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B.1.1.529 毒株被 WHO 紧急列为「需担忧变种」并命名为 Omicron,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Omicron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需担忧变种”(Variant of Concern, VoC)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警示,意味着该毒株在传播力、致病性或对现有疫苗和治疗手段的抗性方面可能对全球健康构成显著风险。以下是详细分析:



1. WHO的分类标准与Omicron的定位
WHO将新冠病毒变种分为以下三类:
需担忧变种(VoC):具有显著公共卫生风险(如传播力增强、致病性变化、疫苗逃逸能力等),需全球监测和应对。
需关注变种(VOI):可能对公共卫生有潜在影响,但证据不足。
需监测变种(VUM):需持续监测,但风险较低。

Omicron(B.1.1.529)被列为VoC,是因为其在多个关键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改变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性或对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



2. Omicron的基因突变特点
Omicron毒株的刺突蛋白(S蛋白)发生了超过30处关键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
传播力:突变可能增强病毒与人体细胞受体(如ACE2)的结合能力,提高传播效率。
免疫逃逸:突变可能降低现有疫苗(如mRNA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的效力,使病毒更易逃避免疫系统。
致病性:部分研究显示,Omicron的致病性可能低于Delta(如症状较轻、住院率较低),但需结合具体数据判断。

关键突变位点包括:
N501Y(S蛋白第501位氨基酸突变):可能增强与ACE2受体的结合。
K417N(S蛋白第417位):可能影响免疫逃逸。
E484K(S蛋白第484位):与疫苗逃逸相关。
K417N + E484K:可能共同作用增强免疫逃逸能力。
T951N(S蛋白第951位):可能影响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3. 全球传播与公共卫生影响
传播速度:Omicron的R0(基本传染数)估计在1015之间,远高于Delta(约510),导致其在2021年11月迅速取代Delta成为全球主导毒株。
感染率:在南非、英国等国家,Omicron的感染率远高于Delta,甚至在未接种疫苗的群体中也表现出较高的传播力。
疫苗效果:Omicron对现有疫苗(如辉瑞、莫德纳)的中和抗体滴度下降约5070%,但对加强针后的保护力仍有部分效果。
医疗系统压力:尽管Omicron的致病性可能低于Delta,但其高传播力导致全球范围内感染人数激增,对医疗系统造成压力。



4. 对疫苗和治疗的挑战
疫苗有效性:Omicron对原始疫苗的保护力下降,但对加强针后的保护力仍有一定效果(如6080%),需关注疫苗更新(如重组疫苗或抗原变异株)。
抗病毒药物:Omicron对部分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敏感性可能降低,需进一步研究。
疫苗接种策略:全球多地调整接种策略,如加强接种或开发针对Omicron的疫苗。



5. 与病毒致病性的关系
症状表现:Omicron通常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但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肺部感染或长期健康问题(如“长新冠”)。
住院率与死亡率:根据数据,Omicron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可能低于Delta,但在免疫力低下人群或未接种疫苗的群体中可能更严重。
变异亚型:Omicron已分化出多个亚型(如BA.1、BA.2、BA.4、BA.5),部分亚型(如BA.4/BA.5)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力。



6. 全球应对措施
监测与研究:WHO要求各国持续监测Omicron的传播动态、致病性及对疫苗的抗性。
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包括加强疫苗接种、优化口罩和社交距离措施、加强医疗资源储备。
国际合作:共享病毒基因组数据,协调疫苗分配,防止病毒变异逃逸。



7. 长期影响与未来挑战
病毒变异:Omicron可能继续演化出更适应人类的变种,需要持续追踪。
疫苗与药物研发:需开发针对Omicron的疫苗(如重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公共卫生策略:可能需要结合自然免疫、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措施,以应对未来变种。



总结
Omicron被列为“需担忧变种”意味着其可能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显著风险,但具体影响因地区、病毒变异和人群免疫状况而异。全球需加强监测、调整疫苗和治疗策略,并通过国际合作应对这一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老铁邀。

首先简单说一下为啥WHO要跳过Omicron前面的两个希腊字母。

倒不是为了借此强调Omicron太猛,

而是因为……WHO一开始就尼玛不应该选希腊字母表。

太多的歧义了,只能弃用了。

(同样道理,几个月之后Omega可能也要面临被弃用的惨况)

……

所以统共就20出头个字母,

中间还有好几个没法用,

WHO当初不长脑子的吗?

详见:


然后说说这次VOC命名的速度问题。

Omicron从冒头到被发现再到WHO冠名,满打满算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可以说连续打破各种极速记录。

这一方面固然说明这玩意儿威胁大,紧急程度高,各方高度重视,

但更重要的是另外一方面,

大家需要再次给Tulio老师团队、KRISP、NICD、博茨瓦纳-哈佛联合HIV实验室、Peacock老师、Pango team、香港卫生署等机构和个人大力点赞。

从南非豪登省11月初出现感染人数异动,

到11月12日开始进行针对性检测和测序,

再到11月23日南非/博茨瓦纳/香港同时上传测序记录到GISAID,

然后到Pango team一天之内完成命名,

最后到WHO两天之后颁发专属希腊字母封号,

基本上可以说,一点都没耽误,

已经是各方(特别是南非和博茨瓦纳)可以做到的极限了。

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对全世界发出预警。

而这,就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大条的好消息。


所以各位不妨对比一下当初Delta制霸全球的经历来品鉴——

如果南非疫情防控部门如同当初印度同行那么拉胯,

拖延5个月才发现新毒株,

甚至拖到排队烧尸的地步才慢吞吞地发出警报;

或者说,如果香港卫生署和博茨瓦纳入境检疫机构如同当初英国同行那么拉胯,

把输入病例漏个底儿掉……

那才是真正的悲剧重演。


但令人焦虑的是,

这个魔幻的世界里,有不少地方,

似乎正在浪费南非/博茨瓦纳/香港争取到的宝贵时间。


——比如说,推特小道消息一则,请品鉴:

简单来说,推特这位Adam老哥他有个朋友,

搭乘英国对南非禁航之前的最后一趟航班抵达伦敦,

然后这位朋友爆料说,

全飞机几百号乘客就跟没事儿人一样给放走了……

唯一的措施,就是下机之前,

通过机长广播建议乘客们自行隔离、自行检测,

甚至连最基本的下机PCR检测都没有。

这尼玛你们敢信???


下面咱看看数据~

——以下是10月份约堡机场的国际乘客吞吐量:

↑ 11月数据还没出来,

咱暂时靠着10月份数据毛估一下得了。

10月份约堡机场一共188530人次吞吐量,四舍五入就是9万人出境。

那么盲猜一把,

从Omicron冒头开始,到昨天南非被禁航之前,

5万人出境总该有吧?

(还有开普敦机场和德班机场,但这俩地方暂时流行率不高,先忽略不计)


——然后以下是主要长途直飞目的地(中短途的和需要中转的都没精力去统计了):

↑ 伊斯坦布尔、法兰克福、巴黎、阿姆斯特丹、伦敦、迪拜、苏黎世、罗马、纽约、多哈、深圳、香港、新加坡、特拉维夫、亚的斯亚贝巴、圣保罗~

齐活了。


——最后,以下是豪登省的检测阳性率:

11月份迅速回升到4%……

(最新消息,截止昨晚的检测阳性率是9.4%)


那么各位不妨自行口算一下啊,

这大半个月时间里,

假设总共有5万人从约堡飞往世界各地,

再假设其中4%阳性。

(部分目的地可有乘机前PCR检测的规定,被这个流程刷下来的人数要扣掉)

那么到底有多少带着Omicron的乘客,已经飞往世界各地?


