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是怎样快速控制李渊从而掌握局势的主动的?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可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权力洗牌。李世民能在那一夜之间,从一个诸王之争的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为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筹谋、精准布局、果断出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控制李渊这关键一环上,李世民更是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很多人可能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直接冲进宫里杀了李渊,不就控制住了吗?事情哪有这么简单。李渊当时贵为皇帝,虽然可能有些糊涂,但身边毕竟有护卫,而且在宫廷之中,要做到“快速控制”且不引起太大混乱,难度可想而知。李世民要做的,是将李渊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同时还要对外宣示正统,让天下臣民信服,而不是被扣上“弑父逼宫”的罪名。

首先,是“主动出击”前的周密准备。

玄武门之变并非一时冲动,李世民为了这一天,可以说早已蓄力已久。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李世民是秦王,统领着唐朝最精锐的玄甲军,这支军队更是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的班底,作战勇猛,忠诚度极高。而他的门客、将领,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冲、尉迟恭等,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既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也有战场拼杀的勇猛。他不仅在军事实力上碾压他的兄弟们,也在政治上赢得了许多朝臣的支持。
政治上的合纵连横: 李世民深知,光有兵力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支持。他与房玄龄、杜如晦这些重臣“同心同德”,深得他们的信任和倚重。同时,他也积极拉拢其他有影响力的大臣,为政变铺平道路。
情报的精准获取: 了解敌人的动向至关重要。李世民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阴谋,特别是得知他们要趁机陷害自己,并准备在玄武门设下埋伏。这是他“先发制人”的直接导火索,也是他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信息。

其次,是“围魏救赵”式的玄武门奇袭。

李世民并非直接去“抓”李渊,而是采取了更具战略性的打法。

借口开路,诱敌深入: 当他得知李建成、李元吉要在玄武门下毒酒,并将要对付他时,他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立刻“顺水推舟”,以“被太子和齐王构陷”为由,请求李渊允许他入宫辩解。这个理由非常巧妙,既合情合理,又避开了直接的“造反”嫌疑,而是把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调虎离山,一网打尽: 李渊对两个儿子之间的斗争,其实是有些偏袒李建成的。李世民知道,如果他直接冲进去,可能会被认为是“攻击父皇”。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冲向李渊所在的地方,而是选择了“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这个关键节点,直接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是整个政变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干净利落”的一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他们背后的一切势力瞬间土崩瓦解。
尉迟恭的“定时炸弹”: 尉迟恭,这位勇猛无比的大将,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不仅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懂得“把握时机”。当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冲向玄武门时,尉迟恭率领少数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如同在敌人的心脏插了一刀,让他们的计划瞬间破产。

最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后续掌控。

解决掉两个竞争对手后,李世民并没有急于登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的步骤。

直接面见李渊,陈述事实: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诛杀后,李世民并没有让李渊继续待在宫中“无人看管”。他带着他的亲信,直接前往李渊的居所,将事情的经过“汇报”给了李渊。注意,这里用的是“汇报”而不是“禀告”,因为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拥有了实质性的控制权。
以“保护”为名,实质软禁: 李渊当时虽然愤怒,但面对已成定局的局面,又失去了两个最能与李世民抗衡的儿子,他又能如何?李世民将李渊“保护”起来,虽然名义上是保护,但实际上就是将他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李渊失去了对局势的实际影响力,他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利用君权,巩固地位: 掌握了李渊,李世民就拥有了“君权”的合法性。他以李渊的名义,下诏任命自己为“尚书令”,并总揽朝政。这种做法,既满足了自己对权力的掌握,又在形式上保留了对父亲的尊重,避免了“弑父篡位”的恶名。
恩威并施,安抚群臣: 杀了两个儿子,这是何等大的事情?李世民深知,想要长久统治,必须安抚人心。他一方面利用李渊的名义,对一些反对他的人进行了“处理”,比如将魏徵“发配”,但不久又重新启用;另一方面,他对那些支持他的大臣,更是论功行赏,尤其是对那些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将领,如尉迟恭,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荣誉和信任。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迅速稳定了朝局。

