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医将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全球纲要?

回答
看待中医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全球纲要,这绝对是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药,尤其是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医学体系的承认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需求,更有未来的展望。

从“承认”到“纳入”:地位的跃升

过去,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医有所了解,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其在国际主流医学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或“补充性”的状态。即便在一些国家,中医也可能被归类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

然而,WHO的这次纳入,可不是简单地说“中医也是一种医学疗法”。它是将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一个包含独特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实践经验的体系,置于全球卫生战略的框架内进行考量。这意味着:

官方认可与学术地位提升: WHO的纲要,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指导性文件。被纳入其中,相当于中医获得了来自国际最高卫生机构的“官方盖章认证”,其学术地位和科学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这对于一直以来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的中国传统医学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标准化的可能性与国际化推广的契机: 尽管中医有其独特性,但也面临着标准化和国际化推广的挑战。WHO的纳入,会推动建立更统一、更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实践规范,为中医的国际化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平台。例如,在药物的使用、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可能会逐步形成更具国际通用性的指南。
促进东西方医学融合的桥梁: 将中医纳入全球纲要,并不是要取代现代医学,而是强调融合与互补。这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官方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中医研究成果涌现,也可能看到更多中西医在疾病治疗中的协同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为什么是现在?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需求

中医的被纳入,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球健康挑战的复杂性增加: 随着慢性病、老年病、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单纯依靠现代医学的某些手段,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副作用较大。此时,中医那些注重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优势,就显得尤为可贵。比如,在康复治疗、疾病预防、亚健康调理等方面,中医有着天然的优势。
对自然疗法和个性化医疗的回归追求: 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关注健康。在经历了一系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疗模式后,很多人开始反思,并倾向于寻找更温和、更注重身体自身调节能力的疗法。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恰恰契合了这种对自然、对个体化治疗的追求。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也日益走向世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国际传播的土壤也越来越肥沃。中国政府在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角色,而WHO的纳入,也无疑是对这一努力的肯定。
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 过去,中医在国际上受到质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缺乏现代科学语境下的循证医学证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正在被科学地研究和验证,例如针灸在某些疼痛管理中的效果,中药复方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等,这些积累的证据为中医进入国际主流医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对未来的展望与潜在的挑战

中医被纳入WHO全球纲要,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依然存在一些需要审慎对待和积极应对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科学化”地解读和传播中医: 中医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很多概念和术语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和推广,还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创新。如何既保留中医的精髓,又使其被国际社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是关键所在。
质量控制与规范化难题的持续攻坚: 中药材的质量、炮制工艺、医生诊疗水平等,都需要建立更完善、更严格的国际标准和监管体系,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的深化: 需要培养更多既懂中医理论,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和国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中西医在更高层面的对话与合作。
避免被“西方化”或“去中医化”的风险: 在国际推广过程中,要警惕过度简化或曲解中医理论,避免其被“西方化”的简单套用,从而失去其原有的独特价值。

总而言之,中医被WHO纳入全球纲要,是一件历史性的事件,它为中医的国际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肯定,更是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利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将在全球健康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需要以开放、审慎、务实的态度,积极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让中华医学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看新闻标题的话,对大多数中医支持者来说是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研究一下内容就未必了……我们还是从原新闻说起:

澎湃新闻9月27日消息,中医在全球范围或将跻身成为主流疗法,而非仅仅作为手术、放疗等标准疗法之外的补充替代疗法。

据《自然》新闻9月26日报道,世卫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将于2019年推出该组织的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首次纳入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全球医学纲要也被称为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在全球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虽然中医界一向不太认世卫组织的文件,但潜意识里还是很期盼认同的。这次中医被列入医学纲要,从中医爱好者到中医营销号,都将此视作里程碑式事件,大张旗鼓地宣传。

但这个“全球医学纲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 词典

对于全球医学纲要的内容,有关报道已经做出说明——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的分类标准(ICD)。或者更直白地说,这是一本疾病分类的统计词典。目前全球通用的医学纲要,是第10版(ICD-10)。
作为统计疾病与死因的国际通用词汇手册,ICD-10已经有43种译本,被117个国家采用。类似的词典在世界卫生组织还有很多,比如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ICF),健康干预的国际分类(ICHI),以及基于ICD、ICF的若干派生分类等。
具体而言,ICD涵盖死因、疾病、伤害、症状、就诊原因、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与疾病的外部原因等。通过使用ICD,医护人员、研究人员、卫生部门、保险机构与政府财政部门,都可以在同一个国际标准下统计各类疾病发病率、各类死因的死亡率,并针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决策。可以说,ICD就是一个提供给各国卫生部门的统计表格标准格式。
例如,在现行ICD-10代码体系中,用来表示寻求医疗保健的患者因何种活动导致伤病的Y93代码序列,是这个样子:

