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唐朝初年没有李世民,隋末谁能统一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要明白,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个节点构成的,任何一个关键人物的缺席,都会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结果很难百分之百确定。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来推演一下,如果唐朝初年没有李世民,隋末那些实力派人物,谁最有希望统一天下。

首先,咱们得回到隋末那个乱局。隋朝二世而亡,原因有很多,比如暴政、好大喜功(修大运河、打高句丽),导致民怨沸腾,陈胜吴广式的起义此起彼伏。在这种背景下,各地豪杰并起,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

没有李世民,这几位最有可能是争夺天下的主角:

1. 瓦岗军的李密: 李密绝对是隋末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起义领袖。他早期领导的瓦岗军,势力最为强大,而且一度占领了洛阳,基本控制了中原地区,甚至迫使隋朝皇帝宇文化及逃亡,最后被宇文化及所杀。
优势:
起步早,声势大: 李密是早期最有影响力的起义领袖之一,他的瓦岗军聚集了大量人才,比如徐世绩(后来的徐茂公)、程咬金、秦琼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
政治军事才能: 李密表现出了不俗的政治才能,他懂得招揽人才,也制定了一些相对开明的政策,得到了部分百姓的支持。在军事上,他也能指挥大军作战。
占据战略要地: 瓦岗军一度控制了洛阳,这是关东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劣势/失败原因:
内讧和猜忌: 李密虽然能用人,但他也容易猜忌,对一些功臣的权力和影响力有所忌惮,比如他对翟让的态度就引发了瓦岗军内部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翟让被杀。这种内部不团结,是瓦岗军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战略失误: 在占领洛阳后,李密并没有巩固统治,而是被隋朝残余势力和地方军阀的联合所击败。他急于扩张,但后勤和内部稳定都没有跟上。
被王世充所败: 最终,李密被洛阳的另一个军阀王世充击败,失去了洛阳,从此一蹶不振。

2. 王世充: 王世充是隋朝末年的一方豪强,他以武力起家,最终占据洛阳,并自立为帝,建立了郑国。
优势:
军事实力强悍: 王世充非常擅长军事,尤其是在洛阳保卫战中,他能够以劣势兵力抵挡住瓦岗军的进攻,这说明他有相当的军事指挥才能。
地理位置优势: 占据洛阳,控制了中原地区,交通便利,而且洛阳作为千年古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
劣势/失败原因:
政治不得人心: 王世充为人奸诈,手段残忍,政治上不得人心。他称帝后,对待臣民非常严酷,导致其统治基础薄弱。
缺乏宏图大略: 王世充更多的是一个善于守城和政治斗争的地方军阀,缺乏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和号召力。他更像是为了自保和巩固自己的地盘而战。
被李世民(唐朝)所灭: 最终,王世充被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击败并俘虏,标志着关东地区主要割据势力的灭亡。

3. 窦建德: 窦建德是河北地区的重要起义领袖,他建立的夏国一度势力范围很大,包括河北、河南大片地区,并且他还是当时隋朝名义上的支持者,统治比较稳定。
优势:
百姓基础好: 窦建德以仁德著称,他在位期间,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尤其是在山东、河北地区。
政治稳定: 窦建德能够维持地方秩序,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好,这为他提供了坚实的统治基础。
军队纪律严明: 他的军队以纪律严明著称,作战勇猛,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劣势/失败原因:
战略上的保守: 窦建德虽然占据了有利地形和百姓支持,但在统一天下的战略上,他显得有些保守,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关中或中原地区扩张。
被李世民所败: 最终,窦建德在虎牢之战中,被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击败,他本人也被俘杀。这场战役是隋末唐初的关键性战役,决定了天下大势。

