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传统中国画的人物肖像没有发展得像西方那样符合真实的比例?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传统中国画的人物肖像,其艺术追求和发展脉络与西方绘画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我们在“符合真实比例”这一标准下的观察结果也不同。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画人物肖像并非完全不注重比例,但其“比例”的内涵和侧重点与西方有别。

1. 艺术观念与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国画:写意与传神。 传统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更注重的是“写意”和“传神”。“写意”并非写实,而是抓住事物的神韵、内在精神和气质,用简练的笔墨去表现。人物肖像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画家会通过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衣着、姿态的刻画,来传达其性格、情绪和精神状态。即使人物的五官比例、身材比例稍有夸张或变形,只要能更好地传达出人物的“精气神”,在传统中国画的语境下,是可以被接受甚至被推崇的。例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虽然人物的比例和五官未必完全符合解剖学上的精确,但其所展现出的唐朝宫廷人物的威严、自信以及唐太宗的从容,却是极具感染力的。
西方绘画:写实与解剖学。 相反,西方绘画,特别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对“真实比例”和“解剖学”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画家们通过对人体骨骼、肌肉、比例的研究,力求在画布上重现一个在视觉上绝对逼真的三维空间感和人物造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就是对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的极致探索。这种追求的背后,是对古典雕塑艺术的继承,以及对人本身作为宇宙中心的理性主义精神的体现。

2. 绘画技法与材料的制约与选择:

中国画:水墨与宣纸的特性。 中国画以水墨为主要媒介,在宣纸或绢本上创作。水墨的晕染、皴擦等技法,在表现细腻的体积感和精确的比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宣纸的吸水性强,一次落墨难以反复修改,这使得画家在落笔时需要更强的把握和预判。虽然也有精细的工笔人物画,但整体而言,水墨的飘逸写意与西方油画的厚重写实在表现力上有所不同。
西方绘画:油画与画布的优势。 西方油画的颜料,其色彩饱和度高,易于叠加和修改,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的明暗变化,从而营造出更强的立体感和体积感。画布的平整和油画的厚重感,也更适合表现精确的细节和比例。

3. 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中国画人物肖像的多种功能。 传统中国画的人物肖像,除了记录人物形象之外,还常常承担着一定的教化、颂扬、记录历史事件等功能。例如,帝王将相的画像,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其权威、功绩,而非纯粹的个人肖像。即使是文人画中的人物,也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对某种人生哲学的思考。因此,在这些功能面前,“真实比例”可能成为次要考虑。
西方肖像画的社会功能。 西方肖像画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但普遍强调对人物身份、地位、财富的展现。通过精确的描绘,艺术家为委托人塑造一个令人信服的社会形象。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了记录家族历史、传承家族荣耀的重要方式。

4. 透视法的运用: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中国画在表现空间时,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或称“移步换景”的视角。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和人物,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这意味着对人物比例的把握,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符合整体画面和谐的安排,而非基于单一视点的精确计算。
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 西方绘画则较早地确立了“焦点透视”的原理,即画面中的所有线条都汇聚于一个消失点,形成一个模拟人眼单一视点的逼真空间。在这种透视原理下,人物的比例关系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精确地被计算和描绘。

5. 历史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中国画:从唐代盛世到文人画的演变。 中国人物画的早期发展,如唐代的顾恺之、阎立本,已经非常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到了宋代,虽然写实性有所增强,但“意”仍然是重要的追求。元明清时期,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对笔墨趣味、线条表现力的重视程度更高,人物的程式化、写意化倾向也随之增强。即使是宫廷画院,其绘画风格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
西方绘画:文艺复兴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 西方绘画在经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的关注和对古典艺术的复兴,直接推动了对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这成为其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

总结来说,并非中国画的人物肖像“没有发展”成符合西方那样真实的比例,而是它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审美目标。 中国画人物肖像更侧重于精神的传达,讲究“神似”,其比例的运用是为了服务于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意境的营造。而西方绘画则在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感和对人体本身的精确描绘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两种艺术体系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史的璀璨画卷。将它们放在各自的文化语境和艺术追求下去理解,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美学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国画倒是想把人画的真实,但没那个实力。

