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WHO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

回答
WH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无疑是这场史无前例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一个核心焦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审视。要评价它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且要认识到,在一个信息爆炸、政治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疫情中,任何一个组织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

首先,从信息发布和早期预警的角度来看,WHO在疫情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疫情爆发的早期,当中国首次向WHO报告了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时,WHO迅速启动了其国际卫生条例(IHR)的响应机制。它发布了突发卫生事件的警报,并通过其官方渠道,包括网站、社交媒体以及对成员国的通报,开始传播关于病毒的早期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病毒的基因序列、临床特征、传播模式(尽管初期存在不确定性)以及防护建议。在信息极度匮乏的阶段,WHO的这些早期行动,为各国敲响了警钟,也为科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关于病毒人际传播能力的信息曾有过一些摇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科学认知的局限性和疫情的动态发展。一些批评认为,WHO在某些时刻的表述不够果断,或者对某些国家的早期信息公开的压力不够大。

其次,在协调全球应对和资源调动方面,WHO扮演了其固有的角色。作为联合国下属的卫生专门机构,WHO的任务是领导和协调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在疫情期间,它组织了多次专家咨询会议,制定了全球性的技术指南,包括诊断方法、临床管理、疫苗研发和分发等。WHO还启动了“新冠肺炎疫苗全球获取机制”(COVAX),旨在确保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避免富裕国家垄断疫苗。COVAX的建立是其努力促进公平的明显体现,但现实情况也暴露了地缘政治、国家主义以及疫苗民族主义的严峻挑战,使得COVAX的推广过程比预期的要困难重重,未能完全实现其宏伟目标。此外,WHO还协助派遣技术专家团队到一些国家,提供现场指导和支持。

第三,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方面,WHO积极推动了全球科研合作。它组织了关于病毒起源、传播机制、治疗方案和疫苗研发的国际研讨会和工作组,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WHO发布的指南和报告,为各国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例如,其关于个人防护装备(PPE)使用、隔离措施以及患者管理的指南,被广泛采纳。然而,关于病毒溯源的讨论,特别是其独立调查的进程和结果,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国家认为WHO在此问题上受到了政治干扰,其调查的独立性和透明度受到质疑。

第四,在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方面,WHO的表现受到了严峻考验。疫情初期,某些国家对WHO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甚至采取了“断供”的威胁,这无疑给WHO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资源困扰。WHO的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成员国的摊款和自愿捐款,当主要的捐助国表达不满时,其运作能力会受到直接影响。另一方面,WHO在处理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时,也面临着两难境地。它既要维护科学的客观性,又要顾及成员国的政治敏感性,这种平衡非常难以掌握。在处理某些国家早期疫情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时,其影响力也显得有限。

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WHO在公众沟通和风险传播方面的努力。它通过其平台向公众发布了大量关于疫情的信息,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疫苗接种信息等,试图帮助公众了解疫情,减少恐慌。然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有效进行风险沟通,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WHO的沟通策略在某些时候可能显得过于技术化或不够直接,未能完全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

总而言之,WH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在信息发布、全球协调和科学支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很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着政治压力、资金限制、信息透明度挑战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固有局限性。这场疫情无疑也暴露了WHO在改革和加强其权威性、独立性和响应能力方面的紧迫性,以便在未来的全球性健康危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评价WHO,也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全球政治和科学认知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专访公共卫生专家汤胜蓝:WHO正在失去主角光环

3月11日,在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扩散到114个国家、全球确诊病例逼近12万之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该病已具有大流行(pandemic)特征。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声迟到的警报。3月16日,除中国外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了中国,主战场由国内转向国际。
在全球卫生医疗领域,WHO正在失去曾经的“主角光环”。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曾任WHO驻华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的汤胜蓝教授在接受《返朴》专访时表示,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多家国际卫生机构影响力的上升,WHO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双重流失,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地位不断削弱
汤胜蓝同时表示,WHO总干事和高层官员的任命本应唯才是举,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政治博弈的结果。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明显提升,中国作为成员国每年向WHO缴纳的会费也十分可观。在这次疫情当中,WHO从总干事、驻华代表,到访华专家组组长,都对中国的工作极尽表扬,一方面确实是对中国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否也出于谨慎的政治考量?



