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流行乐的编曲竟会达到一百多轨?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深入探讨流行乐编曲为何能堆叠出上百轨,这背后确实藏着不少门道。这绝不是简单地“越多越好”,而是一种为了达到特定听感、丰富音乐层次、突出情感表达而进行的精细打磨。

打个比方,你现在手里有一张空白画布,你想画出一幅色彩斑斓、细节丰富的风景画。你不会只用一支画笔和一种颜色。流行乐的编曲也是类似的道理,每个“轨道”就像是你的调色板里的一支笔、一种颜色,甚至是不同的画笔质感。

一、 声音的“多层防护”:打造厚实感与空间感

很多流行乐追求一种“墙一般”的厚实听感,让你的耳朵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多层次的声音叠加。

主旋律的“加固”: 歌手的主唱当然是核心,但为了让主旋律更加突出、有力,编曲者会用到很多“双轨”甚至“三轨”的合唱。想象一下,一个歌手的声音,再平行地叠加两个略有差异的同款声音,瞬间就让主旋律变得更饱满、更有存在感。这就像给主唱请了个“声乐护卫队”。
和声的“织锦”: 和声是流行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歌手在歌曲中自带的和声,编曲者会加入更多的合成器和声、或者真实的弦乐、铜管乐器来填充和声部分。这些和声轨道不是简单地“唱同样的东西”,它们会根据主旋律设计出不同的走向,形成复杂的和声结构,让音乐的色彩更加丰富,情绪更加饱满。
节奏的“脉搏”: 鼓组是流行乐的骨架,但仅仅是底鼓和军鼓是不够的。为了打造出既有力量又不失律动的节奏,会用到大量的打击乐器轨道:不同的镲片(踩镲、叮镲、吊镲)、军鼓的各种变化(带线、不带线、闷音)、嗵嗵(Tomtom)的不同音高和力度、甚至是一些“填充音”式的打击乐,如三角铁、沙锤、响指等等。这些零散的打击乐声部,在混音中被巧妙地安排在各个缝隙,让节奏听起来既紧凑又充满变化。
低频的“基石”: 低音是音乐的根基。除了贝斯吉他,很多流行乐会叠加合成器贝斯,甚至是一些“Subbass”轨道,来进一步巩固低频的厚度和震撼力。这些低频轨道虽然在听觉上不一定能清晰分辨出各自的细节,但它们共同作用,为整首歌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细节的“点缀”:营造丰富性与趣味性

除了以上这些“大块头”的声部,大量的细节音轨更是将编曲提升到艺术品级别。

合成器的“万花筒”: 现代流行乐离不开合成器。合成器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音色,从温暖的Pad(铺垫音色)、到锐利的Lead(主奏音色)、再到奇特的Effector(效果音色)。编曲者会根据歌曲的情绪和段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合成器音色,让它们在歌曲中轮流出现,或者巧妙地叠加。比如,一个温暖的Pad负责填充背景,一个有节奏感的Arpeggiator(琶音器)在副歌中制造律动,一个扭曲的合成器效果在桥段中增加冲突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音色,都占用了独立的轨道。
弦乐与铜管的“烘托”: 即使是电子感很强的流行乐,也常常会加入真实的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或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它们不像电子音色那样“随心所欲”,而是带有真实乐器的质感和生命力。一段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一段有力的铜管齐奏,都能瞬间提升歌曲的格调和情感张力。这些乐器组通常会分成不同的声部(比如小提琴分成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每个声部又是一个独立的轨道,以求最精细的控制。
吉他与键盘的“色彩”: 除了提供基础的和弦伴奏,吉他和键盘也可以作为旋律性的乐器出现。一段清脆的电吉他Riff(重复乐句),一段富有特点的钢琴Solo(独奏),一段温暖的Rhodes(电钢琴)和弦,它们都能为歌曲增添独特的色彩。即使是同一件乐器,不同的演奏技巧(比如拨弦、点弦、滑弦)或者不同的效果器(失真、延迟、混响)处理,也可能会分配到不同的轨道,以达到最理想的声音效果。
人声的“点缀”与“回应”: 除了主唱和合唱,还会有人声采样、气声、笑声、哼唱等零碎的人声片段。这些声音就像是歌曲中的“彩蛋”,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人情味和趣味性。它们不一定贯穿全曲,但一旦出现,就能立刻抓住听众的耳朵。
效果音与过渡音: 各种各样的效果音(如扫弦、爆炸声、嗖嗖声)和过渡音(如爬音、渐强音)在流行乐中扮演着“连接”和“强调”的角色。它们能让不同段落之间的切换更加流畅,也能突出歌曲中的重要节点。这些音效,每个都需要独立的轨道来处理。

