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拍李世民的电视剧很少?

回答
你说“拍李世民的电视剧很少”,其实这个说法有点不准确。如果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会发现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而李世民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形象在不少剧中都有出现,甚至是绝对的核心人物。

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很少”呢?

这可能和你对“以李世民为绝对主角、且深入刻画其一生的电视剧”的定义有关。确实,相比于一些更具戏剧性或更具传奇色彩的皇帝,比如秦始皇(《秦始皇》)、汉武帝(《汉武大帝》)、唐玄宗(《大唐芙蓉园》里有,但不是主角)、康熙(《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里也有),或者雍正(《雍正王朝》)、乾隆(《乾隆王朝》),专门以李世民为唯一绝对主角,详细描绘他从青年到晚年的人生轨迹的独立电视剧,数量上可能不算那么多特别出圈的。

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分析一下原因,看看是不是能和你感受到的“少”对上号:

1. 历史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玄武门之变: 这是李世民一生中绕不开、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笔。虽然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但为了争夺皇位,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包括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内的兄弟,并且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其中的血腥和骨肉相残,对于电视剧来说,既是戏剧冲突的强大来源,也是一个极难处理的敏感点。如何既展现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又不回避其夺位手段的残酷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些编剧和导演可能会因为顾忌尺度,或者担心观众的接受度,而选择避开过于深入地挖掘这一部分,或者将其处理得相对轻描淡写。
“贞观之治”的宏大叙事: 李世民最出名的成就是“贞观之治”。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繁荣,是群像的成功,是制度的完善,是无数臣子的共同努力。将这种宏大的、相对“平稳”的盛世景象,转化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电视剧剧情,需要高超的编剧技巧。不像《康熙王朝》那样,有明朝遗老作乱、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一系列明确的“敌对势力”和重大事件,李世民面临的挑战更多是政治博弈、内部改革、边疆稳定等,这些在视觉呈现上可能不如直接的战争场面那么吸引眼球。
“开创者”的身份: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创者,但很多观众印象中的“唐朝盛世”往往会和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更具浪漫色彩和异域风情的时代。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更偏向于严谨、务实、恢复和稳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观众对他的情感投射和期待值。

2. 艺术创作的侧重点与观众口味:

权力斗争的戏码: 相较于李世民早期夺权时期的戏剧性,他后期“贞观之治”阶段的政治运作,虽然深刻,但可能不如前朝一些皇帝的宫斗、权谋来得直接和火爆。电视剧往往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抓住观众,而李世民很多时候是在稳固统治、处理政务、纳谏如流,这种“日常操作”可能对追求快节奏、高强度的剧情的观众来说,吸引力会打折扣。
情感线的处理: 历史剧当然也需要情感线,但李世民的几位妻子(长孙皇后、韦贵妃、杨妃等)虽然重要,但围绕她们展开的爱情故事或情感纠葛,在史书中记载得并不如某些朝代皇帝那般细致和曲折离奇。观众可能更喜欢看到帝王与后妃之间那种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感情更多是相敬如宾、政治上的最佳拍档,虽然深厚,但少了些“狗血”的调味料。
历史剧的“人设”: 荧幕上很多成功的皇帝形象,都有非常鲜明的“人设”。比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与猜忌多疑,康熙的少年英主与政治手腕。李世民的形象相对来说更加“完美”和“正统”,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政治清明。虽然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但过于“完美”有时反而难以塑造出特别鲜活、有缺点让观众揪心的角色,这会让演员在表演时也面临挑战。
市场导向: 电视剧制作方会考虑市场反馈。如果过去的几部关于李世民的剧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或者说市场更青睐其他朝代的皇帝或更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么投资方自然会更加谨慎。

3. 已有作品的影响力:

《贞观之治》: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以李世民为主角的电视剧,由马少骅执导,张国立主演。这部剧深入地展现了李世民的政治智慧和“贞观之治”的方方面面,口碑很好。但它播出时间比较早(2007年),可能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来说,不太熟悉。它已经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后续的创作者可能会觉得难以超越,或者说不敢轻易触碰。
其他剧中的“配角”身份: 李世民在很多以唐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中都出现过,比如《大唐荣耀》里有李隆基,但他的父亲李世民也会被提及。在一些描写武则天、唐玄宗的剧集中,李世民作为前朝的开创者,其历史影响会被间接交代。只是他不是故事的主角罢了。