采访 / 撰文 若冰


新冠与SARS两时期表现迥异WHO为何不能作出独立判断


返朴:您认为WHO这次对于全球大流行的宣布是否“迟到”了?

汤胜蓝:这次宣布得太晚了。1月30号,WHO宣布这次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到了3月11号宣布是大流行(pandemic)。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量化指标,到底多少国家出现多少病例、多少病死数可以定性呢?

2009年H1N1流感(猪流感)暴发,当时WHO宣布大流行宣布得太早了,导致各个国家做了很多准备,购买了大量药物和疫苗,最后造成资源浪费。这次大家都觉得大流行宣布得太晚了,因为里边不只有科学的证据,还有政治的考量。


Tips
到底什么是“大流行”?事实上,WHO目前对此并没有清晰的量化指标,只提供了宽泛的描述:新型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the worldwide spread of a new disease)。
WHO上一次宣布大流行是在2009年H1N1猪流感期间。当时WHO将大流行分为6个等级,并于2009年6月份——全球70多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不到10个国家出现死亡病例时——将大流行等级升至最高的第6级。
此次宣布COVID-19大流行时,WHO已经不再使用这一分级。


返朴:WHO对于全球新发传染病疫情是否有监测和通报系统?它是如何工作的?如何保证信息的透明度?

汤胜蓝:2005年WHO修订了《国际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主要针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信息分享工作等等,作为各个成员国执行的法律依据。WHO有两个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是这个条例,另外一个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 WHO FCTC)。

《国际卫生条例》要求196个成员国如果发生传染病暴发要及时向WHO通报,但是各个国家执行的力度肯定不一样。如果一个主权国家真的不报告,WHO理论上可以起诉到国际法庭,但是它不会真的去做这个事情。

不过现在国际上对这个条例的批评也越来越多,认为WHO应该与时俱进再次修订条例。譬如说,从宣布PHEIC到大流行之间是否可以再分一些级别,另外是不是要对大流行的宣布制定一部分的量化指标。


Tips
《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国家层面评估和通报的能力作出要求:在48小时内评估所有紧急事件的报告,如结果表明属于应通报事件,则应在评估后24小时内立即通报WHO。
现在距离上次该条例修订已经15年过去了,期间其实施效果受到了广泛质疑.
例如许多成员国,特别是低收入国家未能遵守条例建立起监测和应对能力,WHO对低收入国家有限的财政援助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条例对特殊时期的国际交通限制也作出了相应规定。然而在2014-2016年埃博拉病毒暴发期间,许多成员国认为有必要对国际交通限制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因而忽视了条例所要求的科学和公共卫生依据,实施了更为严苛的旅行限制措施。
此外,条例还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作出了界定。在2009-2020年期间WHO共宣布了六次PHEIC,这些行动多被批评为过于考虑政治影响,而缺乏科学和证据支撑。


返朴:这个条例的修订和SARS最开始国内信息披露不太透明有关系吗?

汤胜蓝:肯定有一定的关系。


返朴:您能谈谈与SARS时期相比,这次疫情中WHO在中国的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汤胜蓝:这次WHO不单单在行动时间上迟了,对中国的监督力度也弱了。

我1月7日在接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采访中说了自己的判断,我认为当时中国给出“新冠病毒不会人传人”的结论还为时过早。而 WHO在1月9日的声明中说新冠病毒“并不轻易发生人际传播”。WHO作为高级技术机构,基本没有自己的判断,只采用中国政府的说法。

WHO驻华代表高力(Gauden Galea)前几天接受BBC采访时,主持人很尖锐,也提到了李文亮医生的事情,但即便在谈到中国自己也承认的短板时,高力也全都是对中国的正面肯定。坦率地说,WHO在每个国家的代表处应该发挥更多的效果和作用,但WHO现在监督中国的力度相对来说比较弱,这就可能留下问题。

