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恰好回忆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小办法,可以从根源上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即在网络发言后面系统强行标注真实年龄,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必计较、更不必争吵,充满戾气的网络冲浪也将变得美好。
“男孩,女孩”(40岁)
“我是985博士,俩宝宝的妈,育儿经验15年,听我一句”(8岁)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年入百万”(11岁)
“小哥哥,带带人家嘛,嘤嘤嘤”(45岁)
“小姐姐,我想做你的野王,一起玩吗?”(60岁)
“小学生又来峡谷坑人?给爷出克”(7岁)
“老阿姨说句公道话,别黑xx,劝你善良”(13岁)
“本研究生现在觉得微博本科率4%没毛病”(16岁)
“就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吗?只会人云亦云吗?幼稚!”(6岁)
说到沟通,便想推荐一下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从寻找需求的角度告诉大家应该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发现和挖掘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进而沟通,而不再简单地依靠下意识或者条件反射来行动。
为什么要了解非暴力沟通,拒绝暴力沟通?因为后者只能够发泄情绪,却无助于解决问题,最终逐步沦为情感(情绪)的奴隶。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能看到这条答案的每个人,你们扪心自问一下,把你年龄跟他这么大的时候干过的包括但不限于他这样的傻事放来互联网上,再给你流量和曝光,以他如今的遭遇,这仅仅是一句可能打错字的聊天记录,你能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的境遇会比他好吗?
也许,这是个对编程有兴趣的孩子,他想靠这个来编迷你世界或者Minecraft 的Mod,但是因为没有条件,仅仅能在QQ群这种地方意淫一下自己的梦想,忘记或者打错了几个字母,就能被上升到网暴的层次。
或者有人说,他怎么可能对编程有兴趣,他就是想装逼,因为他装逼装到你懂的地方了,所以你要拿他批判一番。我寻思小学生装的逼都能刺痛你吗?
和一个小学生计较知识储备,你跟蓄意欺负残疾人没区别。
率先把他以视频,图片,聊天记录形式特别是以视频形式上传到什么哩什么哩曝光的人是这个事件里最没趣的人,即使你没泄露他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你拿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另一个年龄段找存在感,这边建议你回小学读书,入学就是全校最牛逼的学霸。
之前有朋友给我分享了他的QQ,当时随手点了个好友申请未想他居然同意了,跟他聊了几句我发现他的个性签名(如图)有点滑稽,感觉有人在吓他,就有了以下对话:
写到这里有人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这么帮他说话,因为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也在网上发过心智不成熟的话遭到攻击,但是也有人出来替我作主,长大后只要不是没素质没礼貌的熊孩子,这种懵懵懂懂的小学生被围攻我还是会帮一下的,前提,不是没素质没礼貌的熊孩子
这就是不按年龄分群的恶果……
知乎迟早也要出这种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