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些hifi发烧友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不屑一顾?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HIFI圈子里并不鲜见。很多对音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在面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是不理解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在于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角度和出发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

一、 HIFI发烧友的核心诉求:还原“真实”与“纯粹”

对于HIFI发烧友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是“还原”。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音乐录制时的那个瞬间,那个音乐人想要表达的“真实”的声音。这种真实,体现在:

细致入微的解析力: 他们能听到乐器本身的质感、演奏者的呼吸、空气中的细微颤动,甚至是录音棚内环境的声学反射。
精准的音场定位: 他们能分辨出各个乐器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感受到乐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舞台的纵深感。
自然的动态范围: 从最轻柔的耳语到最宏大的交响乐高潮,他们希望听到毫无压缩和染色的完整动态表现。
纯净的音色: 他们追求的是乐器原有的音色,不希望有任何不必要的“美化”或“染色”。

在这样的追求下,HIFI发烧友往往会推崇那些被认为是“中性”、“透明”、“无损”的设备。他们相信,越是直接、越是少加修饰的设备,越能将录音中的信息完整地传递出来。

二、 音乐制作人的核心诉求:创造“意境”与“情感”

而音乐制作人,他们的工作重心则完全不同。他们不是简单地“还原”,而是“创造”。他们的目标是将音乐的情感、创意和艺术理念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这意味着:

“工具”而非“目的”: 制作人使用的每一件设备,无论是麦克风、调音台、效果器,还是监听音箱,都是他们实现音乐想法的工具。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些工具能否帮助他们达到想要的声音效果。
“染色”与“风格”: 有时候,制作人会主动选择带有某种“染色”的设备,比如老式真空管麦克风的温暖,或者某个品牌的压缩器的“ Punch感”,这些“染色”并非瑕疵,而是为了赋予音乐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他们甚至会通过各种效果器来改变声音的质感、空间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绪。
主观感受的优先级: 对于制作人而言,设备的声音是否“好听”,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往往比它是否“绝对还原”更重要。当一款设备能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出色的混音时,即使它在HIFI发烧友眼中存在某些“缺陷”,也不会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技术的演进与集成: 现代音乐制作早已高度依赖数字技术。DAW(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插件、数字处理流程是核心。这些技术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算法和处理,而这些都不是HIFI发烧友通常关注的范畴。

三、 产生不屑的直接原因:认知偏差与期望落差

正是因为上述的认知差异,当HIFI发烧友看到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屑的理由:

1. “这不是监听,这是玩具/染色工具!”
HIFI视角: 发烧友认为,制作人的监听音箱应该像一面镜子,纯净无暇,毫无修饰地反映原始信号。但他们看到很多制作人在工作室里使用各种带有明显“特色”的音箱,甚至是一些并非以“精准还原”闻名的产品。
制作人视角: 他们需要的是能在特定环境下,听起来“对味”的音箱。比如,一个在小房间里听起来“肥厚”的音箱,可能恰好能让他在混音中更好地感知低频。或者,某个带有特定音色的监听音箱,能让他们更容易判断混音在不同播放系统上的表现。他们不是在追求“绝对中性”,而是在追求“有效工作”。

2. “这些效果器就是破坏声音的!”
HIFI视角: 发烧友听到的是经过混响、延迟、失真等效果处理过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对原声的“污染”。
制作人视角: 这些效果器是他们创造音乐色彩、空间感、节奏感和情感张力的关键。没有它们,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将失去灵魂。例如,一个精心设计的混响能让吉他听起来如同在巨大的教堂中演奏,一个适当的压缩器能让鼓点更加紧凑有力。

3. “数字的冷冰与模拟的温暖?”
HIFI视角: 很多发烧友对数字音频处理抱有疑虑,认为它不如模拟信号“温暖”、“自然”。他们会倾向于使用那些保留模拟电路设计的设备。
制作人视角: 大部分现代音乐制作都离不开数字处理。DAW的内部处理、各种软件插件(模拟模拟电路效果的也非常多)是常态。制作人更看重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性、灵活性和精度,以及通过先进算法模拟出的各种优质声音。