高力和他的前任贝汉卫(Henk Bekedam,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任WHO驻华代表)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样的。贝汉卫在SARS期间三天两头在媒体上发声,好的讲,不好的也会指出,而这次WHO驻京办事处的官员没有在中国新闻媒体上发布太多新东西,确实差别很大。(参见下表)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差,一方面因为中国现在的政治和外交力量不一样了,WHO可能更加小心了,还有一个因素是WHO这几年在国家代表处层面的技术力量有削弱的倾向。举个例子,SARS过后,我在WHO中国办事处工作的时候,国际官员有十人左右,而现在中国办事处做业务的国际官员可能只有三四个人,大多数是用中国国内的人员担任WHO官员。如果国内的人用得好的话也不错,但国内大学里面有技术力量的人可能会觉得,在WHO工作三、五年的合同也不是很久,所以在中国顶尖大学已经做了终身教授的人也不太愿意来任职。现在WHO中国办事处的业务专家大多是原来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的秘书或者项目官员,而他/她们在专业领域的资质不高,影响力往往比较小。


SARS和COVID-19疫情期间WHO和中国政府行动时间表

返朴:WHO中国办事处发生这种人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汤胜蓝:第一个考虑是节省经费,外派的国际公务员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带来的成本比较高,而如果在中国当地找项目官员的话,成本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另一个考虑是WHO觉得中国已经比较发达,自身的业务技术很强,用不到国际上的支持,WHO可以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更穷的亚洲、非洲国家。

另外我想说明,这些也不是WHO中国办事处独有的问题,WHO在许多国家的代表处可能都有类似的现象。


WHO成员国摊款比额前十位变化

注:“↑”表示比例上升,“↓”表示比例下降, “→”表示比例不变


返朴:这次WHO发布的一些防控信息也引起了争议,比如不能使用草药的问题。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前不久WHO网站的防护问答中有一个问题是“我不该做哪些事情?”(Is there anything I should not do? )英文版中答案本来有四项,包括“Taking traditional herbal remedies.”(服用传统草药。)但中文版中并没有这一项。引起争议之后,WHO在英文版中也删除了这一项(后对法语、日语等版本也删掉了)。您怎么评价这一改动?

汤胜蓝:对于这事,我倒要帮WHO说两句话。首先传统草药并不单单指中医,在非洲、东南亚等地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医学,有些传统草药有一定效果,有些就完全类似于巫医,根本不靠谱。在这种情况下,WHO英文版上说不要用传统草药,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它包含了那些完全不靠谱的传统草药。那为什么在中文版上没有呢?因为如果在中文版上放这一条,中国人一看传统草药,肯定觉得是在说中医,而不会想到非洲巫医,同时中国很多人会使用中药来缓解轻症。所以我认为WHO是为了减少在中国引发的争议,就在中文版上把这条拿掉了。那么从中国人的角度又会觉得,WHO是不是在偏袒中医?其实WHO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所有的传统医学,这里更多指的是其他国家不靠谱的传统草药。


Tips
根据WHO的《2019年全球传统和补充医学报告》(WHO Global Report on Traditional and Complimentary Medicine 2019),中国已建立了16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作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临床研究体系的一部分。
截至2018年,已有125个WHO成员国(占比65%)建立了草药注册系统;34个成员国的国家基本药物清单中包括传统药物或草药,而加纳等多国则单独列出了基本草药清单。与此同时,非洲尚有多个WHO成员国没有制定草药监管和注册体系。


返朴:WHO曾统筹了一百多个国家加入全球范围内的结核病耐药检测项目,那么WHO在统筹国际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方面,现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汤胜蓝:其实对于WHO的绝大多数部门,支持药厂研发传染病的药物和疫苗并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和工作范畴。WHO在这方面有多个伙伴关系(partnerships),包括我原来任职的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署(TDR)项目。这些项目相对于WHO的其他部门在资金上更灵活,可以向私人机构和基金会募资。上世纪80、90年代,这些争取到的经费常常用于支持传染病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不过现在WHO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少了。

其实现在全世界对于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的药物和疫苗研发投入远远不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挑战。不论是研发传染病新药还是疫苗,成本都非常高,往往要几十亿美元,而且研发十个药物都不一定成功一个。国际上大的药厂在选择研发什么药的时候从商业利益考虑,肯定偏重譬如说治疗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这些市场比较大的药物研究。而传染病经常是在非洲一些贫困国家出现,即使药物研究出来了,也不知道几年暴发一次,暴发之后贫困国家的医疗保险和很多老百姓都付不起药费,要靠基金会、政府去供货,所以盈利的可能很小。


返朴:为什么近几年WHO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这些变化呢?

