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WHO将B.1.630划为监控中的毒株(VUM),关于这一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流行的毒株已知信息有哪些?

回答
关于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流行的 B.1.630 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监控中的毒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这表示 WHO 对该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变异及其潜在影响保持关注。

目前关于 B.1.630 毒株的已知信息主要集中在其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出现和传播情况,以及一些初步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信息:

1. 起源和发现:

B.1.630 是 SARSCoV2 病毒的众多变异株之一。虽然其具体起源地点和首次发现的确切时间可能难以精确追溯,但如前所述,它在多米尼加共和国被注意到并引起了关注。

2. 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流行:

地理集中性: 该毒株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流行是其被WHO列为VUM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在当地的病例中,B.1.630 的比例有所上升,引起了公共卫生机构的警惕。
传播速度和能力: WHO 将其列为VUM,通常意味着该毒株可能表现出比早期毒株更强的传播能力,或者在特定人群或地区表现出更快的传播速度。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其具体的传播动力学。
病例数量和趋势: 关于该毒株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导致的具体病例数量和增长趋势,可能需要查阅该国卫生部门的官方报告或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但可以推测,其在当地的流行程度足以引起国际组织的关注。

3. 病毒学特征和潜在影响(初步推测):

基因组变异: 作为一种变异株,B.1.630 的基因组中必然存在一些突变,尤其是在编码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基因区域。刺突蛋白是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因此刺突蛋白上的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性、免疫逃逸能力或致病性。
免疫逃逸: 目前关于 B.1.630 是否具有显著的免疫逃逸能力(即能否逃避疫苗或既往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的信息可能尚不完全清楚。但这是WHO监测变异株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如果该毒株能够更有效地逃避免疫,它可能导致突破性感染的增加。
疫苗有效性: 同样的,疫苗针对 B.1.630 的有效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疫苗可能对其仍然有效,但可能需要更新才能应对其潜在的免疫逃逸特性。
致病性: 关于 B.1.630 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或不同的临床表现,目前可能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多数变异株的致病性变化并不显著,但这也是WHO在监测过程中会关注的方面。

4. WHO的“监控中的毒株”(VUM)级别:

意义: VUM 是WHO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一种分类。这个级别的毒株表明,该变异株在地理上有所传播,并且具有一些引起担忧的遗传特征,可能影响其传播性、疾病严重程度、诊断、治疗或疫苗的有效性。
下一步行动: 将其列为VUM,意味着WHO及其合作伙伴将加强对该毒株的监测、基因组测序和流行病学分析,以评估其潜在风险。如果证据表明该毒株的风险增加,它可能会被升级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

需要强调的是,关于 B.1.630 的信息可能还在不断更新和研究中。 公共卫生部门和科学家们会持续追踪其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及其他地区的情况,并评估其带来的风险。

要获取最及时和详细的信息,建议关注:

多米尼加共和国卫生部(Ministerio de Salud Pública)的官方公告和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最新更新和技术简报。
权威的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机构发布的同行评审科学文献。

总而言之,B.1.630 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流行引起了WHO的注意,被列为监控中的毒株,表明其在当地的传播和可能存在的遗传特征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关于其传播能力和潜在的免疫逃逸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老铁邀。

B.1.630是我们这边7月7日提交的,不过其实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毕竟这货卖相太吓人……

Pango team那边当时的规矩是全球测序记录最少5条以上才能提交为新毒株,所以咱等到了第6条测序记录出现的时候才提交。

(顺便吐句槽,现在测序记录几百条都不一定够……Delta时代,连毒株命名门槛都跟着卷起来了)

等到7月14日Pango team正式命名的时候,全球已经28条测序记录了。

——当时随手截图的一部分演化树,请品鉴

看得出来,至少根据Neher Lab的演化树,这货算是epsilon(B.1.427/B.1.429)的表亲,

并且至少从刺突蛋白的横向对比来看,确实有这种可能:

顺便,从上图可以看出来,B.1.630的刺突蛋白突变包括:

P9L、C136F、144del、A222V、243/244del、L452R、T478R、E484Q、D614G、H655Y、D950N

阵容可谓是非常豪华了。

NTD、RBD和FCS等重点结构域都有照顾到,

每个突变单独拎出来品鉴的话也都是偏凶险的那种。

其中最吸睛的可能还是RBD域的L452R+T478R组合,山寨Delta既视感油然而生……


不过很可惜,山寨Delta毕竟打不过正宗Delta,

这货生不逢时,遇到了Delta全球大流行,

于是毫无悬念被平推了。

截止目前,这货在全世界一共只刷出了149条测序记录而已。

可以说从诞生开始就在灭绝的边缘疯狂徘徊。

甚至吧,这货相对增长率优势常年是负的……

——请品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货随时有可能咽气,为啥WHO还要后知后觉地把它列入VUM呢?

——请品鉴:

或者其实也可以这么问:既然这货常年保持-25%左右的增长优势,为啥还不乖乖去死呢?

个人觉得原因有两个:

首先,这货的老家多米尼加共和国,是一个测序监测特别拉胯的地方……

上一次上传测序记录已经是一个月以前的事儿了(9月15日上传了37条),

采样日期更是差不多两个月以前的事儿了。

但根据上一批测序记录,B.1.630在当地的流行率毕竟还有22%(8/37)……

所以现在谁也说不好如今这货在老家到底是个啥状态,毕竟是老家……


然后呢,更瘆人的是,

这货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时不时就要冒个头刷个存在感……

比如上一次是9月20日采样(10月4日上传),地点是纽约;

再比如上上一次是9月7日采样(9月24日上传),地点是佐治亚州;

再往前,8-9月份之间这货还在麻省、路易斯安那州和西班牙马略卡岛现过身,

堪称神出鬼没……

并且鉴于美帝现在差不多2%的测序比率,实在难说这货有没有隐匿流行……

最重要的是,在Delta全球制霸的今天,只要是没有完全死透的非Delta系变异株,都值得好好关注。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老夫很难得地支持一次WHO的决定,这货确实应该上VUM清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