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音响)发烧友有参加盲听实验的例子吗?

回答
音乐(音响)发烧友参加盲听实验的例子,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而且绝对不是什么只有科班出身的音频工程师才参与的活动。实际上,很多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发烧友”,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这类实验中呢。咱们就来聊聊这方面的事儿,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好像我亲眼所见一样。

你得明白,发烧友们对声音的痴迷程度,有时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愿意花大价钱去买那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线材、电源处理器、脚垫,甚至是真空管,目的只有一个——追求更纯粹、更动听的声音。而盲听实验,恰恰是检验这些“玄学”装备是否真材实料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发烧友会对盲听感兴趣?

很简单,就是为了“眼见不一定为实”,或者说“耳听才为实”。当他们花了巨资购买了一套音响系统,或者升级了某个部件时,内心深处难免会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问:“这钱花得值不值?真的有那么大的提升吗?” 尤其是当一些高价位的配件被宣传得神乎其神时,发烧友们就特别想知道,在剥离了品牌光环、价格标签、甚至外观设计之后,这些东西的声音表现到底怎么样。

他们参与盲听,不仅仅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听感,也是一种自我证明,或者说是对整个音响行业一种“较真”的态度。毕竟,听到过太多关于“某个牌子的线材能让你仿佛置身现场”的故事了,他们也想亲手拆穿那些夸大其词。

参加盲听实验的“场景”

我接触过的一些例子,往往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实验室环境。通常是这样的:

1. 俱乐部或发烧友聚会里的“秘密武器”测试
想象一下,一群发烧友在一个周末的下午聚在一起,通常是在某位“大神”的家里,他家那个音响室简直就是“圣地”。这次聚会,大家带来了各自的“秘密武器”,比如新换的电源线、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唱放(Phono Stage)、或是数字转盘。
主持人(通常是组织者或者那个“大神”)会提前准备好几套相同的音乐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也可能是他精心挑选的能够体现音乐细节的段落。
然后,这些“秘密武器”会被悄悄地接入同一套主音响系统。关键是,被测试的部件会被用不透明的袋子或者盒子遮盖起来,甚至连接的线材都会被统一的黑胶带包裹,让外观完全看不出来。
每轮测试前,大家会仔细聆听一遍标准版本的声音。然后,在更换了某个“武器”后,再次盲听。听完后,每个人都在纸上或者手机上匿名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声音更通透了”、“低频更凝聚了”、“舞台感更深邃了”等等,或者直接给出一个分数。
最后,主持人会揭晓答案,看看大家有没有猜对换的是哪个部件,以及大家普遍的听感如何。很多时候,结果会出乎意料,一些被寄予厚望的“神器”可能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反而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大家反而觉得“好像有点意思”。这种互动式的盲听,气氛非常热烈,大家会围绕着听感激烈讨论,就像是在破解一个音频的谜题。

2. 音响展会或商家组织的“真相大白”活动
一些比较有良心或者想做口碑的音响品牌或商家,也会时不时地举办一些盲听活动。这通常是他们产品发布会或者促销活动的一部分。
他们会设置一个标准系统,然后拿出几款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对比。比如,他们可能拿出两款不同价位、但外观非常相似的耳机,或者两款不同设计的解码器。
参与者会被邀请到相对安静的试听室,音量也一般会调整到舒适的水平。播放的音乐会是精心挑选的。
不同的是,这次的盲听可能不仅仅是几个人,而是几十甚至上百个发烧友同时参与。大家听完后,会有一个统一的反馈表格,或者通过现场投票来决定哪个声音更受欢迎。
这种活动的目的性更强,品牌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优势,或者让消费者认识到某些技术或设计的重要性。发烧友参与进来,也是想看看这些品牌的“诚意”有多足,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

3. 个人发烧友的“极限挑战”
有些资深发烧友,到了某个境界,会自己动手搭建一个严谨的盲听测试平台。他们可能会使用专业的测试软件来生成随机的音频信号,然后通过一个可以精确控制切换的设备,在两个或多个音源、放大器、喇叭之间进行切换。
测试环境会尽可能地隔音,并且灯光也会被控制,避免视觉干扰。
他们会邀请同样水平的发烧友来参加,每个人会拿到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记录下自己对每一个测试样本的听感描述。
这种个人的“极限挑战”是最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商业目的,完全是发烧友对声音真相的执着探索。我认识一个朋友,就曾经花了很多精力搭建过这样的系统,邀请了几个常年混迹在发烧论坛里的“老炮”,结果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对一些所谓的“顶级配件”的评价,并没有比普通中端产品高出多少。

盲听实验中的“小插曲”和“真相”

在这些盲听实验中,总会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

“心理预期”的强大作用: 这是最常见也最深刻的感受。当你知道某个东西很贵、或者某个品牌很有名时,你的耳朵好像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种高级感,即使声音本身并没有明显优势。反之,如果一个东西外观普通,价格也接地气,你可能就不会那么“认真”地去听它。盲听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心理暗示。
“细节”与“整体感”的权衡: 有些发烧友特别注重微小的细节,比如空气感、弦乐的擦弦声。另一些则更看重音乐的整体流畅性、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在盲听中,你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对“好声音”的定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套系统,有人觉得好听到哭,有人觉得也就那样。
“幻觉”的揭露: 坦白说,有些时候,盲听实验会揭示出一些“玄学”的真相。比如,那些价格高昂到离谱的线材,在蒙上眼睛后,很多人听不出与普通线材的差异;或者某个号称能“净化电流”的盒子,在盲听中也并没有带来听感上的明显提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高价配件都是骗人的,只是说,在没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纯粹靠主观听感去判断,很容易被心理因素左右。
“运气”也很重要: 有时候,盲听实验的结果也带点“运气”的成分。比如,播放的音乐片段是否恰好能体现出某个设备独有的优势?现场的声学环境是否受到干扰?参与者的疲劳程度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判断。