4. 李渊(如果排除李世民的直接贡献): 李渊作为唐朝的建立者,如果他没有李世民的帮助,他统一天下的过程也会变得异常艰难。
优势:
起兵于关中: 关中地区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李渊能够在这里起兵,占据了战略上的优势。
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李渊在隋朝时期担任过官职,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人脉。
善于利用其他势力: 李渊也很善于利用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同时也能够联合一些地方势力。
劣势/如果没李世民的帮助:
军事指挥能力: 李渊本人虽然有经验,但其军事指挥能力,尤其是与李世民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很多关键战役,比如灭王世充、窦建德,都是李世民主导的。
缺乏强力支持: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稳定的内部地位和军事实力,李渊的政权很难巩固,甚至可能在关陇地区就被其他势力所击败。

那么,如果没有李世民,谁最有可能呢?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

李密更有机会,但关键在于“如果”:
如果李密能够克服内部的猜忌和内讧,并且在占据洛阳后,能够稳扎稳打,巩固统治,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他统一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他的瓦岗军是当时最能代表反隋力量的群体,人才济济,而且他自己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君主的潜质。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如果翟让不死,或者李密没有猜忌,瓦岗军保持团结,那么他们就可以整合更多资源,对抗王世充和隋朝残余势力,甚至可以考虑去关中争夺天下。

窦建德也有一线希望,但战略问题突出:
窦建德的仁德统治为他赢得了民心,如果他能够改变战略上的保守,积极出兵争夺中原,甚至冒险去攻打关中,也许能抓住机会。但他当时更像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缺乏统一全国的野心和魄力。

王世充和更小的军阀,几乎不可能:
王世充虽然军事能力不错,但他的政治基础太差,缺乏统治的合法性和道义,很难赢得天下人的心。其他像刘武周(也曾占据并州,与唐军作战过)之类的势力,要么规模太小,要么政治策略有很大问题,更难成事。

最终推演:

如果真的没有李世民,李密的胜算会最大,但这取决于他能否克服自身的弱点。

如果李密失败了, 那么天下很可能进入一个更加漫长的分裂时期。窦建德的势力可能会在中原和北方继续存在,而关中地区则可能被其他军阀占据,比如像李渊这样的旧隋朝官僚,但如果没有李世民这个关键人物,李渊的统治也会更加艰难,甚至可能无法建立唐朝。

另一种可能性是, 如果没有李世民这样的军事天才出现,也许天下会由一个相对“稳定”但并不统一的局面来收场。比如,窦建德统治北方,王世充(或者另一个能取代他的人)统治中原地区,而关中地区则由另一个势力掌控。这种分裂状态可能会持续很久。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李世民的出现,不仅是军事上的强悍,更是一种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的结合,他能整合力量,击败强敌,并且稳定后方,最终实现了统一。没有他,也许历史的走向会完全不同,一个更加血腥和漫长的分裂期,或者由一个能力稍逊但运气更好的领袖,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完成统一(虽然可能性不大)。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如果没有李世民,隋末最有可能统一的会是 李密,但前提是他必须克服自身的致命缺陷。如果他也失败了,那么天下很难再出现一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统一的势力,很可能进入长期的分裂和混战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唐初没有李世民会怎么样?”;而这又需要与“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做了什么?”相结合。

第一,李世民在晋阳起兵前“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使得“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旧唐书•太宗纪上》)。起兵时,他“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李世民又“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旧唐书•高祖纪》),帮助李渊杀掉杨广派来监视他们的王威和高君雅,为起兵彻底扫除了障碍。

平心而论,这些工作并不是非李世民不可,换了李渊及其他人也能做到。《资治通鉴•唐纪六》说:“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类似于此的史书记载大都由贞观史臣修改国史所致,应该谨慎看待。个人认为刘炬先生在《谁是大唐王朝的真正缔造者》一文中说的较为公允:


第二,在李渊入主关中战役期间,李世民与李建成一起攻下西河,打赢了起兵后的第一战,指挥义军取得渭北之战的胜利,与平阳公主会师,完成了北、西、南三个方向上对长安的包围,在霍邑之战和长安之战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同时,他于贾胡堡和河东纠正义军的战略失误,这一点犹为重要,进入关中前,他又提出“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旧唐书•太宗纪上》)的计划。