可以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控制李渊,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过程。他不是简单地“抓人”,而是通过军事上的精准打击,政治上的层层铺垫,以及后续的策略性“掌控”,将李渊这位父皇,置于一个既有象征意义,又无实际权力的情况。他巧妙地利用了“君权”这把双刃剑,既要维护表面的合法性,又要实现实质性的权力转移。从头到尾,他都把自己置于“为国除害”、“平定内乱”的有利地位,从而成功地掌握了主动权,为后来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这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迟疑,只有冷酷的理智和果敢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有好奇心,查过相关玄武门现代史家的分析论文,但读后并不满意,感觉大多集中在史料学层面,没有结合兵制与南北朝以来宫庭政变情况进行分析。我个人的推演如下:

一、 唐初军制简述

任何宫庭政变,要想成功,必要条件是要先控制住禁军,然后安抚、控制得住全国的军队。那么,在说玄武门之前,还是先来说下唐初的军制。

(一)唐初军制简单结构图

(二)唐初军制简要说明

1.武德时期,军队首创,加上统一战争与中后期防备突厥常年征战,军队架构与隋朝及贞观时期的府兵制有所差异,最显著的有两点,一是武德时期关中十二军将领虽与十二卫将军有所交集,但十二军具备较大独立性,不直接受十二卫管辖;二是十二军常设,军队基本与生产分离。也即是回到隋文帝改革前的府兵制结构。

2.武德时期禁军只有南御十二卫与四府(即左右监门、左右千牛),没有之后直属皇帝管辖的北御禁军;《新唐书.兵志》云“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 渭北白渠旁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是武德时期南御十二卫的基本人员。

3.关中之外地方军队,包括:各都督府管辖内府兵;隋末地方豪强各归顺于唐的军队,如李世绩、李子和、张长逊等,武德时期尚未纳入府兵制中由中央政权统一管理,独立性较强;

(三)禁军十二卫四府职责说明

(四)关中十二军分布说明

《新唐书.兵志》云:“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曰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皆置府。三年,更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以车骑府统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居岁余,十二军复”。其围绕长安布局如下图:

1.长安道、万年道,离长安城最近,主要承担护卫长安的职责;

2. 同州道、华州道、宜州道、富平道,对应关东;

3. 岐州道、麟州道,防御陇右;

4. 泾州道、宁州道、邠州道、醴泉道突厥南下;

三、玄武门之变军事分析

玄武门之变过程是初唐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著作众多,我在此不再重复论述,只对几个个人觉得尚未分析透彻的问题进行个人推断:

1、十二卫禁军本身的倾向性

1、根据史书统计,玄武门之变前,十二卫四府将领的任职情况如下图,图表说明如下:冷色部分表示李渊集团;暖色部分表示李世民集团,颜色越深,说明其倾向性越明确,因为史料记载不全,图表存在大量空缺,所以下面色彩的对比并不等于实际力量对比,但从图表中仍可看出,武德九年,仍有不少十二卫归属李世民或临时选择站队李世民集团。

2、秦王府兵力分析

因唐国史隐讳,玄武门秦王府兵力不明。现代部分史家认为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在穷途末路下率20余人侥幸成功。这肯定是错误的。很简单,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虽不是大朝,但诸位宰相皆已入宫,皇宫守备配置当类同常朝,宫内左右卫、宫外左右监门卫、左右骁卫、左右屯卫定如日常,要控制李渊及众宰相,进而伏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元吉,除有宇文士及等侧应,兵力不可缺少。刘蓬春教授的《“玄武门之变”伏兵考辩》,认为当日李渊禁卫至少二三百人,皇宫诸门、排道另有门仗多人,要控制如此数量侍卫,秦王府入宫数百人,应比较准确。

另外,齐王府从当前史料看,武德九年很可能仍在武德殿后院,虽齐王护军府、亲事府不驻扎皇宫,但武德殿后院应有齐王常备侍卫,要同时击杀李元吉,没有足够兵力也完全不可行。

3.秦王府兵入玄武门时十二卫四府情况分析

秦王府兵要披甲执戈入宫数百人,从十二卫职责分工,除玄武门监门卫放行外,至少还需通过玄武门外值守的左右骁卫。根据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史兵的博士论文《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第五章“唐长安城和关中地区的军队布防”,认为在北御禁军建立前,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屯卫共执宫城诸门卫戍内外事,因此,无论是李世民利用领十二卫大将军职务之便矫诏,还是提前取得禁军支持,秦王府披甲执戈入宫数百人后,放行秦王府兵的玄武门外屯卫、骁卫,即与李世民成败绑定,这也是屯卫骠骑将军君弘与骁卫中郎将吕世衡在东宫与齐王府兵攻门时,“呼而进,战殁”的原因。