总而言之,音乐发烧友参与盲听实验,是一种非常宝贵且充满探索精神的行为。它不仅仅是为了验证装备,更是对声音美学、听觉心理以及音响行业现状的一种深度参与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耳朵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能够更理智地进行自己的“发烧”之路。那些经历过严谨盲听的发烧友,往往会对自己的听音判断更加有信心,也更容易分辨出那些真正能够带来音乐享受的产品,而不是被华丽的包装和昂贵的标签所迷惑。这就像是在一个充满迷雾的音乐世界里,寻找那条通往真实声音的隐秘小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遗憾的是, 除了家电论坛的 80000 人民币悬赏打擂线材盲听实验是比较有意义的之外,其他某些论坛搞的 “盲听实验” 只不过是耍猴一般的群众娱乐(魔术表演)而已。

以上是短回答。

////////////////////////////////////////////////////////////////////////

“老麦, 我想操纵盲听试验的结果保证某发烧神器胜出。咋整?”

“把音量/声压级调大就好了,绝对音量大的一腚胜出。” (同一副耳机)

“就那么简单?”

“就那么简单。”

///////////////////////////////////////////////////////////////////////////

友情提示:

如果您只需要短回答, 请勿阅读以下的长回答。

“会展的盲听大赛不是有盲听电源线正确的人吗?”

“大变活人不是也有无数的例子了吗?”

##################################################################



长回答在下面。

友情提示: 长回答预计阅读时间90秒~180秒。敬请合理运用空闲时间。散文很散, 请多包涵。


N届“采樱桃”盲听大赛发现金耳朵如何评价?-- 麦文学看图说话系列



按:采樱桃(cherry picking)、隐瞒证据(suppressing evidence)、证据不完整谬误(fallacy of incomplete evidence)、或监视下的选择(observational selection)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指刻意挑选支持论点的资料呈现,而将重要但不支持论点的资料忽略不计。这个词语是源于采樱桃或其他水果的一般经验。挑水果的人把好的水果挑出来,看到的人可能会以为所有水果都是好的。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学术造假手段。当然也可以用于市场营销玩噱头。


某论坛持续搞了多次盲听大赛并多次宣称发现金耳朵。 网友谈及有人因为质疑而被禁言,希望俺评论这个现象。

俺其实已经多次评论过这个类似耍猴的群众活动,这个活动没有统计学意义。因为没有设置对照/对照组, 整个活动就是过家家魔术表演而已。 相比家电论坛的八万元悬赏寻找金耳朵,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实验设计。至少家电论坛的八万元悬赏寻找金耳朵的实验数据能用来做统计学检验。



一个简单的实例:

譬如台湾的大樂透、祖国的福彩体彩或者美国的Powerball彩票。

您買了一注大樂透,中頭獎的機率是 1 / 13,980,000。

如果您自己中獎,也許會說這是上帝的关照,您是 The Chosen One而不是机率,因為中獎的機率近乎 0。但全台賣了5,000,000 注大樂透,至少存在一注中頭獎的机率實是 30%。您不能举出有人中獎就否定大樂透開獎的随机机理。

换句话说,弄一个没有统计意义的实验(样本都不够而且没有设置对照组)然后宣称实验成功。这就是典型的造假,这就是 cherry-picking,只抓住自己想要发生的事件而忽略大多数没有听出区别的热心发烧友。 要知道报名的人群本身就是相信自己 100% 能听出区别的金耳朵。这个主动参赛的样本人群本身就已经浓缩一次了。

这类似人群的发病率一样, 不可能只看门诊挂号人数, 而要放大到整个辖区甚至整个省份或者全国。不然就是可耻的 “采樱桃”, 数据造假。

一般来说,造假的人总是心虚的。 色厉内荏这个成语能形容造假的人。 语见(先秦孔子门人《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这也能解释为啥质疑的网友会被禁言,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既要当*子又要立牌坊”. 还有一个成语能用来描述这种可笑的场景, 那就是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发音:yù gài mí zhāng;汉语成语,释义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一般来说,造假的人总是心虚的。于是他们就禁止往届发现的发掘的”金耳朵“参加后来的比赛。即使彩票中奖一次, 第二次也难保再中不是?

当然关于牌坊的俗语设的前提俺是不赞同的,女性性工作者也能立牌坊。 例如杜秋娘,赛金花,小凤仙, 例如一位叫莺儿的青楼女子。莺儿让曹操改变了对女人的看法。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对他的妻妾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曹操受莺儿熏陶,让他的妻妾在自己死后全改嫁。可见性工作者也是有理想的。


采樱桃(cherry picking)、隐瞒证据(suppressing evidence)、证据不完整谬误(fallacy of incomplete evidence)、或监视下的选择(observational selection)

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指刻意挑选支持论点的资料呈现,而将重要但不支持论点的资料忽略不计。这个词语是源于采樱桃或其他水果的一般经验。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学术造假手段。当然也可以用于市场营销玩噱头。源于采樱桃或其他水果的一般经验。挑水果的人把好的水果挑出来,看到的人可能会以为所有水果都是好的。


不管怎么说, 通过“采樱桃” 数据造假来误导发烧友是可耻的。

虽说吹牛 不用上税, 但如果别人吹牛, 咱来交税那就不合适了, 对不对?


为啥俺认为某论坛持续搞了多次盲听大赛是耍猴呢? 请看下面的资料:

无限猴子定理

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在这里,几乎必然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术语,“猴子”也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猴子,它被用来比喻成一个可以产生无限随机字母序列的抽象设备。这个理论说明把一个很大但有限的数看成无限的推论是错误的。猴子精确地通过键盘敲打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宇宙的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概率也是极其低的,但并不是零。正如同玩彩票一样, 如果您把所有的彩票都买下来,肯定会中大奖。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如何一句话惹怒hifi烧友?”,

盲听/盲测又是一个禁忌。

您不能问:“您的听力是不是正常, 您上一次去医院测听力是啥时候了?”