4. 拍摄成本和技术要求:

唐朝的服饰、礼仪、建筑风格都非常独特且考究。要真实还原一个盛唐景象,需要的投资是巨大的。如果一部以李世民为主角的剧,要拍好,就不能在这些细节上马虎。而这几年,国产剧在制作上,尤其是在历史剧上,虽然有所进步,但能够达到《贞观之治》那种精良程度的,也并非易事。

总而言之, 说拍李世民的电视剧“很少”,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专门以他为唯一绝对主角且深入描绘其完整一生、并获得广泛市场和口碑认可的独立电视剧,相较于一些其他热门皇帝,数量上确实不算特别多”。这背后是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艺术创作的取舍、观众口味的变化、市场投资的考量以及已有的经典作品所带来的压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也许未来的某个时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创作理念的更新,我们能看到更多精彩的、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影视作品问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度太大。

文似看山不喜平。电视剧也是这样,你得有矛盾,有起伏,这样才容易出现好作品。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可以打怪升级,但是正剧如果打怪升级,给人的感觉就会很不舒服。


目前公认比较好的优秀历史正剧,大部分主人公的轨迹都是跌沓起伏的。《雍正王朝》里面老四一路斗争赢了,但是心力交瘁,暗流不减,更是“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大明王朝》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算是政治上善终的,一个个起高楼和楼塌了就是转瞬之间,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棋子;《唐明皇》、《武则天》这种主人公本来就是前期出身苦难,一路人生巅峰,后来无力斩种种乱麻,最终结局悲凉;《汉武大帝》可能是相对最接近于一路走高的了,但是汉武帝前期苦楚不说,后期极盛之后也能迎来良将凋敝、外战势头锐减、内部暴政、内斗升级、妻儿死于非命等一系列问题。这里面固然也有很多更改历史事实来讲故事,但是这些更改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目的指向,所以这种起伏矛盾既基本符合历史,又中心突出。

唯一一个收视率不错却相对一路打怪升级的,可能也就《康熙王朝》。康熙也相对面临这个问题:一路走高,开无双有点多。电视剧为了制造矛盾起伏,采取两个方法:一是把康熙面临的很多困难严重化,比如朱三太子带点信徒都能杀进皇宫了;二是把问题刻意突出化,比如为了体现大阿哥与太子的宫斗,整个后半部写朝臣部分几乎只剩下索额图和明珠的斗争(中间掺和一个李光地也基本都在纠缠在宫斗里),其余许多无论历史上还是小说中都有重要色彩的重臣,除了一个工具人陈廷敬,其余几乎都被抹去。这两个处理方案确实勉强完成该剧的起伏矛盾,但是严重改了历史,且改的非常庸俗化,只是是为增加矛盾而不是为了一定中心思想而篡改历史,这也导致《康熙王朝》实际上被诟病是远高于以上影视剧的。


而李世民的历史情况,实际上顺利度和无双情况远高于康熙。李世民的经历从太原起兵到贞观之治,可谓文治武功都到达顶峰的人,但是这一路几乎没有挫折,无论军事还是治国,每一次都是短时间就收到奇效。这种经历确实神奇,但如果这么平铺写下来,对于电视剧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所以目前涉及李世民的电视剧,一种就是用康熙王朝的方案,人为增加主角的困难,但这么做就只能严重篡改历史,出来效果非常不好。比如央视曾推出《贞观长歌》,这部剧作为央视最擅长的正剧,又荟萃了唐国强、陈宝国、王绘春、孙飞虎、洪宇宙、杜志国、张山、张铁林(大雾)等一系列擅长正剧的戏骨,以及聂远这样演技过硬的年轻小生,按理说应该很出彩才对。但实际上,效果很差。原因就是为了增加主角困难,强行增加外敌难度,增加朝臣内斗,增加李承乾和李泰、李恪的宫斗比例,增加了安康公主的儿女私情。这一系列下来,矛盾起伏是有了,但历史被改的乱七八糟,且并没有起到改变历史的效果——也就是说,改历史只是为了增加矛盾,并没有中心思想。可以说,《贞观长歌》完全继承了《康熙王朝》制造矛盾的方法,但鉴于李世民和康熙的不同,所以这种制造矛盾比起康熙王朝来说,更庸俗化,更别扭,更让人觉得不好看。最终只能是宏大阵容却效果欠佳。

