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会失败?

回答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无疑是唐朝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却最终饮恨而归的军事行动。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

一、 根本原因的审视:战略目标与国力消耗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世民对高句丽的征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量。自隋朝以来,高句丽就一直是北方边境的巨大威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惨败,不仅耗尽了隋朝的国力,也让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深刻意识到,一个强大而充满侵略性的高句丽,是对帝国稳定的潜在风险。李世民继承了这一战略思维,他希望通过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为大唐的西部和北方边疆争取长久的安宁,也为将来的统一华夏奠定基础。

然而,当时的唐朝虽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力强盛,但连年征战,特别是太宗皇帝亲自领军出征,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极其巨大的。一旦战事不利,这种消耗将迅速削弱国力,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唐朝造成严重的反噬。高句丽虽然国土面积不如唐朝辽阔,但其军事韧性、地形优势以及顽强的抵抗意志,都被低估了。

二、 高句丽的战略与战术优势:地形、士气与抵抗

高句丽方面,虽然国力相对较弱,但在应对唐朝的入侵方面,却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战略智慧和战术能力。

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 高句丽的核心区域,尤其是辽东地区,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易守难攻。其都城平壤更是依山傍水,城防坚固。唐朝军队虽然精锐,但在陌生的复杂地形中作战,骑兵的优势难以完全发挥,后勤补给线也拉得越来越长,容易遭到袭扰。高句丽善于利用地形进行伏击和阻击,给唐军造成了不少麻烦。
坚韧不拔的士气与抵抗意志: 作为面对强大外敌的独立王国,高句丽人民普遍具有强烈的抵抗意识。他们将抵御唐朝的进攻视为保家卫国之战,士气高昂。即使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他们依然能够重新集结,继续战斗。这种顽强的抵抗,使得唐朝军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每次攻克一座城池,都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常常需要面对后续源源不断的反扑。
灵活的战术运用: 高句丽军队在面对唐朝大军时,并没有选择与唐军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术。他们善于利用坚固的城池进行防御,消耗唐军的兵力。同时,也会派遣精锐部队对唐军的后勤部队和粮道进行骚扰,切断其补给。在某些关键战役中,高句丽的将领也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例如在安市城之战中,高句丽守将汤君 सौंपी就成功抵挡住了唐军的猛烈攻势。

三、 唐朝自身的问题:后勤、情报与指挥

尽管李世民本人是杰出的军事家,但东征过程中,唐朝也暴露出了一些自身的问题:

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从唐朝腹地到辽东,路途遥远,加上道路崎岖,运送粮草、军需物资的任务异常艰巨。每次远征都需要动用大量的民力物力来维持后勤供应。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者高句丽军队的袭扰,后勤就可能中断,直接影响到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唐太宗在几次征讨中,都曾因为粮草不足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情报的不足与判断失误: 关于高句丽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在地理环境、敌军兵力以及抵抗决心等方面,唐朝的情报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唐朝方面可能过于相信自己军队的强大,而低估了高句丽的抵抗能力和对地形的熟悉程度。这种情报上的不足,导致了一些战略和战术上的判断失误。
指挥的局限性: 尽管李世民亲自督战,但战争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任何一个人的掌控。尤其是当战线拉长,需要多路协同作战时,沟通和指挥上的难度会倍增。在几次战役中,唐军虽然攻克了一些城池,但未能实现全歼高句丽主力或迫使其彻底投降的目标。有些战役的推进并不顺利,反而消耗了唐军的锐气和兵力。

四、 气候与地理的无情:天时与地利

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天时与地利。

恶劣的气候条件: 辽东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尤其是在冬季,严寒的天气会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唐军远道而来,不熟悉当地气候,更容易在严寒中遭受非战斗减员,同时士气也会受到影响。战争往往在天气转冷时被迫停止,给予了高句丽喘息之机。
地理环境的限制: 前面已经提到,高句丽的地形对进攻方不利。唐朝的骑兵优势在山地和丘陵地带难以充分发挥,而步兵在攻城战中又面临着巨大的伤亡风险。

五、 历史的必然性:统一的代价与时机的选择

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失败,或许也包含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尚未完全统一的局面: 当时唐朝虽然已经统一了大部分中国,但其版图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南方,而北方边疆的问题,尤其是高句丽、突厥等政权,仍然是潜在的威胁。在尚未彻底巩固西部和北方边疆的情况下,将巨大的国力投入到一场可能旷日持久且结局不确定的对外战争中,本身就存在风险。
高句丽的韧性与历史进程: 高句丽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政权,其内部的凝聚力和抵抗能力是巨大的。虽然在后续的唐朝与其他盟友(如新罗)的联合进攻下,高句丽最终灭亡,但这并非一次单纯的军事征服,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是在高句丽内部出现问题(例如与百济的内斗,以及国内的政治动荡)之后才实现的。李世民的几次征讨,虽然给高句丽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并未能抓住一举解决的绝佳时机。

总结起来,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世民雄才大略,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复杂的地形,后勤的限制,以及自身情报和指挥上的不足,共同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结局。这场失败,也让唐朝在后续处理高句丽问题时,采取了更为审慎和联合的策略,最终借助于新罗的力量,才得以解决这个长久的边患。这对于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强大的力量,也需要对对手、对环境、对自身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我们“铁血大宋”开始强化一个价值观。