ICD-10代码体系中还有些令人脑洞大开的情况:W55与其它哺乳动物接触中的“被牛咬伤”、“被猪袭击”,V91船舶事故造成伤害中的“因滑水板着火导致的烧伤”等等。
ICD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史。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千奇百怪的事故及伤亡,代码体系发展到今天包罗万象本身并不稀奇。ICD-11在新增第26章中,将中、日、韩的传统医学的病征描述用语纳入统计框架,反而来得过于晚了些。
新增传统医学章节的确包含了经络、阴阳体质等中医概念内容,但仅仅是描述性记录归类,并非指导医疗。换言之,其性质相当于允许你将“骑车摔倒导致膝部受伤肿胀出血”之类的病征描述,写成“扑跌致经络气血郁滞,伤及血络”。虽然细则部分有待世卫组织公布,但总体来说只是拓展话术措辞而已。
而且在ICD-11第26章的说明中,明确写到:
对于那些想要记录有关传统医学实践的流行病学数据的人来说,使用ICD-11 TM章是可选的。本章不应用于死亡率报告
说白了,拓展序列可以给中医统计提供数据记录。至于死亡率,中医术语往往一个病征要对应若干现代医学病征,措辞含混缺乏量化与通用性,普及必然造成死因统计混乱。以流行病学为例,不同类型感染,如果都被记录为“时疫”,那简直是胡闹——当然,绝大部分人也不会把濒危家属往中医院送诊。
作为一本疾病与死亡统计的专用词典,ICD-11却不认可传统医学的死亡统计效力,可见传统医学的地位。

用意

虽然传统医学在ICD-11中地位不高,但世卫组织这次扩展词汇表,仍然引发了巨大争议。主要原因是中医理论缺乏现代医学公允的实证,也不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甚至有人质问“世卫组织为何放任人们(因为中医的不确定性)生病”。此前10版目录都未列入中医内容,这次世卫组织有何用意?
将中医纳入ICD-11,与世卫组织中的东亚裔成员有直接关系。
2006~2017年间,祖籍广东的陈冯富珍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在她的任期内,世卫组织将中医术语梳理成体系以纳入新版ICD。但由于中、日、韩都有近似的传统医学,谁的版本在ICD上占据更高比例,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出口市场,因此各方都在为此博弈,以至于负责此项工作的崔胜勋(韩)一度认为东亚三国不可能因此妥协。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崔胜勋还是完成了中医术语体系的制定,他本人也得到了回报——担任韩药振兴财团董事会主席。
陈冯富珍在加拿大顶级医学院校西安大略大学就读医科,并于1977年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理学硕士。陈冯富珍虽然接受了一整套世界顶级的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但从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以来,最鲜明的标签却是“传统医学”,难道她笃信中医?
我们来看看陈冯富珍自己的说法:

“尽管我是西医,不懂中医,但是我学了中医,就是为了管好中医。”提起内地和香港中医药发展,她打开了话匣子,“我非常高兴,能够参观全中国最早的医学博物馆。传统医学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花了10多年时间把香港的老中医和中药产业人士组织起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共同整理挖掘中医药资源,并制定了中草药、中成药的进口标准。在那个时候,香港能够发扬中医药,建立监管制度,推广到现在,完全因为内地的中医药界这个‘大后盾’给予的大力支持。”

“为了管好中医”,换言之就是批评现在的中医欠约束,不管不行。所有传统医学在沿袭农业社会经验的同时,也保留了农业社会医学分散化、非标准化特征,而这在现代社会中意味着缺乏质量、风险管控。事实上,多年以来市面上一直流窜着很多没有营业执照而私人行诊的“江湖郎中”,在缺乏监管情况下打着“XX在我这儿治好了”的噱头赚钱,出现安全事故也往往被以各种胡诌的理由搪塞,造成事后法律纠纷上举证不清。哪怕是到了中医院院长级别,也有这样的事故:

吉林女子吃医生自制中药丸后中毒身亡

吉林省白山市女子陈雷红因为背痛,服用了吉林某医院副院长韩某自制的中药药丸,后乌头碱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白山市抚松县公安局侦查认定,韩某制药时未经了解药物所含毒性,因为疏忽大意导致陈雷红服用后抢救无效死亡,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

经过两次退回补充侦查,近日,抚松县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抚松县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取得的认定韩某主观上故意或者过失的证据不足,导致全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

这还是急性毒发的案例,久病不治乃至慢性中毒更可怕。重金属超标是几十年来的药材市场普遍情况

在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冬虫夏草及其粉、片类制品的检测中,发现砷含量达到4.4~9.9mg/kg,而国家安全标准中限值为1.0mg/kg,最高超标近10倍。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将导致消费者过量砷摄入,并可能蓄积于体内。为此,国家不得不出台禁令:

这并非中药药材第一次出现类似丑闻。1999年美国对260种中成药进行了检测,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中成药有93种不合格。2013年5月,同仁堂国药刚在香港上市,其产品“健体五补丸”就被测出汞超标,遭到香港卫生署公告责令召回。“普洱减肥茶”曾在德国风靡一时,结果因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被勒令退出德国市场。重金属超标始终是中药出口的最大阻碍,而铝镉镍等尚无超标限值。
此外,中药药材还包括朱砂(硫化汞)、轻粉(氧化亚汞)、砒石(三氧化二砷)、雄黄(硫砷化物)、铅丹(铅化物)等矿物。约10%的中成药中含朱砂,而朱砂中可溶性汞化物会导致汞中毒,损害肝肾乃至中枢神经系统;轻粉的汞离子进入人体中,与酶蛋白结合后影响代谢;砒石一次性口服0.05克就会中毒,长期外用也会导致组织坏死;雄黄会导致中枢神经中毒,肝肾脾心等脂肪变性和坏死;铅中毒更不必多说,成品油严控含铅量防止居民血铅超标,结果服用铅丹的患者一次性口服就全抵过去了。
在中医治疗“以毒攻毒”的时候,患者真的清楚不良反应吗?——何况绝大部分药材是在医患双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以重金属超标的方式进行“以毒攻毒”。
因此,国内2020年版《药典》要进一步扩大中药标准化,完善检测项目,以规范市场。世卫组织将中医话术纳入“词典”,也是出于同样的管理目的。对于大多数中医来说,世卫组织的“承认”即便不算沉重打击,也得为此增加学习成本。
大部分中医治疗,是在说不清中药具体有效成分的情况下进行的,凡多味用药必以复方配伍理论含混过去,虽然躲开了严格的科学标准,但也断绝了用现代制药技术进行合成、精准提纯的道路。所以重金属超标、副作用不可测的问题始终笼罩着所有中医。
不过,在中医市场乱象之余,也有默默为中药有效性验证辛勤奋斗的科研人员:

张运院士团队重要研究成果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发表并向国际媒体发布

在赵玉霞教授和张运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郝盼盼副研究员、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蒋凡教授、齐鲁医院的博士研究生程晶和马连越医师协同工作,经过为时1年的文献收集、研究筛选、统计分析、论文写作和反复修改,在2006至2016年的近千篇文献中,按照国际标准筛选出56篇高质量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根据证据强度和研究质量将这些研究区分为A、B两组,在A组中以森林图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随机临床试验的中医药疗法、对比疗法、观察终点、治疗前后终点改变的组内和组间95%可信限和统计学意义,使研究结果一目了然,同时在附录材料中介绍了56个研究的详细特征。

此外,作者们系统分析了中药有效成分多酚(黄芩甙、姜黄素、丹参多酚)、萜类(丹参酮)、皂苷类(人参皂苷、黄芪甙)和生物碱(小檗碱、苦参碱)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学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以及基础研究采用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并在附录材料中详细介绍了治疗上述疾病所用中药方剂中可能的活性成分和治疗机制,提出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某些中医药已可作为现代医学的替代和补充治疗,但尚需更加严格的随机临床试验以验证中医药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长期影响。

这种不讲君臣佐使,不论阴阳五行的中医,才是此次修订标准最大的受益者。

好在我们的工程师们不是用扎针解决工程问题。

相关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