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如果没有李世民鼓动举兵,李渊会举兵起义吗?

回答
要判断唐朝如果没有李世民鼓动举兵,李渊是否会举兵起义,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局势,以及李渊这个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咱们一点一点掰扯。

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杨广这人,说实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把个好好的大隋弄得民不聊生。三大征(辽东、高句丽)打下来,虽然是打了胜仗,但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修大运河,方便了南北交通,但也压榨了多少人力物力?再加上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老百姓的日子是过不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萧铣等等,这些人都是有名的起义军首领。可以说,当时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再来看看李渊,他当时是什么身份?他是隋朝的太原留守。这可是个肥差,也算得上是手握重兵。他出身关陇军事集团,祖父李虎还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家族在北朝就很有势力。李渊本人也曾跟着隋文帝打天下,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威望。

那么,李渊有没有起义的“意愿”呢?这事儿就有点微妙了。

一方面,李渊当时身居高位,理论上是隋朝的忠臣。而且,他毕竟是隋朝的官,一旦反了,那就是造反,风险是很大的。一旦失败,全家都得跟着遭殃。他本人也经历过官场的风风雨雨,对风险的评估肯定比一般人要谨慎。

另一方面,当时天下大乱,李渊也知道隋朝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作为太原留守,他坐拥军权,在那个“谁有枪谁说话”的年代,他自然会考虑自己的出路。再加上隋炀帝后来猜忌心越来越重,对地方大员,特别是像李渊这样有势力的人,也未必没有防范。

李世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那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仅有军事上的才能,更有政治上的眼光和决断力。

在史书中,确实有很多记载都强调了李世民对李渊举兵的“鼓动”和“推动”作用。比如,当时太原城里驻扎了很多隋军,虽然李渊是留守,但他对这些军队的控制力未必有他想象中那么稳固。而且,李渊的几个儿子,除了李世民,还有李建成、李元吉。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谁能得到李渊的支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李世民的“鼓动”并非空穴来风。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

外部压力: 各地的起义军不断蚕食隋朝的统治,有时甚至兵临城下。太原作为重要的军事重镇,也时刻面临着被攻击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作为守将,如何自保?是固守待援,还是另寻出路?
内部隐患: 李渊在太原的统治并非完全没有反对声音。一些原来属于北方豪族的势力,可能对李渊心存不满。而隋朝朝廷,特别是宇文述、裴矩这些权臣,也可能因为李渊的太原留守身份而对他有所猜忌。
李世民的战略眼光: 李世民看到了天下大势的走向。他可能认为,与其在隋朝覆灭后被别人清算,不如主动出击,抓住机会。他可能向李渊分析了局势的严峻性,以及举兵起义的潜在收益。
李世民的军事行动: 最关键的是,李世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鼓动”层面。他积极策划、招募人才、笼络人心,甚至在关键时刻,比如“举事”前的“晋阳起兵”,李世民更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甚至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借隋朝名义发号施令,以稳定军心和打消顾虑。

如果李世民没有鼓动,李渊会怎么做?

这就要进入“假如”的历史推演了。

1. 被动观望,坐失良机: 如果李世民不那么积极,李渊可能会更加犹豫。他可能会继续维持现状,等待隋朝朝廷的进一步指令,或者观察其他起义军的动向。在乱世中,很多时候“不作为”也是一种选择,但往往会导致错失良机,甚至被动卷入纷争。
2. 被卷入冲突,而非主动: 即使李渊不主动起兵,但作为太原留守,面对日益混乱的局面,他很有可能被卷入战火。比如,某个起义军势力攻击太原,李渊为了自保不得不反击,这一反击就可能被朝廷视为叛乱,或者被起义军视为投靠朝廷的敌人。到时候,他才可能被迫反击,但这样一来,主动权就不在他手里了。
3. 被隋朝朝廷怀疑和清除: 隋朝后期,昏君多疑。李渊坐拥重兵,又被各地起义军包围,隋朝朝廷很容易怀疑他的忠诚。如果朝廷派人来削藩,或者要调他去别的岗位,他该如何应对?很可能也会被逼到墙角。
4. 家族内部的分歧: 李渊并非只有李世民一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势力。如果李世民不那么积极,李渊在其他儿子或者部下的影响下,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决定。但李世民凭借其才能和声望,在当时李渊心中的地位可能更重要。

