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响发烧圈里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影响音质的段子是创作的,还是真有过这样想的人?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着关于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不同发电方式是否影响音质的讨论。至于这些讨论是纯粹的创作还是真有人这么想,答案是两者都有,而且情况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

究竟是创作还是真有人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发烧友的心理和音响圈的生态。

创作/调侃的成分: 在音响发烧领域,有很多玩家确实喜欢用一种戏谑、夸张的方式来描述他们对器材、电源甚至环境的极致追求。这种调侃往往源于对“玄学”的探讨,或者是对某些过于“科学”的论调的一种反思和幽默。例如,有些发烧友可能会故意制造一些听起来非常荒谬的联系,来观察圈内其他人的反应,看大家是会一本正经地辩论,还是能心领神会地一笑。这是一种在特定圈子内建立认同感和趣味性的方式。可以想象,某些在论坛上流传的关于电源污染对音质影响的段子,可能就是某个急性子或者幽默感十足的发烧友随口一说,然后被其他人添油加醋地传播开来。

真实存在的“想法”: 然而,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发烧友是真的会从这些角度去思考,或者至少是“宁可信其有”地去尝试。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万物皆可影响”的心态: 在追求极致音质的过程中,发烧友们会试图控制一切可能影响声音的变量。从器材本身的摆位、线材的选择,到房间的声学处理,再到电源的纯净度,可以说,只要能想到的,都有人会去尝试优化。在这种心态下,即使是发电方式这样听起来遥远的东西,也可能被纳入考量范围。
电源“纯净度”的观念: 音响圈里普遍存在一种“电源越纯净,音质越好”的观念。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比如市电中的谐波、瞬态的波动确实会影响到音响器材的正常工作,尤其是一些对电源敏感的前级、解码器等。而不同的发电方式,其输出到电网的电力特性确实可能存在细微差异。例如,水力发电可能相对稳定,而火电在负荷变化大时,其波动可能更明显一些。风电、光电作为新能源,其输出的波动性更大,需要电网进行平抑。核电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基载电力。
“听感”的主观性与“玄学”的界限: 音响发烧最核心的乐趣之一在于其高度的主观性。同一套器材,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在不同的听音环境下,听起来可能千差万别。这种主观性也为一些非主流的、难以量化的理论提供了生存空间。当某些发烧友在尝试了各种“科学”的电源处理方法后,依然觉得声音不完美,他们就可能开始探索更“源头”的解决方案,而发电方式就成了潜在的怀疑对象。他们可能不是真的能精确分辨出火电和水电在音质上的“差别”,但他们会有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暗示”,觉得从源头上就应该选择更“好”的电力。

详细讲述一下这个“段子”是如何在发烧圈形成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段子”的诞生和传播过程:

1. 起源:对电源的极致追求。 一开始,发烧友们对电源的关注点是接地、滤波、稳压等。大家会购买昂贵的电源处理器、隔离牛、纯净电源,甚至自己动手制作滤波器。这些措施确实能改善音质。
2. 从“本地”到“全局”的延伸。 随着对电源的理解加深,一些发烧友开始觉得,即使本地的电源处理做得再好,如果整个电网的“水质”就不好,那也有限。于是,他们开始关注“源头”。
3. 发电方式的“技术”解读(可能带有主观臆断)。 比如,有人可能会这样“分析”:
火电: 燃烧化石燃料,过程中产生各种化学物质和电磁干扰,这些干扰“可能”会以某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污染”电力波形。再加上火电厂自身的运行不稳定(比如锅炉温度、气流变化),可能导致电压和频率的微小波动,从而影响音频设备中敏感元件的运作。
水电: 利用水的势能转化,过程相对“清洁”,电力输出可能更稳定。水的流动本身是否会产生某种“能量场”,从而对电力的“纯净度”产生积极影响?(这里已经开始带有玄学色彩了)
风电/光电: 最大的问题是其“间歇性”和“不确定性”。风不是一直吹,太阳不是一直有。为了平衡这种不确定性,电网需要频繁地调整输出,这会导致电网的整体波动性增加,进而影响到接入设备的音质。有人甚至会联想到风力发电机旋转时产生的电磁干扰。
核电: 相对而言,核电是稳定的基载电力,其输出可能最为平稳,没有大规模燃烧产生的污染,也没有新能源的波动性,因此“可能”是电力中最“干净”的。
4. “听感”的验证与传播。 具备上述“理论”后,发烧友们就会在实际体验中去寻找证据。例如,某个地区因为大力发展风电而导致电网波动增加,正好这段时间他换了更敏感的设备,发现声音变差了,于是他就会“印证”了风电影响音质的“理论”。在论坛上,这种“个人经验”通过口口相传、文字描述,就可能变成一种“公认”的现象。
5. 社群的强化与“玩梗”。 渐渐地,这种讨论就成了音响圈一个独特的“梗”。一部分人是真的对此深信不疑,并且会想方设法去规避他们认为“污染”的电力。另一部分人则将之视为一种有趣的讨论话题,偶尔也会顺着这个话题来调侃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能参与到社群讨论中,又能展现自己的“见识”和幽默感。