然后,

上述那么多接收南非乘客入境的目的地,

除了深圳、香港、特拉维夫和罗马等少数几家之外,

其他的有没有啥入境后的防范措施?

又有没有亡羊补牢,对已经入境的非洲乘客进行追踪和排查?

或者还是选择像伦敦一样躺平等艹?


很遗憾,

实际情况可能比各位的口算结果更焦虑。

比如,其他答主已经提到,比利时检出Omicron病例了,

咱就拿比利时来举例吧。


——以下是昨天深夜出炉的鲁汶大学比利时基因组监测报告(Omicron特别版),请品鉴:

简单来说,比利时接到南非方面通报之后,

迅速回查了11月份总共15万份PCR监测记录,

其中发现了47份SGTF记录

(用人话来说,所谓SGTF,就是利用Omicron刺突蛋白69/70缺失突变的特征,利用核酸检测快速揪出疑似感染者的一种手段)

并且11月中旬之后SGTF的比例大幅增加。

——请品鉴: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连比利时这种跟南非没有直飞航路的地方都一口气冒出来四十几例疑似,

英国美国巴西等一大堆躺平的,又会是什么造型?

很可惜,

Tulio老师他们拼死拼活争取到的宝贵时间,

最终似乎并没有让全世界免于新变异株的威胁。


最后,咱把之前简单说过的一些东西,

重新组织语言详细重述一遍吧~

毕竟,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说法,感觉很多人对这部分的误解挺大的。

Omicron之所以有资格这么快入选VOC,

归根结底不是因为突变列表造型可怕,


突变列表造型可怕的变异株那可多了去了……

比如同样出身南非的B.1.638吧,

即有七八个刺突蛋白RBD结构域突变,

又有比Omicron更变态的FCS结构域三重突变,

甚至还有甩了Omicron八条街的NTD结构域插入突变。

——请品鉴:

那么为啥WHO不给B.1.638安排个专属希腊字母呢?


所以归根结底,

WHO(以及ECDC和UKHSA)之所以如此高规格对待Omicron,

不是因为被突变列表唬住了,

而在于当前豪登省的爆发模式特别让人焦虑。

下面展开说说得了~


话说南非以及整个南部非洲地区,在今年6月到9月之间,

都刚刚经历过大流行以来最大号的爆发,

所以它们现如今正处于上一波Delta大爆发之后的不应期,

这就是为啥,虽然完全接种率只有不到三成,

但这些地方的血清阳性率一点都不低。


——请品鉴:

↑ 上图分别是南非各省血清阳性率(请注意本次的震中豪登省)和各年龄组血清阳性率。

可以看出,豪登省近期血清阳性率高达接近七成(成年人还要更高),

而且根据上一波Delta大爆发差不多六成的患率(attack rate)来推论,

上述血清阳性率的大头,

都是新鲜感染之后产生的抗体,

或者说,对Delta有充足保护效力的抗体。

因此,按理来说,现在的南非正处于难得的波谷喘息期,

他们的确诊人数、检测阳性率和有效再生数本来应该像南部非洲其他同行一样,


——请品鉴:

↑ 上面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每百万人新增确诊数、每千人检测量、检测阳性率和有效再生数;

四条曲线则分别是纳米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四个地方,在11月份:

  • 每百万人新增确诊不到两例;
  • 检测阳性率不到1%;
  • 有效再生数全部低于生死线。

而作为对比,

豪登省现在的情况是:

  • 每百万人新增确诊约170例;
  • 检测阳性率接近10%(部分地区已经超过30%);
  • 有效再生数2.2。


——请品鉴:


这就是为啥,我们一开始就断言,

豪登省这次反弹的毒株绝逼不是Delta……

(这点已经得到证实,罪魁祸首是Omicron)

原因很简单,

已经被Delta轮过一发的地方,

如果再爆一轮Delta的话,

哪怕接种率再低,哪怕完全躺平,

都不可能刷出来2.2的有效再生数。


这也是为啥,

一大堆专家看走了眼,

误认为Omicron的基本再生数巨高无比。

因为他们默认Omicron和Delta之间有差不多的交叉抗体-抗原反应,

并进一步默认可以根据Delta和Omicron有效再生数的差距,

以及Delta的基本再生数,

来反推出Omicron的基本再生数……


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Omicron和Delta之间根本没有什么交叉抗原-抗体反应。

所以光凭2.2的有效再生数根本无法倒推出Omicron的传染性。

而不同毒株之间没有足够交叉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用掉书袋的说法来讲,就是——

血清表型分化。


这才是Omicron之所以可怕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上面咱提到过,

现在南非(以及整个南部非洲)都正好处于Delta刚刚搞完一发之后的不应期,

在非洲可能不太容易观察到Delta和Omicron之间的神仙打架(假设它们会打架的话)~

所以所谓血清型分化的假说似乎不太容易在南非得到验证……

但上面咱也提到了,Omicron多半已经潜入欧洲了~

而欧洲现在可正在被Delta豪日呢,


——欧盟地区疫情曲线图,请品鉴:

咱似乎可以隔岸观个火,

仔细观摩Delta和Omicron这两尊瘟神在欧洲的互动了

这两位到底是要卷个你死我活呢?还是轮番上阵呢?

user avatar

意味着等等党永远的神。

每当出现放开派和封闭派的争论时,事实证明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下结论,先等等,只要等个两天,应该怎么做就会变得非常明确,这时我们只要迅速龟缩,就可以又苟住一波。试想如果我们不做等等党,而是直接选择放开,后果是多么难以想象。

所以这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做等等党。莽上去或许可以发大财,但等等党至少永远不会输。

不过男女关系方面就不要做等等党了,喜欢了就A上去,不同意就赶紧换目标,这事儿可不兴等啊。

user avatar

直接跳过了Nu可还行……

所以相当于B.1.1.529一次性用了俩希腊字母,NB。

delta家族173个分支,有些NB的分支感染了几百万人,但没有一个拿到新的字母的,还都是叫delta,虽然和原初的delta相比已经差了很多很多了。

Mu拿个字母拿的也很艰难——lambda之后就不怎么发字母了。

而529甫一面世,还没感染几个人,就立刻拿了俩字母。

说明WHO也反感病毒的内卷——你AY系列卷是吧?一个字母都不给你,174个毒株(delta原始版和他的173个分支)共享delta。

我们欢迎的是529这种另辟蹊径的创新毒株,一出门就给俩字母。

不知道病毒能不能跟随WHO的指挥棒,为了拿希腊字母,尽量学习529搞整体创新,而不是在某个框架(比如delta)下搞各种微优化的内卷。

内卷在哪里都是不受待见的,是没有希腊字母可拿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给新变异毒株命名啥都不是问题,也就是一群人猜Nu猜错了而已,但这么快给了VOC,说明WHO也有点坐不住了,不希望这个毒株又跟以前一样快速的散播到全世界,最少在没有搞清楚这个毒株到底是什么情况之前。