至于盲听/盲测更是一个软肋, 如果您提到盲听/盲测,很可能朋友之间都会翻脸。

您知道信仰是个神圣的东西。


又如同玩彩票一样, 如果有人中大奖, 没有人会怀疑中奖的人是不是神仙下凡, 对吗。

盲听大赛如果只测7次,

那么只要有 2*2*2*2*2*2*2*2 = 256 的人次,

那不就出现了一只能打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的“猴子”了吗?


可目前电论坛的八万元悬赏寻找金耳朵的盲测/盲听, 都是一个令人垂泪的残酷的现实。

五轮擂台没有一个人能把 80000.00 人民币拿走。昨天还一耳朵听出线材区别, 视线接触不到商标以后突然特异功能丧失, 大家能不号啕大哭, 肝肠寸断么?


又到下结论的时候了吗?


某论坛持续搞了多次盲听大赛并多次宣称发现金耳朵这种情况类似于即开即奖型的彩票,开出了大奖以后捂着不公布,误导彩民继续摸奖。

这么比喻您觉得咋样。


【全文完】

///////////////////////////////////////////////////////////////////////////////////////////////////////////

================= 以下内容很散, 请勿轻易阅读 ====================


================= 以下内容很散, 请勿轻易阅读 ====================


图图大主教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

1984年他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图图主教能言善道。

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世纪里面。“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

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

大湿手里有线材、墙插、电处、地盒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等等。

大湿说‘让我们烧 Hi-Fi 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耳机发烧友们睁开眼时,

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耳机发烧友手里有了线材、墙插、电处、地盒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等等,

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




关于翻译Peter Aczel文章第4节 听音 ABX 盲测


** 中文网上流传的版本, 吞了Peter Aczel 的原文很多文字。

Peter Aczel 老先生已经过世几年, 为了完整的传达这位歪果仁(很不巧俺也是歪果仁)的思想, 俺勉为其难用尽蛮荒之力靠初中文化重新翻译了最关键的地方。

大家请多批评。




原文:

Peter Aczel 文章第四节 “(在家自测)听音 ABX 盲测”



译文:本刊(☞的是Audio Critic杂志)的常客都知道如何驳斥拜物的老烧反对双盲ABX测试所提出的各种谎言。以下就是一个简要的纵览:

ABX盲测法要求A和B设备的电平匹配到0.1dB范围内,之后参测人可随意听A和B,多久都行。如果认为它们有不同,可以要求去鉴别X, 其中X可以随机是A或者B(由系统随机打乱)。允许参测人随时对A/X、B/X进行比较。多少次都可以。最后决定X=A还是X=B。因为完全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一半一半)。为了统计的正确性至少要测试12次(降低蒙中的几率到 1/2^12)。(16次抑或20次更好)。没有比这个更科学的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
然而烧糊的老烧会说双盲测试完全不对:每个人都知道奇力比先锋好声,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奇力和先锋的话,就会耍赖说ABX盲测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都是5英尺11又1/4英寸的话,那尺子肯定有问题,对吧?
糊烧标准的反驳意见
之一就是ABX压力太大(换句话说你不能问: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
之二就是时间不够(因为要测16次所以一耳朵区别就消失了);
之三就是多只香炉多只鬼等等(诸如:继电器、开关和衰减器等);
还有其他能引用的主观听觉神论。
林林总总的目的就是东拉西扯躲避对照试验。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您可以自己独自完成 ABX 盲测, 也不需要受到旁人的干扰;
您爱折腾多久都可以(16个星期测16次不行吗?);
而且您也可以用直通来验证控制开关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那些反对的意见本质就是扯蛋和装逼。

教您一个法子来揪出一个狡猾的滥竽充数的反ABX测试的装逼犯:
问他相信其他AB对比测试吗,他可能会说信。
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呢:
1.故意弄出不同的音量;
2.还是偷看厂标。
然后就等着他们如何撒泼吧。

以上就是第四节的译文。

Peter Aczel 文章的第四节是 “(在家自测)听音 ABX 盲测”, 然而网上流传的中文版本没有把最关键的段落翻译出来, 俺凭着初中文化勉强翻了出来给感兴趣的各位。

有些同学认为俺抄袭了中文网上的翻译。

大家请亲自过目, 对照一下以前的翻译吞掉了啥东西。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对饮酒者的大脑扫描显示,如果他们认为所饮的酒价格昂贵,那么从生理上会更加享受饮酒的乐趣。


这段话摘自 《华尔街日报》 专栏作家 Lee Gomes 的文章。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chinese.wsj.com/gb/2008

If You're Not Insane About Sound, Maybe You Can Just Go Crazy

By Lee Gomes

《华尔街日报》 英文网

wsj.com/articles/SB1200



Updated Jan. 16, 2008 11:59 p.m. ET

If you had to choose between two sets of speaker cables, one costing a few dollars and sounding fine, the other a few thousand dollars but perhaps sounding slightly better, and you chose the second pair, then you would have had a great time last week in Las Vegas.


The city's many goings-on included The Home Entertainment Show, an audiophile trade show held in two small motels off the Strip. Audiophiles, as you probably know, are the hi-fi zealots who think nothing of spending $50,000 on a turntable. I've learned over the...



