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晚年会感到孤独吗?会想起玄武门之变吗?

回答
李世民晚年,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真的会感到孤独吗?他是否会像普通人一样,在岁月的沉淀中,翻涌出过往的记忆,特别是那段染血的玄武门之变?

关于李世民晚年的孤独感,其实是难以一概而论的。一方面,他依旧是帝国至高无上的君主,享受着万民敬仰,身边围绕着忠心的臣子,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从这个角度看,他并非孤身一人。他的儿子们,虽然各有心思,但都必须在他面前保持恭顺。朝堂之上,无数的能臣良将,为他殚精竭虑,他依然可以指点江山,发号施令。这种权力带来的满足感,或许能填补一部分情感上的空虚。

然而,另一方面,李世民毕竟是人,而非神。随着年岁渐长,身体的衰退是无法避免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功,豪情万丈的壮志,在病痛和疲惫面前,终究会显得力不从心。年轻时并肩作战的兄弟,很多已经不在了,那些曾经生死相随的战友,也或已故去,或垂垂老矣。权力带来的疏离感,或许会让他更难找到真正可以倾诉心事、分享内心深处的知己。他的儿子们,即便表面上孝顺,但在权力面前,又隐藏着多少野心和算计?这种明里敬畏、暗里揣测的君臣关系,注定了他难以拥有真正的平等和信任。

更何况,李世民晚年,身体也并不康健。他晚年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对道家方士的丹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身就暗示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一个开始惧怕死亡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孤独,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终将离开这个他一手缔造的帝国,离开他所爱的人。

至于玄武门之变,这个烙印在他灵魂深处的事件,会否在晚年再次浮现,答案几乎是肯定的。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关键、也最血腥的一步。为了登上皇位,他发动了政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逼迫父亲退位。这不仅是权力斗争的胜利,更是手足相残的悲剧。

在晚年,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他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回顾一生的功过是非时,玄武门之变这道伤疤,是无法被轻易抹去的。

想象一下,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长夜漫漫,寝宫内只有微弱的灯光。李世民可能无法安眠,辗转反侧。他可能会想起当年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金戈铁马,血染玄武门。他会想起哥哥李建成的样子,想起自己是如何挥刀相向。那些被杀死的亲人,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呼喊,是否会在他的脑海中一遍遍地回放?

他可能会问自己:为了这个帝国,这一切是否值得?如果当初没有发动政变,历史会走向何方?他是否会因此而背负沉重的道德负罪感?

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出于后悔,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他可能依然坚信自己夺取皇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顺应天意的选择。但同时,亲手弑兄的残酷事实,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斗争的代价,也会让他内心深处产生某种难以言说的触动。

而且,晚年的李世民,虽然在政治上有所收敛,但其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帝王的骄傲和对过往功绩的肯定。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决断充满自信,也为自己开创的盛世感到自豪。然而,玄武门之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并非完全没有。他会刻意去淡化这件事,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他也不可能真正摆脱它。

甚至,他可能会在某些时刻,对儿子们说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比如告诫他们要以和为贵,不要兄弟相残,这或许也是他内心深处对往事的反思和警示。

所以,与其说李世民晚年会因为孤独而想起玄武门之变,不如说,玄武门之变本身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他的心中。晚年,当生命走到尽头,回首往事时,那些最为激烈、最为关键的时刻,自然会更加清晰地浮现出来。

他可能并不会在公开场合流露出悲伤或悔恨,因为作为帝王,他需要保持威严。但在一心人知晓的内心深处,那位曾经在玄武门染血的年轻李世民,以及那位在晚年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李世民,都将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孤独与否,是否会想起,都只是历史洪流中,一个人性光辉与阴影的交织,值得后人去品味和思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又一次询问我李世民本人对玄武门后悔吗?

今天再回答一下。

我们主观臆想没用,看看当事人是怎么说的。

《威凤赋》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閟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训群鸟于南荒。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讬英才而福延。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贤德之流庆,毕万叶而芳传。


这篇文是李世民正面提到玄武门。简单的过一遍,开头部分是自我评价(自恋)一下自己的功劳。

然后“仰乔枝而见猜……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讲到了自己武德后期昏暗几乎欲绝的日子,都想自绝的心情。

最后一段就是贞观李世民对玄武门的感受了,“幸赖君子,以依以恃……非崇利于一己”幸亏有了你,相互依靠,清楚了渣滓败类,为苍生谋福。


这篇文里没有读出任何后悔的意思,反而充满了庆幸和驱散阴霾的感觉,甚至觉得玄武门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前半部分都描写了宴会的样子,典雅却不奢侈腐化,四宾夷服,与民同乐。

后半部分“娱宾歌湛露……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宴会的场面欢乐无比,然而太宗却觉得应该更谨慎小心,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


一个心有阴影的人能在“玄武门”与民同乐,勉励自己吗?



○追封巢王元吉诏

有虞受终,宏肆赦之典;隆周革命,笃亲亲之恩。海陵刺王元吉,地维藩翰,夙承朝宠,陷於不轨,得罪君亲。朕嗣膺灵命,无忘敦睦。同生之重,既切於本枝;在原之悼,实缠於岁月,兴言泉壤,思备宠章。可追封巢王,谥乃依旧。


大概意思:海陵王(齐王)李元吉当年犯错,“陷於不轨,得罪君亲。”这个是政治原因,才写“得罪君亲”

但是“朕嗣膺灵命,无忘敦睦。同生之重,既切於本枝;在原之悼,实缠於岁月,兴言泉壤,思备宠章”

