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攻打袁术时,大后方被吕布霸占,面对这个艰难的局面,刘备之后的表现你怎么看?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

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一边,他赖以生存的根基徐州,却被曾经的盟友吕布反噬,这不仅意味着后勤补给被切断,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权失去了稳固的立足点,士兵的士气也必然受到严重打击。

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刘备之后的表现,可以说是对他个人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一次严峻考验。

首先,当机立断,暂避锋芒:

面对袁术的强敌和徐州的失陷,刘备并没有选择硬碰硬。他深知,如果继续在寿春与袁术纠缠,很可能腹背受敌,最终被夹击覆灭。因此,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暂时与袁术讲和,放弃对寿春的攻势,转而撤兵,准备夺回徐州。

这个决定,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刘备示弱的表现,甚至是战略的失败。但从刘备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明智且痛苦的选择。他明白,此时此刻,徐州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寿春的战术胜利。失去了徐州,他在中原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极其狭窄,甚至无处容身。与其继续冒险,不如集中力量解决眼前的危机。

其次,审时度势,利用时机:

在撤兵的过程中,刘备并没有盲目冲锋。他清楚地知道,吕布能够夺取徐州,是因为他抓住了自己出征的空档。而现在,吕布刚刚得手,根基未稳,其部下人心未附,这正是他反攻的最佳时机。

于是,刘备一边向吕布示好,一边暗中调集兵力,同时利用吕布与曹操之间微妙的关系,为自己争取空间。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当时,曹操也在觊觎徐州,吕布的出现无疑打破了曹操的计划。刘备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受害者”,并向曹操递出了橄榄枝。

第三,与曹操联手,夺回徐州:

刘备深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他主动联系曹操,阐述吕布的威胁,并表示愿意与曹操联手共同讨伐吕布。曹操也乐于见到刘备牵制吕布,从而为自己日后吞并徐州铺平道路。于是,曹操派兵支援刘备,与他一同进攻吕布。

这场联合行动,刘备虽然是主攻方,但他也充分利用了曹操的兵力,将吕布逼入了绝境。在攻打吕布的过程中,刘备表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善于利用地形,步步为营,最终成功地将吕布击败,夺回了徐州。

第四,知人善任,安抚民心:

虽然夺回了徐州,但此战的代价是巨大的。徐州在吕布的统治下,已经饱受战乱之苦,民怨沸腾。刘备深知,想要稳固自己在徐州的统治,光靠武力是不够的,更需要赢得民心。

因此,他在夺回徐州后,并没有像一些枭雄那样大肆搜刮,而是积极安抚百姓,减轻赋税,招揽贤才,恢复生产。他任用了关羽、张飞等得力干将,也重用了陈登这样有能力的徐州本地官员,使得徐州在短暂的动荡后,迅速恢复了秩序。

总结来看,刘备在“后方被霸占”的艰难局面下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处理:

战略上的灵活: 他能够放弃眼前的战术胜利,优先解决更根本的战略问题。
政治上的成熟: 他懂得审时度势,利用外部矛盾,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联盟。
军事上的果断: 他能在危机中迅速调整部署,集中力量,一举击破敌人。
治理上的仁德: 他在危机过后,能够顾及民生,赢得民心,巩固统治。

可以说,正是刘备在这次徐州失陷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才让他能够重新站稳脚跟,并为他日后争霸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博弈,更是对他政治智慧、个人品德以及领导能力的全面检验,而他,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吕布偷袭兖州徐州的速度比刘备背刺刘璋取益州快太多了。

主要因为

吕布地位高(县侯)杀董卓导致其名声大噪,反对派争相投靠。(袁绍可能担心河北势力投靠吕布,在共同打完黑山贼后立马背刺了吕布。)

而刘备曹操领徐州兖州是私自相授,法理站不住。且曹操因为杀名士边让等问题让世家厌恶。

为何曹操能在兖州只剩三城的情况下反攻成功。而刘备只能退却。无他,曹贼兵多啊!而大耳贼,嫡系部队太少。“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抛开裹挟的饥民和胡骑(应该是公孙瓒让赵云带的)只有千余人。

能够让吕布归还家属,自己留下万余兵马,而没被吕布像刘备对刘琦刘璋一样尽取其势。已经运作的很不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决定亲率大军伐吴,其动机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剖析。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无疑是为关羽报仇雪恨。关羽,作为刘备生死相托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身死国灭,无疑是刘备心.............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攻入成都,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和史书中都有记载,但关于“劫掠”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因为两者的侧重点和描写方式有所不同。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刘备入成都后的描写,更侧重于“仁义”和“收拢人心”的主题。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刘备在攻占成都的过程中,张飞、赵云等将领虽然英勇作战,但.............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刘备在当阳(也称长坂坡)败退,带着大量百姓撤离,这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最终被曹军追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个说法在历史叙事中是相当普遍和可信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当阳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坐稳荆州。曹操虽然败退,.............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刘邦在鸿沟和谈后出尔反尔攻击项羽,之所以没有承担过大的道德风险,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历史叙事以及对“道义”的解读等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回到“鸿沟和谈”本身。这次和谈,是项羽在军事上占优,刘邦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促成的。项羽当时兵强马壮,兵锋直指刘邦的大.............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