4.玄武门之变后南御十二卫四府情况分析

唐前期,南御十二卫四府屯聚于皇城,接近太极宫,对宫城形成有力支援。如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南御禁军分守宫城诸门,抵御了其所率的左右羽林军进攻。那玄武门发生后,南御禁军起到什么作用?

(1)部分亲李世民的南御卫兵,倒戈加入对东宫与齐王府兵的征战。除当时守备屯卫骠骑将军敬君弘与骁卫中郎将吕世衡外,如《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其传说明在玄武门之变后,其率领左骁卫府兵赶到,与秦王府后备兵力(秦叔宝所率)合兵,共同应对东宫与齐王府兵。

(2)部分南御禁卫处于观望状态。如《旧唐书.敬君弘传》记载:“君弘挺身出战。其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当且观变,待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从传记君弘亲从所言可知,南御禁卫在急变之后,大多处于观变状态,并未立即整合投入防御。此问题,与李渊武德时期,十二卫的建设相关。武德时期,十二卫大将军或虚授职位——如李世绩未曾驻守关中却曾任左武卫大将军;或同时兼十二军将军,驻守十二军或在外领兵作战。导致玄武门前后,在京城领兵驻守防御的大多是中层军官。因十二卫四府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的特点,皇帝与宰相被困太极宫,诸王火并之即,禁卫缺少高层将领,统一调动,各卫意见不一,按当时领兵军官立场进行站队,导致原本为保护皇权而设的南御禁卫失去功效,以使李渊无兵可依。

5.长安城其他防御部队

唐武德时期,长安城除中央控制的南御禁卫、东宫卫率府兵、秦齐二王府兵外,应还包括:

(1) 雍州地方警卫力量

李渊建国称帝至武德九年,雍州牧一直由李世民担任,所以玄武门之变,任雍州治中的高士廉可以“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也就是说,雍州地方警卫力量被李世民调用。

(2) 驻守在长安道、万年道的十二军之参旗军、鼓旗军

驻守在长安道、万年道的十二军中的参旗军、鼓旗军,是长安城防御的有效补充,武行九年此二军将领为窦诞、杨恭仁,从史书可知,二军未参与玄武门争端,或许,这与李渊很快与李世民相互妥协有关,十二军的调动,需李唐中央执行,不是一时可以发动。

6.长安之外防御力量

驻守在长安道、万年道十二军的参旗军、鼓旗军尚没有参与,其他关中军队,亲李世民部分,在玄武门之后迅速站队,中立部分也会归附。

亲太子齐王军队如罗艺、张瑾,因武德九年“会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已提前到泾州附近布防不及回援,不仅未如预设夺秦王帐下军队,反因远离长安,导致京城太子与齐王军备不足,被秦王府侍机攻破。之后,李世民取得王朝军权,罗艺无法对抗。

四、结论

为何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快速控制李渊从而掌握局势,除开个人因素,我认为存在几个原因:

1、唐初南御十二卫四府忠诚度不足。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前秦王府兵披甲执弋能连过左右监门卫、左右骁卫、左右屯卫进入玄武门,事后左右骁卫、左右屯卫又出现倒弋现象,都说明南御禁军忠诚度不足,这也是以中国历史中少数以武力开国即面对军队忠诚性不足的。

2、唐初南御禁军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十二卫要么兼管外府兵,要么大将军或虚授职位或兼任十二军,真正在京城驻守领导防御的大多为中级军官。出现紧急情况,特别在中枢被困时,十二卫缺少高层将领,统一调动,各卫之间意见不一,导致原本为保护皇权而设的南御禁卫多数观望,失去功效。唐朝后续发展出北御禁军体系,就是对此进行弥补。