补充阅读:

假设检验: 什么是非参数统计

math.pku.edu.cn:8000/mi

basic.shsmu.edu.cn/jpkc


什么是非参数统计


  非参数统计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统计推断,就是由样本观察值去了解总体,它是统计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若根据经验或某种理论我们能在推断之前就对总体作一些假设,则这些假设无疑有助于提高统计推断的效率。这种情况下的统计方法称为“参数统计”。如果我们所知很少,以致于在推断之前不能对总体作任何假设,或仅能作一些非常一般性(例如连续分布、对称分布等)的假设,这时如果仍然使用参数统计方法,其统计推断的结果显然是不可信的,甚至有可能是错的。在对总体的分布不作假设或仅作非常一般性假设条件下的统计方法称为“非参数统计”。

  由于非参数统计方法与总体究竟是什么分布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它在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有关于总体的假设,所以参数统计的推断方法是针对这个假设的。相对而言,非参数统计的推断方法是很一般的,它仅应用样本观察值中一些非常直观(例如次序)的信息。所以非参数统计分析含有丰富的统计思想。


非参数统计的适用范围

  非参数统计最常用于具备下述特征的情况:

  1、待分析数据不满足参数检验所要求的假定,因而无法应用参数检验。例如,我们曾遇到过的非正态总体小样本,在t-检验法也不适用时,作为替代方法,就可以采用非参数检验。

  2、仅由一些等级构成的数据,不能应用参数检验。例如,消费者可能被问及对几种不同商标的饮料的喜欢程度,虽然,他们不能对每种商标都指定一个数字来表示他们对该商标的喜欢程度,却能将几种商标按喜欢的顺序分成等级。这种情形也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所提的问题中并不包含参数,也不能用参数检验。例如,我们想判断一个样本是否为随机样本,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就是适当的。

  4、当我们需要迅速得出结果时,也可以不用参数统计方法而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来达到目的。一般说来,非参数统计方法所要求的计算与参数统计方法相比,完成起来既快且易。有些非参数统计方法的计算,就算对统计学知识不熟练的人,也能在收集数据时及时予以完成。



非参数统计的特点

  非参数统计问题中对总体分布的假定要求的条件很宽,因而针对这种问题而构造的非参数统计方法,不致因为对总体分布的假定不当而导致重大错误,所以它往往有较好的稳健性(见稳健统计),这是一个重要特点。但因为非参数统计方法需要照顾范围很广的分布,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其效率的降低。不过,近代理论证明了:一些重要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当与相应的参数方法比较时,即使在最有利于后者的情况下,效率上的损失也很小。

  由于非参数统计中对分布假定要求的条件宽,因而大样本理论(见大样本统计)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参数统计的大样本理论已有了一些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现代,更有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关于秩统计量与U统计量的大样本理论,及基于这种理论的大样本非参数方法,研究成果很多。



------------------------------------------------------------------------------------

对照, 对照, 对照


什么是“对照” ? 什么是“对照实验” ?

对照实验

一般进行某种试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试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种试验为对照试验。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关变量影响是相等、平衡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空白对照

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自身对照

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条件对照

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蚯蚓的生长发育。



相互对照

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的结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作用,从而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直接证据。如在生物学、医学、农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领域中,有“没有对照就没有试验”的说法,因此,是否有适当的对照试验,在许多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成果。对照试验的技术有时比主试验还困难。再者,为了进行一个试验,必需有相当数量的对照才行,否则有时会分不清哪些是主试验,哪些是对照试验。与试验区、试验群相对应的也有用对照区、对照群名称的。作为试验对象,常常要求纯系的动植物材料和人的单卵孪生儿的道理就在于此。在物理或化学的领域里,由于研究对象系统的构成单纯,特殊的对照试验,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





名词解释: 特发性的失聪

特发性的失聪: 蒙上眼睛或者视线被阻隔就突然发作的听力障碍。 这种听力障碍在移除眼罩或者阻挡物之后能瞬间康复。 特发性的失聪在音响发烧界的大师身上有极高的发病率。直接诱因就是盲听试验。





为了避免造假,避免研究结果受安慰剂效应或观察者偏向所影响, 至少要双盲实验。



上世纪90年代, 吃太阳神的孩子很多, 而且大部分人也觉得太阳神有奇效。

后来, 还有中华鳖精、脑白金以及冬虫夏草等等被点名的奇药。

当然它们后面也有无数背书的“医学专家”。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两次发文: 将冬虫夏草踢出保健品圈子

至于其他的实验, 俺已经写了散文, 大家不妨阅读:


当然还有外部的网站, 帮助您确认更换线材是否会带来一耳朵的改善,

或者立竿见影如胸口碎大石一样的效果:


1. 让我们首先假设实验对象宣称的都是真的;

2. 让我们通过对照实验检验实验对象说的和他实际能做到的有多大的差距。

3. 分析实验结果。


让我们开始下面的实验吧:电源线/信号线/USB线/耳机线.


准备两条同样的实验对象认可的, 高价线材, 线材A1/A2 。

两条被所有人认可的(原厂)平价合格线材 B1/B2。


按照以下的组合乱序抽签测试并记录, 当然要第三方来记录和抽签, 当然要遮挡:

A1-A2,A1-B1, A1-B2, A2-B1, A2-B2,B1-B2, A1-A2,A1-B1, A1-B2, A2-B1, A2-B2, B1-B2,

只要求实验对象决定是否有区别, 就这么简单,只要求实验对象决定是否有区别,不需要评价优劣。


** 为什么只要求决定是否有区别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这已经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了, 不是么?



一般都同意,在双盲临床试验中,安慰剂对照群组对排除几种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偏见是重要的。


在这里, 把天价线材按照某种新药 A 来对待, 而 B 则是对照 (机线或者平价线)。


A1 和 A2 形成自身对照,


** 为什么要求自身对照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这可以帮助分析结果的时候确定答案的有效性。



B1 和 B2 也形成形成自身对照,


** 为什么要求自身对照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这可以帮助分析结果的时候确定答案的有效性。



如果 A 有显效, 那么经过统计学分析必然能体现出来。




当然, 大家也可以加入空白对照 C, 比如 两对铁丝(或者AKG铁头梁): C1, C2.