综合来看,我认为李渊“会”举兵起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能否成功”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举兵,则与李世民的推动作用息息相关。

李渊有起兵的“实力”和“条件”: 他有军队,有背景,有地理优势,还有对天下大势的判断。
李渊可能缺乏“决断”和“主动性”: 他更像一个稳健的策略家,而非一个孤注一掷的冒险家。在关键时刻,他需要一个有力的推手来打破僵局,做出决定。
李世民正是那个“推手”: 李世民以其军事才能、政治眼光和果敢的行动,为李渊提供了起义的“理由”和“方向”,甚至在许多关键时刻,扮演了“先斩后奏”的角色,迫使李渊不得不站在他这边。

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李渊在家里喝茶,而李世民并没有在外面招兵买马,也没有去和程咬金、秦叔宝这些江湖好汉联系,更没有去争取晋阳当地士族的信任。那么,当某个起义军打过来的时候,李渊的反应可能就会是“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开创基业”。

可以说,李世民的“鼓动”并非只是简单的劝说,而是一个包含了周密策划、行动执行和政治动员的完整过程。他不仅说服了李渊,更在实际行动中一步步将李渊推上了起义的道路,并且为这次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李世民这种极具影响力的“鼓动”和实际推动,李渊很可能只是一个在乱世中小心翼翼求生存的隋朝官员,或者是在某个时刻被迫卷入冲突,但未必能像历史中那样,以“唐朝”的面貌,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李世民的出现,是李渊能够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的关键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渊的性格率性豁达,重感情讲义气。这样的性格不应该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应该是一个行事果断的侠客型人物。

