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当阳撤退,携带百姓,导致进军缓慢,导致曹军来攻,死伤惨重,可信度高么?

回答
刘备在当阳(也称长坂坡)败退,带着大量百姓撤离,这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最终被曹军追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个说法在历史叙事中是相当普遍和可信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当阳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坐稳荆州。曹操虽然败退,但实力犹存,而且荆州内部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特别是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使得刘备在荆州腹地缺乏稳固的根基。
争夺荆州: 刘备当时的目标是占据荆州,这是他东山再起、争霸天下的重要战略支撑。但此时曹操大军南下,他必须在荆州站稳脚跟,同时还要提防孙权可能带来的威胁。
曹操的意图: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遭受重创,但并不甘心,他急于巩固对荆州的控制,并伺机消灭刘备和孙权。

2. 刘备的“仁义”形象与现实的困境:

“载民而行”的叙事: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及《三国志注·诸葛亮集》等史料都记载了刘备在撤退时“携民同行”,并且“载老弱百余人”。这既符合刘备“仁德”的政治形象,也确实是他面对的现实情况。
百姓的跟随: 荆州百姓在刘表时期,对刘备及其家族(刘表是刘备的远房亲戚,但刘备在荆州期间与百姓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有所期待。当曹操兵临城下,百姓为了避难,自然会选择跟随他们认为能够带来保护的刘备。
军队的性质: 当时的刘备并非一支拥有强大生产力和后勤保障的常备军。他的军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招募和收编地方武装组成的,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文职人员、家属以及跟随他的普通百姓。

3. 撤退缓慢与曹军追击的逻辑链条:

负重与速度: 军队在携带大量非战斗人员(老弱妇孺)和他们的物资时,行进速度必然会大大降低。这些人不仅需要保护,还要消耗粮草,并且其行动的便捷性远不如轻装前行的士兵。
曹操的反应: 曹操得知刘备带着百姓撤退,这在军事上是一个明显的弱点。他可以迅速调集骑兵,利用速度优势进行追击。曹操本来就在追击刘备,得知刘备的撤退方式后,更是会抓住这个机会,全力猛攻。
追击的残酷性: 历史记载,曹操派出精锐的虎豹骑,以极快的速度追上了刘备的队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的队伍就像是被赶进了一个缓慢移动的“牛车”,而曹操的骑兵则是疾驰而来的“猎豹”。
“死伤惨重”的细节: 当时曹军的追击是迅猛而残酷的。刘备的士兵虽然奋力抵抗,但面对数量和质量都占优势的曹军骑兵,加上队伍中夹杂的平民,阵型很容易被冲乱,导致了大规模的杀伤。很多人在混乱中被踩踏、杀戮,也有不少人因为饥渴、疲惫而死亡。

4. 可信度分析:

史料的印证: 《三国志》等一手或接近一手史料都记载了“携民同行”以及“败退”等事实。虽然对细节的描述可能存在侧重,但基本的事实是得到支持的。
逻辑上的合理性: 在古代战争中,军队携带大量平民撤退,必然会减缓速度,并增加后勤和战斗的压力。而追击方抓住这一弱点进行打击,是军事上的常识。
“仁义”的代价: 刘备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的“仁义”,虽然巩固了他的政治形象,但也直接导致了他军事上的巨大损失。这是一种“仁义”的代价,也反映了当时他所处的艰难境地。
“死伤惨重”的可能性: 曹操的虎豹骑在历史上以迅猛和凶悍著称,曹操也素来不忌讳在战争中采取残酷的手段。因此,曹军在追击中造成“死伤惨重”是完全符合逻辑和历史记载的。

总结来说,刘备在当阳撤退时携带大量百姓,导致进军缓慢,进而招致曹军的猛烈追击,造成死伤惨重,这种说法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这不仅是历史记载的基本事实,也符合军事上的逻辑,并且是刘备“仁义”形象背后所付出的惨痛代价的一次生动体现。这场败仗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促使他后来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更加专注于“隆中对”所规划的战略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信度高。但不是仁义之举,而是有明确的利益动机。

游牧民族靠抢劫维持军需,但是供给非常不稳定。汉族军队缺乏供给时也抢劫,但是任何将军都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把老百姓“带”走,不是帮助老百姓躲避战乱,而是劫持了一批劳动力。种地,做衣服,都需要人啊!

