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下还有人相信玄学、封建鬼神之说的现象呢?

回答
当下社会中,玄学、封建鬼神之说的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不是简单的“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心理需求、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

一、 深层心理需求与情感慰藉的投射

这是玄学和鬼神之说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确定性的渴求与对未知的恐惧: 人类天生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感到恐惧,同时又渴望对未来、对命运有某种掌控感。玄学,无论是命理八字、风水占卜还是易经预测,都提供了一套解释世界运转规律的理论框架,并承诺能预测未来,从而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望,减少对未知风险的焦虑。鬼神之说则将无法解释的灾难、疾病或幸运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的干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和理解的出口。
情感寄托与精神支柱: 在人生面临重大挑战、挫折或失去时,人们往往感到孤独无助。鬼神信仰可以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慰藉,相信有更强大的力量在守护或指引自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例如,人们在生病时会祈求神明保佑,在求职时会拜神明保佑顺利。
道德约束与社会秩序: 封建鬼神之说,特别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道德约束的作用。相信作恶会受到鬼神的惩罚,行善会得到鬼神的奖赏,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不法行为。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隐性的道德观念依然存在于一些人的潜意识中。
归属感与社群认同: 参与宗教活动或与共同信仰相同鬼神的人群交流,能够提供一种归属感和社群认同。这种集体的信仰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社交需求。
追求好运与规避厄运的本能: 人们普遍希望生活顺遂、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并希望避开不幸和灾难。玄学中的各种“开运”、“化煞”方法,以及对特定时间、地点、物品的“讲究”,都迎合了这种追求好运、规避厄运的朴素愿望。

二、 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的延续

中国文化拥有悠久而深厚的玄学和鬼神信仰传统,这些传统并非轻易消失。

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 从古代的占卜、祭祀,到民间广泛流传的鬼神故事、传说,这些信仰模式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即使在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后,这些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仍然可能以变异或融合的方式存在。
传统节庆与仪式中的体现: 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的祭祖、清明的扫墓、中秋的拜月等,都带有浓厚的鬼神祭祀色彩。这些仪式在代代相传中,强化了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感。
哲学思想的某种延伸: 一些人将玄学理解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将其与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虽然现代科学已经提供了更严谨的解释,但一些人依然会在哲学层面寻找精神的寄托。

三、 社会环境与现实挑战的催化

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玄学和鬼神之说更容易滋生和传播。

社会转型期的不确定性: 当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时,人们会感到迷茫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转向那些能够提供即时慰藉和确定性承诺的玄学或鬼神信仰。
现实压力与发展不均: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经济压力、阶层固化等现实问题,一部分人可能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改变现状,转而寻求玄学上的“捷径”或“帮助”,期望通过风水、命理等改变运势。同时,社会发展不均也导致部分地区或群体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相对匮乏,更容易滋生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
信息不对称与知识鸿沟: 在某些领域,信息不对称和科学普及的不足,可能为玄学和鬼神之说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一些人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被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误导。
权力与利益的结合: 有时,玄学和鬼神之说会被一些人利用,作为获取权力或经济利益的工具。例如,一些所谓的“大师”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敛财,并利用鬼神之说操纵信徒。

四、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与新媒介的赋能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玄学和鬼神之说的传播方式。

海量信息与碎片化传播: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使得玄学和鬼神之说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碎片化、视觉化的内容,将这些信息快速推送给用户,降低了接触门槛。
“种草”与情感共鸣的驱动: 一些内容创作者善于制造情感共鸣,将玄学或鬼神之说包装成一种“生活方式”或“情绪疗愈”,吸引大量粉丝。用户在点赞、评论、转发中获得互动和满足感,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的传播。
算法推荐的强化: 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推送类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如果一个人对玄学或鬼神之说表现出兴趣,算法会不断推送相关内容,使其更加深信不疑。
去中心化与弱化权威: 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信息传播更趋于去中心化。这使得一些缺乏科学背景的个体能够绕过传统权威(如科学家、专家),直接发布和传播自己的观点,甚至形成自己的“信徒圈”。
模糊界限与文化融合: 新媒体也使得玄学、占卜、心理咨询、个人成长等概念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一些人可能是在寻求心理慰藉或个人成长时,不自觉地接触并接受了玄学或鬼神之说。

五、 如何看待?一个多维度的审视

看待当下仍有人相信玄学、封建鬼神之说,需要秉持一种理性、包容但又不失批判的态度。

理解其背后的心理与社会根源: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信仰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现实。理解这些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人性。
区分合理需求与迷信行为: 对于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寻求心理慰藉、精神寄托是可以理解的。但当这种寻求演变为盲目迷信、过度依赖,甚至被不良商家利用来牟利时,就应该警惕和抵制。
科学普及与理性思维的引导: 面对这种现象,科学普及仍然是重要的“解药”。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减少迷信的根本途径。同时,也要引导人们认识到,科学的理性精神本身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警惕被操纵和欺骗: 要特别警惕那些打着玄学或鬼神旗号,进行欺骗、诈骗,或者利用其影响来操控他人思想和行为的个体或组织。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容挑战。
对多样化信仰的尊重(有限度): 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于个人在精神层面的多样化选择,尤其是一些温和的文化习俗,可以持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尊重。但这种尊重不应被误解为对迷信行为的纵容。
反思现代社会本身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在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心理疏导和公平发展机会方面的不足。我们应该反思,如何建立一个更具支持性、更少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

总结来说,当下仍有人相信玄学、封建鬼神之说,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现象。它既有深层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基因的支撑,也受到现代社会转型期不确定性、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从人类心理、文化传承、社会环境和媒介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在尊重个体多样性的同时,保持警惕,抵制迷信的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把主意表情,移除掉,还有鬼神之说,为什么要加上封建两个字?

从全球来说,像美国有一半的人信上帝,欧洲近年来信基督教的开始减少,但是信伊斯兰教的开始增长,这里看出,宗教人数变化就是一种动态平衡。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并不是单纯的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有不少的人需要生活中有这些元素的参与。

这些本身是人类骨子里的一种需文化需要,只是看如何表述饱了。

宗教之外的其实有很多非宗教人士,但是他们仅仅是没有信一个确定的宗教而已,但是他们同样对那些畅销书,如讲各种未知之谜的,讲外星人UFO的,讲各种阴谋论的,都很被受大众欢迎。

这些都是一样的,本身源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察知真相的渴望,其实都属于泛神秘主义。

所以说,近年在西方兴起的如威卡教之类的也是非常的热火,因为神秘主义的前提下,没有其他宗教那么多的束缚,几乎是自由的。

所以,在根本上,本身这些东西都是人精神里面的必须品。

另外说个有趣的,对于一些无神论者来说,并不只仅仅坚持q无神论那么简单。

一个正常的无神论者,安安静静的当个美男子,然后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这种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坚称无神论者的并不是这样。

而是他们的大部分乐趣在于通过各种方法去攻击有神论者们,并在这种精神暴力之中,集体在分享中这种快乐。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也是一种宗教的,他们的教条就是,攻击他人是快乐的,通过不断地破坏,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实际上,他们不知不觉他们已信仰了破坏之神。

明白了上面这些概念,还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