A1-A2, A1-C1, A1-C2, A2-C1, A2-C2, C1-C2, A1-A2,A1-C1, A1-C2, A2-C1, A2-C2, C1-C2,



** 为什么加入空白对照呢? 有的同学要发问了。

** 因为两对铁丝(或者AKG铁头梁)被认为是100%能被实验对象识别的对象, 如果实验对象连铁丝(或者AKG铁头梁)都识别不了的话。

实验的结果就会更容易解读了。这也可以帮助分析结果的时候确定答案的有效性。


俺读书少, 俺相信只要是文化程度比俺高的同学都会觉得实验才是破解一切谎言的利器。




让金耳朵大师们扬名立万的第一关应该是什么呢?

那就是盲听铁丝和铜丝。

大师们口口声声的区别, 不管一耳朵的区别也好, 一棵树的区别也好, 一条街的区别也好, 一片森林的区别也好, 还是一个地球的区别也好, 让我们相信他。相信他。

好, 咱相信大师你能 100 % 听出铁丝和铜丝。

那么, 盲听的第一关就是 100 次随机盲听铁丝和铜丝,

如果不能达到 99.9% 正确率的, 请直接撞地板一次,咱会帮您拨打 120 。


性子急的读者可能会问, 那第二关呢?


第二关在这里: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测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0718






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铜_铜_铜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铜_铜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铜


_铜_铜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铜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铜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


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铜


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铜_铜


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铜_铜_铜_铁_铜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铁_铁_铁_铁_铜_铜_铁


有人会说, 哎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做100次。

那么 10 次好不好?



铁电源线, 铁USB线, 铁网线, 铁信号线, 这些产品都能买得到。

这些产品绝大部分发烧友的第一印象, 注意是 “印象” , 应该是 “渣”、“衰声”、“垃圾”、 “一耳朵区别”、 “绝对能分辩”、 “100条街的区别” 。。。。。。

好么?

您不妨从几百几千人民币的系统开始做盲听, 小范围, 杀伤力小, 后果轻微的小团体开始测试。然后呢, 撇开你们的 “印象” , 看看 “事实”, 也就是 “实验数据”。

到底多少大师能达到 “一耳朵区别”、 “绝对能分辩”、 “100条街的区别” 。。。。。。


就象一鼻子分辨狗屎和肉夹馍,

智力正常的成年中国男性都能 100 %, “绝对能分辩”、 “100条街的区别”,

一鼻子分辨狗屎和肉夹馍

这样解释您觉得能理解吧。


那么 10 次好不好?



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铁_铜_铜_铁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铁_铁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铜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铁_铜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铜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铁_铜_铜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铜_铜_铜_铁_铁_铁_铁_铁_铜_铜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铁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铁_铁_铜_铁_铁_铁_铜_铜_铜_铜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铁_铜_铁_铜_铜_铜_铁_铁_铜_铁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铜_铁_铜_铁_铜_铜_铁_铜_铁_铁

铜次数5

铁次数5




_铜_铁_铁_铁_铜_铁_铜_铁_铜_铜

铜次数5

铁次数5



从这里开始吧。

打印出来, 抓阄。

找张白纸记录。 当然, 找第三方帮你切换。不然没有任何意义。

抓阄嘛, 很公平的哦。

*** 常见问题, 大师每逢盲听必然突发急症, 小到内急小便失禁, 大到血糖低脸色发白或者血压高或者特发性的失聪, 不一而足。


组织这类大赛或者活动必须要事先测定参加者的听力曲线。 可以用 "煲透了" 的耳机例如 HD800S 来做这个事情, 因为每个 HD800S 都有证书, 带曲线的。


测听力的软件, 这里有免费的 (已经有上 10000 人用过了)

,连医院都不用上了, 打印存档。


名词解释: 特发性的失聪


特发性的失聪: 蒙上眼睛或者视线被阻隔就突然发作的听力障碍。 这种听力障碍在移除眼罩或者阻挡物之后能瞬间康复。 特发性的失聪在音响发烧界的大师身上有极高的发病率。直接诱因就是盲听试验。



虽说吹牛 不用上税, 但如果别人吹牛, 咱来交税那就不合适了, 对不对?耍猴没问题,

不要把全世界的读者都当猴耍就对了。


万一/如果有帮助, 敬请点赞或者赞赏, 如果没有帮助, 请收藏或者转发。

多谢您阅读本回答。



user avatar

我多年前曾经在绿坛发过一个关于盲听测试的帖子,是关于我自己在家做的盲听实验。

实验主要探究随身系统里的播放器对音质的影响有多大,使用了一个三路信号切换装置,分别连接三星智能手机、某三千多的录音笔、某七千多的播放器,可以在它们播放同一无损音乐文件时随时无缝切换播放源。耳机用到的有ie800、er4p、hd580、d2000、7506。

我请了几个朋友还有我自己来进行测试,不蒙眼的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播放器的素质和风格差别,但蒙上眼睛之后就几乎分辨不出来了,之前“一耳朵”的差别一下子就消失了。

我在某个挺流行的金耳朵测试网站上的最好成绩是-54db,谈不上“金耳朵”也肯定不是木耳,自然对盲听结果很意外,同时也是想分享这个经验,所以发了帖子,题目叫“神奇的脑放”。

后来帖子被删了,号也没了。

————————

在花了许多冤枉钱之后,对于随身系统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要在耳机之外的器材上花钱。

————————

我那帖子刚发出来的时候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我完全没参与,没有回复任何评论)。过了两天我发现帖子被关闭评论了(也就是强制沉底),于是我就在站务版发帖申诉,结果他们干脆就把帖子给删了。我继续申诉,他们就把我号封了。被封号之后我注册了新号继续申诉,绿坛反应神速,居然马上为此修改了新用户注册规则和发帖规则(不知道现在改回来没有)。

那篇帖子大概八年前发的吧,我电脑里有原帖备份,现在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

众所周知,视觉有时会欺骗人的大脑,如下图所示,其实A块和B块的灰度是完全一样的,但大脑却会告诉你——100%不一样!