三、 混音与后期制作的“精雕细琢”

拥有上百轨声音后,混音师的工作就变得至关重要。每一个轨道都需要被仔细地调整音量、声像(左右声道位置)、EQ(均衡器,调整频率)、压缩(控制动态范围)、混响(模拟空间感)、延迟(制造回声)等等。

“空间分配”: 想象一下,一个乐队在舞台上表演,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位置。在混音中,每个轨道也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声像位置,让听众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声音画面。
“相互作用”: 编曲者和混音师会精确计算每个轨道的声音特性,确保它们在叠加时不会互相干扰,反而能产生“化学反应”,创造出一种比单一声音更丰富、更有层次的听感。比如,某个合成器轨道的某个频率可能会被另一个轨道“借用”的空间所限制,或者被特定的效果器处理成与另一轨道形成有趣的对比。
“情绪引导”: 混音师会根据歌曲的情感走向,调整各个轨道的音量和效果,来引导听众的情绪。比如,在副歌部分,会将所有乐器的音量推高,让歌曲的情绪达到高潮;在桥段部分,可能会暂时减弱某些乐器,突出人声的独白。

为什么这样做?

极致的声音表现: 流行乐追求的是一种“全面”和“到位”的听感,要让听众在任何设备上都能感受到音乐的丰富性。
情感的“多维”表达: 很多时候,一种乐器或一个音色无法完全表达作曲家想要的情感,就需要通过多个声音的叠加,来营造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层次。
听觉的“新颖感”: 随着听众对音乐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编曲者也需要不断创新,通过更复杂的编曲来制造新鲜感和吸引力。
制作的“灵活性”: 每一个轨道都是独立的,这为后期修改和调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觉得某个音色不合适,可以直接替换或删除,而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当然,并不是所有流行乐都达到上百轨。这取决于歌曲的风格、制作人的理念、以及音乐想要传达的氛围。但当你听到一首让你觉得“哇,这个声音好丰富!”的流行乐时,很可能背后就是这样一番精密的“声音堆叠”和“听觉雕塑”。这是一种对音乐艺术不懈追求的体现,也是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时时刻刻这一百多轨都在一起发声,那这个编曲其实大概率不好听。

因为它没有给你耳朵以喘息的机会。


那么,常规的商业专辑或单曲的编曲,一般来说是很容易超过60轨的。

因为你认为的一件乐器,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整合好几轨才能完成的,比如钢丝弦的原声吉他,在混音中,扫弦、分解、独奏,是要分开混的,如果做了Doubling,还需要另外录一遍而不是复制。电吉他也是如此,音色本身就占一轨,如果技法多,就又会细分轨道,这是因为要面对不同的ADSR来做处理。

而实录鼓组基本上是用得到话筒和轨道最多的了,底鼓会分内外两个话筒,军鼓和踩镲会分上下两个话筒,通鼓默认3只各一个话筒,两个镲片默认不占用点话筒而直接用 Overhead 立体声,再加 Room 话筒也是立体声。算下来,实录鼓组至少就花掉了13条轨道,还不包含有些曲子中,为了让音色更实在,会另外叠一下 MIDI 轨道的鼓组。

实录贝斯,也经常复合箱头轨道和线路输入轨道,这就又占用两轨。

人声的话就一人一个话筒。

那么,你听到的大部分的流行歌,就算只玩电声四大件,也至少有13轨鼓,4轨以上的木吉他,8轨上下的电吉他,2轨贝斯,2轨钢琴,5轨上下的合成器音色,以及不少于4轨的人声轨道。所以至少也会有34轨以上的数量。

所以如果算上管弦乐,就算你是 MIDI 状态导出也不可能低于5轨弦乐和分别至少4轨的铜管乐木管乐,如果实录,光是弦乐声部就会有每一组的点话筒和近场话筒、远场话筒,细致的话,还会给首席独立的点话筒,弦乐组分轨达到24轨以上是极其正常的。