西洋画的写实技巧那么高,背后原因可不是画家主观上想把人物画“像”就完事了,而是牵涉到大量的技术应用。

比如说,透视的关系,光影的处理。再比如色彩的运用,人体结构的处理。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造成画面的“失真”。

单单一个人体结构,古代的国画大师们有几个人懂?而在意大利,达芬奇的解剖图甚至推动了一门学科的发展,米开朗基罗更是熟知人体每一块肌肉的大师。

还有光影的处理技巧,色彩的冷暖变化……这些互相结合的技术应用,才造就了西洋画的真实。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人,已经能画出蒙娜丽莎、创世纪这种水准的人物画。而同时期唐伯虎的人物画又是什么样子?即使拿明人十二肖像册去对标,那也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

国画从古至今,可有一本介绍人体结构,或者探讨光影与色彩的专著?没有这些技术性的研究,一个国画家就算想把人物画像,也达不到西画那样的水准。

所以有时候我想,有没有一种可能,仅仅是可能,古代的国画家们因为缺少这些技术(某种意义上甚至算科学)上的研究和突破,所以干脆躺平了,大力宣称国画不追求“形似”而是注重“神似”,什么气韵生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觉得中国画就应该“画不似”,画像了反而非主流。

就像明十二肖像册这样堪称传统国画写实巅峰的作品,我们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

其实绝大多数国画家,只是没有能力把一个人物表现得准确。当然,从艺术和审美上讲,真实不一定代表成就高;但有些“干货”,不懂就是不懂,没能力就是没能力。

——2022年2月24日更新——

这个回答突然有许多人看了,关于评论区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在这里回答一下。

1、有人说西方现在也不追求写实绘画了。这句话说的不错,但也不全对。诚然西方的许多画派和作品,已经超越了一味追求形似的程度,但是如果你受过一定的西画训练,是肯定能发现很多夸张变形、追求“意向”的作品背后,都隐含着很深的写实绘画技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利,名为超现实主义,但你能从达利的画里发现相当多传承自文艺复兴时代的技法。

这是我的一幅小作品。你说我是只追求画的像吗?当然不是。我也追求笔触和一种印象的观感,这种感觉和古典写实已经有所区别。但是,如果我没有接受过写实训练,没有以写实为基础去作画,这种画面感和我所表达的东西是展现不出来的。

就像一个作家,有了阅读基础和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写出真正动人的作品。

我不排除艺术灵感的作用。但如果一个西画家毫无写实基础却一味只搞夸张变形,然后自我标榜“追求新艺术”,那他要么是个小学生,要么是个骗子。是绝世天才的可能性只有0.01%。

2、评论区有人说我否定中国传统绘画,这帽子扣得太大了。我原回答已经说的很明白,写实程度高不代表艺术成就高,我家也有人画国画,我对国画的艺术性非常认可。

但是这个问题不就是讨论传统国画肖像为什么做不到西方那么真实吗?国画在很多技术性上的研究有缺失,不也是明摆着的事吗?

还有人不断用明人肖像画、波臣派以及兵马俑来提醒我中国古代也有写实艺术。我还是那句话,没有人否定传统国画有写实,但问题是你要和谁比。

这么说吧,明人十二肖像那种程度的写实作品,一个央美的学生,只要他专业课不太差,是一定可以画出这样的作品的,甚至写实方面的技巧更为高超。

但是一个央美学生,他能画出明人十二肖像同期的《创世纪》吗?没有十年八年的苦修,就算临摹他都做不到。我可以为这句话负责。

user avatar

因为在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有了玻璃,很多画家就有了一个非常讨巧的方法。对,就是在玻璃上描。方法就是做一个暗室,前面留一个孔。让人坐在孔的对面。画家坐在暗室里,通过在玻璃上直接画,把人物描下来。

最简单的工具是九宫格。也就是制作一个带网格的透明画框,放在景物与画家之间,然后在纸张上按比例画出九宫格的辅助线,还可以添加一把尺子来准确定位。

高级一点的方法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或者说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制作的工具。这里的被画物可以是静物、人物或者风景。