另一种方法就更庸俗了,就是加女人,加感情戏。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电视剧看点。但这种模式偏离主场太严重。如果纯粹是戏说剧还罢了,偏偏遇到李世民,还都想营造正剧范儿,结果不伦不类,效果更差。


所以总结下来,李世民的电视剧很难写,很难拍,拍过的李世民戏不算少,但因为普遍口碑不佳,所以留不下太多印象。李世民个人特点决定了他的戏不适合戏说,适合正剧,但是正剧出来又很容易缺少矛盾起伏,导致编剧只好在庸俗化道路上狂奔。


目前为止,个人觉得拍李世民的作品,最好的可能是台湾曾拍过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算是勉强最好的了。但是上述两个问题——刻意增加难度和加女人戏依然不少。这也是为了影视剧好看,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user avatar

前几日被《长歌行》资方下场折叠,受此待遇荣幸之至,我是不懂违反了哪条规定。

以下是正文部分!!


不是少,而是质量奇烂,以《长歌行》为例。

看到《长歌行》粉丝这刷的满屏的经典名句,我只想说:

“本历史爱好者,从此以抵制篡改历史抹黑先贤电视剧长歌行为道,只此一条,致死方休!!”





因评论区有漫粉觉得这是电视剧粉刷的,不能让漫画背锅,觉得漫粉没有刷,故此贴上漫粉的名言!(会保留日期时间和微博关于看过原作证明为漫粉)





即使歪曲史实到如此地步,依旧打着历史的招牌招摇撞骗,不仅没有避开历史,相反打着盛唐为宣传口号!!

《长歌行》漫画原作号称“被隐藏的历史”!!


《长歌行》作者让粉丝看漫画学历史!!



《长歌行》电视剧更是号称还原贞观之治!!



而这部作品是怎样的呢?

其剧情内容皆在抹黑贞观之治,诋毁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李靖,魏征,阿史那社尔等贞观群臣

这部漫画主角一方的立场:女主是李建成和胡人的庶女,男主是土生土长的胡人,玩完汉女就杀掉歧视汉人。

罗艺向突厥借兵叛国,女主当时虽然口头上没同意但依旧接受了汉奸一方的势力。


意图灭唐


抹黑李世民:

1.弑父篡位 。

漫画将李渊写成先皇,编造李世民弑父篡位。历史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性质为夺嫡,其皇位是李渊立他为太子之后禅让,李渊活到了贞观9年,也并未因政变突然“暴毙”。



漫画中将太子李建成混淆成一国之君,李建成胡人小妾生的女儿,说成嫡出,来为李长歌找寻复仇的合法地位,抹黑李世民。

2.李世民屠杀李建成全家男女老少。

历史上李建成后裔并没有被赶尽杀绝,李建成的女儿也在长大之后依例册封县主。

3.窃国贼子李世民。

你没看错,漫画里李世民已经成窃国贼子了,粉丝更是到处刷这句话。

漫画更将原本历史上李世民平定北方李靖平定南方的功劳(李靖是李世民所救,没有李世民,李靖会死在当时喜猜忌杀功臣的李渊手里),安在了李建成身上。

抹黑杜如晦:

为了杀女主借刀杀人,献计断尾求生

放任一城百姓被突厥屠城,为私卖国。而历史上贞观时期,朔州从未沦陷


抹黑房玄龄为了救李长歌杀人放火,为一己之私,残害无辜百姓,李世民更是放任其行为,同时导致一个小孩子失去亲人投靠李长歌反唐

1.房玄龄为了救女主将曾经喜欢的茶楼烧了,草菅人命,违法唐律,魏征身为监管百官的大唐名相看着房玄龄放火烧楼。



2.这个小孩子因为亲人被房玄龄烧死,至此反唐。



除此以外还让军神李靖主动倒贴,提出收突厥男主为徒被拒绝,魏征成了两面人堂堂谏臣监管百官,却在漫画中跟着首相房玄龄一起杀人放火违反贞观法度,这部小说的胡人男主更是言辞贬低阿史那社尔的形象。