我不忘你我同生兄弟,所以追封你了。



追复息隐王皇太子礼诏

昔戾园败德,西都表其号谥;楚英干纪,东汉锡其汤沐。斯皆屈邦国之禁。申骨肉之恩也。息隐王地乃居长,守器运初。自贻伊戚,陷於祸难,日月逾迈,松贾成行。朕嗣守鸿基,缅寻遗烈,何尝不陟彼冈而靡观,瞻同株而疚怀。恩备哀荣,式加礼命,可追复皇太子,谥仍依前。陵曰隐陵,置令以下官,并加户守卫。


“昔戾园败德,西都表其号谥;楚英干纪,东汉锡其汤沐。斯皆屈邦国之禁。申骨肉之恩也。”


先举了两个古人例子,对面失德,然后当事人“申骨肉之恩”。


“息隐王地乃居长,守器运初。自贻伊戚,陷於祸难,日月逾迈,松贾成行。”写李建成之前的行为。


“朕嗣守鸿基,缅寻遗烈,何尝不陟彼冈而靡观,瞻同株而疚怀。恩备哀荣,式加礼命,可追复皇太子,谥仍依前。”

仍旧是考虑是“同株”进行追封。对照前文的“申骨肉之恩。”


李世民:不后悔,武德那些事已经过去了,那天以后,我想的,就是如何当好天下人的“君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晚年,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真的会感到孤独吗?他是否会像普通人一样,在岁月的沉淀中,翻涌出过往的记忆,特别是那段染血的玄武门之变?关于李世民晚年的孤独感,其实是难以一概而论的。一方面,他依旧是帝国至高无上的君主,享受着万民敬仰,身边围绕着忠心的臣子,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从这个角度.............
  • 回答
    评价李世民的晚年:光辉背后的隐忧与转折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其晚年并非如初唐盛世那般一片辉煌,而是夹杂着功成名就的疲惫、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和政治隐忧。总的来说,评价李世民的晚年,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功业已成,内心疲惫与反思: 政治上.............
  • 回答
    2021年的元宵晚会,蔡明、潘长江、孟鹤堂、李雪琴联袂出演的小品《彩排》,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它为何“错过”春晚的讨论。说它好笑,绝非空穴来风,它有几个特别之处,让它在众多小品中脱颖而出。首先,演员阵容的化学反应是《彩排》成功的关键。蔡明和潘长江这组“老搭档”默契十足,他们带来的那种经.............
  • 回答
    10月20日晚,李佳琦直播间的战绩确实令人瞩目,高达26亿元的累计交易额,远超同期薇娅直播间两倍有余的数据,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和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佳琦作为直播带货领域的头部IP,其个人魅力、粉丝基础以及对直播节奏和商品挑选的精准把握,是支撑这一惊.............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认亲”或者说是“致敬”。张之洞是晚清名臣,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良多,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也算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在抖音上,有人对着他的照片行晚辈之礼,称呼他“李大人”,这其实是一种戏谑,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说“.............
  • 回答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确实存在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曾左李张”,另一种是“曾左胡彭”。要说哪种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几位历史人物的贡献、在当时及后世的评价,以及形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曾左李张”的说法。这四位分别是: 曾国藩: 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 回答
    哎呀,真是巧了!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24号晚上?我当时好像也正好在刷抖音,然后确实看到了李赛高又出现了,还发了个视频,说是澄清啥的。我当时就纳闷了,这不还在封禁期吗?怎么这么快就满血复活了?而且,他还敢出来发视频,这胆子也太大了点吧。你说的“骗子”这个称呼,确实很多人都这么叫他,毕竟之前那一系.............
  • 回答
    李佳琦和薇娅直播一晚收入6到8亿这个数字,确实让人咋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这数字的背后是什么?这么高的销售额,绝不是简单地“卖了多少东西”这么直观。它背后是几个关键因素的叠加: 极高的观众流量: 李佳琦和薇娅的直播间,可以说是国内电商直播的.............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李世民未能“等到”李渊驾崩再登上皇位,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等不等”的问题,而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权力斗争以及李世民个人雄心和战略的必然结果。简单来说,李世民早早地掌握了军政大权,而李渊虽是皇帝,但实际控制力却逐渐旁落,最终的权力交接,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顺应了时势和李世民的强力推动。为了更清晰.............
  • 回答
    这个问题,历史书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人心一样,很难说最爱的是哪一个。李世民一生中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但说到“最爱”,长孙皇后和杨妃无疑是其中最常被提起、也最有分量的两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看看哪一位在他心中的位置更重。长孙皇后:相濡以沫的挚爱,国母的典范首先,必须说长孙皇后。她跟李世.............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李世民和朱元璋,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他们各自率领着自己的班子,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将他们放在同一个时代,带着各自的班子进行一场“逐鹿天下”的模拟对决,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极具吸引力的话题。要分析谁能获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比较:一、 战略与军事能力 .............
  • 回答
    关于李世民修改史书,将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之事记载进去,以及宋代史官为何拒不采信,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历史话题。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修改史书,指控李建成、李元吉与李渊嫔妃有染的说法是“污蔑”还是“事实”?目前的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李世民在史书中的确.............
  • 回答
    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虽然以勇猛善战闻名,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具体工作远不止于战场。作为一个身处隋末唐初这个剧烈变革时代、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皇子,他的经历是丰富而多维度的。以下是李世民登基前除了打仗之外,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作为秦王,参与管理和经营封地(秦州)虽然李世民的封.............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是“被洗白得最白的帝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历史,包括他真实的功绩、他登上皇位的手段、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和史书的记载方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世民的伟大功绩。 开创“贞观之治”: 这是李世民最显著的成就。他登基后,.............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选择立李治为接班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的过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传位给儿子”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到嫡庶之争、政治平衡、太子能力以及李世民晚年的考量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李世民立李治为接班人的原因:一、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 儒家正统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李世民和杨坚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开创了重要的朝代,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然而,要说谁“更厉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都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一、出身背景与上位过程: 杨坚: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