3、没有及时解决太子与亲王府私军倾向。因李唐建国统一战争需快速响应,太子卫率、亲王护军府皆发展出私军性质,李渊没有及时(或没有能力)在武德七年国家统一后,将私军收编到国家统一管理,因此,出现问题即是大概率事件。即使没有玄武门,齐王若在武德九年后得以整合秦王军府,军事力量大增后也会有进一步要求,胁迫中央。历代开国,若没有及时完成军队国家化,单靠权力运作,即会如同饮鸩止渴。

4、传统历史,皇权若不能很好地构建京都军事安全,靠外军回救,基本不可行。若发展到外军救驾,即演变为新一轮皇权争夺,无论谁最终胜出,都会逼现任皇帝让权。

user avatar

有网友邀请回答,正好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索性趁这个机会说出来。

我倾向认为历史记载的玄武门之变的发生顺序是假的。

首先说唐太宗这个人的人品,在汉代以来历代皇帝都会有起居注,记载每日皇帝的行动以及处理的政事,而皇帝是不能自己看起居注的,以此来保证记载历史的客观性,记录起居注的史官也是非常清贵的官员,都以这个职责为荣耀。但是到了李世民这里,他是第一个破坏皇帝不能翻越起居注规定的人。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上台后,就要求查阅起居注,包括李渊时期的起居注,被朝中大臣一致反对,后来经过数次群臣的阻挠后,最终成功查阅了起居注,李世民不仅查阅了起居注,还对自己的起居注进行了指示。

实际上李世民是非常关心玄武门之变前后关于他自己的记录,并且除此之外,进行大规模的修史。本来编撰历史是朝廷史馆的事,但是到了李世民这,他特设了一个秘书省修撰历史,再把朝廷的史馆挪到了皇帝的禁中来管理。也就是一个客观的编修历史的官方机构,变成了由李世民直辖管理的机构。

所以其实现在人再怎么研究玄武门之变,也不会有什么明确的结果,因为在李世民当世就已经大规模的处理过所有的史书,皇帝起居注等一切细节了,现在所有考核出来的细节无非都是李世民想要给大家看的史书罢了,你再研究,人家当世都改完了,你引用的历史只能从人家那个时期的文献引用,你又上哪去找反面的证据去?你是能问唐代的老兵,还是史官自己留下个视频真相?

所以玄武门的事,真没啥好总结的,就当个故事听听就行了。


那么除此之外,从政治逻辑角度考虑,我认为先在玄武门门口藏了800私兵,然后等着李建成、李元吉走到大门口射杀了2人,然后李建成、李元吉的私兵这会从王府才出动,给李建成、李元吉报仇,最后在李渊家门口儿子们都血战三百回合了,成千上万的最忠心保卫皇帝的部队竟然没一个忠心皇帝的士兵跑去院里,跟李渊说声,皇宫几千人三个儿子打起来了,这个故事真的听听就算了。

皇宫门口都快上千的人马埋伏,后来又几千人的大战,皇宫开战争大片、喊杀震天,老子竟然不知道,皇帝的卫队、太监、宫女、太子在皇宫安插的眼线这些人就没一个通知下李渊,那李世民都不用玄武门之变,直接让皇帝卫队随便一个忠心于李世民的卫兵,直接门口站岗的时候杀了李渊就行了,反正其他人都是看戏的。这在逻辑上压根就不通。

玄武门的政变是突然发动的,李世民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可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完全没有军队的势力投靠他,他能依赖的仅仅是自己的几百府里的私兵,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各有几千的私兵,再加上李渊当时打压李世民的势头非常明显,而禁军又是所有部队里最忠诚于皇帝的部队,要知道从利益上来讲,禁军将士冒着杀头的风险投靠李世民,李世民又能给禁军将士们开出多高的价码?军队待遇最好的就是禁军了,你投靠了李世民,无非还是当禁军,这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大概率是一场李世民以他老爹李渊为首要目标,直接冲着皇帝去发动的一场叛乱。之所以李世民后来在玄武门的部队差点没打过李建成、李元吉的部队,很可能是李世民的部队真正拼的硬仗是在玄武门事变前和李渊禁军的战斗。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后来大部分宫内的禁军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大多投靠了李世民,并且这些新投靠和收买的禁军愿意在玄武门明明处于对李建成、李元吉部队劣势的情况下,仍然愿意死战。因为在这些禁军眼里,李世民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了,他已经控制了李渊,并且李渊已经下了诏书退位,所以禁军面对李建成的部队时,就变成了保卫皇帝,如果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反过去投靠李建成,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投降了叛军。

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李世民的部队可以在皇帝家门口的玄武门大摇大摆的埋伏了几个时辰,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来自投罗网,因为皇宫已经处于李世民的控制之下了。如果像史书上的故事,李世民的大部队埋伏在皇宫内侧等着的时候,在皇宫的李渊竟然完全不知情,并且李世民也心大的认为李渊不会知道,也完全不做准备,这不是把军事家李世民当白痴看么?