上图的轨道数,还只是进棚分轨录音的状态,一般来说我们只会选用小编制乐团比如24人编制的弦乐,86442、75332、43221甚至四重奏等等。但如果是电影配乐级别的大同期,一般弦乐组就接近60人,常规电影配乐大编制都在93人以上,如果每个乐器组都是两个话筒并且每个首席都有点话筒,那么100轨已经算是很少的状态了。

所以如果一个正常水平的流行歌出品,实录的架子鼓组、一些小打、木吉他、电吉他、电贝司、弦乐组、可能出现的木管组或铜管组、伴唱组、主人声、键盘音色及电子音色、同期环境轨道和后期效果轨道,30~150轨十分的正常。

user avatar

谢邀。

先明确一个:交给混音师的分轨轨道数和编曲用的轨道数不是同一回事。

恕我直言,编曲用的轨道数方面,超过40-50的话,有很大概率是这人根本不会编…出来的成品也有很大几率是垃圾…

因为编曲基本需要的就是那些元素(节奏元素、低音元素、和声元素、旋律元素、副旋律元素)如果你能把每个元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10轨就足够让音乐听起来很饱满了。

之所以会用到更多一些的轨道,无非是为了段落层次服务(需要刺激的段落采用完全不同的一组音色配置,过去这一段了再用回之前的)(再或者为了音乐宽度变化在副歌段落增加更多宽度明显的乐器)或为了创造音色服务(叠鼓或者叠其他音色)所以即使你做的再花,也不太可能超出40,就保守点说,50轨好了。如果超出了那一定是有些元素是重复的,或者有些乐器没有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比如加了一个pad觉得没效果,再加一个pad,还没效果,再一个pad,再加一个arp…结果效果终于听的出来了,但这几个的中频可能已经打在一起了;

再比如本来bass和钢琴都可以在适当位置穿插一点副旋律,但他偏就没做,bass全程根音、钢琴全程柱式、吉他全程分解,铺完了发现没有副旋律好单调,那再开一轨吉他专门弹副旋律…再开一轨电钢琴专门副旋律…不仅毫无价值增加轨道,而且也容易造成音符的混乱浑浊。

—————

但这都是编曲阶段!也就是midi轨的阶段!

你编好了、录音好了,给混音师的分轨那就另一码事了。

比如一套真鼓,无论你用软音源,还是录真的,基本拿到的轨道没有20+也得有10+吧:kick in/kick out/kick sub、snare top/snare buttom、hh、tom123、overhead、room,最起码的这样就有11轨了,分的更细就会更多。

比如真弦乐,按录86442、double一次来算,一提二提中提大提低提各两轨,room,再double一次,22轨又出去了;

其他乐器也有可能用了复数的mic录音,比如电吉他cab可以用不止一只来录,风格需要空间感的话也可以录room mic,这样所有吉他再乘以2或3,一下又一二十轨出去了;

软音源有些钢琴啦管乐啦可能也有多只mic的设定,导出的时候也是最好分开导,这样又好几轨。

再然后,除了主唱,还有和声吧,和声这东西一般写4个声部算普通了(两声部以唱歌词和主唱叠一起的为主,两声部以穿插和长音为主)有些写和声不会分配轨道的,就会东一句西一句,能整合成8轨的他能唱20+轨来;再者,一个声部谁也没规定只能唱一左一右而已啊,想要群感就要多唱几遍double,这样轨道数很难讲…10-30轨都有可能。

大概费轨数的就是这些了,加一加算一算,一首歌超过100轨还真不难,真乐器录的越多则轨道有可能拿到的也越多,这些都需要混音师来整合、取舍。

张靓颖的那个微博:

据我的观察,这似乎是一个混音工程而非编曲工程,虽然她微博的内容是要说编曲。

蛛丝马迹1:画面中下部被选中的那4轨,画了automation,看上去像是leadvocal复制出来做了并联压缩的样子;

蛛丝马迹2:画面上那个浮动窗口是protools系统资源占用率窗口,看上去这是个hd3或hdx3系统,而且dsp占用非常多,编曲是不会听到那么多dsp效果器的。

但也有让人不那么确定的蛛丝马迹3:下面的那几个轨道,看上去是一块一块拼接的很整齐的样貌,感觉像loop,一般只有编曲才这样用……但看它出现的位置我推断它是和声,这首歌应该副歌有重复比较多次,所以和声可以用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