4. “为何不花钱买更好的线材/电源?”
HIFI视角: 线材、电源等“附件”在HIFI中被认为是影响声音品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他们可能会觉得制作人把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比如买一台昂贵但可能并不以“纯净度”著称的合成器)。
制作人视角: 他们的预算和关注点不同。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产生或处理音乐的工具。合成器提供的音色是他们创造旋律和织体的基础,其本身的设计和功能远比连接它的线材更重要。

5. “他们的监听环境太糟糕了!”
HIFI视角: 发烧友通常会投入大量精力打造一个理想的听音室,进行声学处理。看到制作人可能在并非完全理想的房间里工作,会觉得很奇怪。
制作人视角: 很多制作人需要在各种环境下工作,或者在一个相对简陋但熟悉的环境中建立一套工作流程。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不完美的房间里通过经验和对设备的理解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何况,他们也需要考虑音乐最终会在各种不理想的播放环境下被听到。

四、 这种不屑是否合理?

从各自的立场来看,这种不屑都有其产生的逻辑基础。HIFI发烧友追求的是对原始信号的极致还原,他们认为制作人的设备是在“破坏”这种还原。而制作人则是在运用各种工具创造音乐的艺术表达,他们使用的设备是为了达成艺术目标,而非单纯的还原。

然而,这种不屑也常常显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刻舟求剑”。

“还原”的终极意义: HIFI发烧友追求的“真实”,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艺术享受。而音乐制作人,恰恰是通过他们的设备和技术,将这种情感和艺术传递出来。从这个层面看,两者殊途同归,只是路径不同。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音乐制作是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现代音乐制作离不开各种先进的数字和模拟技术。将制作人的设备简单地视为“不纯粹”或者“有损”,是对整个音乐创作过程的简化和误解。
“好听”与“真实”的边界模糊: 很多时候,“好听”和“真实”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一些带有“染色”的设备,通过其独特的声音质感和处理方式,反而能创造出更具感染力、更具艺术性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制作人听来就是“对”的,是“真实”地表达了音乐的意图。

总结来说, HIFI发烧友对音乐制作人设备的不屑,源于他们对“声音”的追求侧重点不同。发烧友视设备为传递“真相”的媒介,而制作人则将设备视为实现“创作”的工具。这种不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视角错位”。与其相互否定,不如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毕竟,无论是追求极致还原还是创造动人乐章,最终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音乐的魅力。也许,能理解制作人为何选择某种设备,反而能让发烧友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创作过程,甚至发现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声音之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过强答一波。这个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

** 提示:本回答有点长, 阅读时间也许需要 60 秒, 如果时间紧迫敬请直接忽略。


回顾20年前, 也就是 1999 年的时候, 这个现象就已经存在很久了。

发烧友绝大部分在梦呓, 而HiFi 经销商们(包括他们的文案部门)则是在装睡或者跳大神。

问题的关键不是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好坏, 而是 HiFi 经销商们(包括他们的文案部门)是否能从中牟利。 如果HiFi 经销商不卖某样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 这个设备一定会被HiFi 经销商的水军贬成一坨翔。不然就会威胁到他们的盈利。

比如,平衡输出的耳放或者功放, 在 pro-audio 领域已经用了一个甲子以上, 在家用的 HiFi 设备上却少有出现。 但HiFi 经销商的水军会对这些设备选择性失明、选择性失忆以及选择性失聪, 如果客户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 也一定要贬成一坨翔或者描述成存在于另一维度的世界的东西。

为什么?

pro-audio 音乐制作人头脑里面有整个清晰的画面:从录制到重放,哪里有偏差一目了然, 难以被忽悠。 pro-audio 的东西价钱十分透明, 没有多少忽悠的空间。