至于觉得夏达委屈的,我真想笑出声,夏达一个描图侵权出道的漫画家,至今还没为她的抄袭行为道歉赔偿,还将抄袭作品商用,心疼一个这样品行恶劣的漫画家,大可不必,耻辱柱上少不了夏达的名字。

这些电视剧或多或少都在对贞观进行抹黑和颠覆,并没有传达贞观时期的社会民风,导致这些以流量为主,质量为次的电视剧面前可谓毫无历史层次厚度可言,看完后就忘了,并无映像,也看不出贞观之治不同在哪里,为何可以让千年来的人所称颂。

有人说这是一部作品,可以随意诋毁祖先颠覆历史来创作,让历史虚无化。

那么文艺创作者,有让他的读者了解真实历史的义务,不被自己的作品影响判断的义务吗?

习: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当前有些文艺作品否定和扭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否定党的革命史,否定和扭曲党的领袖,为已有定论的历史反面人物翻案,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文艺根植于历史,承载着历史,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熟悉中国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深入挖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传播和发扬光大作出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艺术形式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通过历史人物展现真实的历史。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艺术实践中自觉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觉抵制和反对肆意扭曲中国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所谓“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大


已知《长歌行》女主拯救贞观初,目前看《大唐女儿行》女主是准备拯救贞观中,《大唐明月》本是永徽年间的事都硬生生搬到了贞观年间,应该是准备让女主拯救贞观末了,以社会稳定著称的贞观之治如今彻底沦为需要女主拯救的时代,完全无视时代背景,只为强行蹭着历史背景的热度赚流量。

《隋唐英雄传》虽写的是隋末唐初,然主角并非李世民,李世民在其中的人设类似演义中的刘备,毫无智谋可言,更与历史上一战擒两王的李世民相去甚远。

《武则天》这种和贞观没什么关系的电视剧,李世民都能活到60集的谈恋爱,真是没指望。

《天下长安》终于给李世民来了官配,然而一朵白莲花李建成横空出世,满满翻案风,连李世民给自己下毒的剧情都编出来了。魏征更是宣称,皇位我来坐,片花看的吓到我了,贞观之治何时靠一个沽名钓誉的文人能开创的了?李世民那窝囊毫无气质的样子本凤粉看的着实憋屈。

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样的呢?


李世民是古代当之无愧的帝王楷模,年仅24岁便平定天下,结束隋末乱世,贞观之治更是唯一一个达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期,在贞观四年,全国死刑人数只有29人

武功更有天可汗之名,一个数据说话唐朝之前历朝历代的版图最高为西汉巅峰时期的600w+,而李世民却硬生生在本应休养生息之时开疆拓土,将唐朝版图扩大到890w,算上秦王时期打下的版图,可以位列历代第一

无论文治还是武功,政绩上都找不出任何值得说道的黑点,更是开创了封建王朝的巅峰——盛唐。这是一个全面的盛世,无论经济,律法,文化,商业,农业,对外,军事,全方面发展的盛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奠定。更是以他的包容自信赋予了唐朝这不同于其他王朝的特点,正是这一点让千年后的人依旧为之向往。

《世界文明史》:中国之所以能够再迈进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由于中国最伟大的帝王- - -唐太宗的贤明。他运用军事天才,把史无前例的入侵者击退,收回汉朝以后失去的领土。他修治内政,拒绝奢侈的生活,视察长安的监狱,为中国奠定了一个最富创造性的时代。

希望有一日我能在荧幕中看到这样的贞观之治,吏治清廉,保障民生,法制公平,万国来朝,四海诚服,一个完美提现何为泱泱大国的理想朝代,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时代,一个让无数年后的今天依旧让人怀念的时代。



此人在我回答下辱骂骚扰知友,已被拉黑@ttt




举报方式:

广电邮箱:gdjmts@nrta.gov.cn

电话:010-86091111

user avatar

论数量,关于李世民的影视剧,中国帝王第3。

乾隆第1,康熙第2,雍正第4,朱元璋第5,秦始皇第13,汉武帝第25

还觉得少吗?