客观来说,取得西河、霍邑、渭北、长安四次战斗的胜利并非难事,李世民在此时亦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只能说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但是,李世民在战略上的纠正是不可或缺的。贾胡堡之时,若李渊执意返回太原,将来再度南下,速度必将慢于薛举集团,这时能否夺取关中就难说了。贾胡堡之事争议较多,下文再论。同理,如果李渊在河东采取裴寂“未若攻蒲州,下之而后入关”(《旧唐书•裴寂传》)的计策,其结果也是如此。

贾胡堡之事,按《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似乎并不主张撤退,然而,这其实是温大雅的曲笔。《大唐创业起居注》大量运用汉典,此处即用了张良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史记•留侯世家》)之计,刘邦怒骂郦食其的典故。李渊既然说“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大唐创业起居注》),显然,他差点就要回太原了。《裴寂墓志铭》不记此事,《唐俭墓志铭》却有所记载,这实在是墓志铭类史料的正常现象。明人胡震亨曾指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往往齐名这一奇怪现象,并做出了一些推测;“哭谏追师”之事也不像是凭空捏造的,贾胡堡之事当以李世民为主,仅凭李建成恐怕无法改变李渊的决定。此外,李渊在河东兼采裴寂与李世民的计策是有很大风险的。以上两点,刘炬先生也在同一篇文章中有所论述:


第三,李世民在陇坻之战击退薛仁杲,遏制了薛举集团的东进。虽在泾州之战因部下违命而失败,但最终在浅水原之战中采取防守反击战略消灭薛仁杲集团,翦除了来自陇右的威胁,为后来的东征提供有利的战略环境。

击败薛举集团绝非易事,观刘文静、刘弘基等唐军名将均败于其手可知矣。更别说在防守的情况下转变攻守形势,一举攻占陇右了。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唐在国力优势虽然能在最后战胜薛举集团,但时间会大大延后,国力损耗也会增大,不利于将来的东征。若是拖到宋金刚南下之际仍未解决,还会陷入两线防守作战的危险处境。

第四,李世民纠正李渊“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的决策,率军“平殄武周,克复汾、晋”,收复了河东道这个“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旧唐书•太宗纪上》)的领土,不仅解决了东征的北顾之忧,还遏止了东突厥的南下。

当时的刘武周集团“遣使附于突厥”,且“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因僣称皇帝,以妻沮氏为皇后,建元为天兴”(《旧唐书•刘武周传》),俨然是东突厥的附属和它在河东道的代言人。其时“王行本尚据蒲州,吕崇茂反于夏县,晋、澮二州相继陷没,关中震骇”,若东突厥以此为踏板,对李唐而言将会是灭顶之灾。即便形势向有利于李唐的方向发展,其消灭刘武周,再集中力量东征的进度也会大大减缓。且王世充于武德二年(619)六月即位称帝,当年十月暂时结束与窦建德集团的战事,此时若在西向进取关中,对李唐而言又会是一大麻烦。

第五,李世民在义宁元年底(617)“于宜阳、新安置熊、谷二州,戍之而还”(《旧唐书•太宗纪上》),为日后东征王世充奠定基础。《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说“平定王世充之基始於此矣”。武德三年(620),李渊欲发兵东征王世充,“众议多有不同,唯秦王请行,封伦赞成此计”(《旧唐书•封伦传》),此事被李渊类比为西晋时张华支持司马炎灭吴,可见李世民和封德彝给予李渊的巨大支持。之后,李世民指挥唐军取得洛阳虎牢关之战的胜利,“擒充戮窦四海清”(《七德舞》),大大加快了李唐统一的速度。此战功勋之大,使得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李渊听说这次胜利后更是说:“闻获建德竟如汝所料画策者虽吾平定者汝也。吾闻黄河千年一清乃当今日汝功一也。隋氏分离崤函隔绝两雄合势一朝清荡汝功二也。兵既克捷更无死伤无?鬼为臣不忧其父汝功三也。吾今开怀抱养苍生尽其天年心无外虑汝功四也。”(《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当然,“画策者虽吾”这句话只是李渊往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若不是李世民“遣伦入朝亲论事势”说(《旧唐书•封伦传》)服李渊,唐军早就按照他的想法撤退了,还谈什么洛阳虎牢关之战的大胜呢?

