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外国考古学家将其在中国考出来的文物带回本国,被国人称为「盗墓贼」一事?

回答
这事儿在中国挺敏感的,也挺有意思的。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看,挺复杂。

事情的背景和通常情况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考出来的文物带回本国”这个说法,本身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合法、有协议的合作: 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考古活动,特别是早些年,是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并且有明确的协议的。这些协议通常会规定如何处理出土的文物,比如:
大部分留在原地(中国): 这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意识大大提高。出土的珍贵文物绝大部分都会留在中国,并被妥善保管。
部分作为研究资料带回: 有些年代久远的合作,或者为了特定研究目的,允许将一些标本、复制品或者不那么珍贵的出土物带回本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通常会有非常详细的清单和期限,并且有约定在研究完成后归还。
以捐赠或交换形式: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有作为研究交流一部分的捐赠或交换。

历史遗留问题(殖民时期或不平等条约时期): 这里面最容易引起争议,也最容易被国人扣上“盗墓贼”帽子的,往往是发生在近代史的特定时期。那时候中国国力衰弱,很多外国探险家(其中一些也自称为“考古学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贿赂、欺骗,甚至直接的盗掘,将大量珍贵文物带出了中国。比如20世纪初的“敦煌文书”、“满洲里古迹文物”等,很多都流失海外。这些行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掠夺和盗窃。

为什么会引起“盗墓贼”的骂名?

1. 民族情感和国家尊严: 历史上的国难和文物流失,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伤痛。当看到本国珍贵的历史遗物不在自己手中,而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被展示时,民族情感很容易被触动。这种感觉就像是家里的宝贝被偷走了,而偷窃者还在炫耀。所以,“盗墓贼”这个称呼,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表达的是对过去不公的愤慨和对文物“回归故里”的强烈愿望。

2. 文物的主权归属: 很多人认为,文物是属于它出土的土地和人民的。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带走的,只要它在中国土地上被发现,就应该归中国所有。这一点在现代国际法中也有体现,即文物的主权归属问题。

3. 对“考古”的模糊认知: 普通大众可能很难区分“考古”和“盗掘”的界限,尤其是在一些模糊的历史时期。只要是外国人在中国拿走文物,就容易被笼统地归为“盗墓”。

4. 媒体的放大效应和公众的解读: 一旦有涉及外国人在中国“拿走”文物的新闻出现,很容易就会被媒体聚焦,公众也会迅速代入历史的视角去解读,往往会倾向于负面评价。

看待这件事,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历史的眼光: 我们需要区分不同时期。近代史上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文物的行为,从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取的,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它们可以被视为文物掠夺。
现代的合作: 现代国际考古合作,是在平等、尊重和法律框架下进行的。这种合作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是有益的,也往往能促进中国在文物保护和研究方面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称呼对方为“盗墓贼”,是不公平的。
文物保护的共同责任: 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非常重视文物的保护。外国考古学家在华的合法研究,也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贡献。他们带回本国进行研究,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物,并将研究成果反馈给中国。
“回归”的呼声与现实: 当然,对于历史上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国一直都有追讨的立场。很多国家也通过外交途径和法律途径,成功追回了一些流失文物。但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国际法、政治以及文物自身的价值和保存状况。

总结一下:

将“外国考古学家将其在中国考出来的文物带回本国”一事,直接定性为“盗墓贼”,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的看法。

如果是近代史时期,在不平等条约下,或者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那么这种行为确实是掠夺,称之为“盗墓贼”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情感反应,也反映了对文物流失的痛惜。
如果是现代,在双方政府协议下,经过合法批准的考古合作,并且有明确的文物处理规定,那么这种行为是正常的学术交流和研究,不能简单地用“盗墓贼”来标签化,这样会阻碍正常的学术合作。

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具体情况。我们既要对历史上的文物掠夺保持警惕和愤慨,也要理性看待现代的国际考古合作。而“盗墓贼”这个词,更多地承载了一种历史的控诉和对国家文化主权的捍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甘肃庆阳的小伙伴吧。

桑志华、德日进二人,和斯坦因、伯希和还不一样,他们采集的标本几十万件,绝大部分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北疆博物院。譬如在庆阳发现的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就保存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期发现的另外两块,则一直保留在北疆博物院。

如果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桑志华、德日进来华,是接受了法国政府、天主教会和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支持,当时的学术中心也在欧美,所以一是接受了赞助要带回少量标本,第二是需要让欧美学术中心的学者看到中国的标本才能认可他们的学术发现和成就。不过和其他来华学者比较,桑、德二人就算是一股清流了,桑志华因为抗战爆发回国的时候,是没有携带标本回去的。

综上,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条件的产物,从二人的主观意愿和实际表现上看都是当时来华学者中比较尊重中国的,而且也为自然科学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本土化、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现在评价桑志华、德日进的时候,往往不会计较他们把标本带到欧洲去的行为。