我就说一个可能性,一旦有个小太监在城楼高处看到宫门口埋伏了大批部队,立刻跑到李渊那告诉皇帝,宫门口有情况发生,然后李渊得到消息,直接从其他的门跑了,李世民怎么办?万一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的时候,李渊已经跑到宫外,联络朝中重臣和大将,来个讨伐不孝逆子,李世民在政治上就彻底完了。

所以事情按照逻辑上,很可能是这样:

1.某日,李建成在皇帝那状告李世民

2.事发当天,李世民知道他这次要玩完了,李渊要彻底消掉他所有的权力,他没机会了,于是下定决心造反

3.快到晚上的时候,李世民倒打李建成一耙,说太子私通皇帝后宫(把罪扯得越大,李渊越不敢妄断是否有其事)

4.李渊说现在快到晚上了,那明天白天你和李建成把事说清楚

5.当晚,李世民直接发动政变了。也就是在李世民诬告李建成,李渊游移不定,正在琢磨到底后宫这事有没有,如果发生该怎么处理李建成的当个晚上,李世民直接率军队冲进了皇宫。

6. 不知道李世民是通过了什么样的手段,过了皇宫几道关卡,然后消灭了多少禁军,总之李世民应该是在极其突然的情况下,在皇宫里直接扣住了李渊。不排除李世民有在皇宫的内线,直接爆出了李渊的所在位置。

7.被扣住的李渊,为了活命,无奈下退位诏书,自请太上皇,给了李世民当皇帝的诏书。(很有可能李渊答应了李世民的条件,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外部的军队来救他)