问题在于,没有质量靠谱的。

《贞观之治》:剧情大部分照抄《资治通鉴》(第一参考正史应该是两唐书才对)、节奏缓慢、台词白话,最不能忍的是,把学问渊博、文采斐然的文皇帝搞成一个不读书的没文化人设,日常暴躁,有个别场戏像个暴君。

《贞观长歌》:除了人名地名和历史大事件,剧情和李世民生平已经关系不大,54岁的唐国强扮演27岁登基的李世民,是什么样的体验?剧中的李世民暮气沉沉,还要走莫名其妙的“忍辱负重老干部”路线。

《隋唐英雄传》等演义类作品:把天才少年军事统帅,拍成靠各路武林豪杰躺赢得天下的小可爱。

以恋爱、后宫剧情为主的作品:降格更狠,整天被各路“真爱”妻妾环绕,瞎编各种狗血爱情故事。不管是恋爱脑、渣男、种马,都挺low的。

等。

总之,你所能看到的李世民相关影视剧,和历史上的李世民,都没有什么关系。

甚至我可以肯定地说,截至现在,没有任何一部影视作品,还原出20%的李世民。


经评论区提醒,补充一个老版《西游记》的唐太宗形象,尽管剧情与历史也已无关(原著就是这么写的),但不得不说,老一辈演员的功底和气质,是现在的小年轻不能比的。

土豪太宗,在线给唐僧买装备:



太宗出场,身段气场有内味:




想要了解真实的李世民,还得从史书说起:

书单:

入门(必看,资源易找,带翻译):《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帝范》

进阶(资源相对冷门,需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和文言文能力):《册府元龟》、《唐会要》、《帝王略论》


简单粗暴点,那就参考这个答案:

user avatar

为什么现在都喜欢拍豪门二代的故事,各种二代恩怨情仇?

却没人喜欢拍豪门一代的创业史?

我还记得,20年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市面上的电视剧还有很多讲艰苦奋斗的故事,讲古代将军帝王的发家史。

为什么?

这20年发生了什么?


拍电视也好,各种商业行为也好,都一样。

消费者喜欢什么,他们才做什么。

当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各行各业欣欣向荣。

不敢说遍地黄金,但机会确实很多,创业成功的故事也在各地流传。

你可以说人们浮躁,也可以说人们鸡血。

但那就是当时的情况,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创业梦,发财梦,成功梦。

当人人都渴望创业成功的时候,你给他们看这样的故事,他们当然喜欢。


现在呢?

你去问问现在的年轻人。

还有几个有这样的心气了?

家里上车早,不缺房子的,早就佛系了。反正不需要自己努力,努力了也没什么改变。

家里穷,被房价和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更死心了。能活着就好,瞎折腾啥呢?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创业,成功,梦想,这些东西只属于豪门二代,和普通人无关。

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我们都是沙滩,浪不起来。


拍李世民?

看李世民什么?

看他打仗?

看他治国?

看他平天下?

算了,没兴趣。我们都是咸鱼,看多了猛虎下山,心脏受不了。

还是安安静静吃瓜比较好。

user avatar

高票已经说了,数量很多,质量感人。

大致分为主角类和配角类。

主角类:

这类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是中国版罗密欧和朱丽叶。

隋朝公主爱反贼。

说了几百遍,后来李世民要立后的杨氏不是隋朝公主杨氏,是武则天表姐齐王妃杨氏。

最离谱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女人,而且还娶回家,李世民天天想着嫂子,难受想哭(《秦王李世民》)。

