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攻打东吴的动机是什么?

回答
刘备之所以决定亲率大军伐吴,其动机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剖析。

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无疑是为关羽报仇雪恨。关羽,作为刘备生死相托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身死国灭,无疑是刘备心中的一根刺,更是对刘备个人情感的巨大打击。关羽镇守的荆州,是蜀汉北伐曹魏的战略要地,也是其进取中原的关键一步。东吴背信弃义,派遣吕蒙偷袭荆州,不仅杀害了关羽,还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这对于刘备而言,既是切肤之痛,也是战略上的重大损失。一言以蔽之,关羽之死,让刘备失去了兄弟,失去了战略要地,更让他感受到了被背叛的耻辱。这种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的情感,成为刘备伐吴最强大的驱动力。

其次,维护蜀汉的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平衡是刘备伐吴的另一重要动因。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确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东吴的不断扩张和对荆州的野心,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荆州是蜀汉北伐出川、图谋天下的“咽喉要道”,一旦被东吴牢牢掌控,蜀汉将面临被两面夹击的危险,进取中原的战略将变得寸步难行。刘备如果对东吴的背叛和荆州的失陷无动于衷,不仅会丧失其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也会让蜀汉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所以,收复荆州,不仅是为了报仇,更是为了稳固蜀汉的生存基础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再者,巩固和提升刘备的政治权威和个人威望也隐藏其中。作为汉室宗亲,刘备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其“仁义之师”的形象。而关羽的死,如果得不到严惩,不仅会削弱其在军中的号召力,更可能让天下人质疑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决断。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伐吴之战,即便最终不能完全收复荆州,但能够给东吴以沉重打击,也能向天下人展示蜀汉的军事实力和刘备的决心,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前来投奔。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个人情感的冲动和局限性。历史上的君王,往往也难以完全摆脱个人的恩怨情仇。关羽作为刘备最亲密的战友,其感情的投入是极深的。在强烈的个人情感驱动下,刘备可能在战略判断上出现一定的偏差,未能充分顾及到战争的风险和蜀汉的实际国力。诸葛亮等人提出的“联吴抗曹”的长期战略,在关羽死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刘备的急切报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维持稳定联盟的重要性。

最后,对未来战略的再规划也是一个潜在的因素。在关羽死后,曹操与孙权联合,对蜀汉形成了潜在的夹击之势。刘备必须做出反应,以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他可以选择继续与东吴修好,但这就意味着要放弃对荆州的争夺和对关羽的复仇。而选择伐吴,至少能将局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能为蜀汉在未来的战略博弈中争取更多的回旋空间。

总而言之,刘备伐吴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结义兄弟深厚情感的回应,也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必然选择,更是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手段。然而,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情感与理智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在战略决策中,过于强烈的个人情感有时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刘备这场轰轰烈烈的伐吴之战,最终以其个人的惨败告终,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刘(封)彭廖李刘魏杨传》: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程郭董刘蒋刘(晔)传》“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决定亲率大军伐吴,其动机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情感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剖析。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无疑是为关羽报仇雪恨。关羽,作为刘备生死相托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身死国灭,无疑是刘备心.............
  • 回答
    公元196年,刘备正率军与袁术鏖战于寿春。本是志在必得的一场战役,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彻底搅乱了棋局——他的大后方,徐州,竟然被吕布趁虚而入了!这一下,刘备可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窘境。一边是强大的敌人袁术,他本人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但手下兵强马壮,又有袁绍在北方形成制衡,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彻底解决;另.............
  • 回答
    刘备集团攻略益州,历来是史家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刘备当初选择北上攻打张鲁,进而图取关中,会是一条更优的战略路径。咱们不妨就这个“如果”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优劣势。旧有战略:入蜀为王我们先回顾一下刘备当时实际执行的战略。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南.............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刘备攻入成都,这个事件在《三国演义》和史书中都有记载,但关于“劫掠”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因为两者的侧重点和描写方式有所不同。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刘备入成都后的描写,更侧重于“仁义”和“收拢人心”的主题。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刘备在攻占成都的过程中,张飞、赵云等将领虽然英勇作战,但.............
  • 回答
    刘璋不邀刘备入川,刘备真想啃下益州这块肥肉,可就得另辟蹊径,而且难度系数直线飙升。毕竟益州那地势,易守难攻,而且刘璋就算再不济,坐拥地利人和,也并非任人宰割的软柿子。咱们来掰扯掰扯,如果刘备当时脑子没犯迷糊,没去走那步“引狼入室”的棋,他会有哪些“另类”的招数呢?第一招:曲线救国,釜底抽薪刘备一直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刘备真的能“恪守道义,不攻益州,诚心帮助刘璋”,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转动到另一条轨道?这就像是历史的“如果”,让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梳理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当时的情况。他当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实际上却颠沛流离,势力弱小,寄人篱.............
  • 回答
    刘备在当阳(也称长坂坡)败退,带着大量百姓撤离,这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最终被曹军追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个说法在历史叙事中是相当普遍和可信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当阳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坐稳荆州。曹操虽然败退,.............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公孙瓒未能攻打公孙度,扩大战略纵深,反而选择与刘虞、袁绍争夺地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政治野心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公孙瓒所处的具体环境。一、 公孙度:一个“不方便”的敌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孙度当时占据的地理位置.............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刘邦在鸿沟和谈后出尔反尔攻击项羽,之所以没有承担过大的道德风险,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历史叙事以及对“道义”的解读等多重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回到“鸿沟和谈”本身。这次和谈,是项羽在军事上占优,刘邦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促成的。项羽当时兵强马壮,兵锋直指刘邦的大.............
  • 回答
    “主公入蜀,本是顺应天时,迎合民心,奈何刘璋冥顽不灵,竟与主公作对。如今主公与刘璋苦战于益州城,而我等溯江而上,目标正是永安、夔州、川口一带,务必一举攻克,断刘璋后路,使其孤立无援。”诸葛亮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身旁的张飞和赵云,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战意。这趟江上之行,可不是简单.............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