视觉是占用大脑资源最多的感官,尚且不可全信,为何我们就敢笃定我们的听觉100%可靠呢?

同视觉一样,听觉也会欺骗人的大脑,只是要揭穿这种错觉,远远不如两张图片对比这样一目了然。

要揭穿听觉错觉也并不很难,无非就是信号切换器+盲听,成本也就几十块+几小时,关键就在于,你是更愿意继续陶醉在错觉里,还是愿意痛苦地面对手上昂贵器材的真正价值。

相信大家经常会在各种对随身播放器的对比听感中看到“壹耳朵”、“差别明显”这样的描述。

可hifi播放器厂家的工程师告诉我,如果两台不同档次的播放器都是“还原”风格,就只能通过对“一句歌”上百次反复a/b对比,才能听出音质区别。

专业人员用的是最好的设备,听音经验也极其丰富,尚且不能做到“壹耳朵”,何况爱好者呢?

其实我也曾有这种“壹耳朵”的体会——当我花了钱,到手了心仪的设备,连上耳机之后,往往就感觉同样的音乐比当初用手机播放时要好听多了,各种“密度、空间感、延伸、下潜……”都来了。

不过我最近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那些绝大部分都是“脑内功放”作用的结果。

一、事件经过

前一段心血来潮淘了两款信号切换器,主要是想方便自己购买播放器之前做a/b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播放器的声音特色(当时还不知道有学林对比线这种专用设备)。

东西到了之后,先接上了自己的note2手机和d100,想试试好不好用。一开始果然如期待中的壹耳朵区别,但正在得意之时,却发现手机里的播放软件开启了自动eq。

当我把自动eq关闭之后,让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我根本听不出note2和d100有任何区别。

后来我又试了5、6首不同风格的无损音乐,其中包括频率特性检测音频,同时使用了ie800、er4p、天龙d2000三款耳机,仔细对比了几个小时,还是听不出任何区别。

然后我又对比了手上的D2+和ak120,只有D2+在播放频率检测音频时,中高频某一段能听出与其它播放器有区别,而播放正常音乐时同样是毫无区别。

在此之前,我使用快速换插的方式进行对比,认为这几款播放器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手机声音散而空、D2+声场大但毛刺多、ak120细腻顺滑不刺激、d100冷硬快速有力密度高——这些可以说就是壹耳朵的区别。

于是我撤掉了信源对切器,还用快速换插方式对比,果然,那些“壹耳朵差别”的听感又回来了。

可当我再次接上信源对切器之后,一分钟之前还“历历在耳”的那些明显差别,竟然再一次彻底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就因为信号传输过程中多了几十厘米导线和几片铜片,播放器素质就都被掩盖了?个性就都被同化了?

我感觉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其实这几款播放设备的声音本身就极为接近,之前的对比之所以出现“壹耳朵区别”,完全是因为对比方式给了“脑内功放”发挥的空间。

当你拿起一个手感轻飘、风评不高的播放器,只在换插的那一点点时间里,大脑就已经开启了“空、散、软”的eq。

而当你拿起一台手感厚重、价格昂贵的播放器时,大脑自然就开启了美化eq,尤其如果还读过网上的各种“毒文”,“脑内功放”的影响就更大。

可一旦我使用了信号切换设备进行对比,便能闭上眼睛,只需拨动手指,两路信号就直接对切,这样就彻底杜绝了“脑内功放”起作用的条件和时间。

更极端一些的话,如果将信号线打乱,测试者不知道哪台播放器接在哪个频道上,就做到了盲听,这时听到的音质区别,才是播放器真正的表现。

可惜,在盲听之下,我没有发现昂贵的d100、ak120比廉价的D2+、note2有任何可察觉的区别。

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在一个鼓手朋友身上做了一个实验。

一开始我把信源对切设备接上手机和d100,让他做对比。朋友能看见手机接在1路,而d100接在2路,他听完之后表示d100的鼓声更加真实,鼓皮震动细节更加丰富。

然后我换了频道,并用一块布把两台播放器遮盖起来,只露出信源对切开关,再让我的鼓手朋友分辨哪个频道更好。他默默听了十几分钟之后,只能承认没有任何区别。

事后他也很不解:“刚刚听还有那么大区别,怎么第二次就听不出区别了呢?”——这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了。

note2、d2+、d100、ak120这几款播放器都是走直白还原路线,所以几乎听不出区别。但有几款国砖,盲听之下也能听出区别,比如c4和dx90。

之前在jaben随手试听了c4,壹耳朵非常惊艳。当时带了d100进行对比,使用的是换插方式,感觉c4的声音明显更“通透”更“灵动”更吸引人,当时就有了想入的冲动。

为了验证我对c4的“壹耳朵”印象,两天之后我又带着切换器去jaben试了c4和dx90。

这次感觉c4的声音对比d100更精致平滑、背景更安静,声场小一圈、人声也更近,同时细节和空间感也要少一些。

dx90关闭eq的声音比较接近d100那一类,趋向还原保真,但明显低频更多一些。

可见国砖比ak120那类播放器还是更强调“个性”而非“纯净还原”,但我很难说这种个性与素质优劣有关,也就是说c4很有个性,但我并没有听出它的素质比note2手机更高。

而且这种个性差别很微小,如果与耳机所造成的风格差别相比,几乎可以说微不足道了。

这与不使用信号切换器时那种被“脑内功放”渲染过的“壹耳朵惊艳”听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后我又录了两盘一模一样的测试磁带,盲听对比DD9和ex655这两款walkman,这次我终于在盲听之下感受到了两台随身播放器的素质高下。