我真看的是地铁大爷脸。

李建成的太子妃明明是郑观音,什么时候变成姓杨的了。人家活到78岁,老寿星。

李世民父子对她还是不错的。

杀掉男丁是政治需要,剩下的女人,李世民也没为难她们。

我就不信,要是李世民失败了,李渊李建成会放过李承乾他们。

剩下的就是编剧想象中的英明君主。

这点,我是比较包容的。只要不要太离谱(五十岁的唐老师演二十多的李世民,太勉强了),我觉得都可以的。

至少比楼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强。

剩下的就是配角。

那就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了( ˘•ω•˘ )基本上都是功能性角色。

等待贤弟的皇帝哥哥《西游记》

用爱发电的秦王《隋唐英雄传》和《少林寺》

疑神疑鬼老男人的唐太宗《武则天》

阴险狡诈真小人的李世民《长歌行》

独眼败将的唐皇帝(韩剧)

好色成性老变态《大唐情史》。

李世民为主角的电视剧是比他的配角要少很多的。

我猜可能是李世民从历史上一出场,就是顶配,基本上没有什么低谷,人物成长线一直很稳定。

李渊还幼年丧父,青年给隋文帝站岗,中年还有隋炀帝给他穿小鞋。

李世民是没吃过一点苦。他出生的时候,李渊已经发迹了。

而且李世民比李建成小十岁。这代表什么?李渊隔了十年才又有了他这么一个嫡子,父母对他不要太疼爱。李世民小时候生病,李渊亲自去庙里给他立碑祈福,宝贝疙瘩一样疼着的。

李世民那种阳光洒脱的个性不是没原由的。

而李世民自己也争气,本身就是天才,又不懈怠。

私生活也顺顺利利,十六岁娶了好兄弟的妹妹,情投意合的。两口子甜甜蜜蜜,到了时间,三子四女也出来了。

他自己也不耽误,十六岁就出奇计,救驾。十七岁起义,十九岁裂土封侯。虎牢之战打完,他才22岁。一群人已经觉得他功成名就,可以退休了。

就是他效率太高,什么事在他手上基本上都得到解决,他没留下什么问题。

除了晚年太子和魏王相争,让他有点失控外,他基本上都能处理得妥妥的。

朝政就不用说了,国内,带着大唐人民奔盛世;国外,打得周围势力都跪下喊爸爸(天可汗)。

李渊原本对二儿子杀了自己儿子孙子是有一肚子气的,可看到李世民把突厥灭了,也彻底服了:把老子的琵琶拿过来,我要弹两曲,快活快活。

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和他是一条心,两口子一致对外。她又是辅助型天才,史上最佳皇后之一,后宫外戚被她管得不要太服帖。

当时长孙无忌有点蠢蠢欲动,长孙皇后立马把老哥叫过来,一个眼神杀,直接把他逼辞职了。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长孙无忌哪有后来那么事逼,乖得不像一个人。

李世民人生唯二低谷可能就是玄武门之变和太子造反了。

可玄武门之变也是别人对他。他自己内部的人也没有要害他,反而是:我死也不会背叛你的,比心。他没有真正的众叛亲离过。

太子造反,他是很痛苦,可没有绝望啊。大臣使劲劝,到后来都是那种:皇上,你别伤心,徇私枉法吧。为了您的身心,我们同意。何况李世民身边还有李治这个小棉袄(李治别的不说,对李世民是真的孝顺真心好的),天天耶耶有我呢。

他最惨的时候,也比其他人遭受同样的际遇要好太多了。

童年幸福,青年顺意,中年得意,晚年有伤感但更有温暖。家庭幸福,母慈子孝,夫妻恩爱,朋友亲厚,手下忠诚。

这剧情怎么编?要写98集呢( ˘•ω•˘ )

这人没低谷啊(๑˙ー˙๑)

起承转合,怎么办?