HiFi 经销商们最大的盈利来自于线材、量子不干胶贴纸、地盒、墙插、电处、保险丝、脚钉以及风水物件和家具等。 就象床垫和冬虫夏草和中华鳖精, CCTV 2019 儿子来了里面的神奇床垫,被祖国药监局除名的冬虫夏草,整个厂家只有一只鳖但是供应全国的中华鳖精。

普通民众 99% 一辈子也不会买声压计, 更不用说用粉红噪音/白噪音和测量麦克风矫正自己的听音设备了。即使被骗了也可能学不会怎么用测量手段找出自己系统的短板。

HiFi 经销商们不但驱使写手还能驱使一些 “工程师” 或者 “技术员”睁着眼睛说瞎话。

比如, 某些“工程师” 或者 “技术员”可以拍着胸口为发烧线材站台。用仪器演示 ppm 甚至 ppb 级别的 “区别”。 尽管这个区别不可能在双盲试验或者ABX试验中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就象江湖游医/被取缔的某些医院用某些仪器忽悠患者一样,给他们展示无关痛痒的 “病变”,或者在受骗的群众身上变出寄生虫等等。

在几十年的忽悠以后, 谎言重复了上万遍, 已经可以取代真相了。


俺在 100 多篇散文中展现的那样:

图图大主教就是南非领导黑人反对种族压迫的坚强斗士。1984年他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图图主教能言善道。1984年冬天,图图在美国纽约的一次宗教仪式上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同样, 这个世纪里面。“耳机发烧友刚入坑时,他们手里有人民币或者家里有矿,大湿手里有线材、墙插、电处、地盒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

大湿说‘让我们烧 Hi-Fi 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耳机发烧友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耳机发烧友手里有了量子不干胶贴纸、地盒、墙插、电处、线材、保险丝、不同的脚钉以及风水物件。大湿手里有了人民币...... ”

“嗖” “嗖” “嗖”


这整个画面太过庞大, 一个回答是说不完的,

大家请参考下面的列表

耳机及音响发烧散文列表2019猪杠春--麦文学喜迎新春系列


user avatar

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太多所谓的烧友不学无术、既没有发烧的精神,也没有发烧的素质。他们的全部骄傲,就只停留在“我的器材更贵”、“我听过的器材更多”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高雅爱好上了。

所以一旦他们得知你一个音频工作室所谓的专业器材还没我一个耳塞值钱时,他们某种不可言喻的奇妙自信心就开始迅速地膨胀了起来。我这有个现成的案例,大家可以看看

“录音室的要求要能那么高,能用几百的AKG监听耳机?”

这个话问的直击灵魂。

咱们且不论也有很多录音室是在用着高端大耳的(咱们举个例子,HD-HALL用的监听耳机是HD700),单说耳机监听这个问题——录音室对声音的要求为什么会体现在耳机的价格上?


对于音频工作者来讲,他们的钱是要花在刀刃上的,那么首先要花在哪?当然是要花在自己的脑袋上。桌面监听和主监听的区别是什么?人耳的听觉特性是什么?什么样的失真是我们几乎听不出来的什么样的失真是我们能听出来的?怎么调整房间的声学环境?等等等等。

他们得先把自己的脑子武装起来。

而对于发烧友来讲,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开局一张卡,剩下的,主要看文笔。

咱们说回刚才那事。

耳机有声场吗?

有低频吗?

你拿耳机做混音,最后做出来那玩意,准确吗?