或许只有在walkman的时代,产品同质化并不像如今严重,某某产品“壹耳朵秒杀”另一款产品的情况才会有。

同时也说明如果前端之间确有可闻的音质差异,我的这套信号切换系统还是可以分辨的。

二、对我来说的意义

我最后没有买c4。但如果没有用信源对切器盲听的话,或许因为那“壹耳朵惊艳”的错误印象我就买了。

我在随身前端上前前后后也花了两万块,可最近才发现不如用这钱去搞个定制耳机,起码能感受到明显差别。

我之所以花了这些冤枉钱,除了自己经验不足,也得感谢各种求膜拜的“毒文”,让我坚信我的手机“喂不饱”我的耳机,以为不买个五千朝上的播放器就浪费了我5000多的耳机——其实都是扯淡。

不过与其抱怨那些“毒文”偏离事实诱我上当,不如把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三、回答质疑

1、有人质疑我是木耳

我不敢说我一定不是木耳,但我今年刚用测耳朵软件测试过能够分辨-39db的失真,09年的时候我也测过一次,分数更高一些。

虽然这个成绩不算牛,但是中上水平,可以说好于80%的受测者。

2、有人认为我用的耳机不行

我在讨论的是“随身前端”,如果ie800、er4p、d2000这样的搭配都不合格,那或许随身用大奥才行。

我用做测试的这三款耳机,无论素质还是易推性,都是说得过去的。

3、有人认为我的两款信号切换器“非专用、档次低”造成了信号减损

首先,这种信源对切设备内部无非导线+铜片,即使是最普通的材料和做工,减损也只在万分之几,可就算有万里挑一的神人能分辨-60db的失真也仅仅到了千分之一的水平。

其次,如果非要将如此微小的失真计算在内,那么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承认人脑在记忆声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失真呢?为什么有人就是固执地认为他的大脑能够对声音进行99.99%以上的准确记忆呢?

永远有人要提“你整个系统中有短板”,但智商正常的人都会明白,要论“失真”,任何系统中的最短板就是人脑。

4、有人质疑我的测试音乐质量

测试全部使用wav格式无损音频。不排除其中或许有假无损,但我前后使用了十几首不同类型的音乐,大部分是刘汉盛榜单中的经典录音,总不可能恰好都有问题。

5、有人质疑我“没有正确的听音观”

首先,我并没有说哪种风格好、哪种风格差,我只是在寻找区别,所以这和“听音观”有什么关系呢?

其次,我从96年开始玩音响,虽然一直也不怎么高烧,但也已经玩了将近20年。我也曾经从事过音乐产业,当过音乐监制。

当然我不是什么“老烧”,不会写那些“毒文”,嘴边也没那么些“hifi理论”,不过以前工作的时候北京乐家轩全亚洲最壕的设备我也是天天听。

所以有理说理,如果哪位想在我面前卖老,还是请免。

6、有人认为只有长时间的试听才能体会出一台播放器的韵味

我每次对比试听也会听完3、4首曲子,大约十几分钟,不过期间会不时进行无缝ab切换。

我觉得所谓长时间听一台播放器以寻找其“韵味”,其实不过就是在培养脑内功放eq。

7、有人指出“hifi就是用90%的价格差换取10%的性能提升”

这句话我绝对同意。但我只能说,相比较我的note2手机,很多昂贵播放器的音质连1%的提升也没让我感觉到。

ipod不贵,倒能让我听出10%的差别,但这“差别”未必就是“提升”。

如果哪台随身前端在盲听之下真能比note2或iphone手机的音质有10%的素质提升,贵个一两万也是完全合理的。

8、有人说我是“科学家”

我不是科学家,我只是坚信YY损大脑、实践出真知。

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相信那些舞文弄墨口若悬河的所谓“编辑”、“老烧”。

大家或许同样不相信我,但不管对我有什么样的质疑,为什么不去搞个学林对比线或信号切换器自己试一试再来质疑我呢?

hifi不是比文笔、比忽悠,再会堆砌术语、卖弄辞藻,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盲听,就没有发言权。

四、我的观点

我认为我花在随身前端上的钱都只买了心理安慰。所以我的观点是,各位烧友不妨花几十块钱买一个盲听用的信号切换器,一是帮助你更了解播放器的声音特点,二是在你花钱之前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花这些钱。

有些人或许对自己的第一听感很自信。我曾经也很自信,但我只能说我远远低估了“脑内功放”的强大——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退一万步说,对于准备花几千上万购置播放器的烧友来说,先花几十块钱买个信源切换设备,吃不了亏。

有一种论调认为没有用过昂贵的设备就没有发言权。

好在我也买了、用了一些昂贵的设备,我想我还是有发言权指出:在随身hifi领域,对于大部分人,这些昂贵的播放设备相较于好些的智能手机,只有心理意义,没有实际意义。

hifi器材并不便宜,玩hifi也不是为了炫富,还是应该倡导理性消费。

其实我也可以自己花了冤枉钱,死活不愿意面对,自我安慰地写一些炫酷的听感,继续忽悠别人花冤枉钱,自欺欺人。不过这样玩得还有啥意思呢?大家说是吧。

五、题外话

某些人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不能剥夺我说话的权利。

我执着于此贴并非强求大家都赞同我,你完全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我这一贴没有一句违规,凭什么不能发?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论坛规则第六条写:“所发表的言论应当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不虚构,不夸大,不对未听过或者不了解的器材妄加评论……”

我帖子里所提到的每一个器材,我都听过、对比过,帖子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实情的客观描述,绝无虚构夸大。用词语气也没有不文明、不和谐。

有人觉得“不较真”是一种修养,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凡事都应该守规则、讲道理,任何人不能凌驾规则和道理之上。

这是此贴的第十三世,内容照旧,大家不妨也来帮忙挑挑刺儿,看看究竟哪里违规、哪里敏感、哪里“误导”了。

————————

以上就是八年前那篇帖子(第13版)。帖子一共被删了13次,我重发了12次。

————————

我怕多年前的那次测试印象有偏差,最近又重新做了一次盲听。这次的设备除了录音笔还是八年前那款,其它设备都升级换代了,尤其是信号切换装置,换了个内部使用hifi元器件的。结果还是一样,听不出任何差别。当年那些突出个性的国砖好歹还是让我听出了和手机的差别,而这次的国砖太子真是连一点点差别都听不出。