这种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的工具有一个高级版,叫做暗箱或者暗室。利用一块45度角的反射镜,把小孔成像获得的图像投影在水平纸面上。随身携带的版本也有。

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暗室都比较小,不能创作大幅作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艺术家们还发明了复写器和放大器。甚至将复写器和玻璃版安装在一起,形成可以直接描摹并放大图像的绘画工具。

现在淘宝上50元一套。

user avatar

因为在真正见识过西方古典肖像是怎么画出来的之后,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优秀的艺术了。

西方古典肖像之所以画的如此准确,并不是完全靠画家的眼睛和手的,而是有借用了工具的。

大卫霍克尼有本书叫《隐秘的知识》。他发现一些古典油画画的细致入微,精美绝伦,但却有点偏长或偏扁。这是因为西方古代画家为了画准肖像,使用了小孔成像的技术,但同时由于画布稍微有些倾斜,导致投影出现形变所导致的。

就像现在很多画家会用投影仪起稿一样,有人会骂这是投机取巧,但这样画画才是正宗古典的手法呀。

照相机出现后,西方绘画立即面临危机。照相机拍照出片这么快,还这么便宜,为什么还要高价请画家画画呢?画家画画不也是利用小孔成像么。

所以后来西方出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抽象艺术.......西方人是不是画的越来越差了?越来越不准确了?

但这是西方人的一种反思。他们发现他们之前几百年的古典油画压根不是绘画,而是描照片。他们“乱画”是为了寻找绘画真正的意义。

战后,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西方在“乱画”上越走越远了。

是不是觉得西方现当代艺术越来越看不懂了呢? 每次看这些展览,画的都很简单,但文字却一大堆,写的全是哲学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这些展览很喜欢强调艺术家的身份:演员,作家,建筑师,难民,同性恋者,女性。作品的基调常常由作者的身份衍生开去。

这其实和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高潮非常相似:绘画不再强调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更强调作者内心的感受(写意);作者常常不是专业画家,他们有别的重要身份(中国古代常常是官员和文人);对画的怎么样探讨地少,却对文字探讨地多(题字题诗占很大面积而且经常和佛道思想有关);经济的繁荣能让文人画家靠卖画生活(典型的是扬州八怪)

可以说西方在写实绘画盛极而衰后,走上了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的文人画的道路。

中国的写实在宋朝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之后逐渐衰落。而西方在1100年左右,代表作是拜占庭的镶嵌画。那造型的死板僵硬,和同时期中国的绘画的写实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兴起衰落节奏,不在一个调上。不能简单的拿中国古代衰败时期的作品对比西方鼎盛时期的画作,得出中国写实不行的结论。

况且现在西方美术院校已经几乎不教授写实油画的课程了,也就国内和俄罗斯坚持了写实绘画。可以很放心地说现在的洋人画写实画不过国人了,形式又逆转了。

中国人,你要自信。



《阿尔特弥斯的骑手》公元前140年


《青铜车马》 公元前210年


《雅典娜》1—2世纪仿制品,原作产生于公元前438年。


《跪姿佣》公元前210年


《夫妇宴饮图》公元一、二世纪,洛阳朱村壁画


庞贝壁画 公元一世纪。


《女史箴图》 公元四世纪 现存为七世纪摹本


《面包和鱼的奇迹》 公元520年


《北齐校书图》 约公元550年


《查士丁尼大帝及其侍从》公元547年


《捣练图》约八世纪,现存十世纪摹本


《圣马太像》 约公元800年


《牧马图》 约公元八世纪


《圣路加像》 公元八世纪


《韩熙载夜宴图》公元十世纪


《英王哈罗德向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宣誓效忠,然后归航英格兰(贝叶挂毯)》 十一世纪


《易县三彩罗汉像》 约十到十二世纪


《巴黎圣母院的圣丹尼》 约十二世纪


《水月观音》约十至十二世纪


《圣母安息》约十三世纪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大门雕塑。


《写生珍禽图》十世纪


《大象和侍者》 十三世纪


《明代官员像》 约十六世纪


《荷尔拜因素描》 十六世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