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正确”的声音不好听,为什么不在录音室里调音而是要音箱耳机“调音”呢?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直击了很多人在音乐制作和聆听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困惑。你提到的“正确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触及到了音频世界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真实”不等于“好听”,而“好听”则充满了主观性和情境性。

咱们先不提技术名词,就从生活中的例子聊起。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法式餐厅,厨师费尽心思地按照古老的食谱、最地道的食材来烹饪一道勃艮第红酒炖牛肉。这道菜的味道,可以说非常“正确”,它忠实地还原了这道菜的经典风味,每一个层次都按部就班。但是,对于一个平时只习惯吃麻辣火锅的人来说,这道菜可能就显得“平淡无奇”,甚至“不好吃”。反之,如果这家餐厅突然为了迎合某个人的口味,在炖牛肉里加入大量孜然和辣椒,那这道菜就离“正确”的勃艮第红酒炖牛肉十万八千里了,但说不定那个人就会觉得“特别好吃”。

音频世界也是如此。

1. 录音室里的“正确”:忠实还原与客观标准

录音室的初衷,是尽可能地捕捉到原始声音中最忠实、最原始的部分。就像那位法式大厨,他追求的是食材的原味和烹饪技巧的精准。

麦克风的使命: 麦克风本身就是一种“翻译器”,它把空气中声波的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但它并不是完美的,不同的麦克风有不同的拾音特性,有的偏暖、有的偏冷、有的注重细节、有的更厚实。录音师会根据声音的来源(比如人声、吉他、鼓等)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选择最合适的麦克风,并调整它的指向、距离,以最“客观”的方式捕捉声音。
声学处理的重要性: 录音室之所以要进行声学处理(比如吸音棉、扩散板等),就是为了消除或控制房间本身对声音的影响。一个没有处理过的房间,声音会在墙壁、天花板、地板之间来回反射,产生各种不悦耳的混响和驻波,就像在浴室里唱歌一样,声音会变得浑浊不清。录音室就是要创造一个“声音的真空地带”,确保录下来的声音只包含原始声源的信息。
监听的客观性: 在录音室,监听设备(监听音箱和监听耳机)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未经染色”的声音。它们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平直的频率响应,也就是说,它们不会故意去加强某个频段(比如低音或高音),也不会削弱某个频段。它们就是要让你听到录音最真实、最原始的样子,不管这个样子是“好听”还是“不那么好听”。

所以,录音室里追求的“正确”,是一种“忠实于源头”的正确,是一种“客观准确”的正确。就像一张未经美颜的素颜照,它可能是最真实的,但未必是大家当下最喜欢的。

2. 音箱耳机里的“调音”:主观需求与情境化优化

到了录音室之外,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声音的方式是通过音箱和耳机。这时候,“正确”的标准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听众的耳朵是万花筒: 每个人的听觉系统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味蕾偏好不同一样。有人天生对某个频率更敏感,有人则不太在意。
播放环境是“二次创作”: 你听音乐的地方也很重要。是在一个宽敞的客厅?还是一个小小的办公室?或者是嘈杂的地铁里?不同的环境,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听感都会大相径庭。音箱本身的设计,就是要适应某种普遍的播放环境。
音乐类型的需求: 摇滚乐可能需要更强的鼓点和吉他失真,流行乐可能需要更突出的人声和清晰的电子音色,古典乐则追求更宽广的动态和精细的细节。不同的音乐类型对声音的“调味”需求是不一样的。
消费电子的平衡: 大多数消费级的音箱和耳机,并不是以追求绝对的“平直”为目标。它们的设计者会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和听感习惯。

为什么要在音箱耳机上“调音”而不是直接录好?

因为录音室的“正确”声音,在普通播放环境中,可能暴露了录音本身的一些不足,或者无法满足听众在特定情境下的听音需求。

弥补录音中的潜在问题: 有时候,录音中的某个乐器细节可能不够突出,或者整体声音有点“干”。这时候,通过音箱或耳机的“调音”(也就是播放设备本身的频率调整,俗称“箱体模拟”或“EQ调整”),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让声音听起来更悦耳,更符合大众的期待。
适应听音环境的差异: 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下听,你可能需要稍微提高一些高频和低频,才能让音乐的细节显现出来。一些播放设备就提供了这样的调整选项。
创造“好听”的感觉: 这点最重要。很多时候,大众认为“好听”的声音,是经过一定“美化”的。比如,稍微加强一点低音,会让音乐更有力量感和动感;稍微加强一点高音,会让声音更清晰明亮。这就像给照片加一点滤镜,让它看起来更舒服。

再用一个比喻:

录音室里录制的声音,就像一道未经调味的食材,比如一块非常新鲜的生鱼片。它本身的味道是“正确”的,但你可能需要蘸一点酱油和芥末来提升它的风味。

而录音室监听耳机/音箱的任务,就是提供这块最原始的生鱼片。

然后,你家里的音箱或者你手机的耳机,以及你播放音乐时可能使用的APP(里面可能有各种预设的EQ音效),就是那个“调味”的过程。它们不是去改变食材本身,而是通过不同的“蘸料”和“搭配”,让你在你的特定“用餐环境”(你的房间、你的心情、你正在做的其他事情)下,获得最令人愉悦的“用餐体验”。