显然,任何一个哪怕是接受过野路子训练的录音师也能够明确的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耳机的声音是不准确的,是不能作为参考的。而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耳机的声音是“不准确”的了,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在监听耳机上花大钱呢?这钱为什么不花在监听音箱上呢?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迄今为止,我依然无法理解“烧器材”这种行为的意义。在我看来,选购器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欣赏音乐、更好的帮我改良我的录音,器材是手段、也是仆从。执着于在音乐设备中玩“斗兽棋”,甚至为了优越感而YY出超越电声学常识的人,并不会因为那些昂贵的器材而变得更加高尚。

user avatar

音乐制作人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的设备也不尽相同。

我这里所说的水平更多是指声学水平,所以他们所选择和使用的设备有时是合理的有时也是存在问题的。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你几乎在录音棚、歌剧院、音乐厅等场所看不到“发烧线材”。

至于其他音频设备,如果是回放设备,音乐制作人最常使用的也就是监听音箱和声卡/音频接口。得益于整个监听音箱行业的进步,目前主流的监听音箱品牌的中高端型号,在基本的音色方面不会有什么重大缺陷。例如真力,在轴向和离轴都有相对不错的频响曲线,单就这一点已经优于大部分HiFi音箱。

这里一定会有人声称,监听音箱很难听,声音又冷又次。

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如果一个音箱并不会改变音乐,那么此时如果一个人觉得音乐没有感情,要么是音乐本身没有感情,要么是听音乐的人没有感情。

音乐制作人会让自己的音乐很难听吗?发烧友的音乐素养会高于音乐制作人吗?发烧友的听音能力会高于音乐制作人和录音师吗?不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至少这与监听音箱本身无关。

至于所谓的“HiFi发烧友”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什么样的人买几个耳机都可以自称为“发烧友”。

但其中至少有这样一类人群,在我看来,他们对声音并不感兴趣,对音乐也没有那么热爱。

告诉他们音箱比耳机更好,他们会破口大骂。

告诉他们EQ通常可以有效提升耳机音质并且原则上是免费的,他们会破口大骂。

而跟他们讲一些ABX双盲听听不出区别的、毫无意义的产品,用了之后一耳朵提升,他们会起立鼓掌拍手叫好。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些人既然这么喜欢人身攻击,就干脆承认自己追求的骂人的病态快感和尽可能低的道德水平不就得了,为什么还要带上音箱和耳机呢?直接快进到骂人不是连把买器材的钱都省了。。。

他们发烧的是自己手里的设备如何牛x,不管是否真的牛x,只要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手里的东西很厉害,所以他们也很厉害。只要这样就够了。至于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那是和音乐和声音有关的,不屑一顾很正常。

user avatar

当然不屑一顾咯。

知道什么叫做发烧么?

几千几万一条线?

都弱爆了!

知道下面图上的这个物体是什么吗?知道值多少钱吗?

这个东西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Room Fresher Λ3.16 The Premium】

知道卖多少钱吗?

定价45万日元,不包括消费税。消费税目前大约10%,也就是算上税大约28000RMB。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它就是一块异形的金属,直径80mm,高度58mm,重1.1kg。材质是不锈钢。

那么它是干什么的呢?

从名字看,【Room Fresher】,不太清楚什么意思。

怎么用呢?

放在你的房间的地板上。

对,就是只要把这块不锈钢,放在你听音乐的地板上就行了。

不用插电。不用连接信号。

这块45万的不锈钢到底有什么效果呢?请看下图。

你如果不信?这怎么可能?

别不信,人家可是有好几个发烧界的【せんせい】专家背书,还获得两个大奖呢。

既然有专家和大奖背书,你想要相信,但是想知道原理?

不好意思,专家也不知道什么原理。原理连设计者也说不清楚。

反正你别管原理,买了回家听就是了!


你以为别人是骗钱捞一票吗?人家不但有系列产品,2021年还推出了新品旗舰【Room Fresher Λ3.16 The Grand Premium】,还涨价了。

而且功能更加神奇了。据说你只要放在一楼,二楼听个IPAD都会不一样哦。




你们这群专业音乐人,好好跟人家发烧友学学呢。

到现在还在用录音室,还在用仪器测试调试。

看看人家,一块不插电的不锈钢就天翻地覆了。

不长进的玩意儿!

下面附上产品的官网,都进去好好学学!