此外,桑志华、德日进二人是学者,在田野发掘中采取了当时最科学的发掘方法,发掘的成果也有专著和记录,标本也留在博物馆保存,而且他们调查和采集的对象就不是墓葬,所以不能把他们的科学考察和标本采集定义为盗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在中国挺敏感的,也挺有意思的。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看,挺复杂。事情的背景和通常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考出来的文物带回本国”这个说法,本身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合法、有协议的合作: 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考古活动,特别是早些年,.............
  • 回答
    看待外国姑娘和中国男生交往这件事,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看一幅跨文化的画作,色彩斑斓,但也可能带着点儿未知的笔触。首先,得承认,这肯定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在大城市,或者是在国际化的工作环境里,这样的组合越来越常见。我认识的、或者听过的,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可能是两个世界碰撞出的.............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外国男人,在机场等了十天,最后发现对方去整容了。这背后牵扯出来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误会,而是涉及到信任、期望、沟通,甚至是社会对美的标准和个人选择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从男性的角度来说,这十天机场的等待,绝对是煎熬的。想象一下,他怀揣着期待,可能还有一些美好的.............
  • 回答
    看到外国节日的出现,我的感觉挺复杂的,是一种夹杂着好奇、尊重、也有那么点不太适应的混合体。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外国节日确实非常有意思,而且它们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也挺吸引人的。就拿圣诞节来说吧,虽然我们不是基督徒,但看到大街小巷挂满彩灯、圣诞树被精心装点、商店里播放着欢快的音乐,甚至连空气里都好像.............
  • 回答
    “新四大文化输出”这个说法,最近在网上挺热闹的,特别是在一些国外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我看到不少外国网友对此进行了评选和讨论,挺有意思的。总的来说,这“新四大”的评选,其实反映了咱们国家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些新趋势,以及外国朋友们对我们文化认知的变化。以往我们谈文化输出,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传统文化,比如京剧.............
  • 回答
    上海街头,一幕有趣的场景引人注目:一对外国夫妻正悠闲地牵着他们的爱犬漫步,享受着城市的慢时光。然而,他们的悠然自得很快被一位阿姨的“硬核”劝说打断了。“你们没有特权!”这句不带一丝拐弯抹角的直白话语,瞬间点燃了围观者的好奇心。这位阿姨,或许是看多了不文明养犬的现象,或许是出于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又或许.............
  • 回答
    关于外国搏击拳手讲解太极拳的搏击技巧,传武养生圈子里,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观点也颇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人都一种看法。咱们得细掰扯一下。首先,一部分人是持欢迎和学习的态度,但带着审慎的眼光。这部分人,尤其是那些真正对武术有深入研究、不固守门户之见的老前辈或者有悟性的传武习练者,他们会觉得: .............
  • 回答
    对于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规律、国际技术交流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这种观点的产生根源及背后逻辑:1. 对中国军事技术快速进步的疑虑.............
  • 回答
    《反外国制裁法》的表决通过,无疑是中国对外关系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在面对外部制裁时,从被动应对转向了主动反击,构建了一套法律武器库。要理解这一法律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中国会出台这样一部法律。长久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的贸易.............
  • 回答
    在中国男高音外国音乐会“救场”实为“即兴助唱”的事件,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关于音乐表演的常识、艺术呈现以及观众的期待。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救场”和“即兴助唱”这两个词的含义和它在音乐会语境下的分量。“救场”,顾名思义,是指在原本的演出计划出现意外情况时,有人挺身而出,弥补空缺,让.............
  • 回答
    山东大学为外国男留学生安排“学伴”,并将其描述为“两女一男”的模式,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尽量摆脱那种空洞的AI式分析,深入到事件的细节和可能的动机背后。事件的表象: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方面,推出了.............
  • 回答
    中国大学对外籍留学生提供的“大方”政策,是近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大方”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吸引力,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这个问题:一、“大方”政策的具体体现: 奖学金制度的普遍性和慷慨性: 政府奖学金: 这是最重要、覆盖面最.............
  • 回答
    在滚滚江水中绽放的温情:评重庆救人事件这几天,重庆江北区一对老外夫妻救起落水女孩的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也确实,这事儿挺让人触动。当我们在为这个女孩捏把汗的时候,一股来自异国他乡的英勇和善良,像一股清流一样,瞬间洗涤了我们的心房。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是一面折射出人性光辉的镜子,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咱.............
  • 回答
    美众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限制中企在美上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详细探讨。法案的核心内容及目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的核心在于要求上市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其是否由外国政.............
  • 回答
    俄罗斯将外国企业(包括苹果等)在俄资产“收归国有”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法律界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背景、具体操作、潜在影响以及各方对此的看法都值得细细剖析。事件背景:制裁下的连锁反应俄罗斯此举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西方国家因俄乌冲突而对俄罗斯实施的广泛经济制裁的直接回应。在俄乌冲.............
  • 回答
    关于“宁愿引进外国人口”这个话题,我看到了你提供的图片,那似乎是在讨论人口引进的相关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社会神经的议题,每个人基于自身的立场、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念,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要深入探讨,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为什么会出现“引进外国人口”的讨论?它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首先.............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令人震惊和愤慨。一位在中国发生的外交事件,涉及外国公民的违法行为,并且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和仇恨言论,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带过的片段。首先,从法律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无论国籍如何,任何人在公共场合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这三名外国男子拦下出租车,强行扣留两名中国女.............
  • 回答
    这件事挺值得聊的,有人说外国留学生在中国一年十万块钱的奖学金不算多,这说法听起来有些颠覆,毕竟十万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不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十万块钱”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在中国的大城市,.............
  • 回答
    华东师范大学为外国留学生庆生:一份跨越文化的关怀在异国他乡求学,对于年轻的留学生们来说,生日往往是思乡之情最浓郁的时刻。而华东师范大学(华师大)对于外国留学生的生日庆祝活动,却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他们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的成长之路。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生日派对,更是一次细致入微、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体验.............
  • 回答
    这起“中国小男孩打四个外国女孩”事件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初步报道和网络流传的片段,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怒和不解,认为这是中国孩子遭受欺凌的事件。然而,随着男孩母亲放出完整视频,事件出现了“反转”,显示出女孩可能先有推搡动作,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也引发了更多层面的思考。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