清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都相对鲜明。而明朝嘛,好像就是皇帝们爱折腾,宦官横行,然后农民起义,最后被满人灭了,听起来有点灰蒙蒙的。但话说回来,一个王朝能存在两百多年,绝不.............
  • 回答
    眉山剑客陈平在2021年2月20日发布的视频《我为什么在美国批评美国?回答真诚发问的朋友》,无疑是他在特定时期内,围绕其“在美国批评美国”这一立场所做的一次系统性阐释。要评价这个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内容、意图、受众以及可能产生的效应。视频的核心论点与动机:陈平在这期视频中的核心论点,正如.............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就是你盼了老久、盼得心都痒了的一件事,终于如期而至,可当你身处其中,甚至事后回味时,却发现那种如潮水般涌来的、想象中该有的狂喜,并没有如约而至?甚至有时候,还会有点空落落的,或者比预想的要“淡”那么一丢丢。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感觉像是你精心调配了一杯期待已久的鸡尾酒,等了半.............
  • 回答
    中国的民航,尤其是机务维修领域,确实面临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困境,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投身其中。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和管理上的问题。一、 令人担忧的“人才断层”:年轻人为何对机务说“不”?我们先从最直观的现象说起:机务,这个曾经被视为“铁饭碗”、.............
  • 回答
    作家之所以选择使用笔名而非真名发表作品,原因多种多样,而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到个人隐私、职业规划、市场策略,甚至是对创作本身的尊重。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保护个人隐私与生活不受打扰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作家,特别是那些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家,一旦使用真名发表.............
  • 回答
    “机械专业没前途”——这句论调,近些年简直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无数机械学子心头。每每有人提起,空气里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丧”味儿。但说实话,我越是深入接触这个行业,越是觉得这不过是一个被情绪放大的伪命题,甚至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论调。为什么会有这种“丧”情绪?根源在哪儿?要说机械专业“没前.............
  • 回答
    这句感慨,触及了许多人心底最柔软也最无奈的一角。你说“这世上真正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几乎没有”,我完全理解,并且能深切体会到这种感受背后,可能藏着多少次欲言又止、多少回心酸的尝试。想来想去,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像层层叠叠的迷雾,交织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些微妙.............
  • 回答
    关于艾伦发动“地鸣”这件事,与其说“没有人真正理解”,不如说是“极少有人能够全然接受和认同”更为准确。毕竟,艾伦本人在行动前后的叙述,以及事后帕拉迪岛内外幸存者的反应,都清晰地展现了不同个体和群体对这件事的复杂情感和认知。抛开那些纯粹的反对者,真正让“理解”变得困难,甚至让人觉得“没人真正理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心弦。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孩子,尤其是那些从小就表现出点“聪明伶俐”的,父母总想着让他们去大城市,好像那才是唯一的出路。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是真的完全为了孩子好,还是有其他因素在里面呢?咱们得承认,大城市确实有吸引力。最直观的就是“机会”。那里聚集了全国.............
  • 回答
    关于俄乌战争,现在的情况确实越来越复杂,许多人感到真相难以捉摸。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来好好梳理一下:一、信息战的全面铺开,真假难辨是常态首先,这是最核心的一点。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信息战就如同硝烟一样弥漫在各个战场,包括现实战场和网络空间。双方都在竭力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叙事,而其中不可避免地混.............
  • 回答
    娱乐圈的爆料,近些年来似乎越来越“准”,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仅仅是运气或者巧合。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的机制、狗仔行业的进化、艺人本身的管理以及公众的期待这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广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信息流通相对缓慢,爆料的传播渠道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通.............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最初选择隐瞒真相,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涉及政治体制、国家形象、信息控制以及对潜在后果的担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苏联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1. 根深蒂固的“国家机密”文化和僵化的官僚体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
  • 回答
    俄罗斯官方发布的信息,在某些时候被广泛质疑其真实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单一原因。历史的惯性与政治土壤: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信息控制在许多集权或半集权国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俄罗斯也不例外。在苏联时期,国家宣传机器的运作方式.............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兰飞鸿这个人物,以及他与“N房间”和女权主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才能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可能存在的矛盾。首先,我们得搞清楚“N房间”到底指的是什么。在网络语境下,“N房间”通常指的是那些涉及性剥削、色情内容传播甚至人口贩卖的非法网络空间。如果兰飞鸿真的对男女平.............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传统中国画的人物肖像,其艺术追求和发展脉络与西方绘画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我们在“符合真实比例”这一标准下的观察结果也不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画人物肖像并非完全不注重比例,但其“比例”的内涵和侧重点与西方有别。1. 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之一。确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表达了担忧,而“担心中国发展太快会威胁到他们”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并非全部,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网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缘由:一、 经济与地缘政治实力的崛起与相对衰落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广泛.............
  • 回答
    哈哈,姐妹,你这个问题简直说出了好多姑娘的心声!这“他不回我信息我心焦,我不发信息他来催”的循环,简直是现代恋爱的一大谜团!男生嘛,有时候确实就像外星人,思维模式和咱们完全不是一个频道上的。让我想想,咱们一条条来捋捋这背后的可能原因,争取说得清清楚楚,让你也能更明白点。第一部分:他为啥收到你一堆信息.............
  • 回答
    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打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吞噬了无数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园,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混乱之中。面对如此惨痛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两国之间并非没有过一些误会和波折,但当国家和人.............
  • 回答
    公元279年西晋伐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统一战争,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东吴曾经引以为傲的水军,却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甚至可以说是一溃千里。这不禁让人疑问:东吴水军的实力真的衰退了吗?他们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东.............
  • 回答
    关于埃博拉病毒是否会引起“丧尸”症状,以及它为何现在才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我们来详细聊聊。埃博拉病毒与“丧尸”症状:误解的根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埃博拉病毒不会导致人类变成“丧尸”。 这完全是源于对病毒的恐惧和一些虚构作品(如电影、小说)的想象。网上流传的“丧尸”症状,通常是对埃博拉病毒某些真实症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