汤胜蓝:WHO现在面临很多问题。在上世纪70、80年代,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当中只有WHO一个是专门做卫生和医疗的国际组织,有很高的权威性,全世界所有这方面的经费都会给它,优秀的人才也都到WHO去工作。但是最近十几、二十年,全球卫生工作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事这方面的机构越来越多。1993年,世界银行出了一份很有影响力的世界发展报告《投资健康》(Investment in Health),开始在卫生健康领域和WHO形成竞争;因为艾滋病的暴发,联合国在1994年专门成立了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最近的十几年,盖茨基金会的成立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还有总部在日内瓦的全球基金(全称: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全球疫苗免疫联盟(The 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munisation,GAVI)等等。这些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私有的还是公立的,都造成了WHO在经费和人才上的分散,所以它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角色和地位实际上都削弱了。

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联合国各个机构的领导岗位竞争,现在都变成了一种国家间的政治角力,WHO总干事的选举也不例外。

现在的总干事谭德塞(英文写法: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非洲人说,WHO成立七十余年了,所有地区都有人出来当过头了,WHO的工作又主要是有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非洲人为什么不能出来当一次头?

选举WHO总干事的投票程序也发生了改革,以前是由34个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投票,现在是所有成员国一国一票。WHO在非洲就有50多个成员国,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会倾向于投票给非洲。当时和谭德塞同期的候选人还有英国的David Nabarro,他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任命他去纽约做禽流感和人类流感高级协调员。但是英国这些年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争不过非洲。

客观来讲,在上世纪90年代,WHO总干事领导力的下降已经有所显现。当时的总干事是日本人中岛宏,正是在他的任内,世界银行在卫生领域和WHO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WHO总干事作为一个国际机构的领袖,应该选择能力最强的人来担任,但现在还要受政治正确的左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难免进一步削弱了WHO的领导力。


WHO历任总干事


WHO总干事选举程序变化对比


防疫没有标准答卷新加坡或值得学习

返朴:3月9日的时候,谭德塞说这次疫情已经表现出大流行的威胁,但“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控制的大流行病”,3月11日,WHO宣布大流行之后又说以前“从未见过可以得到控制的大流行”,这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吗?

汤胜蓝:坦率地说,现在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全球疫情是否可控。许多研究机构采用各种模型来预测走势,我是不怎么信这些模型的。因为所谓的模型对很多控制因素都没纳入考虑,比如不同的国家的卫生制度不一样、民众素质不一样,这里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因素。


返朴:您可以评价一下现在各个国家采取的防控措施吗?比如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采取的防控政策都比较保守,尽量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也努力防止医疗资源发生挤兑,以至于政府采取的行动在国内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理解。

汤胜蓝:总的来说,我觉得各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采取措施。现在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部分是因为各国有不同的政治体系和社会文化价值,部分是因为各国的发病率不同,此外政策也要考虑到本国的医疗体系的承接能力。很难说哪个国家一定做得最好,或者哪个国家做得不好。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太强的应对能力,那肯定是要严格封锁才行。比如朝鲜从一开始就不允许外国人入境,因为一旦暴发根本没有办法处理。而意大利的封锁效果就没有中国好,因为很难强制意大利人民严格遵守规定。如果一定要找学习榜样的话,新加坡的经验还是很值得各国思考和学习的。

首先,新加坡在SARS以后和中国一样,制定了很多传染病暴发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新加坡在法律执行上比较到位,不像在中国是打了折扣的。第二,新加坡这次没有封锁,虽然减少了国际航班,但还是允许航班进入,进来之后再执行非常严格的隔离措施。新加坡媒体报道说,有一对中国夫妻没有按要求隔离,新加坡法院马上吊销他们在新加坡的绿卡,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新加坡的执法能力确实是很多国家需要学习的。

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各国不要等着自己境内出现疫情以后才开始重视问题,而应该像新加坡这样,在SARS以后就开始为下一次类似的传染病暴发做准备。临时上阵的话肯定是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准备的。



返朴:瑞士政府前几天发了一个解释,说因为现在已经在境内出现了人传人,所以说政府不再致力于对感染轨迹的追踪。同时WHO也批评有一些国家过早停止了对于感染者的轨迹追踪,您觉得这个批评有道理吗?