易中天有一点错了,就是提到曹操也带百姓走,来证明曹操做过一件爱民的好事。我认为,是刘备做了一件跟曹操一样的坏事。中国自古以来“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且把到处跑的游牧民族定义为没有王化的野蛮人。说到底,给哪个军阀打工不是打工呢?从阿里跳去华为,给一些人定义的民族英雄打工,不用加班啊?

user avatar

刘备在救陶谦前仅仅上千军队,然后裹挟了数千平民。

裹挟平民可以壮声势。可以消耗敌军箭矢,体力。

若是有了地盘,这些平民还能转化成官方佃户(因为失去了土地)。提供远多于普通平民的财政收入。(屯田户,吏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当阳(也称长坂坡)败退,带着大量百姓撤离,这导致军队行动迟缓,最终被曹军追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个说法在历史叙事中是相当普遍和可信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当阳之战的背景: 赤壁之战后: 在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击败曹操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坐稳荆州。曹操虽然败退,.............
  • 回答
    长坂坡一役,刘备的狼狈逃窜,仓促撤离,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话说回来,在那样危急关头,刘备并非毫无章法,他心中自然是有盘算的。至于为什么认为江陵能够接纳他,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江陵守将——糜竺。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刘备和糜竺之间那份深厚的渊源。糜竺,这.............
  • 回答
    当阳长坂坡,那一声声凄厉的呐喊,一个个血染的战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命运的齿轮稍有偏差,如果那一刻的刘备集团不是侥幸逃脱,而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么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将走向截然不同的终局。刘备:王佐之才,亦难逃囚徒之命作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刘备的命运将最为关键。他若被俘,曹操.............
  • 回答
    刘备当年良将如云,这在三国时期是公认的事实。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上将,以及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还有严颜、魏延、黄盖、周瑜(尽管他后来归了孙权)等一众骁勇善战、智计过人的文臣武将,无论怎么看,刘备集团的阵容都是相当豪华的。那么,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班底,最终却未能问鼎天下,而是偏安一隅,.............
  • 回答
    说到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其实那时候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offer”这个概念。那时的语境,更像是求贤若渴的君主,放下身段,三次登门拜访,发出的求贤邀请。这邀请的内容,虽然没有明文写下的合同条款,但其中包含的意味,却足够分量,也足够吸引人。刘备当时是什么样的境况?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雄才大略、.............
  • 回答
    陈群反对刘备担任徐州牧是否合理,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陈群的个人立场、曹操的战略以及徐州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陈群的反对是基于他对曹操集团利益和政治局势的考量,从其立场和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当时历史背景:群雄逐鹿,格局未定 .............
  • 回答
    孙权对刘备的态度,不能简单地用“打工仔”来形容,但确实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权衡和利用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孙权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政治上的互动。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时期,政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友谊,更别提什么“老板雇佣员工”的现代观念。孙权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偏移,让诸葛亮坐上皇帝的宝座,而刘备甘居宰相之位,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历史的走向,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力求深入且自然地展现这个平行时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的魅力和成功很大程度.............
  • 回答
    关于刘备曾是黄巾贼的说法,这在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讨论,但如果要详细分析,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个观点并非主流,也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支撑。 大部分历史学家和对《三国志》有深入研究的人都认为刘备在黄巾之乱中是镇压黄巾的官军一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呢?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设想!如果当年刘备真的能如你所说,帮刘璋平了张鲁,再顺势联合马腾、韩遂,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军挥师北上,直指中原,那历史的走向恐怕会完全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出“乱世群雄逐鹿,汉室中兴有望”的大戏,有没有可能上演。设想的开端:刘备入川,并非为吞并首先,我们要给刘备一个“大义名.............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成为关羽和张飞的大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齿高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一种“德”与“气”的吸引力,加上恰到好处的时势,最终促成了这段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首先,要理解刘备的“大哥”身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在那个乱世,人们渴望秩序与归属,一个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刘备有没有把刘封当继承人培养过?这个问题,在很多三国迷心中,或许就像一个未解之谜,又像一个带着些许遗憾的陈年旧事。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案,那便是——有过,但那份培养的痕迹,更多是寄托于血缘和临时的需要,而非细水长流、根深蒂固的嫡长子继承模式。要说刘备有没有“培养”过刘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如果当初汉献帝真的落入了刘备的手中,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势力对比发生改变,而是围绕“正统”这个核心,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在三国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策略,将不再属于曹操。曹操能够挟持汉献.............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刘备集团和蜀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政治实体,关于“为什么当今好多人都喜欢黑刘备阵营的蜀汉王朝”的说法,其实反映了网络上和民间存在着一种对蜀汉及其人物的批评和质疑声音。这种“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史实的解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