8.李世民拿到诏书后,接管了皇宫内剩下的禁军。

9.李世民的私兵和部分投诚禁军守在玄武门门口,通过李渊的诏书让李建成、李元吉连夜进宫。

10. 李建成、李元吉被骗入玄武门大门口,被军队射杀。

11. 李建成、李元吉阵营的武将和大臣发现不对,连夜率兵进宫,企图翻盘。

12. 大决战,李世民部队逐渐显露颓势,不得已扔出李建成和李元吉人头,之后太子阵营军心大乱。

13.第二日白天上朝,天下已定,李世民开始铲除李建成、李元吉、李渊政治势力,李渊被软禁。


以上纯属脑补,真实的历史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可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权力洗牌。李世民能在那一夜之间,从一个诸王之争的参与者,摇身一变成为大唐王朝的继承人,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筹谋、精准布局、果断出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控制李渊这关键一环上,李世民更是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很多人可能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直接冲进.............
  • 回答
    李世民和朱棣,两位都是开创了自己王朝盛世的关键人物,但他们在夺取权力后,都选择了保留了原有的国号,没有更迭为自己发迹之地或封号的名称。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历史惯性。李世民为何不改国号为“秦”?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消除潜在的威胁而采取的雷霆手段。他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接,也是唐朝奠基过程中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插曲。在这场政变中,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斩杀了包括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在内的许多亲信和亲属。其中,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世民的侄子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关于李元吉的儿子们,史书中记载并不详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玄.............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他,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玄武门之变”,那场发生于长安皇城玄武门内,ことで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弟建成、元吉兄弟相争,最终夺取皇位的事件。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关键也最具争议的一幕。那么,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李世民除.............
  • 回答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虽然最终登基为帝,但如果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或者他的心腹意外地将父皇李渊也一同杀害,那对李世民的统治绝对会产生极其深远且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他的统治崩塌。首先,合法性的崩塌是最大的危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虽然手段残酷,但名义上是为了“清除奸臣”,同时也是为了争.............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大唐王朝初年,发生在秦王李世民与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权力斗争,无疑是历史上一次血腥而残酷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也为李世民最终登上皇位扫清了道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政变并未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彻底摧毁李世民的政治形象,反而在他后续的统治中.............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如果李世民意外身亡,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关键的分岔点。历史的车轮将会朝着一个完全未知的方向滚去,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不仅仅是皇权传承,更是整个大唐的命运。首先,直接受损的是李唐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他作为秦王的军事实力和在朝廷中的人脉.............
  • 回答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没有杀李渊,并非因为他心慈手软或是缺乏“永绝后患”的魄力,而是出于极其复杂和现实的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世民的战略思路。一、李世民的合法性与李渊的象征意义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一场“宫廷政变”,而不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李世民的目标是夺取皇位.............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政变,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的行动,自然少不了对潜在威胁的清除。说到处决那几个侄子,这事儿确实是历史记录中比较“微妙”的一笔,很多细节都带着一种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能找到的史料来看,主动担当这个“脏活儿”的,最有可能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恭。为什么是尉迟恭.............
  • 回答
    关于玄武门之变前为何不将李世民逐出长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博弈、李唐王朝初期的权力结构以及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环境。简单地“驱逐”一个手握重兵且在军中拥有极高声望的皇子,并非易事,而且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得明白,李世民并非一个普通的皇子。他从瓦岗军开始,就一直活跃在关陇起兵反.............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处境、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以及事变本身的性质来深入分析。首先,事变发生时李渊的处境极为被动和孤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京城。李世民作为秦王,在朝.............
  • 回答
    李世民晚年,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真的会感到孤独吗?他是否会像普通人一样,在岁月的沉淀中,翻涌出过往的记忆,特别是那段染血的玄武门之变?关于李世民晚年的孤独感,其实是难以一概而论的。一方面,他依旧是帝国至高无上的君主,享受着万民敬仰,身边围绕着忠心的臣子,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从这个角度.............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失手,李建成就不会登上皇位,那么大唐是否还会迎来那个“贞观之治”的盛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推敲。一、李建成的执政风格与能力首先,我们要了解李建成这个人。史书对李建成的记载,虽然不如李世民那样浓墨重彩,但也并非全无内容。他作为太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如果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节点,不是李渊坐在那个位置上,而是朱元璋,那李世民能否成功登位,这其中的变数可就大了去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人物性格与政治手腕的根本差异:首先,李渊和朱元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帝王之术”也是南辕北辙。 .............
  • 回答
    说起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绕不开的人物。唐太宗,文治武功都堪称一绝,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盛世名扬四海。可要说到他这位“千古一帝”的上位之路,那就不得不提一个绕不开的节点——玄武门之变。这事儿,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场“皇权争夺战”,而且还是发生在最亲近的兄弟之间,听起来就够劲儿。当时李.............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能如此果断地将目标锁定在太子建成,甚至是直接与其正面冲突,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震惊的地方。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欲望,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深刻的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咱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李世民,虽然身负军功,是秦王,但在太子建成面前,他始终.............
  • 回答
    公元626年6月初四,这日子,注定不平凡。玄武门之变,这三个字,在史书上是那么的浓墨重彩,也让我们后世之人,对那一日的波诡云谲充满了想象。若那一日,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都“托疾”不赴,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的府中,那么李世民的棋局,又会如何布置,结局又会走向何方?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掰扯掰扯。一、李世.............
  • 回答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确实杀死了他的十个侄子。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复仇行为,而是李世民在争夺皇位过程中,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消除潜在威胁而采取的残酷政治手段。理解他为何这样做,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一、 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与争夺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李世民并非太子,他通过玄武门政变逼迫父皇李渊退位,并将自己.............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直接传位给李世民,反而还要经历立太子的过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世民需要巩固的权力基础。直接传位,看似简单直接,但在当时那种充满变数的环境下,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首先,咱们得明白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这可不是什么君臣间的和平交接,而是.............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其庙号的确定,绝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一套严谨的制度和文化考量的过程。这背后既有政治上的考量,也有对帝王生平事迹的评价,更是对王朝象征和传承的体现。拿你提到的李世民(太宗)、朱棣(成祖)以及玄烨(圣祖)来说,他们的庙号之所以如此,背后都有着各自的缘由。庙号的起源与制度首先,咱们得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