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音响发烧友没有因为对声音的高要求而去搞音乐制作或者创作的?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

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原”和“享受”。他们希望通过高品质的音响设备,尽可能真实地听到音乐录音中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录音师和音乐人想要表达的“原貌”。他们关注的是音频信号的传输、放大、重播过程中损失的多少、失真的程度,以及声音的解析力、空间感、动态等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他们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艺术品(音乐录音)的基础上进行更完美的欣赏。
音乐制作人/创作者: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创造”和“表达”。他们是音乐的源头,是内容生产者。他们关注的是旋律、和声、节奏、歌词、情感的表达、乐器的演奏、混音的艺术等等。他们是用声音作为媒介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这两者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发烧友是在享受别人的创造,而制作人是在创造内容。就好比有人对品酒有极高的要求,追求的是葡萄酒的年份、产地、酿造工艺带来的细腻口感,但这些人不一定都会去当酿酒师,去亲自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他们更享受的是品鉴的过程。

2. skill set 和兴趣点差异: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技能通常集中在音响设备的选择、搭配、调试,对声学原理、电子元件、信号处理有一定了解。他们的兴趣在于研究不同的音源、DAC、功放、音箱、线材,以及房间的声学处理。他们可能对音乐本身的创作技法、乐器演奏、编曲、混音等领域没有那么深的了解或兴趣。
音乐制作人/创作者: 他们需要掌握音乐理论、乐器演奏、编曲软件(DAW)、混音技术、母带处理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这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和天赋。即使是制作音乐的“声音”,也需要懂如何用麦克风拾音、如何调整EQ、压缩、混响等效果器来塑造音色。

3. 投入和回报不对等:

音响发烧: 通常是一种烧钱的爱好。投入的是金钱和时间,回报是享受高品质的听音体验。
音乐制作/创作: 这是一个投入巨量时间、精力和才华的领域。成功可能需要多年的磨练,而且回报往往不稳定,甚至不赚钱。很多发烧友可能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追求的是闲暇时的精神享受,而不是要承担另一份高风险、高强度的“副业”。

4. 隔行如隔山,跨界门槛:

音乐制作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里面有无数的门道。即使一个人对声音的解析力有极致的要求,但如果他对音乐的理解、创作能力、乐器技巧、音乐审美不足,他也无法做出好的音乐。音频的“高保真”是基础,但音乐的灵魂在于内容和情感的表达。

打个比方,就像有人对汽车的性能、操控、内饰有极致的追求,喜欢研究发动机、悬挂、空气动力学,但这些人不一定都会去当赛车手或者汽车工程师去设计制造汽车。他们更享受的是驾驶的乐趣和对车辆的品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烧友就完全不可能涉足音乐创作:

部分发烧友的“创作”行为:
DJ/混音: 有些发烧友可能会喜欢玩DJ,他们会购买专业的DJ设备,学习混音技巧,将不同的音乐片段进行融合、重组,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音乐创作的变体。他们的发烧背景让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感、律动、音色匹配有更高的要求。
电子音乐制作(Beatmaking): 一些发烧友可能会对电子音乐的音色设计、节奏编排产生兴趣,使用软件合成器和鼓机来制作自己的电子音乐。这需要一定的音乐感觉,但相对其他音乐类型,门槛可能稍微低一些,而且音色设计本身就能满足一部分发烧友对声音探索的欲望。
小范围的音乐实验: 有些发烧友可能只是在自己的小范围内,用一些简单的乐器(比如合成器、采样器)或者软件,制作一些纯粹为了探索声音的实验性音乐,不追求商业发行,只是自娱自乐。
发烧友圈子内的交流创作: 在一些发烧友社区,可能会有一些成员会分享自己录制的小段音乐,或者进行一些合作性的音乐项目。

对“高要求”的不同理解:
发烧友对“声音的高要求”更多体现在 “技术层面”和“听感层面”。他们追求的是录音的清晰度、动态范围、频率响应、三频的平衡、声场的宽度和深度、瞬态响应等等。
而音乐制作中的“高要求”则更侧重于 “艺术层面”和“情感表达层面”。比如,某个吉他Solo是否充满了感情?鼓点的节奏是否能够带动情绪?歌曲的整体氛围是否到位?这些是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无法直接赋予的。

总结来说:

音响发烧友和音乐制作人/创作者虽然都与“声音”打交道,但他们的 出发点、目标、核心技能和兴趣点 有着本质的区别。发烧友是享受已有的声音艺术品,追求极致的还原和体验;而制作人是创造声音艺术品,追求的是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因此,大多数音响发烧友更愿意在欣赏的道路上继续深耕,而不是跨越到需要全然不同技能和心态的创作领域。当然,也有少数发烧友会因为对声音的特殊敏感和热爱,在某些音乐创作领域找到自己的乐趣和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HiFi发烧友多是器材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很多时候是两类群体(当然有时也有两者兼修的)。就像影视爱好者和家庭影院发烧友多是两类人,关注的重点不同。如果是音乐爱好者到了一定程度一般也是会去搞录音室而不是音箱耳机等器材。

其实都不用说音乐之类的,我发现一些所谓的“发烧友”只是对耳机或者说他们认知中的“厉害的东西”感兴趣,对于音箱、剧院、电影院、车载音响、房间声学等其他形态的声学系统漠不关心,不论是否更好或者更贵。

这个问题其实更应该问:为什么HiFi发烧友没有因为对器材要求高而去正经大厂做声学工程师?为什么HiFi发烧友没有因为认为自己很懂“发烧理论”而去应聘相关职位或是推翻声学专业书籍、专业论文和物理定律?