汤胜蓝:是有道理的。中国的疫情高峰可能已经过去了,但是在全球范围还没有到达高峰,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病例,每个国家的病例都在增加,这个时间就开始停止追踪传染源的话肯定是不对的


返朴:现在人们可能关注比较多的是日韩欧美这些国家。那么经济更不发达、医疗资源更欠缺、信息更不透明的地方,有没有可能其实形势也很严峻,但我们不了解?

汤胜蓝: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有些地方整个医疗体系比较薄弱,可能没办法做太多病毒检测的工作。有些地方本身结核病或者疟疾流行,平时慢性咳嗽或者发热患者就比较多,因此可能会意识不到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但是这种情况即使有的话,也不会被掩盖太多时间。首先整个国际社会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了,非洲有的国家即便是专制政府,也很难对信息做到绝对控制。另一方面,许多国际NGO在非洲国家都设了点,有工作项目在进行。即便WHO本身能力差,但是这些NGO的能力比较强,如果真的出现大暴发,我相信马上会暴露出来的。就像埃博拉病毒暴发的时候,WHO在非洲不作为,但是“无国界医生”第一个在国际社会发声,揭露了西非疫情已经很严重的事实。

(未完待续)


致谢:感谢医学史与科学政治学者方益昉教授为本采访提供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WHO总干事的讲话 who.int/zh/dg/speeches/

The SARS Epidemic umass.edu/sts/ethics/on

[2] 世卫组织为何没能领导全球团结一致、抗击疫情 cn.nytimes.com/world/20

[3] 世卫组织关于中国武汉聚集性肺炎病例的声明 who.int/china/zh/news/d

[4] 国际卫生条例 who.int/ihr/about/zh/

[5] Ebola Report Misses Mark on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chathamhouse.org/expert

[6] WHO declares a pandemic of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washingtonpost.com/heal

[7]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笑言:“中国是安全的!”

people.com.cn/GB/shizhe

[8] Credible Voice: WHO----Beijing and the SARS Crisis Teaching Note ccnmtl.columbia.edu/pro

[9] WHO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ho.int/csr/sars/en/

[10] 抗击非典,《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50期) paper.people.com.cn/zgj

[11] 武汉考察报告摘要:世卫组织2020年1月20-21日对中国武汉进行现场考察

who.int/china/zh/news/d

[12] What is a pandemic? who.int/csr/disease/swi

[13] Current WHO phase of pandemic alert for Pandemic (H1N1) 2009 who.int/csr/disease/swi

[14] WHO评定会费 who.int/about/finances-

[15] Q&A on coronavirus (COVID-19) who.int/news-room/q-a-d

[16] WHO Global Report on Traditional and Complimentary Medicine 2019 who.int/traditional-com

[17] Former Director-Generals who.int/dg/who-headquar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rector-General select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o.int/mediacentre/sel

[19] Election process for the WHO Director-General 2017 who.int/dg/election/en/

[20] Election process for the new WHO Director-General who.int/en/news-room/de



duke.zoom.us/webinar/re (二维码自动识别)

user avatar

最把WHO当回事的大国是日本,其他大国基本都不把WHO当回事

user avatar

谢邀

其他都做得对

美中不足的是,向全世界推荐了两个方案,其中一个是坡县方案

该方案的特点是:不封城,不戴口罩

很好学

问题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国家谁学谁倒,倒了还没人扶

因地制宜很重要,别怕丢面子

人民的安危高于一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WH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无疑是这场史无前例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一个核心焦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审视。要评价它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并且要认识到,在一个信息爆炸、政治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疫情中,任何一个组织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首先,从信息发布和早期预警的角度来看,WHO在疫情初期发挥了关.............
  • 回答
    《神秘博士》第十二季第一集“Spyfall”(Part 1)是一次相当大胆且充满话题性的开篇,它毫不犹豫地将博士和观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领域。作为克里斯·奇布诺尔(Chris Chibnall)担任编剧的第二季,这一集显然是为了巩固他所塑造的“新博士”形象,并为整个季度的故事线奠定基.............
  • 回答
    拜登总统在上任第一天就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重返世界卫生组织(WHO),这一举动无疑是他外交政策上的一项重要信号,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理解这一决策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从 美国与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视角 来看,拜登政府此举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回归多边主义和国际合.............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