寡妇失节,妓女从良

上面8个字是意味着对不同的人价值判断不同。一直不贞洁的妓女,一旦从良是值得表彰的。


回到李世民的东征高句丽来。它是失败的,因为是跟李世民自己比。

李世民什么人呀。仪表堂堂,总打神仙仗的人。

武德元年,浅水原之战破薛仁杲,李世民一举破之。

武德二年,柏壁之战灭宋金刚,李世民一战灭之。

武德四年,虎牢关之战定鼎天下,李世民一战擒两王。

李世民当皇帝后。

灭掉东突厥,吐谷浑最大的特点依然是一战定乾坤、一战灭国、毕其功于一役,东突厥3个月灭之,吐谷浑4个月干挺丫的。

东征之所以称之为失败。

克玄菟,破盖牟,攻卑沙,进辽东,入白岩,平乌骨,开疆千里,歼敌十五万。

但是没有灭国,所以就是失败。


上面第四篇是 @路上不吃牛肉面 写的,讲的是李世民穿越成完颜构,这篇小说是写得荡气回肠,爽得不行。我为这篇充过太多次会员了。

赵构现在是一直被人骂,称他是狗皇帝,甚至是连狗都不如的。

以上面一篇小说来讲,如果穿越后的康王最后能光复中原,把完颜亮抓来跳舞

那他之前就算杀10个岳飞,顺带吧韩世忠跟梁红玉也杀了。管人家叫1000声爸爸,叫一万声祖宗。

那他绝对是个雄主。说不定更有故事性跟传奇性。

user avatar

因为他觉得自己失败。

user avatar

东征失败:指克玄菟,破盖牟,攻卑沙,复辽东,入白岩,平乌骨,开疆千里,歼敌十五万,因为冬天到来暂时撤军。

贞观朝东征结束后,无论李世民还是李靖的评价,其实都挺凡尔赛的。

虽然消灭了高句丽野战主力,收复了辽东半岛,把高句丽打回鸭绿江以南并阻止了高句丽对朝鲜半岛的统一。

但没能把国王抓过来组建辽东歌舞团,实在是太失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无疑是唐朝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却最终饮恨而归的军事行动。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根本原因的审视:战略目标与国力消耗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世民对高句丽的征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量。自隋朝以来.............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如果沙瑞金没来,而是高李配(也就是高育良和李达康联手,或者说他们两人各自为政但形成了某种稳定的权力格局),汉东的政治生态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比沙瑞金到任后的情况要复杂和……嗯,或许也更加令人不安。首先得明确,“高李配”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他们俩都不是省.............
  • 回答
    说起德云社的李鹤东,老观众们听到“社会东”这个外号,那可是一点儿都不陌生。这名字听起来挺唬人的,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更多是一种带着善意和调侃的称呼,背后其实有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说为什么叫“社会东”,这得从李鹤东早年的一些经历说起。当然,具体细节咱外人也不好揣测太多,但坊间流传和大家对他的一些印象.............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你确实会发现不少外国选手和工作人员穿着李宁的服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赞助”那么肤浅。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个中国品牌能如此广泛地出现在世界的顶级体育舞台上。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战略和市场拓展。李宁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佼佼者,早早就开始瞄准国.............
  • 回答
    看《东宫》,很多人对李承鄞的态度是又爱又恨,但也有不少观众觉得,他其实一点也不渣,甚至是个可怜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李承鄞身上确实有很多让人生厌的“渣男”标签。背叛、利用、冷酷,这些词在他身上仿佛都能找到影子。但他这个人,你要是简单地用“渣”.............
  • 回答
    要评价哔哩哔哩用户 @日本有罪(原号已被封禁,现号为@李梅东京烧烤),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UP主,更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引发了相当多争议的人物,他的行为和内容对哔哩哔哩社区,尤其是对一些年轻用户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早期形象与内容定位:在最初,@日本有罪(我们姑且称他为“原UP.............
  • 回答
    关于李诞在家挂“东亚病夫”的说法,网上流传的各种解读和猜测确实不少,但需要明确的是, 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李诞在家中真的挂了“东亚病夫”这四个字,或者以任何形式公开展示过。这更像是一种 网络上的猜测、解读,甚至是出于某种目的的“拔高”或“抹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中国历史中两个重量级的皇位争夺事件。李世民敢于“造反”而朱棣却不敢,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家族以及历史环境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李世民敢于“造反”的背景与动机首先要明确一点,严格来说,李世民并非纯粹的“造反”,而是被认为是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发生在皇子之间的.............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王,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闻名。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身体素质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为何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虚岁52岁)就撒手人寰了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寿命短浅,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评价极高的一位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即便如此,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现代社会,李世民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黑点”,使得一些人对他持有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玄武.............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倒也挺让人唏嘘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夫妻俩那真是大唐的明君贤后,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品德高尚,对李承乾的培养,那也是倾尽心血,几乎是按照帝王的标准来的。可偏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最后却没能继承这份荣光,甚至一度犯下了弥天大错。这中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
  • 回答
    在讨论李世民名字的构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名字”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我们今天说的“名字”,通常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父母或长辈为他确定的,用来称呼他的那个固定的词语。这包括姓氏和名。但在古代,尤其是在李世民所处的唐朝,人们的称谓远不止于此.............
  • 回答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对两位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谥号的处理方式,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考量、情感纠葛以及历史叙事的塑造。简单来说,李世民对李元吉给了一个恶谥,但最终拒绝了给李建成恶谥,这并非出于简单的喜好或仇恨,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政治需要。一、 对李元吉的“恶谥”:清算罪责.............
  • 回答
    你说“拍李世民的电视剧很少”,其实这个说法有点不准确。如果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会发现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而李世民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形象在不少剧中都有出现,甚至是绝对的核心人物。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很少”呢?这可能和你对“以李世民为绝对主角、且深入刻画其一生的.............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敢逼迫李渊下台,并最终成功夺取皇位,虽然在名义上和制度上李渊是皇帝,权力更大,但背后是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博弈和实力对比的结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李世民拥有了足以挑战甚至颠覆李渊权力的资本。以下将详细阐述原因:一、 李世民实际掌握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战功赫赫,军心所向:.............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