但不幸的是,比利时已经有一个病例了,而问题当然不是比利时,问题是这病例只去过埃及,也就是不排除非洲已经有小范围性的散播了Omicron。

但这个变异毒株的逃逸能力,传播能力,致病性以及其他属性,我们现在都是根据突变猜的,大家全是猜的,没有实验室数据呢!实验室没这么快,出结果也得一两周。

就即便是最糟糕的情况,完全中和抗体失效,T细胞也不灵,怎么办?加强针或者2价疫苗走起呗,对于普通的你我来说,就是多挨一针,又能咋样,又不是世界要毁灭了。而且要慌也是欧美这些刚刚凑够了基础接种数字,开放的国家慌,咱们现在的情况,全世界流行啥毒株对我们的影响都差不多。

总之我还是不建议大家现在把自己搞焦虑,同时群里那些有的没的的截图以及莫名其妙的聊天记录虽然散播的很快,但基本都是真真假假的消息在一起,别信。

如果大家说,我们也不是这个领域的,也不能做到区分真假,我怎么知道这些散播的内容怎么判断,那我给大家一个最后方法,来知乎搜一下。

假如你们看到的消息是真的,那么我会写, @庄有猫 还有其他的几个老师都会写,肯定能搜到相应的信息。假设我们啥都没写,搜到的都是跟你们微信群看到的差不多的内容,那你看到的内容大概率是忽悠,别信。

特别是不要信那些“我从美帝什么内部会议上得到的最新消息”,你都能在微信群里看到转发了还算哪门子最新消息,专业人员和媒体那个不比普通人消息快啊……信谣言也得讲基本法啊……

苦口婆心,言尽于此了!

user avatar

补充

13个omicron

————————

已经拦不住了

荷兰两架飞机上拦下60多个阳性知道吧

根据一名法国乘客表示,阴性乘客都是定时炸弹。他们在下飞机前被按在飞机里面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间没有做任何卫生措施,很多乘客把口罩拉下。出了飞机之后又被安置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等待检测,同样没有任何卫生措施。机场给他们提供的三明治没有独立包装,所有人一拥而上把三明治分光,也没有洗手液什么的。最后乘客被分为两组,阳性的和阴性的,阳性的荷兰人回家自己隔离,外国人找酒店隔离,阴性的可以自己回家。而之前等待的时候那个法国人还和阳性的人说过话,被唾沫星子溅到过…

所有人上飞机前都是阴性

user avatar

我也看了各种群里流传的聊天记录,什么妖魔鬼怪都有。

真正突变出ADE效应的亚种,其实要求挺高的,概率也很小。

当然因为基数大,出现ADE效应的亚种也是有可能的,目前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了解一下什么是ADE效应,以及应对的方法,至少可以不那么恐慌。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真的有ADE效应,核算疫苗也可以很快地上产能,推出新的疫苗。

原文在此:

一文解答你所有关于新冠的问题


疫苗的ADE效应

ADE是英文(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中文是“依赖抗体增强效应”。

简单来说,ADE效应就是指已经打了疫苗或者已经康复的病人,在面对病毒变种的时候,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病情。能够产生ADE效应的最典型的病毒就是登革热。

登革热有四个亚种,如果你感染了A型,那么大概率你是没事的,会很快康复。但是如果你接下来又感染了B/C/D型,你就会很容易发展成重症,死亡率大大提升。打了针对A型的疫苗也是一样的道理。

前面免疫部分说过,感染病毒(或者打了疫苗)之后,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识别病毒,中和病毒,然后免疫细胞过来清除病毒。正常情况下,抗体的作用就是认出病毒、缠住病毒使其丧失杀伤力,然后免疫细胞过来补刀。

而如果病毒变异恰好可以引起ADE效应的话,抗体仍然可以认出病毒,缠住病毒,但是却无法使病毒丧失杀伤力。

这个时候,抗体就从信号兵变成了带路党。过来补刀的免疫细胞就容易被反杀。一方面病毒仍然在飞速复制,另外一方面免疫细胞也被感染,又加速了病毒的感染速度,从而使病情迅速恶化。

这些能与病毒结合、但是却无法中和病毒的抗体,叫做叫做非中和抗体(或者是结合力弱的中和抗体),ADE效应主要就是由这些抗体引发的[51][52][53]。

需要指出的是,结合是结合,中和是中和,是两回事。只有结合到病毒的靶点(RBD)上,才能中和,否则就只是结合。

非中和抗体之所以无法让病毒丧失杀伤力,主要是因为它无法与病毒的靶点结合,比如新冠病毒通过RBD和会与细胞上的ACE2结合,RBD就是靶点。

如果抗体能够结合病毒上的RBD,那么就算是中和抗体了。如果抗体结合到病毒的其他部位,这个时候病毒的RBD还露在外面,可以继续感染细胞,这个抗体就是非中和抗体。

比如登革热病毒,你感染了A型之后,体内产生了可以中和A型的抗体,这种抗体仍然可以和B/C/D型结合,但是不能中和,对于B/C/D型来说就是非中和抗体。之后如果你再感染B/C/D型病毒,就会引发ADE效应。

当然不是所有的病毒变异都会引发ADE效应,病毒的突变,必须要突变得恰到好处,也就是以前的抗体,正好能够继续与新病毒结合,但是不中和。

如果病毒突变多了,以前的抗体不仅无法中和病毒,连结合都结合不了了,虽然不能阻碍病毒感染,但是也无法加速病毒感染;如果病毒突变少了,以前的抗体仍然能够中和病毒。

从引发ADE效应的这个角度来讲,安全性上,RBD靶点mRNA疫苗>S蛋白靶点mRNA疫苗>灭活疫苗[51]。

RBD靶点的疫苗,只能产生中和RBD的抗体,如果变异病毒的RBD突变了,这些抗体就不会结合病毒,最多也就是疫苗无效,不会加重感染。

而如果是灭活病毒,那么可能免疫系统不仅会产生中和S蛋白的抗体,还可能会产生结合其他蛋白的抗体。那么如果新病毒中S蛋白突变了,旧抗体无法中和S蛋白,但是还可以结合其他蛋白,这时候旧抗体相对于新病毒就成了非中和抗体,就有产生ADE效应的可能。

当然,科学家在设计疫苗的时候,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ADE效应,比如提纯病毒或者是一些生物手段避免抗体给T细胞当带路党[51]。

根据目前的研究,新冠病毒目前只有有产生ADE的可能性,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会产生ADE效应,需要等待进一步的研究[53]。

不过仍然要尽快接种疫苗,尽快消灭新冠病毒。否则每变异一次,就相当于抽一次彩票,尽管概率低,但是如果不幸抽中了,就会引发严重后果。

原文在此:

一文解答你所有关于新冠的问题

user avatar

意味着前段时间吵吵嚷嚷“开放管控”,嫌疫情防控措施过于严厉的那帮人,该闭嘴了




关于新冠,有这么几个基本事实永远都不能忘记:


1、这是一种RNA病毒


2、这个病毒依旧在全人类高达80%的人口中流行


3、目前并没有100%靠谱的疫苗或者特效药,以后有没有都还是两说


这三点决定了什么开放管控那就是扯犊子,RNA病毒极其容易变异,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人口都没防住,选择了躺平,也就是说现在还处在“炼蛊”阶段,最终炼出来个什么玩意儿都还没定。


这种时候作为剩下那20%人类,嚷嚷着要“放开管控”,你这是嫌全世界都挺热闹的就你一个人平安无事有点孤单寂寞冷吗?