是的,我又在随身前端上花冤枉钱了……当时是为了播放dsd格式文件,同时也想尝试一下平衡输出,看中太子小巧,草率了。非常不推荐太子播放器,系统做得匪夷所思之差,不能无缝播放倒也算了,居然每首歌的前零点几秒是无声的,于是所有波形顶头的音乐文件都会被“砍头”,就这么奇葩,续航也不怎么样。要玩dsd和平衡输出,zx300a完全足够了,轻便好用还有各种eq可以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乐(音响)发烧友参加盲听实验的例子,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而且绝对不是什么只有科班出身的音频工程师才参与的活动。实际上,很多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发烧友”,还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这类实验中呢。咱们就来聊聊这方面的事儿,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好像我亲眼所见一样。你得明白,发烧友们对声音的痴迷程度.............
  • 回答
    想入门真正的音乐,1500以内的预算要找到好推的耳机,这完全不是问题!很多经典又好听的型号都在这个价位段,而且它们普遍对前端的要求不高,哪怕是直推手机或者普通播放器,都能展现出不错的音乐魅力。说实话,“发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说的就是对声音更细致的追求。你不是只听个响,而是想听出音乐的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一个刚踏入音响圈的朋友,心里都会打的一个问号。所谓“发烧”,不就是追求极致的声音吗?但为什么听来听去,感觉就像是在研究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科学,又有多少是咱们俗称的“玄学”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科学的基石:声音的物理学与心理学音响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要把电.............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着关于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不同发电方式是否影响音质的讨论。至于这些讨论是纯粹的创作还是真有人这么想,答案是两者都有,而且情况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究竟是创作还是真有人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发烧友的心理和音响圈的生态。 创作/调侃的成分: 在音响发烧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哈哈,音频发烧圈子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玄学”理论。我跟你说,有时候听他们一本正经地分析这些,我都忍不住想掏出手机拍个视频,标题就叫“听了让人脚趾抓地,但又忍不住点赞的音频玄学大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关于“线材”的讨论。这玩意儿在发烧友圈子里,简直就是神话一般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当下音乐发烧友们都在用什么设备听音乐。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发烧”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在设备选择上,那更是五花八门,各有讲究。要说现在发烧友听音乐,绝对不是简单地从手机里导出个MP3文件,插上耳机就完事了。他们对声音的“质感”、“细节.............
  • 回答
    音响发烧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钻研”和“极致追求”的劲儿。他们享受的,绝不是简单地按下播放键,然后让声音填满房间。那里面,藏着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一个关于声音的“寻宝”之旅。1. 对“真实”的无尽渴求: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享受。音响发烧友追求的,是尽可能还原音乐现场的那个“瞬间”。他们不满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好嘞,聊到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心头好,那可真是滔滔不绝。这帮人啊,追求的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对音乐细节的极致探索。他们的“主力”装备,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选出来的,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咱就从最直接的接触点——耳机说起。耳机:打开音乐世界的那扇窗在发烧友圈子里,耳机的“主力”往往指.............
  • 回答
    抖音发布这一声明,称用户对数据拥有绝对权利,不应成为腾讯的“私产”,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爆炸性的表态,并且背后可能蕴含着多重战略意图。要理解这一声明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声明的核心要点与直接目标: 用户数据所有权强调: 最直接的意图是强调抖音用户对其自身数据拥有“绝对权利”。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HIFI圈子里并不鲜见。很多对音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在面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是不理解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在于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角度和出发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HIFI发烧友的核心诉.............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聊聊日语的“出場(しゅつじょう)”这个词的发音。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日语发音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于你感觉“出場(しゅつじょう)”没有读“ゆ”的疑问,这是因为日语的音节结构和我们习惯的母语发音习惯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出場”的发音拆解与原因“出場”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它触及了HiFi爱好者群体内部的细分,以及技术发展、市场推广和个人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HiFi发烧友”和“高档”的概念。“HiFi发烧友”,简单来说,就是对音质有较高要求,愿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某些外语的发音很难,甚至发不出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舌头不听话,还涉及到发音器官的肌肉习惯、听觉辨识能力,甚至是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方式”。咱们先来说说哪些音比较“棘手”,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最容易“卡壳”的几类音:1. 齿间摩擦音(Th音): .............
  • 回答
    .......
  • 回答
    人类除了汉语之外,还有一些语言能够发出汉语拼音中的“ü”(/y/)这个音。这个音在国际音标里写作/y/,是一种前圆唇元音。它的发音特点是,舌头的前部抬高,同时嘴唇向前并拢,发出一个圆润的音。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音?“ü”音并非汉语独有,它是许多印欧语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音。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语言的演.............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腾讯申请接入抖音开放平台,而且还大方地表示“正面向全网第三方平台发邀请”,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和未来的可能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腾讯突然这么“主动”?别看腾讯在社交领域一家独大,但论起短视频和内容分发,抖音这几年的势头简直是拦不住。腾讯也知道,一家独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音响圈里一个挺常见的争议点。为啥那些低音量稍微重一点的耳机,在一些“发烧友”口中就成了“喷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慢慢聊。首先,得先明白“发烧友”这帮人追求的是啥。一般来说,真正沉浸在音响世界里、追求极致听感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还原度”和“平.............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关于数字信号传输中“线材”到底有没有影响音质,一直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有点争议的话题。不过,既然要说发烧友为什么能感知出不同硬盘线带来的区别,那咱就得从他们是怎么听的,以及这些线材理论上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几个方面来聊聊。发烧友是怎么“听”出区别的?首先,得明白发烧友们通常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