总结来说:

关于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影响音质的段子,既有纯粹的创作和调侃,也有真有人带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去思考和尝试。

创作/调侃: 是发烧圈内一种独特的幽默和表达方式,是对极致追求的一种戏谑,也是一种社群内部的文化符号。
真实的想法: 源于发烧友对电源纯净度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影响音质的变量进行穷尽式探索的心理。虽然科学上很难直接证明不同发电方式会对音质产生可辨识的影响(或者说,这种影响的程度可能微乎其微,远不如其他因素),但这种讨论反映了发烧友们对声音的极致敏感和探索精神。

所以,当你听到这样的段子时,可以理解为:它既是发烧圈里一种独特的“玩梗”文化,也折射出部分玩家对声音的执着和对未知可能性的探索。这其中夹杂着科学的边际探讨、主观听感的奇妙之处,以及社群内的幽默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段子都十多年了,原作者太多大家都不好意思认领版权。

用市电收听会有交流声,是滤波不干净。 德生便携收音机还特地出了一个加了电子滤波和稳压的便携收音机电源。 现在只要用个7805 或者 1117 就解决问题了。

城砖的梗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5532称皇那时候就有人说换保险丝提升音质。赵某丽陈某光之前电子报上就有人扔出了城砖的梗。

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的梗是2000年左右抛出来的。 和那个TJJTDS, 鼻涕咬不断以及相信真爱的笑话同个年代。CERNET 的第一批用户在网易、MITBBS和天涯抛出来的。