要放开管控你至少得等到它炼出究极最终版蛊王之王嘛,这才哪到哪你着啥急?





我个人建议是把这次新冠流行叫做“打脸病毒”,每次你觉得差不多得了的时候,它跳出来就是个大耳刮子打得你耳朵嗡嗡的也不管你接受得了接受不了。被打脸多了也知道疼,老是被打脸却不长记性那种人那叫做“二皮脸”。


“生活给你带来柠檬的时候你用来榨柠檬汁”,可是新冠开始以来给我们带来的柠檬榨成柠檬汁,都要把人喝出尿毒症了都,大家心里烦,想着赶快点毁灭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问题是人不能犯了“人来疯”。


你又没跟着灌柠檬汁,你跟着瞎起什么哄?


我看就目前的防疫手段就挺好的,细节有待改进,大体方向千万别动,我还想过安稳日子呢。有个别地方确实有防疫过激的问题,但是责任在于“过激”,而不是在于“防疫”,一码归一码,人要拎得清。现在需要担心的是目前我们的防疫措施能不能顶得住O变种,而不是管太严了不舒服,这玩意儿要是漏进来大杀四方,那就不是舒服不舒服的问题,是能不能活的问题。




今冬明春肉眼可见的难过,体现在国内恐怕主要是间接影响而不是疫情直接影响。总的来说中国在新冠疫情方面还有的是底牌没有出,中国有个传统,要解放军大规模的上了那才叫做“大件事”了,解放军都没出动,说明局势还没那么紧急。


所以我们主要应该担心的是新一轮疫情带来的生活不便和经济影响。


旅游业寒冬依旧,国际旅游那肯定别想,国内旅游也面临着客源紧缩的问题;


零售业和消费行业估计还要进一步萎缩,一方面是消费信心的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形势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方面主要是事务上的影响,O变种已经证实非常容易经空气(飞沫)传染,外贸方面的麻烦会更多;


日常生活面临物价上涨的可能性。


这个冬天据说会是个少有的“冷冬”,但是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国家冻死人的冬天,在我们这里也就是个哆嗦哆嗦,还是要好得多。防疫措施持续久了确实招人烦,但总好过冻死嘛对吧?




目前非洲和南亚都还在炼蛊,O变种是不是最终大boss还很难说,我倾向于觉得不是,因为印度还没说话呢哪儿轮得到南非?


就跟打《暗黑破坏神》一样,Diablo都还没看到,看到个安达利尔就屁颠屁颠儿把装备全卖了换钱,你这不神经病么?

user avatar

最新消息:

这种变体只会导致很轻微的症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被感染上的基本都是没打过或者没打完全程疫苗的。

南非医学协会主席安吉丽克·库切(Angelique Coetzee)于当地时间26日介绍了感染新冠病毒新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症状,并称该变体目前仅引发“轻度疾病”。

“这是一种轻度疾病,症状包括肌肉酸疼、疲倦,并伴有轻微咳嗽。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感染者并没有失去味觉和嗅觉."


“The new Omicron variant of the Coronavirus results in MILD disease, WITHOUT prominent symptoms.” -Angelique Coetzee, the chairwoman of the South Af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t presents mild disease with symptoms being sore muscles and tiredness for a day or two not feeling well. So far, we have detected that those infected do not suffer loss of taste or smell. They might have a slight cough. There are no prominent symptoms. Of those infected some are currently being treated at home.” Hospitals have NOT been overburdened by Omicron patients and the new strain has not been detected in vaccinated individuals there. We know those vaccinated from other countries infected have been mild or asymptomatic.

持续更新:

NOTE: Unvaccinated individuals make up 65% of hospitalizations currently. 35% are partially vaccinated (one dose). 0% (ZERO) vaccinated individuals. Please consider getting vaccinated. This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a MILD case and a MODERATE/SEVERE one.

特效药依然对此变种有效 (转自美国疾控专家推特):

Fear:

The new variant (Omicron) will be resistant to the new anti-COVID pills like molnupiravir or paxlovid.

Reassurance:

Omicron’s mutations are in the spike protein of the virus.The above pills act on replication (different target) and will remain effective. No worries:)

更新: 辉瑞公司说100天内他们就可以改造出针对新变种的疫苗。

Great news! Pfizer say that within 100 days it can rework their current vaccine to combat the new variant. So once you’ve had your double jab, plus your booster, you can then schedule your omicron fourth-but-definitely-not-final jab.

11.29号更新: 世界卫生组织说目前没有信息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导致的症状与其他变种的有什么不同。

WHO update on new coronavirus variant: "There is currently no information to suggest that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Omicr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from other variants" t.co/Ey3rKV6CmT


Reference:


m.timesofindia.com/worl

user avatar

(只是目前观察到的.见图1)



(图1)

user avatar

坐等健康码简并态金属框(疫苗第六、七针?)。

我准备春节左右接种第三针灭活,第四针到夏天肯定会可以打了,估计还是D614G+B.1.617.2二价的。

现在这个omicron,如果南非那边报道的轻症为主的信息正确,那么暂时不足为惧,只是一个充分变异的早期新冠病毒变种而已。

但现在从香港的情况来看,omicron在隔离酒店内交叉感染、从隔离酒店外泄的风险一点都不低于delta系。广州搞的那个入境人员集中隔离中心,以后会越来越有必要。

不过如果之后的pi、sigma、甚至psi、omega,再甚至是SARS-CoV-3或者4,其出现和流行的进度远快于疫苗的进度,能做到一天以内传一代,那估计国内一旦出现病例,会再次搞大封锁模式,否则像现在这种动态清零,快速流调,精准封锁,全员检测的模式,流调得找到次次次次密接级别,全员检测起来真能把核酸检测采样和实验人员累死,哪怕百人混一份,每天一次甚至每天两次全员采样就非常那啥了。而且以那种传播能力,从医用外科口罩缝里出来的拷贝量恐怕都足以轻松感染,到时候,恐怕p2 p3级别防护服都不可靠了,而p4级别,自带供氧系统、电池的那种看似宇航服的防护服想普及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user avatar

多年后的一天,当最后一批健康人类在东方凝望着初升的太阳,他们是否会想起,那一切的罪恶与阴霾,和那个永远都不能被光照进的德特里克堡……

user avatar

Omicron重症率未知,免疫突破特性会对依赖疫苗的“共存”国家产生重大影响,但对坚持“动态清零”的国内影响有限

一.Omicron(B.1.1.529)是新生事物,特性尚不确定

1.变异带来可能的新特性

病毒学家Prof. Tulio de Oliveira提到

可点击看大图

理论上:

  • 毒株存在多个 RBD 和 NTD 突变,影响中和抗体(和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有效性
  • 靠近 S1/S2 弗林蛋白酶切割位点的突变簇 (H655Y+N679K+P681H),更有效的进入细胞,更强的传播能力。
  • nsp6 删除 (A105-107)-类似于 Alpha、Beta、Gamma、Lambda的突变,可能与逃避先天免疫有关(干扰素拮抗)→ 也可以增强传染性。
  • 核衣壳中的 R203K+G204R 突变 - 见于 Alpha、Gamma、Lambda-与传染性增加有关。



2.从B.1.1.529的表现看,突破免疫应该可以确认了

灰色为原始毒株、绿色为beta,灰色是alpha,红色为delta,黄色为C.1.2,蓝色为新出的B.1.1.529


B.1.1.529在南非增长迅猛,已经引发新一轮波峰。[1]

灰色为原始毒株,绿色Beta,蓝色为Delta

可见夏季Delta导致的疫情波峰后,由于多数居民在接种疫苗或感染后,都产生了抗体,Delta疫情已经很难继续传播。

而B.1.1.529基本不受之前抗体的影响,才能异军突起。

来自拍老师[2]的评论:

  • 新毒株跟Delta没有中和抗体交叉免疫力,可能是新“血清分型”。


3.流行病学专家Eric Feigl-Ding博士说该变种传播力比Delta高了500%

[3]

备注:500%可能没有考虑血清分型的情况。


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百分百

4.奥地利IMBA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Ulrich Elling谈Omicron

病毒在关键的刺突蛋白区域有32个突变。

由于Omicron新病毒的爆发,南非豪登省的病例在25天内翻了几百倍。

相比Delta,病毒传播速度快了500%,还有免疫逃逸的特性。

病毒传播的速度很快,Rtt高得封城都难以控制。所以唯一的方式是停止航班,将病毒拦截在国境之外。

致病性还需要研究确认。[4]

备注:500%可能没有考虑血清分型的情况。

5.由于发现时间尚短,它的传播动力学特性、突破免疫的能力、重症率、致死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明确


二.全球流行基本不可避免

1.南非的流行情况

剑桥大学COG-UK基因组学英国联盟主任,公共卫生和微生物学教授Sharon Peacock教授说:

"南非卫生部和支持科学家昨天发布了有关新型SARS-COV-2变体的重要证据。这被称为谱系 B.1.1.529,可以在此处找到该信息: youtube.com/watch?

"尽管与英国的每日病例数相比,南非的COVD-19病例数较低,但在过去7天中观察到病例数迅速增加。

记录的COVID-19感染人数2021年11月16日为273例。到11月25日,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200多例。其中80%以上来自豪登省。豪登省的病例最初似乎是聚集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在全省范围内更广泛地扩散。

豪登省的疫情动态:

全南非的情况:

来源:南非46周疫情周报 (访问密码 : 1127)


"对整个南非的R值(增长率的衡量标准)的分析为1.47,但豪登省的初步估计为1.93。根据这一测量,它表明豪登省的病例增长率大大高于该国其他地区。

"南非卫生部和科学家迅速根据这一信息采取行动,对豪登省PCR检测呈阳性的人的阳性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这确定了一个新的变异B.1.1.529,它具有非常不寻常的突变星座和与已知关注的变异不同的突变特征。1.1.259变异基因组有大约50个突变,但其中超过30个在刺突蛋白中,刺突蛋白是蛋白质在细胞进入之前与人类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受体结合基序(与我们的细胞受体结合的部分称为hACE2)有10个突变(比以前关注的变体更大)。

"现在在南非已经发现了大约100个B.1.1.529个基因组,主要来自豪登省。但这个地区也是测序的目标地区,问题是变异体是否存在于更广泛的地理区域。[5]


2.多个国家已经有病例或者有输出病例

由于南非豪登省的约翰内斯堡是南部非洲的交通中心、商业中心,所以疫情很容易扩散到周边国家。

博茨瓦纳、南非、以色列和中国香港都发现了该突变株。

当地时间11月26日,以色列卫生部发表声明称,该国发现其境内首例感染新型变异新冠病毒B.1.1.529的病例,来自马拉维。[6]

比利时26日报告首例新型变异新冠病毒感染病例,26日晚些时候,比利时流行病学专家马克·范兰斯特(Marc·Van·Ranst)在其推特账户称,该患者11月11日从埃及返回比利时,11月22日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7]

从以上信息看,非洲是可能的源头。但由于非洲多个国家稀烂的卫生水平、流调能力和测序能力,已经无法判定突变株的准确来源了。


3.多个国家开始限制来自非洲的航班

世卫决定发出后,美国宣布了对非洲八国的旅行限制,这些国家包括南非、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莱索托、斯威士兰、莫桑比克和马拉维。此前,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已经宣布将颁布旅行禁令。其中,英国已从26日开始暂停来自南非、纳米比亚、莱索托、斯威士兰、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六个非洲国家的航班。

以色列政府已决定,将除北非国家以外的所有非洲国家列为“疫情红色”国家,禁止上述国家人员入境以色列。同时任何从非洲国家入境以色列的人员均须接受7天至14天的强制隔离。

11月27日早晨,已经有27个国家限制来自非洲的航班。[8]


4.部分西方学者继续坚持共存想法

爱丁堡大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教授Mark Woolhouse教授说:

"没有人应该对新的SARS-CoV-2变体的出现感到惊讶。delta变体最终将被替换,无论是被这个最新的新变体 - B.1.1.529 - 还是其他一些变体所取代。我们迟早会遇到一种变异,这种变异比δ更具传染性,或者更善于逃避自然和疫苗诱导的免疫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全世界的基因组监测对于尽快检测变异至关重要,但这只是第一步 - 新的变异一直在出现,大多数都不是主要问题。需要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来确定是否应将新变异体指定为"关注变异体"。这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变体将在本地和国际上传播。

"旅行限制可以延迟但不能阻止高度传播的变体的传播。如果B.1.1.529比达美航空更具传染性,那么它迟早会到达英国;今年早些时候,delta遍布世界各地。旅行限制的作用是为我们提供一些时间,它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对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当务之急必须是确定B.1.1.529是否真的对公众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有一套工具可以减轻其影响。

"'与病毒共存'的概念意味着与新的变异共存,我们对任何新变异的反应都必须被衡量,相称和可持续。这是通过加强筛查和测试使旅行更安全的论据,而不是完全禁止旅行。 [5]


5.疫情全球扩散难以避免

目前已经确认有突变株的非洲和中东国家有:以色列、埃及、马拉维、博茨瓦纳、南非;欧洲国家有比利时。

分析:

1.突变株来源不明,不能假定疫情在南非先现,疫情其他非洲国家可能早已经有传播,只是因为没有测序所以不知道。Omicron也可能先出现在中非或者地区地区。

2.目前除了欧美27国限制非洲南部航班外,其他国家还没有及时停止与非洲南部地区的交通。同时大多数国家与北非和中部非洲的航班还是正常的。

疫情存在继续外溢的可能性。

3.由于阳性病例测序比例不高,除了比利时外,疫情可能已经进入其他欧美国家。由于欧美之间航班一直正常,可能存在交叉扩散的可能。

4.一旦有一两个病例泄漏(例如冷链院感、隔离点、医院交叉感染等),就可能造成本地传播。

5.多数国家没有疫情清零的实操经验,一旦Omicron开始本地传播,当地能清零的可能性不高。

6.所以,除非有极强的决心、学习能力和执行力,Omicron扩散全球的结果已经很难改变了。


三、对疫苗的影响

1.疫苗需要重新改进

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首席执行官Richard Hatchett博士说:

"一种新的SARS-CoV-2变体B.1.1.529的出现凸显了继续研究和开发COVID-19疫苗的迫切需要。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让人们接种疫苗,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量,但我们还必须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改进当前的COVID-19疫苗上,使其更有效地对抗SARS-CoV-2的多种变体。[5]


2.改进需要时间

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大规模生产、分发、接种都要时间,整个流程所花费的时间最少也要好几个月。


3.如果确认该毒株可以完全绕过现有疫苗的防线,则“共存”国家等于不设防

可参照2020年的第一波疫情,当时没有疫苗,虽然感染人数(蓝色)不是很高,但由于重症率高导致医疗饱和,死亡人数(红色)可观。

所以现在只能赌Omicron的致死率不高。

四、突变毒株对“动态清零”国家整体影响有限,国内不必恐慌

1.防疫三要素并不依赖疫苗

国内一直动态清零,能看到的病例都和外来输入有关。

如果Omicron在境外占据主导地位,输入我国是迟早的事情。但对变异毒株来说,公共卫生手段整体上受毒株更替影响不大。

只要能做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的任意一条,疫情就无法传播。

即使疫苗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也只影响“保护易感者”这一条。做好筛查和隔离工作,就不会影响我国防疫大局。

我国有充足的时间研发新的疫苗。


2.需要关注新毒株的代际间隔和传播速度

从今年广州疫情的情况看,德尔塔打了我国一个措手不及:

原有的新冠肺炎病毒代际间隔为5.7天[9],R0为3.77,而德尔塔的代际间隔最短为2天[10],R0高达6。

广州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周斌在5月31日下午举行的疫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病毒载量高是广州本轮疫情表现出来的三个特点,这与以往广州所经历的境外输入疫情完全不同,三个特点都加速了病毒代际传播的速度,三者叠加的效应也使得广州本轮疫情加速发展。[11]

如果Omicron传播更快,就要求我国防控体系更快的响应速度、各地防疫部门之间更快的信息流通速度。

建议进一步精细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标准,建立全国统一流调信息平台


3.需要关注重症率

如果症状出现变化,就要考虑更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如果重症率更高,则需要准备更多的医疗资源。


五、关注疫情输入风险点,防止本土疫情再次爆发

1.海关

东部地区管理较好,中西部陆路口岸风险较大,如策克口岸。


2.传染病医院

今年8月的郑州疫情和传染病医院密切相关。本次西北疫情中,有多个省份出现了院感问题。


3.隔离点

隔离点可能发生交叉感染(莆田疫情)、工作人员感染(广州、遵义、石家庄)、周边小区或者村庄感染(广州、成都)。

例如:

此前,据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9月10日通报,经专家研判,本次疫情源头疑似为新加坡入境人员林某杰导致的传染链条。

9月16日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根据媒体报道,在福建发生的聚集性疫情中,有病例是在隔离期间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21天解除隔离后,转为阳性,请问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目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还有抗体水平检测,尤其是根据基因测序的比对分析,该名病例有非常大可能性是在隔离期间感染上的,从而导致了后续疫情的发生。



4.冷链

大连冷链产生的疫情已经至少有3次了,本次也不大可能是最后一次。[12]


5.来自境外的快递

继11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牧民购买的蒙古袍核酸检测呈阳性后,10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又有1位牧民购买的靴子核酸检测呈阳性。蒙古袍、靴子均系从此前锡林浩特市通报部分货品核酸筛查呈阳性的服装店所购买。
11月7日,锡林浩特市扎贺雅民族服装店店主报告,他从蒙古国购置了4批次货品。经疾控中心检测,直接接触人员核酸检测呈阴性,部分货品核酸筛查呈阳性。同日,苏尼特左旗牧民从该店网购了1双靴子。
11月9日,苏尼特左旗疾控中心人员对快递进行拆封、采样、消杀。经核酸检测,靴子表面检测结果呈阳性,快递外包装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无直接接触人。
11月9日,正蓝旗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在对扎贺雅民族服装店有关人员进行排查时发现,该旗上都镇1位居民于10月26日通过顺丰快递收到该店邮寄的蒙古袍核酸检测呈阳性,直接接触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
连日来,锡林郭勒盟多地从蒙古国代购的部分商品核酸结果呈阳性。11月4日,5位二连浩特市民从蒙古国代购的商品经检测,部分商品呈阳性。11月8日,东乌珠穆沁旗疾控中心在佰户会展中心呼伦贝尔苏德格日勒民族服饰商品分店对蒙古国进口衣物核酸检测筛查中,2批次部分衣物核酸检测呈阳性,直接接触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13]


6.隔离14天后检测阳性的人员

广西贵港也发现一例解除隔离后出现阳性的病例:

广西贵港市关于一名入境解除隔离返贵人员
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通报
2021年11月19日,我市在隔离点对入境解除隔离返贵人员罗某某进行例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检出可疑阳性,当天再次重新采样后,由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港南区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罗某某无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两肺未见明确病毒性感染征象。11月20日第三次采样检测结果为弱阳性。综合核酸检测和临床症状,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现将其活动轨迹公布如下:
2021年11月3日—17日
11月3日从尼日利亚中转德国法兰克福,在辽宁省沈阳市入境(一同返贵人员共4人),由专车转运至辽宁省沈阳市集中隔离点隔离14天。
2021年11月18日
乘坐专车从集中隔离场所转运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9时35分乘坐QW6025航班(座位号27A),中间经停温州机场,16时30分抵达南宁吴圩机场。约17时10分乘坐网约车前往南宁东站,18时40分从南宁东站搭乘D3641动车至贵港站(车厢07车,座位号14C),上车后除吃泡面、喝水外,其余时间全程佩戴口罩,未与他人交谈。约19时22分到站,从A出口出站,被贵港高铁旅客管理专班排查发现是入境人员,经核查行程卡、身份证、在沈解除隔离证明等材料之后,通知辖区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安排车辆进行点对点转运,并引导其在A出站口前方空地等候,于21时许从贵港高铁站闭环转运至港南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与其同行返贵的其他3名入境人员均第一时间纳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管控)。

我国入境人员普遍要隔离21天,可考虑将21天集中在入境地点完成。

如果某个口岸航班量太高无法隔离这么多人,可以考虑重新安排航班入境点,分流过多的航班。


六、新突变株如迫使西方国家相互封航,将影响产业链

西方国家产业链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新突变株如导致疫情再次爆发,则会影响工厂开工和国际物流。

在部分国家间断性停工、国际航运不畅的条件下,工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长期下去部分工厂会倒闭。如果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崩溃,可能导致全产业链无法运行。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各国都会加深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七、只有全国所有地区的疾控部门对境外疫情动向保持密切关注,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才能避免被新毒株打得措手不及