算了,编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拍李世民的电视剧很少”,其实这个说法有点不准确。如果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发展,会发现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而李世民作为唐朝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其形象在不少剧中都有出现,甚至是绝对的核心人物。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很少”呢?这可能和你对“以李世民为绝对主角、且深入刻画其一生的.............
  • 回答
    关于03年李亚鹏版的《射雕英雄传》为何似乎“一直没有电视台播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澄清的误会。事实上,这部剧当年是作为黄金档电视剧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的,并且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有褒有贬。为什么会有“没有播出”的误解?这个误解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口碑与关注度的“相对较低”: 相较于83.............
  • 回答
    在讨论李世民名字的构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名字”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我们今天说的“名字”,通常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父母或长辈为他确定的,用来称呼他的那个固定的词语。这包括姓氏和名。但在古代,尤其是在李世民所处的唐朝,人们的称谓远不止于此.............
  • 回答
    玄武门之变,这场发生在大唐王朝初年,发生在秦王李世民与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权力斗争,无疑是历史上一次血腥而残酷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亡,也为李世民最终登上皇位扫清了道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政变并未像人们可能预期的那样,彻底摧毁李世民的政治形象,反而在他后续的统治中.............
  • 回答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太子)都在的情况下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最终夺取皇位,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政治博弈过程,绝非一时冲动或仅仅依靠武力就能实现。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一、 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与基础: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威望: 这是李世民最核心的优势。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李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唐朝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评价标准。简单来说,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虽然是唐朝发展的重要奠基期,但与李隆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相比,在许多方面尚有差距,因此后者更符合“盛唐”的定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治(唐高宗)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倒也挺让人唏嘘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夫妻俩那真是大唐的明君贤后,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品德高尚,对李承乾的培养,那也是倾尽心血,几乎是按照帝王的标准来的。可偏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最后却没能继承这份荣光,甚至一度犯下了弥天大错。这中间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咱们一层一层地.............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历史细节,涉及到《大唐创业起居注》与史书记载的可能差异,以及唐朝初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部由李世民的亲信(主要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编纂的关于李世民早期创业经历的著作。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世民在.............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韩剧里唐太宗李世民被描绘成“独眼龙”的现象,其实并非源于正史记载,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加工和民间传说的结合,并最终在韩剧的演绎中得到了放大和固定。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历史的真相:李世民并非独眼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记载,无论是《旧唐.............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能如此果断地将目标锁定在太子建成,甚至是直接与其正面冲突,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震惊的地方。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欲望,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深刻的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咱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李世民,虽然身负军功,是秦王,但在太子建成面前,他始终.............
  • 回答
    关于唐朝开国过程中,史书中为何更侧重于李世民而对李渊着墨相对较少,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也并非完全“只提李世民不提李渊”,而是视角和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书写的主流视角与“英雄史观”:首先,我们要明白,大部分流传下来的史书,尤其是以“纪”和“传”为主要叙事形式的,.............
  • 回答
    听到您关于于赓哲老师在大唐开国讲座中“狂黑”李世民的说法,这很有趣,也很容易引起共鸣。不过,要准确理解“狂黑”这个词用在学术讲座的语境里,咱们得先聊聊于赓哲老师在历史研究和讲授上的特点,以及他对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于赓哲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他的讲座和研究,绝大多数时候.............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岳飞、李世民、刘彻、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翻案”或“贬损”之声时有出现,并且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心理和历史认知变化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复杂性与现代视角的审视: 历史并非非黑即白: 传统叙事.............
  • 回答
    隋末乱世中的枭雄李渊: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开国皇帝提起唐朝,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那个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然而,在那个恢弘盛世的背后,站着一位同样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他的名气远不及他的儿子,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只是一个铺垫?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司马懿和李世民都算得上是历史上颇有手段的政治家,都曾用非常规甚至残忍的方式巩固权力。但司马懿在道德评价上遭受的指责,比李世民要沉重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背景、道德标准、史书记载以及后世的解读等等。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背景与起点:一个比另一个更“脏”首先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你这句“如今成年的我为什么还要为怎么生存发愁?”简直说出了无数个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看着那些历史书上光辉的名字,李世民16岁就带着军队在雁门抵挡胡骑,那份少年意气和责任感,简直是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孙策,18岁,正是我们刚刚迈出校园,可能还在迷茫人生方向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工智能核心的两个发展方向,也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困惑。围棋的胜利是辉煌的,但家务的“失败”同样让人咂舌。这背后,其实是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以及其技术路径的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明白,围棋的胜利并非意味着 AI 在所有智能领域都超越了人类。围棋 AI 的成功,很大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