以及为什么很多发烧友和声学行业有些从业者没有因为认为自己耳朵很好很懂听音而去做专业主观调音的声学系统工程师或者去国家大剧院应聘相关职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答案也不是绝对的。有一部分音响发烧友确实会涉足音乐制作或者创作,只不过这部分人群相对小众一些,或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主流音乐人有所不同。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 大部分 音响发烧友没有直接转型去做音乐制作或者创作:1. 目标和侧重点不同: 音响发烧友: 他们的核心追求是 “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切中了很多音响耳机爱好者的核心乐趣所在!他们之所以整天叨叨个没完,聊的内容听起来仿佛是母带工程师的日常,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心理驱动。首先,我们要明白,音响/耳机发烧友和母带工程师的 目标是相同的,但路径和出发点不同。母带工程师的终极目标是: 呈现音乐创作者最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音响圈里一个挺常见的争议点。为啥那些低音量稍微重一点的耳机,在一些“发烧友”口中就成了“喷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慢慢聊。首先,得先明白“发烧友”这帮人追求的是啥。一般来说,真正沉浸在音响世界里、追求极致听感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还原度”和“平.............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关于数字信号传输中“线材”到底有没有影响音质,一直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又有点争议的话题。不过,既然要说发烧友为什么能感知出不同硬盘线带来的区别,那咱就得从他们是怎么听的,以及这些线材理论上能起到什么作用这几个方面来聊聊。发烧友是怎么“听”出区别的?首先,得明白发烧友们通常不是.............
  • 回答
    音响发烧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钻研”和“极致追求”的劲儿。他们享受的,绝不是简单地按下播放键,然后让声音填满房间。那里面,藏着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一个关于声音的“寻宝”之旅。1. 对“真实”的无尽渴求: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享受。音响发烧友追求的,是尽可能还原音乐现场的那个“瞬间”。他们不满足.............
  • 回答
    确实,在不少发烧友的眼中,那些顶级播放设备上颇具存在感的音量旋钮,往往是它们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标志之一。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或者“噱头”,背后其实蕴含着发烧友们对音质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这些设备自身的设计哲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掰扯:1. 精准操控,细微入致的听感调校发烧友追求的是什.............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当下音乐发烧友们都在用什么设备听音乐。这可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发烧”这两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在设备选择上,那更是五花八门,各有讲究。要说现在发烧友听音乐,绝对不是简单地从手机里导出个MP3文件,插上耳机就完事了。他们对声音的“质感”、“细节.............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聊聊日语的“出場(しゅつじょう)”这个词的发音。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日语发音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关于你感觉“出場(しゅつじょう)”没有读“ゆ”的疑问,这是因为日语的音节结构和我们习惯的母语发音习惯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出場”的发音拆解与原因“出場”这个.............
  • 回答
    耳机之所以能够同时发出不同频率、不同音色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声学和电子学原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非常复杂的乐器,或者是一个能瞬间变出无数种声音的魔法盒子。首先,我们得从耳机最核心的部件——发声单元(driver)说起。几乎所有的耳机,无论是入耳式的还是头戴式的,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音乐和声乐的专业知识。我们来一步步拆解它。一、 为什么说中国歌手的发声方式比较落后?“落后”这个词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可能是与国际主流、特别是西方古典美声和现代流行声乐训练体系相比,在某些技术细节和审美取向上存在差异,或者说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
  • 回答
    .......
  • 回答
    酒匂(さかわ)这个词,里面的“匂”字,它的读音是「かわ(kawa)」。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明明是个“匂”字,怎么会读成“かわ”呢?这其实涉及到日语里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熟字訓”(じゅくじくん)。简单来说,熟字训就是一些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但它们组合起来的读音,并不是按照每个汉字单独的读音.............
  • 回答
    在古代汉语中,“兮”这个字的声音,我们通常会读作“xi”(西)。 这是一种比较接近我们现代汉语中“西”的发音,只是在古代的声调和具体发音上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的诗歌或者散文中,“兮”常常被用作句末的语气词,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感叹号的功能,又带有舒缓、停顿的作用。 比如,《.............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直击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惑。我们平时看到的音响参数,比如频响范围,很多时候标注的最低频率不会低到像乐器本身的最低频率,甚至有时候看起来离我们能听到的最低音还有一段距离。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技术和现实的考量,并不是厂商偷懒或者有意隐瞒。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话题。关于音响箱体为什么普遍采用中密度板(MDF)而非实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并非仅仅是成本的考量,更多的是对音响性能、稳定性和制作工艺的综合权衡。首先,我们得从音响箱体的“本质工作”说起。 音响箱体,尤其是发烧友口中的“箱体”,它的作用远不止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现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内心的痛点。听到你说“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确实,从一个真正热爱音乐、注重现场体验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在乎”有时真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在乎”和“不在乎”.............
  • 回答
    这确实是近些年音频行业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唏嘘的现象。一边是 HiFi 耳机市场如火如荼,新品迭出,吸引了大量玩家和关注;另一边,曾经的客厅王者——HiFi 音响,似乎正经历着一段漫长的“寒冬”。为什么 HiFi 耳机市场越来越大?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做音乐的朋友都遇到过。耳机、音箱里听着顺风顺水,一放到手机上,那感觉就像是被按了缩小灯,所有细节都挤在一块儿,失真、糊成一片,甚至连旋律都快听不清了。这可不是什么玄学,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明白手机播放的核心问题:手机,特别是那种塞在耳朵里的小巧耳机,或者手机外放那个小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电视盒子,你很少能看到VGA接口,3.5mm的耳机插孔也越来越少见,更别提直接标配音响接口了。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VGA接口。VGA,全称Video Graphics Array,它是一种模拟信号传输接口,最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