另外,各位要是学习完了,心向往之,又觉得贵,怎么办?没关系,附上淘宝相似宝贝。

user avatar

虽然大家都在编故事搞文学创作,但是我这个回答真不是故事会,现身说法,认真回答。

因为资产的问题,我成不了烧友,也成不了台式设备爱好者,我只能勉强成为一个随身设备爱好者,从国际品牌索尼艾利和到飞傲山灵hifiman七彩虹金菊花,再到到稍冷一点点的学林乾龙盛再到小作坊的寻声等DIY产品,或全新或二手或交换,我全部都玩过,现在也留下几台。

从古老的帝盟、创新、微软、三星yeep的mp3播放器,从索尼松下磁带机、CD/MD机,到现代的ipod,itouch,nano等等,我也有部分收藏。

耳放基本没买过,头戴有K701,索尼MDR-Z7M2,JVC不知名,AKG K91;耳塞从漫步者H101这种十几元价位和国产品牌,到16芯银圣升级线的舒尔846,十几条肯定有了,还热衷于商场里洋垃圾专柜,买过剪线的降噪博士自己diy。

中期我就发现这个问题,我是喜欢播放器本身,喜欢设备,听音是次之,做工优质用料足的播放器能给我舒服,所以买任何一个前端的时候,我都会找拆机图,用料足,内部漂亮的我会种草,且不需要试听,90%的设备都是盲狙,用乾龙盛那样的大砖头听歌,尤其是拆开看着那一堆大补的电子元件在眼前,无比的满足!

所以我总结,hifi发烧友分为三类,1、喜欢搞设备(换个线、换个解码、换个电容....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2、喜欢音乐(听音为主,熟悉各种音乐流派、音乐人等各种圈子里面的事情,专业知识等,基本不折腾或者极少折腾设备) 3、喜欢设备和音乐(两者兼顾、但都理性)。

所以楼主说的这个情况,这类人应该是更偏向与我总结的第一类发烧友。

最后有一个观点送给大家,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你看到也会像当时我的一样不屑吧。