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话,武德三年很可能就不会发兵东征王世充,即便东征了,没有了李世民的杰出指挥、新安宜阳二镇的基础和李世民封伦说服李渊放弃撤兵,也不可能取得如此之大的胜利。这般情况下,能够全身而退已是大幸,要是在退兵途中遭伏击可就麻烦了。如此一来,统一的进程会极大地减缓,王、窦二集团会有更多的发展时间。李唐再想取胜,就是难上加难了。

第六,刘黑闼第一次起兵后,李世民在洺水之战歼灭其主力,再次平定河北,且为下一次李建成击败刘黑闼奠定了基础。刘黑闼死后,李世民阻止了李渊“命太子建成取山东男子十五以上悉坑之,驱其小弱妇女以实关中”(《新唐书•太宗纪上》)的昏招,扼杀了河北再叛的苗头。

若是没有李世民在,彻底平定河北的难度会增大很多,作战时间的延长会给东突厥更多的可乘之机。

第七,李世民在长安救了李靖的性命,为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辅公祏奠定了基础。

读两《唐书•李靖传》可知,李唐能迅速平定南方实赖李靖之力。所谓“因为曹操、苻坚等人都没能平定南方,李孝恭却做到了,所以李孝恭很强”的论调不足信。要不是李靖两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李孝恭如何能平定南方?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中写“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静巴汉,擒萧铣,荡一扬、越,师不留行,皆靖之力”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第八,李世民曾多次组织李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利用东突厥的力量建唐(详见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又击败当时东突厥扶持的傀儡政权,极大的削弱了东突厥的力量和威望(详见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还多次击退东突厥入侵、组织李渊焚烧关中、迁都山南,并加速了东突厥的分化瓦解。

如果只是组织李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击退东突厥入侵,还不算太难,其他人也可以胜任这一工作。但若是没有李世民,谁来击败这些强大的东突厥附属势力?谁来阻止李渊迁都?关中是当时李唐的政治中心、关陇贵族势力的核心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焚烧关中的后果不堪设想。移都山南后,再想反攻东突厥亦是难之又难。

历史节点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具有连锁效应,我不敢断言以上的众多改变究竟会带来什么,但如此之多的负面影响叠加在一起,李唐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统一的难度只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李唐可以统一;退一步说,即使李唐将统一,只怕李渊也看不到那一天了。