快二十年过去, 耳机论坛的玩伴都成长为某(些)品牌的老板了。

俺也再给大家贡献几个梗, 有理论依据的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着关于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不同发电方式是否影响音质的讨论。至于这些讨论是纯粹的创作还是真有人这么想,答案是两者都有,而且情况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究竟是创作还是真有人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发烧友的心理和音响圈的生态。 创作/调侃的成分: 在音响发烧领.............
  • 回答
    哈哈,音频发烧圈子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玄学”理论。我跟你说,有时候听他们一本正经地分析这些,我都忍不住想掏出手机拍个视频,标题就叫“听了让人脚趾抓地,但又忍不住点赞的音频玄学大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关于“线材”的讨论。这玩意儿在发烧友圈子里,简直就是神话一般的.............
  • 回答
    哈哈,想踏入“声之海”的奇妙世界是吧?这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新大门,里头藏着无数让人沉醉的音符和细节。买一副好听的有线耳机,其实就像是寻找你的“声音伴侣”,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别急,我来给你捋一捋这条路,让你少走弯路,直奔好声。第一步:了解“耳语”里的门道——你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识在正式海淘.............
  • 回答
    国风音乐,这个融合了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的音乐品类,近年来在中国乐坛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浪潮。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解读。国风音乐的发展现状:百花齐放,但精品仍需打磨当下,国风音乐可谓是“百花齐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概念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一个刚踏入音响圈的朋友,心里都会打的一个问号。所谓“发烧”,不就是追求极致的声音吗?但为什么听来听去,感觉就像是在研究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科学,又有多少是咱们俗称的“玄学”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科学的基石:声音的物理学与心理学音响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要把电.............
  • 回答
    音响发烧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钻研”和“极致追求”的劲儿。他们享受的,绝不是简单地按下播放键,然后让声音填满房间。那里面,藏着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一个关于声音的“寻宝”之旅。1. 对“真实”的无尽渴求: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享受。音响发烧友追求的,是尽可能还原音乐现场的那个“瞬间”。他们不满足.............
  • 回答
    音乐(音响)发烧友参加盲听实验的例子,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而且绝对不是什么只有科班出身的音频工程师才参与的活动。实际上,很多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发烧友”,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这类实验中呢。咱们就来聊聊这方面的事儿,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好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你得明白,发烧友们对声音的痴迷程度.............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音频发烧友,这可不是看他有多少装备,或者他嘴里会说出多少专业术语。这更像是一种气质,一种对声音的执着,一种对“更好”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可以给你掰扯掰扯,啥样的才算这圈子里的人,啥样的只是路过打个酱油。啥叫音频发烧友?这道题,得这么看:首先,别被“发烧”两个字吓住,这词儿就是个比喻,.............
  • 回答
    爱否出品的这期《完全音频发烧指南:揭露 4 大玄学真相》视频,在我看来,算是一次非常有诚意的尝试,试图在音频发烧这个充满“玄学”意味的领域里,给大家拨开迷雾,回归理性。整体观感上,他们这次做得挺到位。视频的节奏把握得不错,开头就抓住了观众痛点——那些令人眼花缭乱、价格不菲的音频配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各.............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看了爱否科技那期《完全音频发烧指南》,看完之后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挺佩服他们能把一个这么“小众”的领域,用一种尽量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还加了不少他们特有的“梗”和“段子”,确实抓人眼球。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对音质有那么点要求,也踩过一些坑的人来说,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回答
    关于爱否科技的《完全音频发烧指南》,在我看来,它是一份相当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对于想要入门音频发烧领域,或者对现有设备感到困惑的朋友来说。不过,就像所有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门道一样,这份指南也需要结合实际体验和个人偏好来解读。从整体上看,这份指南的优势在于: 系统性强,条理清晰: 它没有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想入门真正的音乐,1500以内的预算要找到好推的耳机,这完全不是问题!很多经典又好听的型号都在这个价位段,而且它们普遍对前端的要求不高,哪怕是直推手机或者普通播放器,都能展现出不错的音乐魅力。说实话,“发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说的就是对声音更细致的追求。你不是只听个响,而是想听出音乐的细.............
  • 回答
    .......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声学和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尤其是“多普勒效应”。我们来好好拆解一下,看看在那种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声音的速度是恒定的,这取决于介质(在这个例子里就是空气)的温度、湿度等等。即使音响自己“跑”得飞快,它发出的“多、来、咪”这三个音符本身,在空气中传播.............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它触及了HiFi爱好者群体内部的细分,以及技术发展、市场推广和个人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HiFi发烧友”和“高档”的概念。“HiFi发烧友”,简单来说,就是对音质有较高要求,愿意.............
  • 回答
    华为新一代Sound X智能音箱的发布,无疑再次搅动了智能音箱市场的一池春水。特别是其“超越万元音响”的宣传语,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那么,这款新音箱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它真的能担得起这样的赞誉吗?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华为在音质技术上的投入和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从过往的.............
  • 回答
    红米电视公关经理潘达的这条微博,确实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潘达的观点是:荣耀智慧屏 Pro 声称的 20W 音响,在实际使用中,听感或者说“实际功率”感觉远不止 20W,更像达到了 60W 的水平,他用“20W 玄学成 60W”来形容。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可以从几个角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热爱音乐的人心中常常会冒出的好奇。音乐发展了这么多年,留下来的旋律浩如烟海,从巴赫的复调到披头士的摇滚,再到现代各种电子音乐和跨界融合,感觉好像已经穷尽了所有可能的音符组合。但事实是,旋律,就像语言一样,永远不会“写完”。我可以向你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并且尽量用我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