参考

  1. ^ https://www.ft.com/content/d42bcd3d-e70d-4e97-818b-40b92d89d7ff
  2. ^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xODI3NzY1Mg==&mid=2247485898&idx=1&sn=bb94e86461697c52eeb36d4f50075234&chksm=c1b292b1f6c51ba717ffa4be4f94bcbb2e82a4bd09e32d74ec05b87ca18b7b2c502efd7e7978&token=2137540018&lang=zh_CN#rd
  3. ^ https://twitter.com/DrEricDing/status/1464119235655970819
  4.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DMI0nOnAY
  5. ^ a b c https://www.sciencemediacentre.org/expert-reaction-to-b-1-1-529-variant-situation-in-south-africa-and-news-that-travellers-arriving-in-the-uk-from-several-southern-african-countries-will-have-to-quarantine-and-from-1200-uk-time-on-t/
  6. ^ https://m.gmw.cn/2021-11/27/content_1302696183.htm
  7. ^ https://t.ynet.cn/baijia/31791602.html
  8. ^ http://news.carnoc.com/list/573/573767.html
  9.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965045
  10. ^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6-01/doc-ikmyaawc8783978.shtml
  11. ^ http://news.yunnan.cn/system/2021/06/01/031486091.shtml
  12.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6KVIPN0523H9J0.html
  13. ^ https://xw.qq.com/cmsid/20211112A000XO00
user avatar

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我是始,我是终。

user avatar

我回来了,继续答题,原回答最下面:

B.1.1.529变异株是11 月 24 日南非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新变体,第一个已知确诊的 B.1.1.529 感染来自 11 月 9 日收集的样本,11月26日B.1.1.529变异株已被WHO指定为 VOC,命名为 Omicron。

我们先说SARS-CoV-2,也就是导致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是一种包膜病毒,属于 β-冠状病毒属,由大约 30 kb 的正链单链 RNA 基因组组成,其 RNA 基因组大小为 29.9 kb,SARS-CoV-2 的这种单链 RNA 基因组包含 29,891 个核苷酸,可编码 9860 个氨基酸。

冠状病毒 (CoVs)是有包膜的阳性单链 RNA 基因组(26 至 32 kb)病毒,具有约 30,000 个碱基的阳性单链 RNA 基因组,属于 Nidovirales 目中的冠状病毒科。迄今为止,该病毒有四个属,即 alpha (α)、beta (β)、gamma (γ) 和 delta (δ)。

2002 年和 2012 年,两种人畜共患病源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分别在人类中出现并引起致命的呼吸系统疾病。二十年中,冠状病毒引起了三起大规模爆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 (MERS) 和现在的 COVID-19。

作为一种新型β冠状病毒,SARS-CoV-2具有冠状病毒家族的典型特征,SARS-CoV-2 与 SARS-CoV 具有 79% 的基因组序列同一性,与 MERS-CoV 具有 50% 的基因组序列同一性,它的基因组组织与其他β冠状病毒共享。

尽管遗传证据表明 SARS-CoV-2 是一种可能起源于动物的天然病毒,但尚无关于该病毒何时何地首次感染人类的结论。

SARS-CoV-2 包含四种结构蛋白S、E、M 和 N)和十六种非结构蛋白nsp1-16)。SARS-CoV-2还包含 9种辅助蛋白,由 ORF3a、ORF6、ORF7a 和 ORF8、ORF10 基因编码,它们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探索。

SARS-CoV-2病毒结构

SARS-CoV-2约30 kb大小的基因组包含14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三分之二编码 16 个构成复制酶复合体的非结构蛋白 (nsp 1-16),剩下的三分之一编码九种辅助蛋白和四种结构蛋白:刺突 (S)、包膜 (E)、膜 (M) 和核衣壳 (N)。

S蛋白对病毒亚型及疫苗应答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宿主细胞是由S蛋白介导的。S蛋白由两个功能亚基组成,包括S1和S2亚基。S1 亚基由 N 端域 (NTD) 和受体结合域 (RBD)(病毒与人体细胞首次接触的部分) 组成。S1亚基的功能是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S2 亚基包含融合肽 (FP)、七肽重复序列 1 (HR1)、中心螺旋 (CH)、连接域 (CD)、七肽重复序列 2 (HR2)、跨膜域 (TM) 和细胞质尾 (CT)。S2亚基的功能是融合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为了进入宿主细胞,通过受体结合域 (RBD)识别宿主细胞上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ACE2)。了解SARS-CoV-2的受体识别机制很重要,它决定了病毒的传染性、宿主范围和发病机制。除 S 蛋白外,大多数结构蛋白,如 E 蛋白和 M 蛋白,在 SARS-CoV-2 与其他已知人类 CoV 之间的蛋白质结构上没有显着差异。

Nsp1 介导 RNA 加工和复制。Nsp2 调节宿主细胞的存活信号通路。Nsp3 被认为是分离翻译的蛋白质。Nsp4 包含跨膜域 2 (TM2) 并修饰 ER 膜。Nsp5在复制过程中参与了多聚蛋白的过程。Nsp6 是一个推定的跨膜结构域。nsp7 和 nsp8 的存在显着增加了 nsp12 和模板引物 RNA 的组合。Nsp9 作为 ssRNA 结合蛋白发挥作用。Nsp10 对于病毒 mRNA 的帽甲基化至关重要。Nsp12 包含依赖于 RNA 的 RNA 聚合酶 (RdRp),它是冠状病毒复制/转录的关键组成部分。Nsp13 与 ATP 结合,nsp13 中的锌结合域参与复制和转录过程。Nsp14 是一个校对外切核糖核酸酶域。Nsp15 具有依赖于 Mn(2+) 的内切核糖核酸酶活性。Nsp16 是一种 2'-O-核糖甲基转移酶。

基因组结构


SARS-CoV-2是单链RNA病毒,每个复制周期都会出现突变。通过累积同义和非同义突变来进化并适应宿主,这些突变由多种机制产生,包括 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的保真度 。众所周知,即使是特定蛋白质的单一突变也可以改变这些病毒的致病性。但由于在复制过程中运行的校对机制,诸如 SARS-CoV-2 之类的冠状病毒相对稳定。(看起来矛盾,实际上不矛盾)

许多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它们基因组的变化,包括突变缺失。比如德尔塔毒株,为一双突变变体,双突变是指B.1.617的突变位置位于S蛋白的编码序列中的E484Q和L452R和L452R,目前德尔塔依然是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

而Omicron,B.1.1.529毒株存在不同寻常的突变群,共有50个突变,仅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就有32个突变。在受体结合域有10个突变,作为对比,德尔塔在此区域仅有2个突变。针对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有效性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该变异株是否会显著改变病毒的传播能力,是否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疫苗的保护效力,目前还没有任何有效证据

可以预见的是Omicron会改变防疫现状,但是关于Omicron的问题:免疫逃避机制、致病性、传播性等有什么变化,还缺乏确切证据表明。

怀疑该变异株跟hiv有关,是因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非洲地区整体医疗水平不高,艾滋病流行程度又极高,所以怀疑该变异株的出现可能跟hiv有关,但是目前没有研究结果说明南非艾滋病患者与新变体的相关性。

再说防疫措施,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与病毒共存本身就是摆烂的说法。

自然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够科学,主流观点对此持反对态度。群体免疫是说通过疫苗保护获得免疫,这是一个有关疫苗接种的概念,而不是说通过感染获得免疫。学界观点认为这种策略通过感染获得免疫,会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既不够科学,也不够道德,还违反医学伦理。