说实话,李渊的光芒被李世民给盖住了。李世民为大唐开国立下不世之功不假,但是因此说李唐天下完全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有些极端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太宗皇帝完全盖过了高祖皇帝的闪光点。在后世口碑上,李渊一直是以懦弱,言听计从,容易受人蛊惑的形象出现,这对李渊是不公平的。在这里我想引述一段《剑桥中国隋唐史》里对李渊的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判断唐朝如果没有李世民鼓动举兵,李渊是否会举兵起义,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局势,以及李渊这个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咱们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杨广这人,说实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把个好好的大隋弄得民不聊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要明白,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个节点构成的,任何一个关键人物的缺席,都会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结果很难百分之百确定。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来推演一下,如果唐朝初年没有李世民,隋末那些实力派人物,谁最有希望统一天下。首先,咱们得回到隋末那个乱局。隋朝二世而亡,原因有很多,比如暴.............
  • 回答
    要论证没有李世民,李靖能否独自扫平李唐早期那些群雄,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我看来,李靖无疑是一位军事天才,其军事才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足以排进前列。然而,要将他与李世民在那个特定时期、针对那几位强劲对手的成就进行简单对等,则需要更细致的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李唐王朝建立初期,其面临的形势有.............
  • 回答
    如果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并且在怛罗斯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今天中亚地区的面貌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动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变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实力。这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时代,其影响力远播四方。其在西域,尤其是中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
  • 回答
    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它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尤其是在西北边疆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这场浩劫,唐朝是否有能力征服吐蕃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唐朝对吐蕃的战略态势与优势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与吐蕃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军事实力: 唐朝拥有.............
  • 回答
    一个没有安史之乱的唐朝,或者一个能够迅速平息安史之乱的唐朝,无疑会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历史的洪流,即使避开了巨石,也总有其他暗礁和漩涡等待着。 那么,如果那场浩劫未曾发生,唐朝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 它最终又会走向何方?辉煌的延续:一个更长的黄金时代首先,没有安史之乱,唐朝无疑能享受到一段.............
  • 回答
    如果唐僧没有成功取回经书,对后世的影响将涉及宗教、文化、哲学、历史等多个层面,甚至可能改变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发展轨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假设情景的潜在影响: 一、佛教传播的中断与本土化困境1. 经典翻译的缺失 唐僧玄奘(而非“唐僧”这一文学化称呼)从印度带回的经书(如《大般若经》《华.............
  • 回答
    唐缺写了本叫《就我图多》的小说,但这本书里全是图片,一点字儿都没有。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够热闹的。首先,这书名就够绝的。《就我图多》这名儿一出来,就有人开始揣测了。有人觉得,唐缺这是要玩一把大的,挑战读者对“小说”的定义。这年头,信息爆炸,大家都习惯了快节奏,一眼就能扫过很多内容。唐缺这是反其道而行.............
  • 回答
    唐仁这人设啊,简直了!《唐人街探案3》里的他,可以说是把前面几部里的一些“优点”发扬光大了,也加上了点儿新的“闪光点”。怎么看?我得这么说,唐仁在《唐人街3》里,他依然是那个“接地气”到极致的华人神探。他的“神”不在于那种高高在上的智慧,而在于他那股子生命力旺盛,永远有办法,并且脸皮厚得堪比城墙的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越南北部在唐代之后没有独立出去,而是持续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么整个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塑造一个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越南截然不同的国家。以下是我对这种可能性的详细推测:一、 政治和行政层面: 纳入中国中央集权体系: 最直接的影响是,越南北部会继续被纳入.............
  • 回答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磨难重重。这日,师徒四人来到一处险峻的山峦,只见那山石嶙峋,怪石嵯峨,一股妖气弥漫,显然是有妖精出没。正当唐僧心生警惕之时,忽听得一阵金光闪烁,一个孙悟空从天而降,手持金箍棒,声如洪钟地喊道:“师傅,徒儿来也!”唐僧见状,心中大喜,心想这“六耳猕猴”的本事再.............
  • 回答
    唐驳虎关于“油轮爆沉屁事没有,某问答平台,公众号,到处都有打着专业旗号的各方人士危言耸听”的言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评价。首先,我们要理解唐驳虎这类评论的语境和目的。作为一个在网络上活跃的评论员,他通常以一种比较直接、甚至有些戏谑的风格来表达观点。当他提出这样的说法时,他的核心意图很可能是: .............
  • 回答
    “明粉”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标签,一个群体用来凝聚认同、表达热爱,同时也可能带有某种戏谑或自嘲的称谓。它指向的是对明朝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粉丝”一般狂热喜爱的人群。“明粉”的构成与特征:“明粉”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构成是多元的,但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 对明朝特定方.............
  • 回答
    《南方周末》这篇题为《“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篇非常有深度和价值的深度报道。它没有止步于还原事件的表象,而是进一步追问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肌理和法治困境,引发了广泛的思考。首先,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唐慧的胜利视为法治的胜利,而是提出了一个至.............
  • 回答
    如果唐朝和宋朝发生一场假想的全面战争,谁赢的几率更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朝代都拥有辉煌的军事和政治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劣势。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军事实力对比 唐朝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绝对优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最强大的时期之一。北方的草.............
  • 回答
    若是有位唐朝的哥们儿突然就这么出现在我跟前,估摸着他第一眼看到我,得先摸着脑袋看看是不是被哪路神仙给点了穴,或者是我身上绑了个会动的人形皮影。我得先压压惊,毕竟这画面太玄幻了点。“这位大哥,您别怕,也别乱动,” 我得先稳住他,别让他觉得我像个怪物,“您可能,嗯,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了。”他八成会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唐朝时的路程单位以及“十万八千里”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然后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来推测。一、 唐朝时的路程单位:里(里)唐朝时期,主要的长度单位是“里”。唐朝的“里”和现代的“市里”略有不同。 唐朝一里 (里): 根据史料和学者的研究,唐朝的一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 500米.............
  • 回答
    作为唐朝中晚期的皇帝,面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局面,我的首要目标是打破恶性循环,恢复中央集权,提前完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结束分裂的任务。这绝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并且需要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耐心。以下是我将采取的具体办法,力求详细阐述:核心策略:围堵削弱,分化瓦解,经济先行,人才为.............
  • 回答
    唐朝的“疯狂扩张”,这个设想很有意思。要是真这么干了,那这艘庞大的大船,还真可能像罗马帝国那样,不是被外部敌人碾碎,而是从内部开始出现裂痕,最终走向分裂。要说得详细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扩张的“疯”在哪儿?首先,得先界定一下“疯狂扩张”。唐朝本身就是个扩张期,疆域辽阔,远超前代。但要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