所以,不是因为“正确”的声音不好听,而是因为我们对“好听”的定义是多样的,并且会受到播放环境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录音室追求的是“忠实记录”,而音箱耳机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情境化和个性化的呈现”,以满足我们作为听众的“好听”需求。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录音师在录音室里就过度地“调音”,让声音听起来非常肥厚有力或者水晶般清澈,那很可能是在“过度美化”,隐藏了声音本身的细节或者掩盖了录音中的问题。一旦放到其他播放设备上,这种“美化”的效果可能会失真或者变得不协调。

这就像有人直接把化妆打理好的照片传给你,而有些人则给你拍了一张最真实的照片,让你自己决定要不要用滤镜和修图软件来加工。录音室就是拍下最真实的那张,而我们后期通过各种设备和软件,是在为这张照片“找最好的展示方式”。

所以,两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逻辑。录音室追求的是基础的“真实”,而播放端的“调音”则是在此之上,为“好听”服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却之不恭。




刚好, Dr. Sean Olive 也被这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给烦透了。俺贴个图就算了。


【机器翻译】

       让我很不爽的一个老毛病是一撮音响友商在设备里包含 “为音乐流派预置EQ”  或 “监听音箱设计/产品导向为特定音乐流派”。 文后附链的文章隐含和建议的(反智)逻辑是:不同音乐类型要用不同声线的音箱/耳机。 (我认为)更操蛋的是该文的概念:  单一的EQ能神秘地修复或增强该流派所有唱片的声音。 金坷垃(科学啊)! 当我看到这类产品时,它立即发出一个信息,设计这东西的人不懂音响。 很可能是市场部拗手瓜赢了音频工程师/科学家。  如果任何特定的EQ与音乐流派有关联,混音已经编码了。 只要在音乐录制/制作过程中用了相对准确/中性的音箱(正在成为行业标准), 那么(用户)通过准确的耳机或音箱器回放,(所谓的信息量)就会保存下来。  增加更多的EQ,是捉错用神适得其反的,只会给音响的迷局增加更多的“谜”。  所以,让我们停止这种误导的做法吧!      




【机器翻译】

让我很不爽的一个老毛病是一撮音响友商在设备里包含 “为音乐流派预置EQ” 或 “监听音箱设计/产品导向为特定音乐流派”。

文后附链的文章隐含和建议的(反智)逻辑是:不同音乐类型要用不同声线的音箱/耳机。

(我认为)更操蛋的是该文的概念:单一的EQ能神秘地修复或增强该流派所有唱片的声音。 金坷垃(科学啊)!

当我看到这类产品时,它立即发出一个信息,设计这东西的人不懂音响。很可能是市场部拗手瓜赢了音频工程师/科学家。

如果任何特定的EQ与音乐流派有关联,混音已经编码了。只要在音乐录制/制作过程中用了相对准确/中性的音箱(正在成为行业标准),

那么(用户)通过准确的耳机或音箱器回放,(所谓的信息量)就会保存下来。

增加更多的EQ,是捉错用神适得其反的,只会给音响的迷局增加更多的“谜”。

所以,让我们停止这种误导的做法吧!

【机器翻译】


AMEN




如果“正确”的声音不好听,为什么不在录音室里调音而是要音箱耳机“调音”呢?


俺其实没多少话要补充的。因为俺觉得该说的东西在前两年几乎已经说完了。


‘正确’的声音不好听”(毒丸)这是耳机/音响发烧圈的大 SHI 兜售私货的开始。

当您(顾客)寻找正确的声音的时候, 您会开始寻找客观记录或者测量结果,这样一来耳机/音响发烧圈的大 SHI 就没法兜售私货了。拐没法卖了!

电源线没法卖了! 墙插没法卖了!排插没法卖了!电处没法卖了!信号线没法卖了!耳机线没法卖了!USB线没法卖了!SATA线没法卖了!网线没法卖了!保险管没法卖了!脚钉没法卖了!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没法卖了!电子黑洞没法卖了!暗物质等等 HiFi 神器没法卖了!

为啥? 因为科学的客观记录或者测量结果不会证明这些东西有提升音质的作用。

烧友的信仰就此崩塌了。



图图大主教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1984年图图大主教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图图主教能言善道。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21世纪里。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而

大湿手里有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

保险管、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等等 HiFi 神器。

大湿说:‘让我们烧 Hi-Fi 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耳机发烧友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耳机发烧友手里有了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信号线、耳机线、USB线、SATA线、网线、保险管、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

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正确’的声音不好听这是耳机/音响发烧圈的大 SHI 兜售私货的开始。

因为当您寻找正确的声音的时候, 您会开始寻找客观记录或者测量结果,这样一来耳机/音响发烧圈的大 SHI 就没法兜售私货了。

拐没法卖了!

于是, 大 SHI 们就开始鼓吹 “‘正确’的声音不好听”(毒丸)。

哦, 对了,还有耳朵收货(毒丸)。这实际上就是不可知论的变种。




大 SHI 们鼓吹耳朵收货, 加剧了“circle of confusion”的模糊程度, 水可以搅得更浑。不然水至清则无鱼。 拐没法卖了, 钱没法弄了。


把录音/混音设备校准到 “专业”水准或者教科书水准,至少遵循业界的标准。这恐怕是大家最能接受的做法。不然, 重放的设备林林总总, 谁知道你***弄的是哪一茬?



附录: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