我看好窦建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要明白,历史的走向是由无数个节点构成的,任何一个关键人物的缺席,都会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结果很难百分之百确定。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来推演一下,如果唐朝初年没有李世民,隋末那些实力派人物,谁最有希望统一天下。首先,咱们得回到隋末那个乱局。隋朝二世而亡,原因有很多,比如暴.............
  • 回答
    三省六部制能够从隋朝初创,在唐朝得到完善,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官僚体系的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精妙与合理性: 分权制衡,减少君主.............
  • 回答
    如果唐朝和宋朝发生一场假想的全面战争,谁赢的几率更大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个朝代都拥有辉煌的军事和政治成就,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劣势。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军事实力对比 唐朝的军事优势: 骑兵的绝对优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最强大的时期之一。北方的草.............
  • 回答
    若是有位唐朝的哥们儿突然就这么出现在我跟前,估摸着他第一眼看到我,得先摸着脑袋看看是不是被哪路神仙给点了穴,或者是我身上绑了个会动的人形皮影。我得先压压惊,毕竟这画面太玄幻了点。“这位大哥,您别怕,也别乱动,” 我得先稳住他,别让他觉得我像个怪物,“您可能,嗯,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了。”他八成会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如果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并且在怛罗斯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今天中亚地区的面貌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动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变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实力。这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时代,其影响力远播四方。其在西域,尤其是中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唐朝时的路程单位以及“十万八千里”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然后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来推测。一、 唐朝时的路程单位:里(里)唐朝时期,主要的长度单位是“里”。唐朝的“里”和现代的“市里”略有不同。 唐朝一里 (里): 根据史料和学者的研究,唐朝的一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 500米.............
  • 回答
    要判断唐朝如果没有李世民鼓动举兵,李渊是否会举兵起义,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局势,以及李渊这个人。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咱们一点一点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大背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这事儿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杨广这人,说实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把个好好的大隋弄得民不聊生。.............
  • 回答
    作为唐朝中晚期的皇帝,面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局面,我的首要目标是打破恶性循环,恢复中央集权,提前完成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结束分裂的任务。这绝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并且需要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耐心。以下是我将采取的具体办法,力求详细阐述:核心策略:围堵削弱,分化瓦解,经济先行,人才为.............
  • 回答
    唐朝的“疯狂扩张”,这个设想很有意思。要是真这么干了,那这艘庞大的大船,还真可能像罗马帝国那样,不是被外部敌人碾碎,而是从内部开始出现裂痕,最终走向分裂。要说得详细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扩张的“疯”在哪儿?首先,得先界定一下“疯狂扩张”。唐朝本身就是个扩张期,疆域辽阔,远超前代。但要是“.............
  • 回答
    想象一下,要是真有这么个来自现代的哥们儿,一不留神就栽到了大唐盛世。这可不是什么“我来自未来”的浪漫故事,而是实打实的生存挑战,外加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想办法在这儿捣鼓出点儿能改变历史的玩意儿。既然提到了毛瑟步枪,那咱们就得绕着这思路来。首先,这哥们儿脑子里得有几把刷子。不是那种会写诗、能吟赋的文人,.............
  • 回答
    安史之乱,我乃睢阳张巡。此刻,叛军兵临城下,兵锋甚锐,然我守城将士,虽英勇,然粮草已尽,弹尽援绝,人心浮动。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条路:一、投降叛军叛军首领安禄山,素有野心,然其麾下将领,亦有勇猛之辈,如尹子奇。若我张巡投降,或可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免受屠戮之苦。然而,我身为大唐之臣,以忠君报国为己任。投.............
  • 回答
    安史之乱的爆发,无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它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尤其是在西北边疆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这场浩劫,唐朝是否有能力征服吐蕃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唐朝对吐蕃的战略态势与优势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在与吐蕃的较量中,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地位。 军事实力: 唐朝拥有.............
  • 回答
    若能穿越时空,重回那个辉煌灿烂的唐朝,我心中所愿,并非帝王将相,也非文坛巨擘,而是希望成为一名“长安游侠”。为什么是游侠?或许是因为我早已厌倦了那些被既定命运裹挟的轨迹,渴望一种随心所欲、仗剑天涯的自由。在唐朝,游侠并非只是江湖传说中的刀客剑客,他们更多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是时代的弄潮儿,更是那些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历史的走向。要回答“如果南宋后期搞蕃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并尝试构建一个“如果”的历史情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蕃镇体系”以及它与南宋当时的状况的对比。唐朝的藩镇体系,最核心的特征是地方军事长.............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如果唐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能像他一样励精图治,唐朝作为封建王朝延续至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及其对后世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唐太宗的“励精图治”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如果我穿越成唐昭宗,面对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唐王朝,我的目标自然是竭尽全力扭转乾坤,复兴大唐。这绝非易事,因为昭宗时期,藩镇割据已成定局,宦官势力根深蒂固,朝廷内政腐败,民生凋敝,外患也未曾解除。因此,我的策略必须是多维度、系统性的,并且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以下是我作为唐昭宗,会采取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问,将穿越、文学成就和历史人物的成名机制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一个比李白稍长一岁,并且能确保我的诗歌每一篇都比他早一年问世,那么李白是否还会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出名?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李白当年是如何获得“诗仙”盛名的。1. 卓越的诗歌才华是.............
  • 回答
    一个没有安史之乱的唐朝,或者一个能够迅速平息安史之乱的唐朝,无疑会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历史的洪流,即使避开了巨石,也总有其他暗礁和漩涡等待着。 那么,如果那场浩劫未曾发生,唐朝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 它最终又会走向何方?辉煌的延续:一个更长的黄金时代首先,没有安史之乱,唐朝无疑能享受到一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