所谓自然群体免疫(不采取人为干预而使疾病自然传播)的策略要能实现,需要基本传染数(R0)低、死亡率低、病毒变异率低、病毒变异能力增强率低(包括毒力改变、条件致死的改变、宿主适应性的改变等)、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积小、人口平均健康水平高、康复后终生免疫率高等等因素。

在有秩序有国家政权的现代社会,传染病就是需要需要,绝不能放任自流!这也是疫情防控的目标和原则。公共卫生这门学科发展了上千年,历经的疫情不计其数,但永远是事在人为。

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对国内的影响,我觉得国内总体上来说还是以人为本、随机应变。中国实行的防控措施严格来说对任何传染病都有效,包括Omicron变异株。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错误可以是别人的,但生命是自己的。

黑五现状,疫苗带来了短暂的宽松政策


以下是原回答

这个问题也算正好撞到我的专业上。

那我就简单回答一下,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因为我发现我以往写的专业文章大家也不看。

可以预见的是Omicron会改变防疫现状。

B.1.1.529毒株存在不同寻常的突变群,共有50个突变,仅在刺突蛋白(S蛋白)上就有32个突变,在受体结合域有10个突变,作为对比,德尔塔在此区域仅有2个突变。针对S蛋白设计的mRNA疫苗有效性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该变异株是否会显著改变病毒的传播能力,是否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疫苗的保护效力,目前还没有任何有效证据

怀疑该变异株跟hiv有关,是因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非洲地区整体医疗水平不高,艾滋病流行程度又极高,所以怀疑该变异株的出现可能跟hiv有关,但是目前没有研究结果说明HIV患者与新变体的相关性。

再说防疫措施,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与病毒共存本身就是摆烂。

自然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够科学,主流观点对此持反对态度。群体免疫是说通过疫苗保护达到免疫,这是一个有关疫苗接种的概念,而不是说通过感染获得免疫。学界观点认为这种策略通过感染获得免疫,会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既不够科学,也不够道德,还违反医学伦理。

所谓自然群体免疫(不采取人为干预而使疾病自然传播)的策略要能实现,需要基本传染数(R0)低、死亡率低、病毒变异率低、病毒变异能力增强率低(包括毒力改变、条件致死的改变、宿主适应性的改变等)、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积小、人口平均健康水平高、康复后终生免疫率高等等因素。

COVID-19符合吗?不符合。而且这种策略预防医学界不认为是专业和正确的。我只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不考虑什么防疫成本、公共管理成本等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与病毒共存就是摆烂。

在有秩序有国家政权的现代社会,传染病就是需要防需要控,绝不能放任自流!这也是疫情防控的目标和原则。公共卫生这门学科发展了上千年,历经的疫情不计其数,但永远是事在人为。

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对国内的影响,我觉得国内总体上来说还是以人为本、随机应变。中国实行的防控措施严格来说对任何传染病都有效,包括B.1.1.529变异株。

先简单说这些,黑五了,我去买点东西,晚上查完最新信息再回来接着答。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错误可以是别人的,但生命是自己的。

参考文献:

  1. Bianchi M, Borsetti A, Ciccozzi M, Pascarella S. SARS-Cov-2 ORF3a: Mutability and function. Int J Biol Macromol. 2021 Feb 15;170:820-826. doi: 10.1016/j.ijbiomac.2020.12.142. Epub 2021 Jan 8. PMID: 33359807; PMCID: PMC7836370.
  2. Finkel Y, Mizrahi O, Nachshon A, Weingarten-Gabbay S, Morgenstern D, Yahalom-Ronen Y, Tamir H, Achdout H, Stein D, Israeli O, Beth-Din A, Melamed S, Weiss S, Israely T, Paran N, Schwartz M, Stern-Ginossar N. The coding capacity of SARS-CoV-2. Nature. 2021 Jan;589(7840):125-130. doi: 10.1038/s41586-020-2739-1. Epub 2020 Sep 9. PMID: 32906143.
  3. Muralidar S, Ambi SV, Sekaran S, Krishnan UM. The emergence of COVID-19 as a global pandemic: 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y, immune response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of SARS-CoV-2. Biochimie. 2020 Dec;179:85-100. doi: 10.1016/j.biochi.2020.09.018. Epub 2020 Sep 22. PMID: 32971147; PMCID: PMC7505773.
  4. Harrison AG, Lin T, Wang P. Mechanisms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esis. Trends Immunol. 2020 Dec;41(12):1100-1115. doi: 10.1016/j.it.2020.10.004. Epub 2020 Oct 14. PMID: 33132005; PMCID: PMC7556779.
  5. Wang MY, Zhao R, Gao LJ, Gao XF, Wang DP, Cao JM. SARS-CoV-2: Structure, Biology, and Structure-Based Therapeutics Development.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0 Nov 25;10:587269. doi: 10.3389/fcimb.2020.587269. PMID: 33324574; PMCID: PMC7723891.
  6. Hu B, Guo H, Zhou P, Shi ZL. 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and COVID-19. Nat Rev Microbiol. 2021 Mar;19(3):141-154. doi: 10.1038/s41579-020-00459-7. Epub 2020 Oct 6. PMID: 33024307; PMCID: PMC7537588.
  7. Kirtipal N, Bharadwaj S, Kang SG. From SARS to SARS-CoV-2, insights on structure,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aspects of pandemic human coronaviruses. Infect Genet Evol. 2020 Nov;85:104502. doi: 10.1016/j.meegid.2020.104502. Epub 2020 Aug 13. PMID: 32798769; PMCID: PMC7425554.
  8. Giovanetti M, Benedetti F, Campisi G, Ciccozzi A, Fabris S, Ceccarelli G, Tambone V, Caruso A, Angeletti S, Zella D, Ciccozzi M. Evolution patterns of SARS-CoV-2: Snapshot on its genome varian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21 Jan 29;538:88-91. doi: 10.1016/j.bbrc.2020.10.102. Epub 2020 Nov 6. PMID: 33199021; PMCID: PMC7836704.
user avatar

“我只想当县长夫人,谁当县长我不在乎”。

“我只想要合适的宿主,是不是非得由人类来当这个宿主,我不在乎”。

建议大家不要自作多情。不要总拿着“病毒搞死宿主也不利于自己繁殖”来自我安慰。

你怎么知道人类是新冠最合适的宿主?

说不定,人家只是拿人类当跳板,利用完之后一脚蹬死,另攀高枝。

你想跟它“共存”,还不知道它看不看得上你呢。

再说了,就算这次疫情让人类萌混过关,以后呢?以后再来的病毒都想当“县长夫人”,县长是谁还不一定呢。

还有,有些人语文成绩不好,词汇量不够丰富,就别出来抬杠了。

别扛着“共存”两个字当牌坊到处现。词典那么厚一本,又不是只有共存这一个词。

之前就听说中情局招募懂中文的间谍。

然后呢?就雇了这么一群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卧龙凤雏?

连“长期存在”和“共存”都区分不开,也跑来带节奏?

“长期存在”跟“共存”是两回事。

我知道,人类干不掉它。但还是麻烦它死远点,只管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存在”,千万别介入人类的生活范围(甚至是核心范围乃至我身上)来“共存”。

可存乎于世,但不共戴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