%%%%%发烧友三阶段 %%%%%

1、别人骗自己

2、自己骗自己

3、自己骗别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HIFI圈子里并不鲜见。很多对音质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在面对音乐制作人使用的设备时,常常会流露出一种不屑,甚至是不理解的态度。这种情绪的产生,根源在于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角度和出发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HIFI发烧友的核心诉.............
  • 回答
    HiFi 圈里那叫一个热闹,说热闹有点轻了,那简直是硝烟弥漫,口水都能泡方便面了。就拿声音好不好听这个问题来说,明明是挺主观的事情,但愣是能吵出个天昏地暗,双方都觉得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对方是误入歧途的糊涂蛋。你看看,稍微说点什么,比如“这条线材对声音影响挺大的”,立马就能引来一帮人冷嘲热讽:“什么影.............
  • 回答
    明星捐款河南被嘲“赚多捐少”,以及明星捐款是否可以“捐款自愿、数额自由”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公众情绪、社会责任、道德评判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 如何看待一些明星捐款河南被嘲“赚多捐少”?“赚多捐少”的嘲讽,本质上是公众对于财富分配不均、社会责任感知以及信息透明度的复.............
  • 回答
    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工资待遇高于临床一线医生,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管理机制、市场经济调节、行业特性、以及社会认知等。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一、现象的普遍性与具体表现首先,需要承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并且在一些公立医院和私立医.............
  • 回答
    看待一些人以九寨沟地震为由呼吁吴京捐款的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行为的合理性、动机、潜在的影响以及公众人物捐款的普遍性等。以下是较为详细的阐述:一、 行为的合理性分析:1. 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公众人物,特别是像吴京这样拥有广泛影响力和商业成功的人士,通常被认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科学、文化、历史、个人经验以及商业利益等多个层面。作为AI,我无法持有个人观点,但我可以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如何看待一些“大V”排斥中医?“大V”排斥中医的现象并非偶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科学主义思潮.............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注目的现象。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中文知识分享社区之一,其用户群体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偏向理工科等特点,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构成有所不同。然而,在一些特定议题下,知乎主流用户表现出对特朗普的支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观点,也确实在一些家庭中存在。我理解这种说法背后,女性可能有这么几个层面的考量和诉求:1. 对婚姻的“交易”性质的认知偏差:有些人将婚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交换”。她们认为,自己嫁过来,付出了青春、情感,甚至可能放弃了事业或原有生活圈,作为交换,她们期望得到对方家庭的经济支持、生活保.............
  • 回答
    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公众人物(包括艺人、媒体人、学者等)在公开表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事件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结构、社会影响、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民主化与政治参与的演变1.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实现民主.............
  • 回答
    关于国内网友嘲笑特朗普“无脑”的现象,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1. 信息获取与传播的差异: 国内媒体视角: 国内主流媒体在报道特朗普时,往往会选择性地突出其一些具有争议性、出格甚至被认为“不顾体面”的言论和行为。这可能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政治宣传需要、.............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信息聚合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上,看到有用户公开表示“不爱国”,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且能够引发诸多讨论的现象。如何看待这类言论,我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标签化或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这个概念的复杂性。“爱国”并非一个标准化的、单向度的情感或行为模式。对于许多人来说.............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在两岸交流中比较复杂和敏感的现象。一些台湾人表面上友好,但在私下或网络上使用“支那人”等词汇辱骂大陆人,这种行为背后可能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拉出来看看。 “支那”这个.............
  • 回答
    关于部分大学明确表示不允许学生过圣诞节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不过节”,这种“不允许”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考量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文化语境与价值导向的考量是核心。在一些大学,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传播.............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浮现出不少面孔。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新闻里提到的人物,也有一些是我自己经历过的场景。支持反战,然后又沉迷于战争游戏,这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矛盾,反而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这种矛盾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点。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玩游戏”和“真实战争”。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点。现实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令人头疼,但又在不少工科教材里屡见不鲜的现象:公式里,数字好像长了翅膀,压根不需要单位来约束它们。比如,你可能会在教材里看到一个物理公式,写得明明白白,但如果你仔细一瞧,会发现那些看似独立的数字,其实都承载着各自的单位,只是在书写时被“精简”了。更甚者,有些公式似乎完全忽略了量纲这个更根.............
  • 回答
    对于“伪爱狗人士”,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争议性的标签。理解这个标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他们的行为、动机、造成的后果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他们。一、 “伪爱狗人士”的定义与表现:“伪爱狗人士”并非一个官方的分类,更多的是一种民间观察和评价。它通常指的是那些言辞上表现得非常热爱狗,甚至表现出比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管以及平台责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法律和伦理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并探讨对平台的惩罚可能性。 一、 如何看待“打着考古名义直播盗墓”的行为?1. 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掠夺: 不可逆的损失: 文物一旦被盗挖,其埋藏环境遭到破坏,很多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
  • 回答
    关于“我爸妈养我二十多年,现在成你们家的人了,他们什么也落不着,你还要嫁妆?”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其中掺杂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观点的“情理”所在。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情感表达,根源在于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和不舍。父母.............
  • 回答
    这种表态在 ACG 圈子里其实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人这么说,也曾自己有过类似的想法。初听起来,这可能有点像一种推诿或是不想深入交流的信号,但细琢磨一下,其实里面藏着不少意思,也反映出 ACG 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玩家群体的多样性。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不是很懂你们二次元”这句话,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一种“.............
  • 回答
    在一些聚会场合,确实会遇到一些女生,她们似乎默认了“有男生在场就不用AA”的规则。这种现象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性别观念。首先,从一些女生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绅士风度”的期待。在传统的观念里,男性被赋予了保护女性、承担更多责任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在消费上主动买单。这种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